A. 古人怎样将历史流传下来
通过史官记载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
上古时期: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岩画,竹简等都是记录历史的方式。
商周时期:出现史官,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
然后每个时期的史官都会将前代史官的实录整理成书,如:吕氏春秋、汉书、史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等
B. 中国有将近5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这些历史是怎样记录下来的
你好,这些历史一般都是由专门的史官记录下来的。当然其中不乏有一些当朝权贵,会编着一些历史典籍,还有一些是当地的文人整理的野史。正是这些记载了我们曾经的历史
C. 古代历史是怎么被传下来的
每一个朝代都会为上一 个朝代修史,
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史官制度。中国古代史官建置甚早,这是官修史书传统的基础,也是中国素以史学发达着称于世的原因之一。据《周官》、《礼记》等书所记,古代所置史官名称甚多,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别。史官职责亦各有异;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礼记·曲礼上》还说:“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说明史官对所记之事是有选择、有区别的。从确切的文献记载来看,周代的史伯是一位很有历史见识的史官,《国语·郑语》记他同郑桓公论“王室将卑,戎狄必昌”、诸侯迭兴的谈话,是先秦时期很有分量的政论和史论。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都设置了史官,这是同西周末年以后各诸侯国国史的撰写相关联的。《左传·昭公二年》记晋国韩宣子聘于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为王也。’”这说明史官又有保管历史文献的职责。春秋时期着名的史官,晋国有董狐、史墨,齐国有齐太史、南史氏,楚国有左史倚相等。随着各诸侯国权力的下移,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一些大夫和具有特殊身份的贵族,也有史臣的建置。如周舍是晋大夫赵简子的家臣,他的职责是“墨笔操牍,从君之过”[7]。秦、赵史官,又有御史之名[8]。秦国还有太史令之职,史载:秦太史令胡母敬以秦篆撰《博学》七章[9]。先秦史官,名称繁多,职掌亦甚广泛,由汉至唐,又有许多变化。
汉承秦制,至汉武帝时置太史令,以司马谈任其职。谈卒,其子司马迁继其任。司马氏父子,是为西汉着名史官。其后,知史务者皆出于他官,而太史不复掌史事,仅限于天文历法职掌范围。这是古代史官职责的一大变化。东汉时,以他官掌史官之事,如班固以兰台令史之职撰述国史。三国魏明帝置史官,称着作郎。晋时,改称大着作,专掌史任,后增设佐着作郎。南朝梁、陈又置修史学士(亦称撰史学士)之职。十六国、北朝,大多设有史职,或有专称,或杂取他官兼任。其体制、名称,多源于魏、晋而有所损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形成多途发展的趋势,而历朝“正史”撰述尤为兴盛,故史官当中名家辈出,被誉为“史官之尤美,着作之妙选”[
D. 历史的故事一般是谁记载下来的
历史的故事一般是由史家记载的。
中国古代史家,既包括那些没有史官身份的史家,也包括那些具有史官身份 (尤其是那些作出了成就的具有史官身份)的人。他们对中国史学的发展都有辉煌的贡献。中国古代史官产生出中国最早的史家,而中国古代史家却并非都是史官。
史家代表人物:孔子、司马迁
从史学积累和发展来看,史官的职责包含两个大的方面,即刘知几所谓“为史之道,其流有二”:第一是“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第二是“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前者系“当时草创者,资乎博闻实录,若董狐、南史是也”;后者为“后来经始者,贵乎俊识通才,若班固、陈寿是也”。这两个方面,“论其事业,前后不同。然相须而成,其归一揆”。中国史学在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前一个方面的工作,不少是出于历代史官之手,故官修史书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在这两个方面,尤其是在后一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史家,有许多是不曾担任过史官职务的。
换言之,史官当中固不乏优秀的史家,而优秀的史家则并非都是史官。因此要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史学,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历代都有很多并非身为史官的史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们的业绩,有不少是历代史官所不及的。
先秦以孔子为代表。自汉迄清,代有其人,举例说来,如荀悦、袁宏、裴松之、范晔、萧子显、李百药、杜佑、王溥、刘攽、刘恕、郑樵、胡三省、马端临、王圻、王世贞、李贽、陈邦瞻、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谈迁、马骕、谷应泰、全祖望、章学诚、崔述等,皆非史官出身。他们的撰述,有许多都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的第一流作品。还有一些史家,其撰述成果亦非在史官任上所得。至于数量繁多的杂史、杂传、野史、笔记、家史、谱牒,以及民族史、地方史、域外记述等,它们的作者,绝大部分亦非身为史官。这些史家,是庞大的中国史家群体的极重要的部分。
史家的私人撰述不仅数量多,成就也很大,在中国史学发展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汉纪》、《后汉纪》、《三国志注》、《后汉书》、《通典》、 《唐会要》、《通志》、《资治通鉴新注》、《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弇山堂别集》、《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明儒学案》、《宋元学案》、《读通鉴论》、《日知录》、《文史通义》、《考信录》等等,不过是一部分代表性着作而已,其实际情形当远远超过这些。
E.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怎么记载下来的
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史官记录当朝历史,有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也能够证明朝代的存在,中国目前最早的朝代属商朝,距今3500到3700年,说5000年有点夸大
F. 历史是怎么被记录下来的那些古人说的话,作者又不在身旁,怎么会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
有些是史官原版原样抄下来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君王说的话,或者大臣们在公开场合说的话。有些是史官大概知道个轮廓,然后加工出来的,比如隆中对,当时在场的只有刘备,诸葛亮两个人,而撰写三国志的陈寿绝对不可能在现场记录,但是后来,或许是刘备向着周围的人夸过诸葛亮,说诸葛亮当时怎么预见的三分天下,但是刘备不太可能把原话都转述出来,这就需要史官从这个大轮廓来补充了,我们现在看隆中对,不但见解精辟,而且语言逻辑非常强,试想,两个人来唠嗑,总不能说成那样吧,因此,说明有史官自己的加工在里面。还有就是史官的夸张描述。比如史记中记载刘邦见到秦始皇的车队,说大丈夫当如此,试想,当时别说刘邦身份低微,说这样的话的可能性很小,就算他真说了,又有谁当回事呢?比如现在街上有个民工说,做人就得像国家主席那样风光,谁会在意呢?所以,这很可能是刘邦周围的人(比如吕后)为了说明刘邦志向远大而编出来的,群臣就算明知道这是假的,也不会说出来,而作为史官的司马迁,当然宁可信其有了,就写在书中了。再有就是史官自己的猜测。当然了,不是瞎猜,而是根据事情的前因后果来推测。比如沙丘密谋,李斯和赵高当时计划赐死扶苏,立胡亥为主,这些话就算他们真的说了,也不会让它们流传出去的。但是根据后来这两人的所作所为,当时他们很有可能就是那么说的,这是很可靠的推理,所以,也就写到书里了。
G. 华夏早期没有文字,那之前的历史是如何被记载流传的
题主的说法不对,华夏早期其实是有文字的,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很多的象形文字,只是这些文字的制作特别粗糙,写起来也非常不易,流通也就并不广泛,但是借助现代的一些技术,这些文字我们是能够破译出来的,而且因为大多数是象形,凭借臆想,我们也能够猜出大概文字记载的内容!
现代汉字最早的形态就是仓颉所创造的文字,这些文字虽然大多数比较简单,而且书写起来不方便,但是正是因为这些文字的存在,才能够让我们现代人类研究原始社会的文明!所以,题主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在华夏早期,是存在文字的,对于那些超前一些的文明,倒确实没有文字,史学家研究这些历史靠的就是文物遗迹!
H. 历史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朝廷里专门有记录历史的史官
但是:严格来说是本朝修前朝的历史,比如说清代明则清朝根据明朝的史料和自己的需要修订明朝的历史.
唐诗宋词以及其他的一些文化着作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有专门的"史书"或某些文人,官吏甚至有时候是朝廷为了某种原因而记载下来的,这种原因或者是爱好,或者是为了宣扬盛世,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比如<永乐大典><全唐诗>等等,也有一小部分是由于某些人觉得该部诗歌文词优美而留下来传代的.
至于记载方式有用铭文的,有烧在瓷器上的,有写成字画的,有写成书的.还有就是有些东西本来就成为了一种课本范文属于代代传的,比如<诗经>及启蒙课本<千字文><三字经>等.
至于某些实在没有流传下来的,有专门的人去考证.推断.猜想记载下来,这些就形成了注的一种,或者成了另着的新书.比如司马迁的<史记>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这样得来的.
I. 历史是怎样记载下来的它受统治者多大影响
在文字产生之前,传递历史的主要是靠口耳相传,这一类历史主要是反映氏族与部落的起源和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有了文字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强化统治秩序就专门组织一些人编撰历史,他们所关注的历史是与统治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这些史家一些能秉笔直书,但是仍然免不了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一些方面的影响,所以不能是完全的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