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秦始皇焚书后,司马迁写《史记》,他是怎么知道几千年前的事情的呢
司马迁写《史记》,是如何知道几千年前的事情的?这个问题不难解决,那便是参考前代史料。修史不是写小说,不能自由发挥,任何修史者都要参考史料,参考史料是修史的主要方法,比如班固修撰《汉书》,便明显参考了司马迁的《史记》。
可如你所知,司马迁修撰《史记》前,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全国各地的书籍都付之一炬,那些历史资料想必也被焚烧,司马迁从何参考史料?下面,就来给大家说一下司马迁修撰《史记》的史料来源。
秦始皇焚书,只烧掉了六国和民间收藏的书籍,秦国官方收藏的书籍并没烧。
据《李斯列传》记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这也就意味着,司马迁修撰《史记》时,可以参考秦朝官方收藏的史料。
比如他撰写《淮阴侯列传》时,便亲自跑到韩信的老家,进行访问调查。韩信的家乡人告诉他,韩信当年穷困潦倒时,便有远大志向,他的母亲去世,没钱安葬,可他是到处四处又高又宽敞的坟地。
② 写史记时秦已经灭亡上百年了,司马迁写的很多事情是不是编造的呢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未成书之前,本来是没有书名的。一次,司马迁将自己的巨着拿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阅读,一读,感觉很佩服,就随手在封页上写“太史公”三个字,以示表明是谁的作品。“太史”是当时司马迁的官职,公是尊称。
总之:司马迁着书记载历史,遵从“详今略远”、“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原则,有自己的见解在里边。
③ 司马迁写了《史记》,他是怎么知道几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现在很多人怀疑《史记》,认为《史记》记载的,有可能是假的历史。之所以认为《史记》是假的历史。
一是因为《史记》所记载的内容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那是两三千年前的事情了,司马迁又是如何知道那时候的事情呢?
二是秦始皇曾进行过“焚书坑儒”。当时李斯曾给秦始皇建议说:“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也就是说把除秦朝以外的历史书都烧掉了。既然都烧掉了,自然就没有了。三是项羽进入咸阳的时候,曾火烧阿旁宫。有可能烧掉了不到史书。
四、司马迁曾游历全国收集史料。司马谈不但让司马迁读了皇宫中可能读到的所有书,而且还让他去全国游历。司马迁去全国游历,他至少有三方面的收获。
一是他了解到了历史上所发生事件的地理面貌。古代和现在不同,现在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很难感受了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事件的原貌。但是古代的地理地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司马迁能够体会那些历史事件的所有场景和面貌。这让他在写的时候,具有足够的真实性。
二是司马迁在这次游历中,获得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史料。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把民间所有的书都烧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书偷藏了起来。有不少人知识分子跑去当隐士,同时藏起了那些史料典籍。教张良兵法的那个黄石公,就是这样的一个隐士。而司马迁在游历全国中,有不少这样的收获。
三是司马迁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也许并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的,但是并不表明它就没有史料价值。实际上,民间往往更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司马迁通过这些真实的声音,印证史料,他得到的结果更有说服力。
五、司马迁曾拜一流的学者为师。司马迁曾拜过董仲舒、孔安国这样的一流学者为师。他不但从这些学者那里获得了不少有用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他树立起了一种正确的史学价值观。这种史学价值观,让他在进行史学创作的时候,能够努力追求“微言大义”,表达对国家兴亡更替最正能量的理解。
这种理解,也为后世所有的史官所接受和推崇。所以,尽管司马迁生活在三千年后,尽管他能获得的信息,并不是很完善。但是,他肯定是那个时代,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最多的一个。他所写出的《史记》,也是最接近于历史真实的。(参考资料:《史记》《尚书》《左传》等)
④ 写史记时秦已经灭亡上百年了,司马迁写的很多事情是不是编造的
司马迁写《史记》时,秦朝已灭亡百年,其内容是不是编造的?首先肯定的说,不是编造的。原因可分为三个方面: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不是编造的,真实性是很强的。但是,从辩证的观点看,任何事情也没有绝对的,绝对不能像摄像一样摄下来。如有些传说,必定不是亲见,真实性多少还是有疑问的。
传说, 司马迁在狱中写作,每次都由女儿把稿子带出,女儿又誊抄一份。原稿已被汉武帝焚毁,司马迁死后多年,他的女儿才把誊抄的稿子拿出来,后人才看到《史记》。
⑤ 司马迁写史记时距离秦国已经百年,那他写的都是真实的吗
《史记》是司马迁父子积十余年之功而写成的一本史书,在司马迁活着的时候,这部史书并未流传开来。司马迁死后,《史记》一直由其女收藏。直到汉宣帝时期,他的外孙杨恽献书给朝廷后,人们才知道有这样一部史学名着。而这本书广泛流传开,已经是东汉时候的事了。
根据《太史公自序》的说法,汉武帝元封元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病重,于是他拉着儿子的手叮嘱说司马家的祖宗为周王室的太史,日后司马迁应子承父业,继续为汉室修史。自从《春秋》之后,汉武帝之前,这四百年间的历史全是一片空白,还未出现过一本系统记载这段历史的通史,因此司马迁应肩负使命,完成父亲未竞的事业。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中,我们隐约的发现司马迁最初似乎写的是一本汉代的国史,记录内容为“汉兴以来”的“圣德”及“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后来遭遇李陵之祸,才立志写一本“陶唐以来,至于麟止”的史书,这便是《史记》。
司马迁游历过的地方
优秀的史学家同时也是活动家,他们不是躲在书斋里与死文字打交道,而是走出家门,遍访名胜古迹,收集旧闻传说,再将其写入书中。
《项羽本纪》说:“余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说明司马迁通过故老传闻而得知项羽的外貌;《齐太公世家》说:“吾适齐,自以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可见为了了解齐国风俗,司马迁曾到山东去游历;《魏公子列传》说:“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据说这是当年魏无忌招贤纳士的地方,太史公亲临其地,想神游古今,一睹信陵君的风采;《屈原贾生列传》说:“余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为了给修史积累材料,太史公常年游历各地,可谓兢兢业业。
从《史记》的有关段落中,我们大致知道司马迁曾在不同的年岁游历全国,他在二十岁时就曾南游江淮,北上齐鲁,然后从河南湖北返回关中。做官后,也出使巴蜀,甚至在平定西南夷时去过昆明,那是四十岁左右的事了。《五帝本纪》说他最西到过空桐,也就是甘肃一带,往北也去过涿鹿朔方,接近大漠,看过蒙括修的长城。也就是说司马迁往东南去长江三角洲,往正东去过渤海,往北去过内蒙,往西去过甘肃,往西南去过昆明,其游历之广,不得不令人叹服。
结语作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具有常人所没有的诸多优势。他生于太史世家,有着很深的家学渊源;早年曾游历过许多地方,便访名胜古迹,见识非常广泛;晚年做太史令后,又得以遍览天下图书,包括一些官方的史料和野史传记,质量参差不齐,全靠作者取舍。在此基础上,司马迁才能够写出一本集大成的《史记》来。《史记》的史料来源并不仅限于图书,还包括故老传闻、名碑石刻等等,可谓异常丰富。如果仅仅把《史记》看成司马迁个人的着作,而没有将其视为汉初集大成的史料总集,那就是没有读懂这本书了,也无法理解《史记》中一些由于采用史料出处不同而产生矛盾的地方了。
⑥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他是如何知道几千年前的事的
司马迁想要知道几千年的事情其实还是根据传下来的书籍,根据皇家的私藏,根据父亲为自己留下了的资料,根据人们的记忆等等方式。只能说为了写史记司马迁也是付出了很多的脑细胞,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他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百年之内的事情,司马迁选择直接下去和人们进行了解。时间这么短,人们的记忆里还是不错的。就这样司马迁利用了种种途径,呕心沥血终于写出了让后世人为之震惊的史记。也为后世人了解前人提供了一个渠道。
⑦ 司马迁写下了《史记》,他是怎样知道几千年前事情的
司马迁能写下《史记》是因为司马迁全国收集史料,读过皇家的所有典籍的。司马迁在创作史记之前,前代史官们对于史事的记载是非常好的,司马迁就是从“前人之述备矣”取得了丰富的线索。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谈的工作就是为国家修史。当司马迁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是太史令了,这样的条件,让司马迁能够读到皇室的所有典籍。
司马迁曾经拜董仲舒、孔安国魏为师傅,从这些学者那里获得了许多有用的史料。他树立起了一种正确的史学价值观。这种史学价值观,让他在进行史学创作的时候,能够努力追求“微言大义”,表达对国家兴亡更替最正能量的理解。所以,尽管司马迁生活在三千年后,尽管他能获得的信息,并不是很完善。但是,他肯定是那个时代,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最多的一个。
⑧ 司马迁是从哪里得来的秦国历史他参考的资料什么 急求答,谢谢~
汉宫里存的档案,那是刘邦第一次进咸阳时萧何从秦宫里全盘接收来的,据说有从黄帝时流传下来的宫廷文档。
司马迁成年后继承其父官职前曾游历天下,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并亲自踏看过很多重要历史古迹。
⑨ 司马迁写史记时秦已经灭亡上百年了,司马迁写的很多事情是不是编造的
虽然当时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很多朝代已经灭亡了,但是并非没有留下历史典籍。所以说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并不存在说是很多事情都是他自己编造,无中生有的。而且我们学习的很多的历史事件也出自《史记》。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遭受了非常人能忍的酷刑,但是他仍然在困境之中继续撰写《史记》。而且看过这本书的应该都知道,在里面的出现的许多内容中,或者是比较有名的事例中,他都一一做了标注。所以说虽然司马迁写《史记》贯穿了许许多多的已经灭亡的朝代,但是它的内容无疑是非常准确的,并不是杜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