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评价苏东坡这个历史人物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2. 怎样评价苏轼的一生
苏轼一生有何成就?历史又是怎样评价苏轼的?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他最重要的历史成就不在于政治,而在于文学,他是宋代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诗词书画加之散文,都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很多还是那方面的巅峰代表。
从政治上来说,苏轼是一个想要有所成就,且关爱百姓的官员。但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过于执着,导致他很多时候的想法都会存在着偏见,以至于他的仕途不顺。
王安石与苏轼同处于一个时代,但王安石的政治成就却比苏轼要高的多,他所提倡的王安石变法,至今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北宋政治历史不可轻视的一点。但是对于历史而言如此重要的“王安石”变法,却是苏轼仕途的绊脚石。苏轼一生仕途的起伏,都皆与此次办法有关。
苏轼第一次进士及第之后,任从八品陕西风翔府判官。担任了一些小职位后没有多久,他就因为母亲去世,丁忧回乡,暂时告别了官场。后来丁忧期满,他复职回京,一路上看见许多百姓因为王安石变法深受其痛,所以自此以后他对待王安石的变法都采取一种坚决反对的态度。
苏轼关爱百姓的心是好的,但是他也许不知道一场变法,本来就是将那些腐朽发脓的伤处割开,然后挖掉里面已经腐烂的肉,这样才能让伤口彻底的好起来。正是因为这样的局限性,他从复职开始,一直到政治生涯的结束,都对新政持反对态度。
苏轼是一个豁达之人,在因为反对新政,而遭到新政一派的诬陷贬谪之后,他虽然因为被贬谪而郁闷,但是一直都用自己的内心来排解。他醉心山水,求得心灵上的平静。
历史上的评价,多见于苏东坡于文学和艺术方面,如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又如陆游:“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再如:“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苏东坡在文学与艺术上的成就确实极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的天才。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所以宋代的文学发展要远高于后世,以至于在当时人杰辈出,文曲星大放异彩。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才俊林立的时代,苏轼仍然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能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甚至成为一脉开山之师,为后世人敬仰与学习。
在诗歌方面,苏轼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之诗现存四千首,内容丰富,风格多变,多以豪放派为主,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为宋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方向。《原诗》形容他的诗:“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于散文方面,他的散文豪放自如,注重自然,行文如流水,且具有创新性,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他也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领军人物。
从词作方面来看。苏轼与豪放派另一代表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开豪放派之先河,是宋代词作革新的代表。
以上是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不至于文学方面,苏轼在艺术方面也拥有很高的天赋和成就,书画兼得。
苏轼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3. 人们对苏轼的评价如何 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1、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2、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3、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4、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5、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6、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7、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8、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9、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3)如何评价苏轼历史扩展阅读
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刘安世: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
黄庭坚:①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②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③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范祖禹:苏轼文章为时所宗,名重海内,忠义许国,遇事敢言。如轼者,岂宜使之久去朝廷?[37]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王直方: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王灼: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分异耳。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虽可笑,亦毋用笑也。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陆游:①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②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徐度:(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王若虚: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当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若乃纤艳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也哉?公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①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②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
袁枚:有才而无情,多趣而少韵:由于天分高,学力浅也。有起而无结,多刚而少柔:验其知遇早晚景穷也。
周济: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
刘熙载: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东坡《定风波》云:“尚余孤瘦雪霜姿。”《荷花媚》云:“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王鹏运:北宋人词,如潘逍遥之超逸,宋子京之华贵,欧阳文忠之骚雅,柳屯田之广博,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虚之婉约,张子野之流丽,黄文节之隽上,贺方回之醇肆,皆可模拟得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轶尘绝世,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
沈曾植:东坡以诗为词,如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后山谈丛语也。然考蔡绦铁围山丛谈,称:“上皇在位,时属升平。手艺之人有称者,棋则有刘仲甫、晋士明,琴则有僧梵如、僧全雅,教坊琵琶则有刘继安,舞有雷中庆,世皆呼之为雷大使,笛则孟水清。此数人者,视前代之技皆过之。”然则雷大使乃教坊绝技,谓非本色,将外方乐乃为本色乎?
夏敬观: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后之学苏者,惟能知第二乘,未有能达上乘者,即稼轩亦然。东坡《永遇乐》词云:“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此数语,可作东坡自道圣处。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4. 对苏轼的评价
苏东坡"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他只把词当作一种句读不茸的新诗体来写.他在词里怀古伤今,论史谈玄,抒发国之情,叙师生之谊,写田园风物,遨游情态.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或表现为平冈千骑,锦帽貂裘,挽弓射虎的激昂慷慨,或表现为烟雨一蓑,芒鞋竹杖,吟啸徐行时的开朗旷达,或表现为大江酹月,故国神游,缅怀英烈时的沉郁悲凉,或表现为长路思茶,荒村叩荆,试问野人是的随和平易.真正做到了”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他解放词体,打破”诗言志”而”词言情”的题材分工,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附:古人评价
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概括是"苏东坡在中国是主要的诗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家,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
5. 如何评价东坡居士苏轼的一生,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苏轼在自己二十一岁时参加宋朝的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第二名,连当时的欧阳修都对其赞叹不已。
但是由于宋代所处形势的特殊性,苏轼一生的事业却并不算很顺利。他的仕途可谓坎坷至极,屡遭贬谪,究其原因,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苏轼在当时文坛享有盛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很有名,在辽国、西夏等地广受欢迎。在后世学者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人们渴望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苏轼词风的解放精神直接被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相媲美的豪放词派,其影响在清代传到了陈伟松等人。苏轼在后世的普通人心目中也保留了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形象。在宋代作家中,苏轼为后人所广泛喜爱的程度是无与伦比的。
6. 对苏轼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提起苏轼,人们首先想到得便是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事实上,他对后世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他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追求,身处逆境,永不放弃理想的执着,屡遭打击,超然处之的豁达在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一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颠沛流离。究其原因,是他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个性。他不怕得罪人,不怕打击报复,敢于坚持,敢于争辩,敢于反对一切有损国计民生的言行。 王安石变法是当时的大事。对于王安石的人品、学问,苏轼是由衷敬佩的。但对于他不顾实际民情强行推行新法,以及在推行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流弊,则感到深恶痛绝,因而反复陈述,反复争论,结果一再遭到打击和贬谪,被人象抓“犬鸡”一般地抓进了监狱,甚至差点丢了性命。他在做地方官时,又亲眼看到某些新法又真的给人民带来了实惠。司马光上台后,几天之内,让他连升数级,但当司马光不由分说全面废除新法时,苏轼又挺身而出,反复陈词,反复争论,甚至大呼司马光为“司马牛”,结果又得罪了司马光。苏轼的争论,不是出于自身利益的争执,不是看风使舵,循从私情,而是为百姓实惠,为民请命的一片丹心的具体体现。虽然苏轼屡次争论,屡遭打击,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实事求是、不党不阿、卓然独立的光辉形象。
二
苏轼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自幼接受儒家经世济时之政治思想,并带着这种政治抱负踏上仕途之路的。尽管遭贬的打击接踵而来,但内心深处却始终不曾忘记自己的政治理想,始终不忘儒家忧国忧民的精神本质。因此,在任地方期间,他不辞辛苦,为民谋利。
他的心时刻牵挂着群众的生活,从不把自己的清苦放在心上。在黄州时 ,经济十分拮据,每月生活费必须按计划支配。黄州一位书生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荒地,他亲自耕种才能济困匮和乏食之急。尽管身处逆境,生活窘迫,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为政本色,时刻记挂黎明百姓。自己的痛苦置之度外,人民生活的痛苦却使他深感内疚,自叹饱经儒家经典却救不了灾荒;“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肤。平生五千卷,亦字不救饥。”正因为他牵挂的是百姓的忧苦,万众的痛悲,他可以抛下自己的得失、毁誉,去尽力为人民谋利。
在杭州,疏浚河道,治理西湖;在常州,赈济灾民,监督捕蝗;在密州,治病救人, 请免税役;在徐州,抗洪抢险,采煤冶铁;在定州,整饬军备,训练民兵。
即使在流放地广州、惠州,他也时刻不忘关怀民众。广州食用咸水,常患疾疫,他建议广州知州王古用竹筒引水入城,解决了广州人民的饮水困难。惠州驻军 因缺营房而散居市井,骚扰百姓,苏轼帮助知府筹措资金,盖起了营房三百间,使得军民相安。儒家有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苏轼在自己被贬期间依旧兼顾百姓生死,关心民众生存,不顾自己的生存状况,一心救民于水火。有人说他是儒家执着的实践者,此话可说是千真万确。
三
途坎坷,命运不济,苏轼偶尔也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人生感慨,并有超脱现实,远离尘世的隐逸思想。“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他对道家葛洪,诗人陶潜鼓吹 的清净无为,养生长生的道家思想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他自号“东坡居士”,这个“自号”意味着对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风的仰慕,意味着苏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苏轼曾说过:“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意思是“静而达”是可取的,但流于懒散和放诞救不好了。这说明苏轼对佛老思想得借鉴是有标准的,是取其所需的,这是苏轼的可贵之处,他懂得放弃,懂得从佛老清净无为、超然物外的宗旨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使自己既能拿得起,又能放得下,这些思想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得背后,有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于佛老思想始终并存在一起。他们是矛盾的,在苏轼身上又是统一的。因为苏轼能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以一种“外儒内道”的形式把两者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当他出世从政时,他信奉和推行儒家学说,(时时也有佛老思想冒头),当他贬官在野时,他的主要思想倾向便是佛老思想。(儒学思想并不泯灭)
纵观文学史,成绩突出者不少 ,但只有苏轼是与众不同的。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的北固亭怀古,历来脍炙人口,但里面却太多激愤,空有大志不能实现的悲哀,终究只能老来识尽愁滋味,楚大夫屈原,也是爱国诗人,离骚中包含了屈子多少心酸的忧愤,当他怀着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生灵的涂炭的焦着而投进滚滚的汨罗江,用个体的毁灭来对抗丑恶的现实时,人们不禁扼腕叹息。苏轼,象一个永远乐观坚强的旅行者,豪迈无畏,随遇而安,遍山荆棘他可以高歌,落魄失意他可以高歌,从不消极,从不颓废,真可谓文学史上一位不屈的歌者。
7. 人们对苏轼的评价如何苏轼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苏轼是一个豁达之人,在因为反对新政,而遭到新政一派的诬陷贬谪之后,他虽然因为被贬谪而郁闷,但是一直都用自己的内心来排解。他醉心山水,求得心灵上的平静。
历史上,苏东坡对文艺的评论,如黄庭坚:“人们说,东坡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很难熟练地看到,所以工作起来极其辛苦。我想不是。他写字老了,所以他的字读不出来。”另一个例子是陆游:“据说东坡不会唱歌,所以东福的诗不一致。赵说:少生楚,与东坡在汴上,东坡醉,源于歌《顾阳关》。于是众人唱不出歌来,但豪放不喜欢剪到耳边的节奏另一个例子是:“东坡词,胸前有万卷,笔无尘埃。它广阔的地方,并不能做出豪放的语言,而是在它的脑海里涵盖了所有的天气。
8. 你怎样评价苏轼呢
苏东坡有多少名头,还真不好说。但如果说从宋至今文人第一,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做为文人,在诗文词书画方面,有一项出类拔粹的,就可以留芳千古了。而苏东坡却能够在各个方面都达到顶尖的水平。这也难怪他的一生招人忌恨。
先说文章,这是文人进身之阶,在苏东坡那个时代,最被重视的。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就是说,在唐宋五六百年的时间段上,人们先出八个文章写的最好的人,他是其中之一。
李白杜甫是唐朝文化的代表。这二人文学才能都非常了得,可是,他们的政治才能都很一般。李白虽然才华横溢,可是,那是指文学。说到政治上,他几乎没有什么建树。唐玄宗时期。他不过是文学侍从之臣。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在政治上糊里糊涂的做了永王的幕僚。不但对永王没有什么帮助,差点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杜甫虽然在性格上与李白有差别,但政治才能上,也很一般。他的一生,也就是给别人做个幕僚。虽然他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理想,可是现实的政治水平,无法支撑他的理想,最后,只能以“诗圣”名世。
而苏东坡就不一样了。他不断文学才华出众,政治能力也很不一般。当初他考中进士的时候,宋仁宗就是以未来的宰相相期许的。虽然他一生没有做过宰相。可是,做地方官的所取得的成就,也能体现出他的政治才能。比如他任职杭州时建的西湖苏堤,现在还在发挥作用呢。
9. 如何评价苏东坡这个历尽沧桑的人物
文学造诣很高,性格豪迈耿直,豁达大度,一直坚持本心,所以官场上被改革派打压,还被保守派排挤,一生历经沧桑,但是一心为民,努力做实事,真正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境界。
10. 历史名人们怎样评价苏轼
每个人对于苏东坡喜爱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于是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名人曾留下对于苏轼的评价。这些评价千姿百态,视角迥异,这里面有和你英雄所见的吗?
宋仁宗赵祯
“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仁厚的仁宗皇帝,当时殿试完回宫对曹皇后说的的第一句话。发现未来宰相人才的兴奋之心,跃然纸上。
黄庭坚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山谷道人可能是最早把东坡称为坡仙的一批人了。
苏辙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还是感情最为深厚的弟弟,最了解苏东坡的性格作风,既是最突出的优点也是最无奈的弱点。
南宋孝宗赵?Y
“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作为南宋最有作为,最注重忠孝的宋孝宗,能这样高度赞赏苏东坡,苏轼影响力可见一斑。
陆游
”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作为宋代诗词第一人的另外一位热门人选,放翁对于东坡的赞扬分量极重,发自肺腑。
王士祯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曹植因《洛神赋》沾仙气,李白斗酒变身谪仙人,而苏东坡是食尽人间烟火的平民神仙。
曾国藩:
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人臣楷模文正公,将苏东坡誉为立言不朽之古人,和司马迁,班固,韩愈,欧阳修等并列,子瞻无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