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讲什么

历史讲什么

发布时间:2022-04-30 08:13:07

㈠ 初中历史主要讲那些内容

初一时讲中国古代史,从古代猿人一直到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中间还会涉及到古代史中的一些关于经济、文献、社会风气等事情初二时讲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中国8、90年代的发展情况。其中有比较关键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八年抗战等知识点,关于这一块比较乱,所以要仔细学初三就讲世界史了,也是从人类起源一直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其中,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还有就是冷战,欧美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的过程。就这些啦,抓住重点,巩固知识,就可以了

㈡ 《二十四史》主要讲的是什么

修成于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时代,《明史》写定于清干隆(1736~1795年)初年,整个编撰过程长达1800多年.“二十四史”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崇帧十七年(公元1644年),长达 4000多年,包括了中国历史上氏族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几个历史时期.它自成体系,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这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二十四史”中的经济史料极为可观.除了志中的专门记述外,本纪里的一些皇帝诏令,列传中的大臣奏议和言行事迹,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历代王朝的田亩制度、赋役政策、钱币规定等情况.既有统治阶级的雄才略、权术纷争,又有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仁义道德.它讲述了帝王之道,为臣之遣及全身之道,贯穿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不同事件的处理方法.

㈢ 历史是讲什么的

历史: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
通常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因为这是在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学,而以往的史学从根本上来说,很多都没有超出历史 唯心论的范畴。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㈣ 二十四史主要讲了什么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记载其产生、发展、衍变的书籍就叫做史书。但是还从未有一个国家的史书像我们中国这样有着一套完全的、自成体系且记事时间。 与编纂年代跨度最长的史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十四史”。它是中国历史上二十 四部着名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二十四部史书。其中《史记》修成于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时代,《明史》写定于清干隆(1736~1795年)初年,整个编撰过程长达1800多年。 “二十四史”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崇帧十七年(公元1644年),长达 4000多年,包括了中国历史上氏族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几个历史时期。它自成体 系,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这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二十四史”中的经济史料极为可观。除了志中的专门记述外,本纪里的一些皇 帝诏令,列传中的大臣奏议和言行事迹,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历代王朝的田亩制度、赋役政策、钱币规定等情况。如果把分散的史料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对研究经济发展史是大有裨益的。 历史上刊印全套“二十四史”的主要有过三种版本:清干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苏、湖北五个书局刻印的“局本”,以及解放前由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的关怀下,从1959年起,中国史学工作者开始了“二十四史”的整理工作。到1978年“二十四史”点校本已经由中华书局全部出版。新本“二十四史”做了标点、分段,并进行了校勘,纠正了旧本中的谬误、脱漏、衍文、倒置等许多错误,从而便于更多的读者翻、检、查、阅,使这一套书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除《史记 》外,各史都撰写了校勘记。这是整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项巨大成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㈤ 高中历史主要讲什么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一,鸦片战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 ①背景原因 ②鸦片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2.中国政府的禁烟 ①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②虎门销烟
3.英国为维护鸦片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①简单经过: 1840年6月:广东→福建→浙江→天津
1841年: 香港岛→广州虎门(关天培)→厦门→定海(三总兵)→吴淞(陈化成)→南京三元里
②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 a.内容 条约——五项 附件——三项 b.危害
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开始进去半殖半封社会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 独立主权国家→半独立,主权受侵害——半殖半封建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封建经济并存——半封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主要农民与地主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原因 ①外国商品销路不畅 ②三国提出"修约"要求被拒
2.借口与有关国家
3.战争的简单经过1856~1858 广州→天津《天津条约》1859~1860 天津→北京《北京条约》(大沽口) (火烧圆明园)
4.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5.沙俄乘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
6.中国政局的变动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①那拉氏发动"辛酉政变"1861年11月 ②那拉氏控制下中国政局的特点 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放弃中立(英,法)愿协助剿(法,俄)
三,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核心:反清,反传统
2.洪,冯二人赴广西传教——紫荆山——思想,组织的准备
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
4.永安建制: 天王—洪秀全 南王—冯云山 北王—韦昌辉西王—肖朝贵 东王—杨秀清 冀王—石达开
5.太平天国的顺利进军,与定都天京(1853年3月)
6.《天朝田亩制度》
7.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太平天国后期的战争
①政治上——洪仁玕《资政新篇》李秀成——江,浙,上海:天京保卫战
②军事上 陈玉成——安徽:安庆保卫战
9.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0.历史评价
①失败原因 农民的局限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②历史作用
③性质
四,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①二个过程
②群体
③认识
④主张与目的
⑤代表性人物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经营方式(官办)与特点(三性),口号(自强),作用〕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科技 ④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海军(1884年)→北洋舰队(1888年)〕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阶级力量的成长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与特点 ①处境:受压迫,受束缚
②政治特点: a.革命性 b.少,小,弱 妥协性 不彻底 软弱性
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①早于资产阶级(三个来源) ②政治特点: 集中→团结 苦→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 ③早期斗争→自发性经济斗争
六,中法战争
1.法国挑起战争的背景原因
2.战争的主要经过(二线三个战役)
3.结果——中国不败而败——《中法新约》
4.台湾省的设立(1885年)
七,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的背景状况:中日出兵朝鲜,就撤军问题产生分歧
2.日本突袭清军,挑起战争
3.战争的主要经过:国外——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国内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4.结果:《马关条约》
①时间,地点,人物
②内容:割地,赔款,开端口,设厂
③危害
5.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其危害 ①开设银行 ②政治贷款 ③修筑铁路 ④投资设厂 ⑤开采矿山
2.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
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界地 ②划分势力范围
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九,戊戌变法
1.维新派的形成及其政治特点 ①维新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③维新派的政治特点根由——接受双重教育(传统+西学)表现——政治上进步,但比较软弱,反对根本革命
2.维新派的活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表) ①办学与讲学(万木草堂) ②多次上书(公车上书) ③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④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保国会
3.戊戌变法的实行及落实状况 ①光绪帝下诏变法(1898.6.11) ②变法的主要内容 ③变法法令受到严重的干扰与阻碍 a.各省(除湖南省外)拒不执行 b.那拉氏打击维新力量,组织发扑准备
4.戊戌变法的失败
正面战场的抗战:
1、片面抗战路线:(1)内容:只依靠政府和军队(2)原因:阶级本性决定
2、抗战概况:(1)37、8—11月淞沪会战——失败;(2)37年太原会战(国共配合较好战役)——失败。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3)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李宗仁指挥
3、评价:(1)抗战态度比较积极,挫败日本速决战企图,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2)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丧师失地、一溃千里。
四、敌后战场的抗战:
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中共洛川会议确定,即人民战争路线。
2、抗日根据地建立:八路军建立的第一块是晋察冀;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五、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38年春 驳斥了“速胜论”、“亡国论”论调,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胜利属于中国,途径要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第二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标志:1938年秋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同时表明日本速决战企图破产
2、原因:从日本方面看:(1)日本战线过长,兵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2)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 从中国方面看:(1)正面战场连续溃败;(2)人民抗日力量尚需壮大
3、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1) 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前以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军事打击为辅(前军事进攻为主) 影响:汪精卫公开投敌(38年底)建立南京汉奸政权(40年);蒋介石国民政府政策开始反对;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共产党:集中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影响:造成抗日根据地困难。
二、日本在沦区的统治:
1、经济掠夺:政策(策略)——以战养战;总方针——把沦陷区经济为它的附庸经济。表现:(1)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2)掠夺劳动力;(3)“统制”工矿交通运输业 目的:原料基地、战争需要、利润。 (4)金融方面:抢占金银、现款;开设银行;苛捐杂税。 2、思想文化:奴化教育——目的:摧残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3、殖民统治:政策(策略)——以华制华;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反动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原因:(1)直接原因——日本政治诱降政策(2)根本原因——蒋介石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本性(3)重要原因——英美等劝降政策
2、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 说明其政策重心由对外开放抗日为主转为对内反共为主——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路线。
3、政策两面性:对日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对共想反共又不敢决裂 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的交织
二、内外政策表现:
1、对日本侵略:(1)政策(路线)消极抗日;(2)事件:1940年枣宜战役——张自忠牺牲(被周恩来誉为“全国军人的楷模”);1944年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主要原因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日本称之为“大陆交通线战役”——直接目的是援救南洋的孤军)
3)影响:造成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共产党:(1)政策(路线)积极反共;(2)事件:1939年底1940年初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制造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说明蒋介石既要反共又不敢和中共决裂):叶挺被扣、项英牺牲——中共回击:政治上揭露;军事上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说明中共已经成熟;中共以斗争求团结;说明中共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3)影响: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着统一战线。

㈥ 高中历史讲些什么

1、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即政治史,涉及中外,古代、近代、现代不同历史时期。

可分为四个方面: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人物、重要历史现象。

2、经济史

3、思想文化、科技发展史,涉及各种理论、精神、科技成果,有一部分与政治还有些联系。

选修较简单,中外历史人物、历史重大改革等都与必修有关,学好必修,选修不用愁。

(6)历史讲什么扩展阅读:

如何学好高中历史

1、兴趣

历史这种东西就像听故事一样,就像爸爸妈妈给我们将以前他们小时候的事,晓得时候相信大家都是想听的,如果是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来讲,同学们历史应该都会很好,平常的那些历史教学方法太枯燥了,这是我认为的。

2、重点

然后考试的时候往往最需要记住的是,这个事件的地点时间主人公,所以也是要抓住重点的。

3、多看

除此之外呢,还要多看其他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事件介绍。如果你想学好中国古代史,必需学好古文,牢记实词、虚词的用法,这对于以后想学中国古代史的你相当有用!平时多看历史有关的书,最好是贯穿时段较长、涉及面较广的通史,有利于建立知识网络和兴趣。

4、多做

做练习很重要,买套卷子,专门做选择题,一道题隔开时间重复做它几遍;简答题,论述题一般需要背点东西,可以根据关键词来记。先把要记的一段文字分开类型,例如记“什么原因”之类,先分开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等等。再列出关键词,如“半封建半殖民”“民族融合”等,就算不能逐字完全背出,考试也能根据关键词“吹”出来。

㈦ 初中历史讲什么

初中同步教程历史全套.zip

https://pan..com/s/1_0kgFtEQKqHIWByiX6AFaw

?pwd=jggb 提取码: jggb

内容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等。

㈧ 历史课讲什么

历史课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们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着名的战役、盛世与治世、条款与协定、历史上的国家兴衰等等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是从小学到初中直到高中大学都要学的一门重要课程。

㈨ 中国的历史课学些什么

主题统领课程

初中历史课程应该讲什么内容?以什么线索来统领内容?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过去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与高等院校历史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体例相差无几,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较为完整,教学内容头绪多,内容杂,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难度高。

此次课程改革,首先明确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史学人才,历史课程应体现“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避免课程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以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从根本上改变现有课程的“繁、难、深、旧”现象、降低现有课程的学习难度为设计目标。

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以往历史教材以年代为顺序、以朝代为基准的陈旧模式,构建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把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分为若干主题。

学习主题的确定,使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不同。学习主题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充分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强调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改变原有课程中“繁、难、多、旧”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贯彻少而精和探究式学习的原则;第二,学习主题的确定既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历史发展的时序和学习内容内在的联系,同时又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第三,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识程度和接受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下,课程内容大幅度削减,难度要求大大降低,减少了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将科技、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融合于历史过程之中,避免了课程内容类型的单一化。

关注人文与时代

课程标准打破了中学历史课长期沿用的通史体例,改变了过去历史课程偏重于政治史、战争史的倾向,大力提倡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点等。课程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容较之以往更加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比如,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内容共分为九大学习主题,它们分别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每个主题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又表现了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若干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治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点等等,都体现了时代精神。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体验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进步,崇尚科学精神,逐步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民主与法治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强化民主与法治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环境意识,认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知识、能力与情感

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学生的态度、愿望、激情与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课程标准力求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在使学生获得基本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充分注意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课程标准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唯物史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既善于选择需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同他人交流观点和看法,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实与客观。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为了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课程标准对内容标准做出明确规定,比如,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中,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大约占内容总量的70%左右。属于理解层次要求的内容大约占内容总量的20%左右。属于运用层次要求的内容控制在内容总量的10%以内。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理解层次并非是要学生死记硬背历史内容和知识,而是让学生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以此来理解和体会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而苦苦探索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运用层次,不仅仅是以往我们所说的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方法等完成作业而已,它强调的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学生获得能力发展与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三者合一的学习目标。

阅读全文

与历史讲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