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是历史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历史
大英雄面对不利的时局,不是消极等待,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叹息“未遇知音”,也不是盲目燥动,而是要改造形势,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军事方面有一条古兵法叫“隐真示形”。这就是造势的例子。当敌人部署严密、无懈可击的时候,就可以隐藏自己的兵力,而用假的部队调动的方法,引诱敌人重新调整部署,这样便可以看出敌人的空虚所在,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战机。
大英雄的任务是要定国安邦,所以他们进行的造势就不是一条兵法就能描述的。其内容更丰富,范围更广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难度极大,需要明确的目标,完整周密的计划和高超的组织指挥能力。耗时也久,因为优势要靠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没有速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因为要以弱胜强,所以要机动灵活,该让则让,该退则退,就像下棋中的抢先手,争主动。
英雄造时势的近代典范就存在于毛泽东选集中。毛泽东采取了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统一战线,优待俘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等等口号和策略。这些都是为了争取民心,积聚实力,最后在适当时机再与蒋介石决战。蒋介石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但是只属于时雄和奸雄这一个等级。与毛泽东这样的大英雄相比,就只能甘拜下风了。
与那些所谓的时雄不同,真正的大英雄不会完全被形势所左右。他们不但会认清形势,把握机会,更要会引导形势,和改造形势。当他们发现形势不利的时候,不会坐困愁城,而是想方设法,摆脱困境。当他们发现事业误入歧途时,会果断地采取行动,拨乱反正,把事业带上正确的道路。毛泽东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蒋介石数十万大兵重重包围的时候,果断地站出来,重新接掌红军指挥权。红军数渡赤水,采用声东击西,飘忽不定的战术,迷惑敌军,从而掌握了主动。最后,红军摆脱了围困,完成了长征,建立了西北根据地。正是由于毛泽东表现出了卓越的战争指挥艺术并得到红军将领们(都是能征惯战的英雄好汉)的一致推崇,在遵义会议被推举为红军的领袖,成为英雄中的英雄。正是有了毛泽东这位大英雄的领导,红军才能在1936年后无往而不胜。
所以,如果一般性的英雄是弄潮儿的话,真正的大英雄就是在弄潮儿背后的推波助澜者。是这些大英雄创造了潮流,创造了风尚,创造了时机,也创造了一批英雄。俗话说,“胜者王侯败者贼。”大英雄成就了事业,追随他们并立下汉马功劳的当然就有封王称候的机会,也就成了英雄。
~~~~~~~~~~~~
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人站出来,像拿破仑,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按照马克思哲学所表达的世界观和历史论,无疑应该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有适应了历史潮流才能成为英雄,才能发挥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在拿破仑时代即使没有拿破仑也会有另一个人来完成时代使命,就像没有马克思也会有别的什么人来写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一样。
个人毕竟是个人,当他顺应了“整个人类的”意愿时,他才有空间活动,否则,还有可能成为历史罪人呢。
我个人认为是:时势造英雄
有什么样的环境才会有什么的英雄出来,这样的英雄才会创出相应的时势出来。
时刻在上演着沧海桑田的戏剧性场面,一轮大的行情波动可能就决定或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而在不断的大浪淘沙之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显然是凤毛麟角。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成功者,就在于很好地把握了“时”和“势”,所谓“时势造英雄”
何谓之英雄?“所谓英雄,就是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人。”罗曼.罗兰如是说。也许英雄就是个那么平凡的人,并非每个都有着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必定是让人可敬可佩的人。然而许久以来,有个问题都搞不清楚,究竟是时势造就了英雄,亦或是英雄改变了时势?
昔者曹操煮酒论英雄,天下之大,无一人放在眼内,‘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而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可谓乱世出英雄。而真正得势者,可得守势者又有几人?“秦扫六合,其势何壮哉?”,姑不论秦人之残暴,能平定天下者,英雄也!而秦始皇所以得天下者,惟暴惟武,未曾有丝毫之文治之功,是故二世而亡也!此则“时势造就了秦始皇也”!
隋炀帝可谓昏君也,然京杭大运河大可与秦长城相媲美,只有够魄力者,才敢如此大胆地为人所不敢为。而正因为此,隋亡矣!不得民心,不可谓之英雄,但他却改变了时势。唐太宗皇帝,文有“贞观”,武功更可平天下,平突厥,可谓英雄否?然而又不可避免地有“玄武门之变”,是故英雄不是完人。成吉思汗率领他的蒙古大军横扫千钧,大有席卷天下之势,可谓英雄也!然大元王朝之残暴,有如秦人也,在历史的车轮中不可避免地灭亡了。乱世也,时也;英雄者,得势者也!
毛泽东可谓大英雄也,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中国革命若非他,兴许结局就会改变了。然而时势造英雄者,偶然性是很大的。如果陈独秀等中共早期领导人能坚持正确的领导,也许他们就是英雄。机会是平等的,所以英雄莫问出处。邓小平之改革开放的提出,正是由于社会之需要,顺应时势之发展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所以如果若非是他,兴许另外一些领导人也会提出这个改革开放来的。
现今我们美好的生活是由无数无名英雄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血泪,用他们的生命所换来的。正是由于这些无名的英雄,所以大英雄才更显得出他们的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就是故英雄乃得人心者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得势;失道者,失势。时也,势乎?势者,命也!荀子有言曰:制天命而用之!英雄未必可以改变时势,但时势却是造就英雄的摇篮。
(时势造英雄?英雄改变时势?有待发现吧?? 竖子胡言乱语,不足为戒。)
下面是引用重庆晚报用足球关于这个问题的谈论!
重庆晚报: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2005-04-08 10:55
时势造英雄是个永恒不变的概念,乱世中如此,绿茵场上也是如斯。远点的有意大利金童罗西,近点的有英格兰帅哥小贝,意大利国家队和红魔曼联的强大成就了他们“世界杯射手”和“三冠王英雄”的美誉,但在取下外在的光环之后,他们的杀伤力依旧是溟然众人矣。
或者说,现在的世界足坛更需要一些英雄造时势的壮举,一如当年的马拉多纳带领阿根廷队连续两次杀进世界杯决赛,让世界足坛多了一些人为制造的新鲜空气。我们现在不能不承认切尔西的强大,虽然肯定会有很多人唾弃有钱人阿布的奢侈无度。阿布并不是英雄,他只是一个愿意为英雄提供舞台的富绅,穆里尼奥目前在欧洲足坛如此飞扬跋扈,这也得益于俄罗斯老板给了他恃才放旷的机会。这至少对世界足坛是件好事,天下足球之中又多了一种令人为之而动的性格。接下来才有兰帕德引起的惊声尖叫,穆里尼奥给了他一个支点,他却用这个支点来撬动了整个世界足球。
切尔西可以谓之新,他们是一股在试图改变世界足坛格局的新兴势力。而米兰则在进行一种蜕变,由一种传统的“1:0主义”逐步向更加现代的攻守平衡进化。米兰人在近5年只获得了一个联赛冠军,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淡忘了昔日的一个王朝,也让我们感叹欧洲足坛的时势风云变幻。但安切洛蒂却在入主米兰之后展示了一种创造时势的能力,看看近两个赛季AC米兰的表现,我们会发现又一个王朝正有悄然崛起的迹象。而皮尔洛则是米兰乃至整个意大利的新领军人物,他的存在,让意大利足球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
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种进步,英雄在变,时势也应该随之而变。这正印证了足球运动中一个恒久不变的道理,就是人永远控制着足球。
时势中出现英雄,英雄又改变了时势
如果没有清朝末年一片混乱景象,就不可能成就毛泽东,成就不了毛泽东,就没有现在社会的一片繁荣景象。这样的例子又很多,如三国时各个人物,李世民,曾国藩,岳飞,好多的自己举一反三吧
在危急存亡的关头容易教人想到英雄,所以因大风而思猛士不独是刘邦一个人的情绪,在任何时代都是有的。我们的民族处在今日的危机上,希望英雄的出现比往昔更为迫切。但是“英雄”这两个字的意义自来就没有很明确的解释,因此发生这篇论文所标的问题——到底英雄是时势造的呢?还是时势是英雄造的呢?“英雄”这两个字的真义须要详细地分析才能得到。固然我们不以一个能为路边的少女把宝饰从贼人的手里夺回来的人为英雄,可是连这样的小事都不能做的有时候也会受人崇拜。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于英雄的意义画出一个范围来。
古代的英雄在死后没有不受人间的俎豆,崇拜他们为神圣的。照礼记祭法的规定,有被崇拜的资格的不外是五种。第一是“法施于民”的,第二是“以死勤事”的,第三是“以劳定国”的,第四是“能御大灾”的,第五是“能捍大患”的。法施于民是件[使]民有所,能依着他所给的方法去发展生活,像后稷能殖百谷,后土能平九州,后世的人崇祀他们为圣人。(所谓圣人实际也是英雄的别名。)以死勤事是能够尽他的责任到死不放手,像舜死在苍梧之野,鲧死于洪水,也是后世所崇仰的圣人。以劳定国是能以劳力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使它回复到平安的状态,像黄帝,禹汤的功业一样。御大灾,捍大患,是对于天灾人患能够用方法抵御,使人民得到平安。这些是我们的祖先崇拜英雄的标准。大体说起来,以死勤事,是含有消极性的,以劳定国,能御大灾,捍大患,也许能用自己的智能,他们是介在消极与积极中间的。惟有法施于民的才是真正的圣人,他必需具有超人的智能才成。
看来,我们可以有两种英雄:一是消极的。二是积极的。消极的英雄只是保持已成的现状,使人民过平安的日子,教他们不受天灾人患的伤害,能够在不得已的时候牺牲自己的一切。积极的英雄是能为人群发明或发现新事和新法度,使他们能在停滞的生活中得到进步,在痛苦的生活中减少痛苦,换一句话,就是,他能改造世界和增进人间的幸福。今日一般人心目中的英雄多半不是属于第二类,并且是属于第一类中很狭窄的一种,就是说,只有那为保护人民不惜生命的战士才被称为英雄。这种英雄不一定能造时势,甚或为时势所造。因为这类的英雄非先有一个时势排在他面前,不能显出他的本领,所以时势的分量比英雄本身来得重些。反过来说,积极的英雄并不等到人间生活发生什么障碍,才把他制造出来。人们看不到的痛苦,他先看到,人们还没遇到困难,他先想象出来。他在人们安于现成生活的时候为他们创制新生活,使他们向上发展。也许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也能达到这个目的,但是可能性很小。
真英雄必定是造时势者。时势被他造得成与不成,于他的英雄本色并无妨碍,事的成败不足为英雄的准度。通常的见解每以为成功者便是英雄,那是不确的。成功或由于机会好。“河无大鱼,小虾称王”,在一个没有特出人才的时境,有小本领便可做大事。这也是时势所造的一种英雄。还有些是偶然的成功,作者本身也梦想不到他会有那么样的成就。他对于自己的事业并没有明了的认识,也没有把握,甚至本来是要保守,到头来却变成革命,因为一般的倾向所归,他也乐得随从。这也是时势所造的一种英雄。还有些是剥削或榨取他人的智力或体力来制造自己的势力和地位。他的成功与受崇敬完全站在欺骗和剥削的黑幕前面。有时自己做不够,还要自己的家人亲戚来帮他做,揽到国家大权,便任用私人,培植爪牙。可怜的是浑浑沌沌的群众不会裁制他,并不是他真有英雄的本领。这也是时势所造的一种英雄。
我们细细地把历史读一遍,便觉得时势所造的英雄比造时势的英雄更多。这中间有一条很大的道理。我们姑且当造时势的英雄是人间所需求的真英雄,而这种英雄本是天生的。真英雄是超人,但假英雄或拟英雄也许是中人以下的“下人”(Underman)。所谓假英雄是指那班偶然得到意外的成功的投机家而言。所谓拟英雄是指那班被时势所驱遣,迫得去做轰轰烈烈的事业的苦干者而言。所谓下人是对于超人而言。他的智力与体质甚至不及中人。在世间里,中人都很少,超人更谈不上,等到黄河清也不定等得到一个出现。人间最可怜悯的是下人太多,尤其是从下人中产生出来的英雄比较多。这类的英雄若是过多,就于国族有害。怎么讲呢?因为他们没有中人的智力而作超人的权威,自我的意识太重,每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智能是为他们的光荣和地位而有的态度。这样损多数人以利少数人的情形便是封建制度。英雄与封建制度本来有密切的关系,但这里应当分别的是古代的封建英雄于其同时的一般群众中确实具有超人的能力,而现代的封建英雄只是靠机缘。哪怕他是乳臭未除,只要家里有人掌大权,他便是了不得的人物。哪怕他智能低劣,只要能够联络权要,他便是群众的领袖。他的方法是利用新闻和金钱来替他鼓吹,甚至神化一个过去的人物来做他的面具。一个人生时碌碌无奇,死后或者会被人当做“民族英雄”来崇拜,其原因多半在此。这类神化的民族英雄实际等于下劣民族的咒物。今日全世界人类的智力平均起来恐怕不及高等小学的程度,所以凡有高一点的知识而敢有所作为的都有做领袖或独裁者的可能。不过这并不是群众的福利。我们讲英雄的事业应当以全世界民众的福利为对象,损人利己固不足道,乃至用发展自己民族的口号去掠夺他民族的土地的也不能算是英雄。今日世界时局的困难多半由于这类的英雄所造成。如果我们缩小范围来讲一下我们的英雄,我们也会觉得有许多是下人中所产出的。他们的要求是金钱与名誉。金钱可以使他们左右时势,若说他们是造时势的英雄,其原动力只是这样,并非智能。名誉使他们享受群众的信仰,欺骗到万古流芳的虚荣。他们的要求既是如此低下,无怪他们只会把持武力,操纵金融,结党营私,持权逐利,毁群众的福利来增益自己。他们只会享受和浪费,并无何等远虑,以善巧方便得到金钱名誉之后,便走到海外去做寓公,将后半生事业付与第二帮民贼。
我们讲到假英雄之多,便想到在人群中是否个个有做英雄的可能。现在人间还是在一个不平等的情况底下过日子。不但是人所享受的不平等,最根本的是智力与体力的差异太甚。英雄是天生吗?不。英雄是依赖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的训练所造成的。英雄是有种的。我们应当从优生学的原理研求人种的改善,凡是智力不完,体质有亏的父母都不许他们传后代。反之,要鼓励身心健全的男女多从事于第二代民众的生育。这样,真英雄的体质与理智的基础先打稳固,造成英雄的可能性便多。否则生来生去,只靠“碰彩”,于人间将来的改进是毫无把握的。第二步还要使社会重视生育,好种的男女一生下来当要特意看护他们,注意训练他们,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均衡地发展。现在已有科学家注意到食物与体质性格与寿命的关系,可是最重要的还是选种,否则用科学方法来培养下人,延长他们的生命,使他们剥削群众的时间更长,那就不好了。
真英雄是不受时势所左右的。因为他是一个“形全于外,心全于中”的人,他的主见真而正,他的毅力恒而坚。他能时时检察自己,看出自己的弱点,而谋所以改善的步骤。事业的成败不是他所计较的,惟有正义与向上是要紧的。今日我们所渴望的是这样的英雄。我们对于强敌的侵略,所希望的抗敌英雄也要属于这一类的人物。战争在假英雄的眼光里是赌博的一种,但在真英雄的心目中,这事是正义的保障。为正义而战,虽不胜也应当做,毫无可疑的。
最后,我们还是希望造时势的英雄出现,惟有他才能拯民众于水火之中。等到人人的智力能够约束自己与发展自己,人间真正平等出现的时候,我们才不需要英雄。英雄本是蛮野社会遗下的名目,在智能平均与普遍发展像蜂蚁的社会可以说个个都是英雄,因为其中没有一个不能自卫,没有一个不能为群众牺牲自己。所以我想无论个个人达到身心健全,能利益群众的时代是全英雄时代,也是无英雄时代。
⑵ 历史是谁创造的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第一,人类历史是由全部的人类创造的,你所谓的杰出人物不过正巧是机缘巧合罢了。就像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并不是他创造了历史,而是当时的政治需要一位掌握了军权的铁腕人物掌握权力,如果没有拿破仑,那必然有另外一个人来充当这样的角色,个人不过是历史上的一枚棋子罢了。
而纵观整个历史,却是由地球上所有的存在共同参与创造。因为地理适宜农耕,所以中国成为了最大的封建国家,不管谁入主中原,还是要走农耕这条路,而正因为地理适合放牧,所以成吉思汗崛起于蒙古草原,因为靠海且土地贫瘠,所以北欧多海盗。过分强调人的作用是不对的,过分强调人中所谓杰出人物的作用更加不对了。
⑶ “层垒造史”的意思是什么
层垒造史的意思:中国史在初期可能是有一些其确切的文字记载的,但是随着后来历朝历代的史官的应政治要求不断更改,于是历史被篡改了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于是我们中国可怜的上古史基本就不可靠了,因为我们从书本中不知道事实的真相,而又缺乏物质真相来证明事实是如书所述的 。
⑷ 北京地坛有什么建造历史
地坛又称方泽坛,坐落在北京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
地坛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祗神"的场所,也是我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明清两代先后有15位皇帝在此祭地长达381年。
地坛始建于1530年,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天坛内举行的,直至1530年订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祭地之坛,当时称作方泽坛,1534年改名为地坛。
地坛内庄严肃穆、古朴幽雅,是我国最大的祭地之坛。
⑸ 历史是由谁创造的为什么
历史这个词吗?那你就么必要深究了,很深奥。
每个朝代都有历史,有史官记载,传至下一代,这是正史;
也有百姓中颇有文采的记下当代的事件,成为野史;
但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历史是胜利者的玩物,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让史官把自己的污点掩盖,尽写好的也说不定,而野史也有可能是百姓痛恨当代统治者的制度,刻意把其写的满身污点,所以历史不是谁创造的,它是历史考古学家一定的根据加推理研究出来的
⑹ 长城的历史 谁建造的 为什么修建的 等等 急求~
1、长城不是谁单一建造的,而是经过历朝历代修建而成的。长城最早始于战国。后来秦始皇将长城连成一段。到了汉朝,由于北方的匈奴日渐强大,所以,继续修长城。之后就是明朝为了防备蒙古和后金修筑长城,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长城。
2、修建长城的原因:是古代中国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而修筑的。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长城所体现出的军事防御思想,在军事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长城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军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事前防御。需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
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
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⑺ 什么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活动虽然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但这种目的性和能动性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3)上述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是正确的,但其夸大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认为人民群众可以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
⑻ 历史是什么创造的
广泛意义上讲过去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是狭隘的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历史都是由人民创造的。
⑼ 创造历史是什么意思
做出有成就的事,就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迹,即创造历史
⑽ 百姓造历史辩论词。 急求
群众创造历史,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曾经一度成为封建社会哲学界推崇的真理,在那个封闭的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伟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贡献者,人民群众得卑躬屈膝地仰望和崇拜,并对他们的话言听计从,顺从伟人们的每一个决定。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人民在实际探索中,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终于悟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无论是多么伟大的英雄,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无法成就辉煌的伟业和不灭的战绩。真正创造历史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非历史英雄。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保障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进步
我们都知道,生产力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生产力通过社会财富表现出来,人民群众恰好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这不仅包含物质财富,而且还包含精神财富。
一方面来讲,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这世间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由人民所开垦,每一片庄稼都是由人民所种植,每一间房屋都是由人民所建设,每一件商品也都是由人民所生产。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吃、穿、住、用、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另一方面,严格来说,历史人物之所以能发挥重大的历史作用,所凭借的还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人民群众的意愿通过历史人物的行动体现出来,于是才成就了特定时期的轰轰烈烈和伟大传奇。虽然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他们的意志和愿望及其实现的程度都必然受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等条件所制约,而人民群众的思想虽然也会难免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但群众的集体智慧是经过现实实践的千锤百炼而总结出的普遍经验,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历史英雄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场合加以运用,便成就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不朽之作。
其次,人民群众的正面力量能加速社会发展,推动科学进步,促进历史更迭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阶级之间的相互斗争,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而人民群众又是革命的主力军,在阶级斗争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发展。
纵观历史,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同样在社会主义背景下,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社会制度进行更迭,也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人民群众的反面作用将会直接导致一个社会的沉沦和国家的衰落,所谓水能覆舟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我们决不能忽略社会反动力量的作用,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总结病症,并注重预防。引导教育群众向好的积极的方面寻求发展,远离社会生活中的污垢和尘埃,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永远把群众的想法、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杜绝社会不良现象的产生,巩固社会的长治久安。
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