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从历史中学什么①历史是一株古树,斑驳中隐含着清晰地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着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李渔曾说:“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如有此种效果,整篇文章将增色不少。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⑵ 史书都是"相斫书"吗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什么
公元三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名人叫鱼豢[huàn],他是个大学者,也是个历史学家,《魏略》就是他私自编撰的。据说这个鱼豢曾经向他的老师、着名经学大师隗禧请教如何读《左传》,隗禧回答说:“欲知幽微莫若《易》,人伦之纪莫若《礼》,多识山川草木之名莫若《诗》。《左氏》,直相斫[zhuó]书耳,不足精意也。"
欲正人,必先正己,正己以化人。
这是记载在《资治通鉴》中的文字。我国传统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政治纷争,读者们的解读也各不相同,但是有人从中读出了"阴谋"和"诡计",从中学到了小聪明,小计谋,有的人还声称可以从中学到"驭人术"、"统治术",更有甚至,说什么"屠龙术"。哎哟,这个时代,还不祛魅吗?真的,学什么屠龙术,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学学怎么杀猪,恐怕对生活更有益处。
南宋有一位以身殉道的宰相,文天祥,大家都是熟知的,小学课文里背过他的《过零丁洋》,这是古代士大夫的理想形象了。他还写过一首《正气歌》,这首歌是能治病的。现代很多人的毛病源于正气不足,把这首歌背下来,大有裨益。你问为什么?正气存于内,外邪不可干嘛。其中这两句,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细嚼,大补。
公元前607年,又贪财又残暴的晋灵公被姐夫或者是妹婿赵穿带兵杀死,随后原本晋国的正卿赵盾和赵穿迎回晋灵公的叔叔公子黑臀为晋成公。太史董狐记载到:"赵盾弑其君"。赵盾反驳说:"不是我杀的啊!"董狐回答说:"你是晋国的正卿,执政的人,你扔下国君不管,致使国君被杀了,也没有惩治弑君者,罪魁祸首不是你,又是谁呢?"赵盾无言以对。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左传·宣公二年》
公元前548年,当时的齐国的君主齐庄公不大修身,与齐国大夫崔杼的妻子棠姜私通。一方面是权力的诱惑,一方面是绿帽之仇,于是崔杼联合棠无咎杀掉了庄公,立庄公的弟弟杵臼为齐景公,自己为右相,把持了朝政。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被人揭破了底,很不高兴。齐国太史于是被砍了。这个太史的弟弟看到哥哥被砍了,虽然觉得对方手里有刀,自己手里也有刀,但是眼下自己手里这把刀是文人之刀,确实拼不过武人的刀啊,但他写到"崔杼弑庄公",崔杼复杀之。三弟看两个哥哥都被杀了,想了想,还是写下"崔杼弑庄公",崔杼没有杀他。 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齐太公世家》当中,同时也被《左传》收录在内,小编复述的时候,略有一点想象夹杂在其中,但是大意如此。
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 《史记·齐太公世家》
历史上绝不缺少有风骨有正气的人和事,史书中也时时刻刻都能看到这些人的身影。东汉时有教化"梁上君子"的陈寔,北魏时有以身作则的房景柏,有"不欺暗室"的杨震,有"嵩山长隐"的武攸绪......这些人和事,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应该忽视的。
唐宪宗曾经询问裴垍,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怎么做呢?帮助实现了唐朝中兴的名臣裴垍回答道:"先要把自己的心摆正。"
上尝问垍,为理之要何先。对曰:"先正其心"。《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
所以,历史是一本什么书,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醉心权术倾轧者见相斫。
⑶ 大学的历史系的都学的是些什么
大学的历史系的都学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学术史、文化史、人口史、历史地理。所开的门类会有很多,还结合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大一就要开始学习这些内容了。
历史系学习的内容偏重于学术层面,与网络知道的定位不同,因此没有谁更厉害一说,毕竟术业有专攻。
历史学就业前景:
历史学作为基础性长线学科,其就业前景相对所谓的热门专业来说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历史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历史学类中的历史学类,其中历史学类共6个专业,历史学专业在历史学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历史学大类中排名第1位。
毕业生可适应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整体就业范围来看,研究生毕业后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有较宽的就业门径,既可以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也可以进入各级党政机关、教育单位、新闻出版和文化事业等部门从事管理和专业工作。
⑷ 从历史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历史主要是告诉后来人记得先人的伟大与荣耀,也要时刻谨记着先人们犯得错误和造成的后果。让后人不再犯先人们犯的错误
⑸ 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当中学习到什么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们可以学到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兴盛与衰败,从中吸取教训。
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我们应该学习中国历史。
希望能够帮到你。
⑹ 初中历史学让你学到了什么
学历史,看成败,知兴衰,总结经验得失。很多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总是认为,历史不就是靠背书吗?只要背得下来,记的知识点足够多,历史考试成绩就不会差,学历史和背书有什么区别?那我还要学习历史做什么?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课本的内容,靠背记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以及产生的影响的确不难,难的是通过学习历史提升自己的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学习的方向和落脚点,通过学习历史得到属于自己的知识。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能大概了解一个文明的进程,了解一些事件产生的影响,学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尊重历史,学习历史,通过历史朝代王朝的更替兴衰,了解到一些历史方向的走向,让我们从中得到不同的感悟。
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习历史知识,从历史事件中找出一些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少走弯路。看他人的历史和传记,明自己的人生规划,走自己的生活道路,留自己的人生足迹。
⑺ 有谁知道从历史中可以学到什么举例说明。谢谢啊
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学习历史,可以洞悉系列事件的发展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大约知晓今天的一些事物的发展趋势。
学习历史可以明志,更多知晓自己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学习一些历史知识,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学习历史,可以以史为鉴,避免我们犯类似的错误,避免走弯路。
学习历史,可以借鉴其经验,可以使我们多一些方案从容应对现在的问题。
学习历史,让我们学会了推敲,真实的都是经得起时间推敲和考验的,虚假的是经不住时间推敲和考验的。
⑻ 从历史中可以学到什么:王安石变法的启示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其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第一,一场改革的成功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第二,改革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必须争取广泛的社会基础。
第三,改革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和顾此失彼。
第四,改革必须培养大批人才,同时注意吏治的清廉和保持内部的团结。
第五,改革者必须同保守势力作坚决斗争。
第六,改革者应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
⑼ 从历史中可以学到什么举例说明。来说说
10月30日武大历史学院的领导(干部)人文素养中心即将开办一个深度剖析《资治通鉴》的课程,叫《资治通鉴》与领袖智慧高级研修班,推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进修。特别是政府和企业领导干部。因为课程涉及大量的管理哲学和人生智慧。课程内容分为《资治通鉴》十二讲和古都游历两部分。
⑽ 从历史中学什么
从历史中学习名人名家轶事,大家风范,学做人的道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