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白一生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他的诗风有什么变化
B. 李白主要事迹
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李白碰上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李白后世纪念
李白墓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位置东经118。30‘52”,北纬31。29’35.4”,墓葬海拔12.8米。
墓葬附近地貌为江南丘陵,东高西低,东面为当涂县海拔372米的第二高峰青山主峰,李白墓处于青山西麓陇地上,坐北朝南。2006年05月25日,李白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C. 关于李白的历史故事
1、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
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D. 请问在李白身上有什么比较着名的事件
李白 (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艳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一、出蜀以前(701-725年)
李白出身豪商,自幼生长在今四川江油县附近,旧彰明县青莲乡。出峡前游过成都和峨眉。下面所选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表明他思想上很早已有道家的烙印。
二、循江东游到离开安陆(725-735年)
李白二十五岁出蜀,目的就是访道、求友和游览山水。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夫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方之志,乃仗去国,辞亲远游”,是很有抱负的。他离开长江三峡东下,经荆门、江夏、到浔阳登庐山;访金陵,游扬州,浪迹吴、会之间;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汉水,过襄樊,走临汝,其间曾与孟浩然相遇;又从临汝到安陆(公元727年),娶故相许圉师孙女,开始“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秋,曾应友人元之演之邀,同游太原祠。次年春天返安陆不久,就移家东鲁。下面所选《江夏行》,抒写他对平民如商人妇的同情;而《淮南卧病书怀寄南中赵蕤》可以找出他的纵横家思想根源。
三、移家东鲁到离南陵入长安(736-742年)
李白从安陆移居山东,在任城安家。又隐居徂徕山,与孔巢父等五人时时酣饮,号称竹溪六逸。其间曾回汉、襄一次,并且北游东都、南阳,返东鲁不久,又南下吴越,遇到道士吴筠。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南陵奉召入长安。下面所选《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可见他有信心从正道入仕;《南陵别儿童入京》更活现了奉召入京时的高与若狂,也反映了他对功名富贵的热衷
四、在长安(742-744年)
李白随同道士吴筠到长安,又因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推荐,经唐玄宗亲自召见,任为翰林供奉,以“布衣侍丹墀”,而没有正式的官职。他以经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则以文学侍从看待,常常被召唤去做一些所谓“应制”之作。对这样的遭遇,看来他并不满意,再加纵酒狂放,目中无人,就难免开罪于一些小人,如高力士等,终于蒙谗出京。春风得意,不啻昙花一现。可惜长安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他在这里开了眼界,增长了见闻,对当时日趋朽没落的朝政有了感性认识,他搜罗了大量的诗歌素材,丰富和充实了作品的内容。下面所选《古风第二十四首》—《大车扬飞尘》明目张胆地讥刺时政;《天马歌》是以马自喻,悲叹未遇知人的明主。而《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表明长安的十丈红尘,没能使他放弃对神仙的向往
五、离开长安到长流夜郎(745-757年)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南北,他从梁宋、齐鲁而幽燕,又多次来往会稽、金陵、宜城之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结下了不朽的友谊,两人又一起和高适,李邑等诗人和大书法家登山临水,诗酒往还。安禄山乱起,他正在宣城,此后辗转溧阳、剡中,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避居庐山屏风,碰上永王璘过浔阳,相邀参加幕府。次年,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永王违抗肃宗的诏命东巡,兵败丹阳,他受到牵累,下浔阳狱,定罪长流夜郎以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抛别妻子,独冒洞庭三峡的险恶风涛,登上生死莫卜的漫长道路。这一阶段,李白的生活经验最丰富,传世诗歌也最多。下面所选的《将进酒》及《宣城见杜鹃花》反映了他对国事的关心,朝政的不满,两次进取功名失败的懊恼,以及对家人、好友、山水、神仙的瞥恋
六、巫山遇赦到病逝当涂(758-762年)
李白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东还,在江夏、巴陵、衡阳、零陵一带稍事盘桓,就回到浔阳。以后又重游金陵,来往宣城,历阳等地。临卒前一年,李光弼东镇临准,抗拒史朝义,他闻讯请缨,还想为国效力,不幸中途因病折回,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当涂令李阳冰任所逝世,享年六十二岁。这一阶段李白渐入凄凉老病的晚境,然而他的诗情酒兴,还是不减当年。下面所选的《江夏别宋之悌》反映了暮年李白对国家无奈之情。 (右图为李白手迹) 纵观李白一生和传世之作,可知他的思想主流是道家兼纵横家,也掺杂了儒家的影响。他景慕傅说、吕尚、范蠡、鲁连、张良、谢安等所谓“安邦定国”的大人物,也企羡专诸、侯嬴、荆轲等刺客、游侠者流。他颇有一济苍生的宏愿而未能牛刀小试,固然是客观的社会条件限制了他,也是他自己主观的性格感情限制了他。他热爱袓国人民,痛恨邪恶奸伪的性格是不用怀疑的。
E.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都有那些传奇的历史故事
李白生平事迹表?
历史记年、公元?唐代纪年?重要历程?事迹纪略?
697?神功元年?祖籍陇西郡?李白系陇西汉将军李广之后,其先世因事迁西域。其父李客,神功初年,逃归蜀中。?
701?长安元年?出生在蜀中?据唐李阳冰、魏颢、范传正、刘全白、宋欧阳修、明杨慎、清王琦等着作,《新唐书》及近代学者考证,太白生于蜀中。?
约在706?神龙二年?大悟磨针溪?李白少时好嬉戏,见武母磨杵作针,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大悟,乃发愤读书。时年约六、七岁。?
约在706/716?开元四年?匡山读书处?在匡山读书十年,其间,从空灵法师学剑术、从赵蕤学纵横术,以诗文见长史苏受到赞扬:“此子天才英丽”,“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此肩也。”?
717/719?开元七年?蜀中览名胜?登剑门山(作《剑门赋》),青城山、峨眉山(《游峨眉山》),锦城散花楼(《春感》)、窦团山(《窦团题句》)。即“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
720?开元八年?当县作小吏?太白少时即有令名,应聘作县吏。先后赋《谢令妻》、《观山火续句》、《观潮续句》等诗,因县令庸俗,不合而去。?
725?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二十五岁时,别匡山,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727?开元十五年?十载寓安陆?寓安陆,与故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安州都督马公评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游江夏,历洛阳,“遍干诸侯”。?
736?开元廿四年?携家向任城?携家南下。子(伯禽)、女(平阳)同寓山东任城(济宁)。许夫人已逝世。?
742?天宝元年?受诏赴长安?初至长安,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滴仙人”,并说:“此诗可以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在宫中作《清平调》三章,作《答蕃书》。救郭子仪刑责。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观。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
744?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太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杜甫诗云:“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750?天宝九年?漫游复漫游?已与宗氏夫人结婚,南北飘流。北去幽燕,预感祸乱。意欲“沙漠收奇勋”,作出《雪谗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与魏颢同游。?
756?天宝十五年?从竟蒙冤?“安史之乱”起,为济世平乱,参加永王李幕府。“不惜捐微躯,所冀旄头灭”。肃宗李亨以弟为叛逆,灭,李白受株连。初囚浔阳狱,狱中读《留侯传》。?
758?至德三年?长流夜郎道?江南宣慰使崔涣、御史中丞宋若思营救、获释。但肃宗以太白“附逆”有罪当诛,郭子仪以官爵赎罪,乃流放夜郎。?
759?乾元二年?半道遇赦还?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宿五松下荀媪家》、《丁都护歌》。?
761?上元二年?白发请长缨?叛贼史朝义凶焰复炽,副元帅李光弼带兵平乱,太白前往入幕报国,患病,半途而返。依靠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
762?宝应元年?沉疴逝当涂?太白逝世,一说患病,赋《临终歌》而卒。又一说泛舟彩石矶,因醉入水捉月而亡。代宗即位,拜白为拾遗,而白已逝世。?
817?元和十二年?长眠青山麓?初葬于安微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正月,范传正为实现太白“悦谢家青山”遗愿,迁葬于青山。?
李白“少为当县小吏”事迹,记载于宋代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匡山大明寺碑记,可供?考证。
为了明白始末,关于李白作小吏期间的诗篇,以及野史传说,在此加以略述。本来,?大如一国历史,小如一人经历,都只能撮要勾奇。同时,对于那模糊情节,也只能“略貌取?神”。其所以一记,一则此一事迹类似桃源旧事,尚未外传;二则这非山巅水涯,可以寻访?而得,三则借此小吏事迹的一斑,还可窥见李白故里时期的全部活动。?初露头角?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又“三拟文选”,年纪轻轻,能?诗能赋。长史苏见了李白的诗赋,向幕僚们热烈赞扬道:“李白这位少年,才华横溢。如?果再努力学习,将来可以跟汉赋大家杨雄和司马相如并驾齐驱呢。”这一称赞,影响很大,?李白在故里崭然露了头角。?
742?天宝元年?受诏赴长安?初至长安,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滴仙人”,并说:“此诗可以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在宫中作《清平调》三章,作《答蕃书》。救郭子仪刑责。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观。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
744?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太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杜甫诗云:“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F. 李白一生经历的五个时期是那些
1、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2、初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已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3、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4、再次远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5、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G. 李白的生平和经历过的重大事件
1、李白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
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够为权贵所容,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2、李白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着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3、李白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4、李白作品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拓展资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参考资料:李白 (唐代着名浪漫主义诗人)_网络
H. 李白的人生曾经碰上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李白生于七百零一年,亡于七百六十二年,他的一生中,遇上了开元盛世,也遇上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