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它有量的规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它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活动本身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是指一切现存社会要素的总和,大体上分为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种类别。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对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具有决定的意义。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精神条件中,科学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广大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人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
历史唯物主义反对英雄史观,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和指挥者,因而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他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给历史进程的发展指明方向。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他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是,唯物史观也不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而且认为历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为,历史人物的出现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时势造英雄。一定的时势造就的英雄必然带有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具有阶级的制约性。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两条基本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❷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一代人民领袖面对历史发出的深沉咏叹,更是对历史发出的严正裁判,创造历史的不是史书中连篇累牍,歌功颂德的所谓神圣帝王,而是那些奋起反抗"挥黄铖"的广大奴隶。一首诗词,揭开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真是正本清源,扭转历史,重整干坤。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一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物质力量。其次,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和依赖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本草纲目》《齐民要术》《水浒传》《三国演义》《浮士德》等,都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口头文学与民间传说丰富发展的结果。最后,人民群众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纵观历史的长河,人民群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人心向背,始终是社会发展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人心的向背,体现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代表着每一个历史时代的时代精神,预示着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得人心者昌,逆人心者亡,这就是历史的真理。
❸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3)什么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扩展阅读:
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看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❹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压抑,创造历史的作用受到限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广大劳动人民发挥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社会前提。人民群众从被剥削、压迫和奴役的地位上解放出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意味着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从而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历史主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尽管我们走过的道路并不太平坦,历经曲折和磨难,但正是因为人民相信共产党、相信社会主义、支持党和政府,我们才战胜了一切困难和挫折,克服了我们自身工作的缺点和失误,使我们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5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充分说明,人民群众一旦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就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实基础和力量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它有量的规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它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活动本身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条件,是指一切现存社会要素的总和,大体上分为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种类别。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生产力对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具有决定的意义。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精神条件中,科学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广大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人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
史唯物主义反对英雄史观,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和指挥者,因而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他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给历史进程的发展指明方向。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他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是,唯物史观也不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而且认为历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为,历史人物的出现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时势造英雄。一定的时势造就的英雄必然带有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具有阶级的制约性。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两条基本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群众、个人的历史作用及其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而且揭示了个人和集体、领袖和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上,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一方面,个人依赖于集体,无集体即无个人。另一方面,个人影响集体,集体也依赖于个人。集体、社会对个人的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时,把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只有集体事业发展了,国家繁荣富强了,个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并且社会主义集体为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发扬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克服个人主义和消极无为的思想。
物史观还科学地揭示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工人阶级的阶级本性和历史使命,培育了自己的领袖优于其他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赋予他们以其他一切历史人物不可比拟的伟大作用。工人阶级领袖对群众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预见作用,教育作用,团结作用,指挥作用。在理论方面,工人阶级领袖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师,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实践方面,工人阶级领袖对推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有不朽的功勋。没有领袖,工人阶级的斗争就会陷于自发、摸索和涣散的状态之中。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领袖离不开群众,必须依靠群众。这主要表现为:从根源上看,领袖是从群众和群众运动中产生的。从政治上看,领袖要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从作风上看,领袖要时刻密切联系群众。群众需要领袖和领袖必须依靠群众这两个方面,后者更为根本。因此,工人阶级的领袖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众观点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有: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在具体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需要有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工人阶级政党一条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要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凝结在一起,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科学地概括和提出工人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特征之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不仅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史唯物主义作为工人阶级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科学的历史观。它在理论上再现社会有机体,是为了在实践中促使工人阶级带领人民群众自觉地投身于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伟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乎规律的具体历史过程。社会进步,首先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内部发展中。当然,社会的前进运动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发展的。
社会进步表现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的规模、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等等。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精神文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智力、文化的方面;另一方面,是指思想、道德的方面。社会政治思想和人们的道德风尚,是精神文明最有代表性的因素。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必要保证和发展条件,对物质文明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由于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这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
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解决人的解放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总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同时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人的本质,因而指明了全人类达到最后解放的正确道路。人的解放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紧密联系的,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一方面,人的解放程度受着社会关系、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反过来,人的解放程度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并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历史的每一重大进步,人都从自然力、社会关系中争得了一定的自由,或多或少地逼近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门槛。所谓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受着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着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这样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劳动者是在受剥削、受压迫、受奴役的状态下创造历史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彻底消灭私有制以及同私有制相联系的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同时继承和极大发展以往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既是社会进步之理想目标,也是人类解放之必然归宿。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最科学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而且是一种伟大的实际运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努力和奋斗。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既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脚踏实地地工作。
❺ 怎样理解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是我们国家的主人
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主人翁精神的充分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取得胜利的不竭动力。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聚焦于、服务于、满足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将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将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将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权力行使的过程成为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过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的结果。新的征程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全体人民积极投身这一宏伟壮丽的事业。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我们要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理念,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伟力和智慧充分发掘出来。大力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
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最广泛地组织和动员亿万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不懈奋斗。
4、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奋斗的方向;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价值就是不断追求和提升人民福祉。“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本质就是在不同的层面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5、人民的参与是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各项奋斗目标的前提
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也必须要靠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人民参与立法,积极献言献策,形成广泛共识,才能为良法的出台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尤其应当看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以上内容参考 共产党员网-怎样理解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以上内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❻ 什么是中国和社会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推动历史前的进决定性力量
什么是中国和社会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推动历史前的进决定性力量?
(人民)是中国和社会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
❼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决定党和国家吗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是对一个经济体认同并有归感的人群集合。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
在人民主权理念里,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人属民是集体名词,由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组成。人民来自公民群体是参加政治活动社会人群,这些人群分为统治阶层和非统治阶层。
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❽ 人民群众为什么是历史的创造者呢
原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灯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群众的创造活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在既定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群众创造历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劳动者,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统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创造者原理。
❾ 实例论证: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个问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第一点表现。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自然资源是一种天然财富,只有经过劳动群众使用一定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以自己体力和智力投入到生产中,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才能把天然财富变成社会财富。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不创造出物质财富,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
第二,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物质财富都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①人民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
请学生就本框题第9自然段的内容说明鲁迅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
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无论任何人,要从事精神活动,都要有物质前提,即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而它们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如果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第一,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根源和依赖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事例一:明代着名的《本草纲目》,就是总结了历代的药物学家、医学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特别是药物经验,而由李时珍经过27年艰苦劳动,加以检验、丰富和发展,所完成的药物学巨着。
事例二:西汉后期的《汜胜之书》,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是直接总结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和饲养经验写成的。
第二,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蕴含着文学艺术的丰富矿藏;即使作为精神财富生产重要工具的语言,也是人民群众的创造。
事例一: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
事例二:《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着,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第三,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本身就是直接从劳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他们亲手完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产品的创造。
事例:中国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的毕升,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近代英国发明蒸汽机的瓦特,英国电磁学家法拉第,发明电灯、电影、留声机的爱迪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杰出的代表。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③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这首二胡独奏曲为《二泉映月》,作者是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生,江苏无锡县人。一生坎坷,献身音乐,终成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创作演奏的二胡、琵琶乐曲《听松》《寒风春曲》《二泉映月》《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很高声誉。《二泉映月》以悲愤激昂的音调,倾诉了对世间不平的控诉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被列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被美国宇宙探测器带入太空播放。华彦钧本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位名人。
在我国像华彦钧这样杰出的民间艺术家为数还不少,这充分说明:劳动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由于物质前提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源泉是劳动群众提供的,有些精神财富还是劳动群众直接创造的,所以说,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展示三组具体历史事件:
第一组:
A.斯巴达克奴隶起义,导致古罗马帝国的加速灭亡。
B.秦本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直至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第二组:
A.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武装的巴黎工人攻打巴士底狱,直到第三次武装斗争取得胜利,建立雅各宾派的专政。
B.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第三组:
A.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B.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要求学生简要分析原因、作用和意义,并从哲学上分析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点评、小结。
第一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和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其原因基于: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经济利益上存在剥削与被剥削、政治上存在压迫与被压迫的对立所致。其意义或作用在于:沉重打击了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反动统治的秩序,有力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
第二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说明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工农劳动群众始终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其意义或作用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和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都加速了历史向前发展,社会制度发生了新旧更替,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第三组: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于有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取得伟大胜利。其意义或作用是: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是继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又一伟大事件。
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20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我国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革、深化改革、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紧密相联。其意义或作用是:改革是一场更深刻、更广泛意义上的革命,它使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提高都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它说明我国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从对上述三组具体历史事件的简要分析,说明: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四)总结、扩展
今天这节课内容,可以归纳为:
一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三条理由: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扩展:
1.划清一条界限: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就要与“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划清界限。
“民粹派”成员反对沙皇,同情人民,但他们又根本看不起人民群众。他们把自己看作是英雄,把人民看作是“群盲”。在他们看来。英雄人物,好比是由阿拉伯数字1和0组成的大数目字(如100000000)中的1,而人民群众则好比是那些0。如果没有前面的1,后面的0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
讨论:漫画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民群众的作用。
实际上,在人民群众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一种是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还是个别人物,始终是斗争的焦点。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得出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的历史;而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个别人物的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决定社会的前途,而人民群众却是微不足道的。
其实,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因此,离开了群众,他就一事无成,就会失败。正如“1”和“00000000”的关系,离开“00000000”,“1”永远只是且只能是势单力薄的“1”。这个道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理。究竟是谁创造了历史,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新时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为民。
本质在执政为民,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坚持一个统一:即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统一。
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要拥护改革、支持改革、作改革的促进派。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的实践需要引导,新生事物需要扶持,我们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❿ 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主人(中国近代史)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者。正是劳动人民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的、科学的和艺术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所以,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这是最简单、最明显的事实,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事实。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在这个问题上,资产阶级思想家从来是不承认的,他们否认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十分荒谬的。事实是:
①人民群众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来源于社会实践;③劳动人民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人民在提供丰富的精神财富的原料的同时,还对这些原料作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创造出精神财富的珍品,这就是说科学艺术的最早的发明权属于劳动者,而且劳动人民中还涌现出了许多闻名的科学家、艺术家。
总之,上述一切都能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方面抹杀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不过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是同历史的真实情况背道而驰的。但是,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要否定知识分子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中的作用,在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精神文化财富的过程中,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但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必须靠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中,就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来实现。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际上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摧毁旧制度的斗争。只有这种群众性的社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了历史的主流,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这是一条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
(4)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群众的创造活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在既定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群众创造历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摆正主仆位置,处理好主仆关系,是保证不变质的关键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处理好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切实履行好公仆的职责,就必须做到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思考“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掌权干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对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搞假政绩;提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