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第一副春联是什么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作者是五代后蜀的皇帝孟昶。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在除夕让学士在桃木板上写的这两句,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意为新的一年继续接受着上年的恩赐,新春佳节一起期盼春天常在。
语句非常应景,虽然不甚工整,但由于名人的大v效应,很快便流行来。孟昶于是成为中国春联创作第一人。
孟昶写完春联的第二年,赵匡胤北宋的伐蜀大军势如破竹,和以往历次伐蜀一样,一攻破剑门,蜀国马上就投降,毫不拖泥带水。
北宋平定四川后,派来一位官员知成都府,成为四川的最高长官。此人名叫吕胤,字余庆,因避太祖讳,以字行,也就是都叫他吕余庆。
吕余庆签发了一道地方命令,四川人民既然已经成为大宋子民,以后每年二月二十六,都要过“长春节”,这个节是赵匡胤的生日。
㈡ 我国第一副对联写的是什么
我国第一副对联写的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对联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在五代以前被叫做“桃符”,人们为了“辟邪降幅”、除旧立新,用桃木做成小板钉在门板上,这就是最古老的春联。在宋代,人们将桃木换成了纸;而在明代,被最终定名为“春联”,一直沿用至今。
(2)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是什么扩展阅读:
对联的发展高峰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的影响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㈢ 世界上第一副春联是什么
世界上第一副春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挂桃符辟邪的传统,随着人们对音韵和格律研究的深入,对仗的文字开始大量出现,对联就出现了,挂桃符就逐渐演变成为贴春联。据说我国最早的春联——当然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孟昶的作品,即: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蜀皇帝孟昶是一个昏君,但是却颇好风雅。有一年除夕时,要翰林学士辛寅逊为他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利话。辛寅逊绞尽脑汁创作的作品交给孟昶,却被认为对仗不工,孟昶就自己写了两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世界上最早的春联就诞生了。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节庆形式,后来还影响到附近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㈣ 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什么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㈤ 中国的第一副春联是什么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关于春联民俗的官方指导文件,来自明太祖,文件强调“公卿士庶之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也就是说,朱元璋政府颁布了法规,严格要求官员带头贴春联。这是不是春联的来历呢?也不是,民俗是一种演变过程,春联的前身是“桃符”。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在除夕让学士在桃木板上写的这两句,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意为新的一年继续接受着上年的恩赐,新春佳节一起期盼春天常在。语句非常应景,虽然不甚工整,但由于名人的大v效应,很快便流行来。孟昶于是成为中国春联创作第一人。
孟昶写完春联的第二年,赵匡胤北宋的伐蜀大军势如破竹,和以往历次伐蜀一样,一攻破剑门,蜀国马上就投降,毫不拖泥带水。
北宋平定四川后,派来一位官员知成都府,成为四川的最高长官。此人名叫吕胤,字余庆,因避太祖讳,以字行,也就是都叫他吕余庆。
吕余庆签发了一道地方命令,四川人民既然已经成为大宋子民,以后每年二月二十六,都要过“长春节”,这个节是赵匡胤的生日。
下面,我们特别“邀请”北宋着名书法家米芾先生来创作这幅春联,诠释中国第一春联的高古而悠远的新春气息。也籍此,给思友们带去新春祝福。
㈥ 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什么,其中什么对什么。体现了春联什么的特点,即不仅什么而且什么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内容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其中余庆对长春。
体现了春联寄托人们愿望的特点。不仅表现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昏庸无能,整日只顾玩乐,不理朝政。春节前夕,孟昶突发奇想,想着在桃符上写上对新年的祝福,于是他找来许多人为自己寻求帮助。众人都感到为难,因为桃符都是用作辟邪,没有人在上面写过诗句。
孟昶都不太满意众人的作品,索性自己提笔,写下了两句简短的句子“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孟昶此人喜欢标新立异,看过自己的所写,感到十分高兴,就命令人们把它挂在自己的寝宫了,这也是第一幅春联的来由。
(6)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是什么扩展阅读
关于春联的起源,最早应追溯到周朝的“桃符”,所谓桃符,其实就是两块桃木板。
当时的桃符并不是过年时候才悬挂,是平时就一直悬挂在大门的,大体就像现在屋前的“泰山石敢当”;那时的桃木板上也写有名字,即神荼、郁垒,桃木辟邪也正是来自二人的相关传说。到后世,春联的形成,此二人就直接当作了门神被人们张贴了。但以此为开端,过年的春联也在慢慢形成了。
到汉朝,有相关记载,就直接言明,桃符是在正月初一悬挂的,具有辟邪驱鬼的作用;这样一来,桃符就和过年有了直接关系。在接下来,随着骈体文的体裁盛行,到了隋唐时代诗歌的盛行,就有了对仗、平仄的讲。
而真正被称为“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在唐后的五代十国时期。虽然第一副“春联”出现了,可它的载体仍然是“桃符”。
在这之后,宋朝造纸术的发明,使得纸张的使用变得普遍,才有了纸张书写楹联,并在春节张贴。但在宋朝,这种虽然在载体和内容上都有了变化的“桃符”,仍以“桃符”为名。春节最着名的一首诗《元日》,出自宋朝王安石,里面有一句诗就写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就从明朝盛行了起来,到了清朝就增加了纸张颜色、字数等许多讲究,并流传了下来,所谓“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
㈦ 历史上第一幅春联是什么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有史以来可查的第一副春联,在这之前,也不一定没有,只不过没有记载下来。
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来潮,要翰林学士辛寅逊为他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利话挂在自己寝宫门上。辛学士好不容易想了两句,孟昶认为对仗不工,给否定了。别人再不敢动笔,孟昶只得自己写了两句: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有史以来可查的第一副春联,在这之前,也不一定没有,只不过没有记载下来。
孟昶是一个昏庸皇帝,只因他地处偏僻,才一时得以偏安。在他题联的第二年,被宋太祖灭掉,投降后封为秦国公,七天后就死去。有人说孟昶亡国,在他题联那一天就注定了。因联中出现“长春”,而“长春”正是宋太祖诞生的那一天的节令名,这是个不祥的 �言语。
㈧ 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是什么它们其中什么对什么……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译文: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译文:后蜀主孟昶命令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题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8)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是什么扩展阅读: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
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中国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形式
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贴春联和贴门神。
贴春联,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
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或与中华民族干支纪年文化相关连,春联中嵌有“鼠”、“牛”、“虎”、“兔”、 “龙” 、”蛇“、”马“、”羊“等生肖物名,如“锦鲤飞身酬远志;祥羊跪乳感亲恩”等。
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此外,根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
㈨ 历史上的第一幅春联是那一副
云阳人辛寅逊,所作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㈩ 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后蜀国国君孟昶创作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从中反映了五代时期川蜀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10)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是什么扩展阅读:
对联的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