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纪念祖先
是为了怀念去世长辈。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1)为什么要缅怀历史扩展阅读
来源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远古时期,古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
他们认为祖先虽然过世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很多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岭南一带重视传统习俗,祭祖习俗至今仍盛行。
中国数千年来承袭了祭祖的传统,其中有着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便是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贰’ 我们为什么要重温历史(包括近代史),缅怀革命先烈
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句话叫“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史的意义在于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比如说,古今中外有哪个国家能逃过“盛极必衰”的历史规律,没有吧!这就是我们发现历史、总结历史的财富。
‘叁’ 缅怀革命先烈起因 和目的
缅怀先烈,一是敬仰他们对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二是肯定他们追求与付出的精神很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学习和发扬,并以此来激发我们去完成他们未竟事业的信心和勇气,并籍以最终达到我们完成共同心愿的目的。
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忘我精神,只有铭记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继承革命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才能不怕艰险、知难而上、勇攀高峰,用自己的才智去实现先烈们未竟的事业,去创造无限美好的明天!
让我们满怀庄严与崇敬,向为国家和民族付出毕生心血、献出生命的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人民英模,献上一束鲜花,表达一份敬仰!
‘肆’ 谈谈我们为什么要缅怀那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为民族独立及国家和人民利益捐躯的英雄们。
站起来的国家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觉醒的民族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英雄。
清明既是寄托对已故亲人哀思的日子,也是缅怀为民族独立解放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追忆亲人,缅怀故人,纪念先烈。
战争从来是充满了铁与血,嘶喊与悲歌……没有影视剧中的俊男靓女,没有臆想中的神功无敌。战场上的厮杀,以命换命,有我无敌,那是以弱胜强的英雄史诗,也是惨烈厮杀的泣血长鸣。时光回溯到朝鲜战场,志愿军战士强攻敌人的阵地,却由于缺乏远程武器而不得不匍匐到投掷手榴弹的距离才开打。头顶上子弹横飞,身边炮火连天,这是生与死的赌局,是国家贫弱的无奈,也是英雄书写历史的契机。
断树,黑血,映红的天空,还有那一群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的身影,成为了新中国立国之战最好的映像。
恐惧死亡是一种动物本能,人也不例外,但是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为了心中某些执念,舍生忘死、取义成仁的故事不断上演。西方人将其归结为“东方人特有的牺牲精神”,这其实是一种很肤浅的看法。晚清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图片,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民众麻木呆滞的眼神,尽管他们正面临被砍头的噩运。然而仅仅几年的时间,中国人的精气神焕然一新,沉睡的狮子再次咆哮于东方,新中国让整个民族看到了一种复兴的希望,为了这个很渺小的希望,无数人愿意为他守护,哪怕是用生命!
当年命悬一线,自己的生命放心的交给身边的战友,生与死只不过是扣动扳机的一瞬间。没有人会在乎什么福利待遇,鸡毛蒜皮,那些东西与胜利相比太肤浅了。胜利,只有胜利,才能告慰自己的出生入死。你死我活,这是最赤裸裸的丛林法则,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富丽堂皇。枪炮声,每天都在诠释着生命的脆弱与尊严,宣告着死亡的重与轻。
无人矫揉造作,无人凄凄唉唉,轮到谁就是谁的。只有一句平淡无奇的话语萦回在战场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主席的儿子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的战士呢?想想如今的官二代富二代,难道不觉得汗颜吗?
青山处处留忠骨,鲜花朵朵献英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在南京大屠杀网上纪念馆,在许许多多的纪念先烈的网上纪念馆上,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上,网民们纷纷以献花、点烛、祭酒、哀歌、挽联这种绿色环保的纪念方式,缅怀先辈,留下美好祝愿。
‘伍’ 为什么要重温历史 缅怀功勋 牢记使命
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并不是单一的借鉴,是在失败的教训中找到一丝胜利的曙光,并非让逝去的亡灵重新游荡,而是让那些智慧浴火重生.
‘陆’ 为什么要纪念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
我们要纪念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是为了:增加民族认同感,增强国家凝聚力;尊重人权,彰显对生命的敬畏;以史为鉴,唤醒民族精神;符合国际惯例,追求共同和平;制度化形式,富于氛围感染力。
一、增加民族认同感,增强国家凝聚力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高祖贵接受记者采访指出,设立国家公祭日能够强化整个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感。“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大家对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作为一个整体,我们的民族认同感需要强化,这有助于我们提升凝聚力,增强合力,促进国家发展。”
高祖贵说,设立国家公祭日还会让我们铭记历史,但却并非是要牢记仇恨。“我们要看到的是,在我们不够强大的时候,我们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只有把自己的国家发展壮大起来,才能在国际冲突和争端上捍卫自己的权益。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需要和有关国家一起推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尊重人权,彰显对生命的敬畏
江苏省档案馆研究馆员徐立刚在谈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四点必要性时指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首先在于我们必须以人为本,珍重和敬畏生命,维护最基本人权。
30多万,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中国人的生命。这些死难者的背后,是一个个曾经温暖的家庭。中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体现的是对人权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和平的向往。
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认为:设立国家公祭日彰显了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权的尊重。
三、以史为鉴,唤醒民族精神
短短六个星期之内,30万骨肉同胞生灵涂炭,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残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力军力的孱弱。国民政府指挥无方,一些国民党部队临阵脱逃,而民众则毫无组织,散沙一盘。更有甚者,充当“带路党”,引领日本侵略者指认已经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
硝烟已经散尽,警钟仍需长鸣。牢记国耻,勿忘国殇,富国强军,锐意进取,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绝不让历史重演,这就是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意义所在。
四、符合国际惯例,追求共同和平
残忍、嗜血是人类扭曲的变态心理,是阻碍人类文明发展的毒瘤,理应受到全人类的唾弃。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以设立纪念日的形式,提醒人们勿忘历史,警惕噩梦重演。例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
五、制度化形式,富于氛围感染力
徐立刚认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对于展示国家形象很有意义。这昭示了中国对人权的尊重,对历史的认知达到高度和趋向成熟。这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唤起民众与国家患难与共的情感,有利于世人学习和传承历史,有利于警示和教育世人尤其是年轻人,有利于与国际社会进行沟通。
‘柒’ 为什么我们要建纪念馆纪念公园或祠堂用来纪念100多年前的人物和事件
建纪念馆、纪念公园或祠堂等来纪念100多年前的人物和事件是很有意义的。第一,每个国家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历史,历史人物和事件可以记在书上,但是实体建筑和实物能更形象地展示历史。第二,纪念馆等都是修建在人物故居或者历史事件发生地的,人们在这里睹物思人,能更好体会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和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第三,在纪念馆里人们可以看到历史遗迹、名人用过的物品,以及与历史事件相关的照片和文字材料,有利于准确地研究历史人物和事件。因此,纪念馆、纪念公园和祠堂是铭记历史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历史的教育基地,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捌’ 为什么要纪念九一八事变
是为了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战史如灯,殷鉴不远。
现在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沧桑巨变,早已如一只雄鸡,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时光流转,几十万平方公里国土被日军铁蹄践踏的痛楚并未就此终结;岁月如梭,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的屈辱的缘由我们仍时时诘问。战火硝烟也许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战争的苦难创伤却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思想中留存,横亘在历史与现实的长河中久久激荡。
军之辱,国之痛,民之殇。可以说九一八的失败,绝不单单是东北军队的失败,也不单单是中国军队的失败,而是一场国与国之间较量的失败。对东北的占领只是日本法西斯实现其侵华野心的第一步,日本在东北获得了种类丰富的矿产,粮食和各种战略物资,为接下来的全面侵华做好了准备,也由此开始了鲸吞中国的历史。
‘玖’ 为什么要纪念民族英雄
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激励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比如下面这些人:
李牧
霍去病
戚继光
岳飞(别信官方观点,岳飞就是民族英雄!)
郑成功
孙中山
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