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界约什么概念

历史界约什么概念

发布时间:2022-05-02 03:49:10

历史学名词、概念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但雇佣多少人始具资本主义性质,当因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民族历史条件而异。在研究资本主义萌芽时,当时史料多不能区分家属劳动与雇佣劳动,我们原则上以有10人以上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鸦片战争后,沿用此例。1929年公布《工厂法》,规定使用发动机器并雇工30人以上者为工厂;此后统计资料皆以此为准,我们遂以雇工10人(或稍少)以上而不足工厂标准者为工场手工业。解放后,国家统计局作有10人以上工厂统计,中央手工业管理局遂以4-9人的厂坊为工场手工业。原来,机器大工业。工场手工业、个体和家庭工业都是经济研究所用概念,硬性划界不可能,亦无意义。 手工业无明确定义。工业革命之初,以蒸汽机代替人畜力视为惊人之举,遂以动力区分机器与手工。然水力发达区域常以古老的水轮机代替蒸汽机,亦无碍技术革命。又如历史悠久的磨坊,曾历人力、畜力、风力、水力诸阶段,及用蒸汽机称火轮磨坊,仍是利用两片石磨转动。19世纪末发明滚筒制粉和联动装置(rolling system),才实现技术革命;前此均可称手工业。进入20世纪,手工工具演变为复合装置,不少应用精密机械原理或化学反应过程;电力普及后,手工厂添置马达已属常事。因而研究工业结构者多以企业规模为准。如日本常将不足10人的厂视同手工业;日军占领华东时并规定20釜以下之丝厂为手工业。二次大战后,联邦德国以不满10人、年销售额”不满30万马克者为手工业。按规模划分,似更合理。
[编辑本段]主要形式
手工工场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场为主要形式。生产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劳动,但是他们在企业家的组织下形成一个生产集体,有一定的劳动分工。商人为保障其货源,将统一购买来的原料交给雇佣工人去加工,付给一些报酬,然后销售成品。所谓报酬实质上就是工资。这已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但又不彻底,因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劳动过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里分散进行,每一种产品是依次经过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 分散的手工工场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一无所有,集中在资本家的厂房内,使用资本家提供的劳动工具,在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雇主的关系是彻底的雇佣关系。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分工越来越细,一件产品的制成要经过许多道工序。 简单协作、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三种形式,它们虽然在时间上是承袭的,但又往往是并存的。下面让我们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典型的英国为例进行考察。 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于毛纺织业。毛纺织业兴起之初,其生产组织在城市是行会作坊,在农村是家庭手工业。农村中没有行会的控制,手工业者的分化比较迅速。商人以各种方式控制分散的生产者,简单协作很快过渡到手工工场。早在15世纪,分散的手工工场就在英国农村出现了。由商人先到市场上购买羊毛,交给各家纺工纺成毛线,他再收取毛线,分给各家织工织成毛呢,收取成品出售,付给纺工、织工以工资。这时生产分散进行,纺工织工多为农家妇女,她们还保有自己的一点生产资料,资本家的资金还不十分雄厚,没有集中的厂房设备。当时,北方约克郡的广大农村,这种手工工场很普遍。 到16世纪,集中的手工工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伦敦西部纽伯里一个名叫约翰·温彻康布的纺织业商人,在16世纪初就拥有一个约千人的手工工场,其中男女织工、纺工和助手600人,梳毛、理毛工人250人,修整工50人,染工40人,砑工20人。随着集中的手工工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生产者由于经受不住竞争,变为雇工。他们在1539年的一份请愿书中写道:“富有的呢绒商在他们的家里拥有织机,同时有织工和技工按日工作。正由于此,我们这些在自己家中做工的请愿者,包括妇女和儿童,时常失去收入。……但是,我们这些贫苦的臣民为了避免失业和得到收入,只有被迫接受呢绒商所规定的工作。”就这样,英国的毛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毛织品输出激增,而羊毛输出则大减。英国的呢绒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占居首要地位,毛纺织业成了英国的“民族工业”。除毛纺织业外,玻璃、肥皂、火药、书写用纸等制造业也普遍采用手工工场的形式。 手工工场直到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它有以下特点:第一,工场手工业仍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这是与后来机器生产的主要区别;第二,工场手工业不同于以前家庭手工业的是,它已经是大生产了,并逐渐实行了生产过程的分工,主要包括手工技术的分工和雇佣工人的分工。分工使工人经常从事某一生产环节的操作,技巧更加熟练,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增加了改进技术的机会,为以后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编辑本段]种种表现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最低限额的增大,使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数量较多的工人受资本家指挥,是一般协作的自然起点,也是工场手工业的出发点。单个资本家所必需使用的最低限额的工人人数,要由现有的分工来规定。分工愈发展,所需的工人人数就愈多。为了进一步得到分工的好处,工人人数必须按比例增加。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可变资本必须相应地扩大,就会有更多的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随着可变资本的增加,不变资本必须相应地增加,就会有更多的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所以,“单个资本手中的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增大,或者说,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这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个规律”。 第二,工场手工业使劳动力更加隶属于资本。工场手工业和简单协作一样,执行职能的劳动体是资本的存在形式。但是,工场手工业比简单协作更进一步,它产生了分工,在工人中间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划分即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并从根本上侵袭了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畸形物”,丧失了生产整个产品的独立能力。过去,工人因为丧失了生产资料,不得不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现在,他们如果不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更无法单独进行生产。工场手工业进一步使工人变成了资本的附属物,使劳动对资本在形式上的隶属进一步发展为实际上的隶属。 第三,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的身心萎缩,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越来越加深。个体农民或独立手工业者,在生产中必须运用他自己的知识、判断力和意志,考虑生产的全部过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在工场手工业中,这种能力转移到与工人相对立的资本身上。工人被畸形化为局部工人,掌握整个生产的能力逐渐丧失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开来。所以,马克思说:“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产物,就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别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这个分离过程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在简单协作中,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的统一和意志,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它为资本服务。”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使局部工人畸形化,造成人民群众身心的萎缩。因此,“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 第四,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同时也成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方法。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最初是自发形成的。但是,“一旦它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扩展,它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这是因为,一方面,工场手工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劳动组织,“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工场手工业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是依靠工人的畸形化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因而它“只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靠牺牲工人来加强资本……自行增殖的一种特殊方法”。马克思精辟地概括了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两重作用:“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 工场手工业作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这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时就在实际上被承认了。“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它只是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观点来考察社会分工,把社会分工看成是用同量劳动生产更多商品,从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资本积累的手段。”也就是说,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分工时,着重于量和交换价值。与此相反,色诺芬、柏拉图等“古典古代的着作家只注重质和使用价值。”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
[编辑本段]对资本增殖价值的局限性
(一)工场手工业对资本增殖价值的局限性 工场手工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他的基础是手工劳动,对发展资本主义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充分实现它“所特有的倾向遇到了多方面的障碍。”这是因为:第一,工场手工业虽然把工人分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但它的技术基础还是手工业劳动,还需要使用大批的熟练工人,非熟练工人使用的数量仍然十分有限。这就是说,资本家感到他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仍然比较高。第二,工场手工业虽然使有些操作倾向于使用女工和童工,但总的说来,这种倾向由于习惯和男工的反抗而遭到破坏。这就是说,被剥削的工人的范围还受到限制。第三,虽然工场手工业降低了工人的教育费用,从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但“较难的局部劳动仍然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甚至在这种学习时间已成为多余的地方,工人还竭力要把它保留下来。”这就是说,在剥削的程度上也受到某种客观上的限制。第四,由于手工熟练依然是工场手工业的基础,工人还未完全附属于机器,还未完全隶属于资本,所以资本家不得不经常同工人的不服从行为作斗争。这就是说,资本对劳动还未建立起绝对的统治地位。 (二)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发展的必然性 “工场手工业既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也不能根本改造它”。因为它还是以手工劳动的狭隘的技术为基础的。这种狭隘的技术基础是代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当新的生产力还未出现并普遍发展时,生产关系要想得到充分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资本主义要从工场手工业阶段再向前发展,必须进行技术革命。只有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才能大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出现了生产劳动工具的工场,生产出许多不同种的劳动工具。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把不同的工具连结起来,逐渐就产生了机器,这就使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机器克服了上述矛盾,但又引起新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抗发展到新的阶段。

氏族 目录[隐藏]

[编辑本段]概述
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他们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氏族是相信有共同祖先的一群人,一般具有共同的图腾。
[编辑本段]正文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又称氏族公社。它是原始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氏族 氏族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缘纽带维系,实行族外婚;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血亲复仇、收容养子等)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氏族联合为部落。 氏族经历母权制和父权制两个发展阶段。母权制是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早期群婚制的必然产物。在这种制度下,人们无法确定孩子的父亲,只知道孩子的母亲;妇女经营农业,管理家务,在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她们在氏族中居于支配地位,世系按母系计算,财物归母系血缘亲族继承。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群婚制向对偶婚制的过渡,男子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人们可以确切知道孩子的父亲,世系改按父系计算,财物改由父系血缘亲族继承,男子成为维系氏族的中心,母权制遂被父权制所代替。

勾芒 目录[隐藏]

【勾芒的由来】
【相关历史记载】
【习俗】

[编辑本段]【勾芒的由来】
勾芒,长时期以来史学界一直认为是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是伏羲氏四个儿子重、该、修、羲中的老大。伏羲氏将他委派到东方来主持木星的观测,东方属木,因而又称木官,也是春官。重就是勾芒,后成为太昊氏的佐官,少昊的叔叔。 勾芒又可以写作句芒,左边添上月字,古音仍读“朐”(勾),海州朐山古读“勾山”,就是因为勾芒氏族和世居此地的常羲部族合婚而形成新的氏系。常羲部落是个观月的氏族。他是十二月太阴历的发明者。而勾芒氏族是十月太阳历的发明者,这两个部族的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氏系,这就是“朐”部落,左面的月字代表常羲,右面的句字即是勾芒,朐山就是朐族曾经生活过而以部族名称名山的确证。
[编辑本段]【相关历史记载】
《山海经》、《左传》都有记载,称他为“方面人身”、“脚踏两蛇”。勾芒部族的这段历史, 80年代在长沙子弹库发现的战国楚帛书乙篇中有着详尽的记载,楚人是句芒氏族南下的后裔。帛书中确认了重、该、修、羲是伏羲女娲的四个儿子。伏羲委派他们到东西南北四个不同的方位测量星辰、太阳的周天行度,提出各自的测定数据,据此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四个儿子就是在不同区域司掌着四时天地运作变化规律的天象师——禺、离。因而,古代的四方分别是上古四个族群的生息之地,且以某种动物为主体图腾,形成四象。如东方—太昊——青龙——主春——木正。而勾芒正是辅佐东方太昊的佐官。将军崖岩画中方面人像的刻划,正是勾芒后裔对勾芒的纪念和崇敬,作为祖先祭祀的列祖之一。
[编辑本段]【习俗】
立春祭芒神。 芒神又称为勾芒,郑玄注说:“勾芒,木正也。”意思是说,勾芒是古代主本之官,故又称春神、木神。按五行木、火、水、土、金算起,木位于首,是东方万物之初。传说中的勾芒是掌管农事的神只,其形象为“鸟身人面,乘两龙行走”。民间认为芒神是少壮形象,手持鞭子,身着红衣,腰扎黑布,头戴草帽,脚穿芒鞋(草鞋),精神威武,乖巧灵通。祭祀春牛和芒神,要扎草像,而且都有固定尺寸。如芒神身高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五谷丰登。鞭子霄用柳条制作,具有容的氤氲气氛。鞭长2尺4寸,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用线麻纺就的鞭绳,染成五种颜色,分二十四个阶段,预示一年二十四节,节节丰收。

纸质档案

dang'an 纸质档案 paper archives 以纸张作为载体的一种档案,如保存备查的公文图纸、信札、电报、户籍、帐册、契约、证书、书稿、日记、笔记、家谱的原本和原稿。纸张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质档案最先产生在中国(见纸质文献)。东汉时已经开始用纸张书写文件,魏晋以后纸质文件逐渐增多,但官府公文仍以简为主。到东晋末叶,公元403年底,桓玄代晋自立,下令公文全部用纸书写。他在诏令中说:“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从此纸质档案大量产生。从 4世纪到17世纪末,中国造纸术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阿拉伯国家、欧洲各国、美洲大陆,乃至全世界,促进了世界档案事业的发展。纸张的使用引起档案数量急剧增长,以罗马教皇形成的档案为例:使用纸张以前,在1243~1254年的11年间,每年平均形成 730件;使用纸张以后,在1294~1303年9年间,每年平均形成5万件,增加近70倍。纸质档案优点较多,便于管理和利用。当代声像档案和机读档案已有显着增长,但纸质档案在世界各国档案馆的总藏中仍占主要地位。

② 历史概念是什么意思

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网络)
你把学过的历史知识点的所有相关列出来就好了。这么说吧,如果说到一个东西,你能想到与之相关(课本上学到)的其它事物。。把这些其他的事物按点列出来——这就是作业要求
===举个例子===
概念: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
(注意:以下是对该概念的列举)
分类: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
特点: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影响:造成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激化矛盾→危机统治。
==(该例子所列项目不是每个概念都必须写到的,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列举概念有
人名:要列出其基本事迹,影响
地名:知道在地图上的位置
事件:时间、地点、哪些人、过程、原因、影响
基本上就是这些,详略自己根据考点重要性把握

③ “历史”这一概念怎样定义史学是研究什么的

历史,通俗点说是指,记录下已经发生的事的相关人物、时间、地点和内容,编着成典,就成了历史了。

史学研究主要包括,历史事实的考证、编纂、评论等。当然更侧重于人物事件,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史学理论,无非是后人根据可考证的事实来进行研究。

文学的概念比较广,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作品都是侠义的文学,确切的说文学理论也属于文学的范畴。
具体可参见下面链接:
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30178&messageid=4966&titlepage=0

④ 什么是历史的定义

历:过去。
史:事实的记载。
过去事实的记载是历史的书面定义。
引申1:指已过去的事实。
引申2、经历,底细。
引申3、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 。
引申4、历史学科。 即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学科。
引申5、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

词语意义
广义
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
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⑤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广义
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
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众说纷纭
对于历史的含义和性质,有很多中不同的诠释,以下列举其中一些。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毛主席说:“读史可以明智,这是先人早就说过的。”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梁启超:“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大英网络全书》(18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苏联大网络全书》:“1、自然界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宇宙史、地球史、各个学科史——物理史、数学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这一含义。2、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具体的和多样性的过去之学科,以解释人类社会具体的现在和未来远景作为宗旨。”

(1)历史学
广义: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即以历史为认识对象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
(2)历史学家
历史学家:研究和记录历史的人。
(3)正史
即经过官方编修的历史,一般较为权威可信。
(4)野史
正史之外带有传说性质的历史。
(5)史书
史书共分为四种:
(1)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编撰和记述历史 ;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叙历史 ;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记起止,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复。把人物在历史上活动的年代和所起的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书体: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体例,起源于“三礼”。按时间分为贯通历代和断代的;按体例分为典志体和会要体。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也有人认为“历”乃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辅助义,其意味着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在意义上其概括范围远较“史”字为之大。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历史并不是归类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中,而是其间的桥梁,合并了两大领域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书面文字但并不局限与此,努力并尝试解答和历史有关的问题。历史知识的原始资料分为三种:文字记载的、口头流传的、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通常历史学家会综合三种方法进行研究,而文字记载经常被作为强调的重点,因为它普遍纪录了发展的时间。这种强调引申出了一个新领域,史前史,也可称为史前学,研究的是没有书面纪录的那一个时期。由于世界各地文字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历史的主要区别是根据具体的论题而决定。学者们为了易于研究,根据过去人类的范围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划分过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类,按文化习俗分类,按不同主题分类。这三种分类经常会有重叠,比如“阿根廷的劳工运动的演变,1930-1945”。

尽管历史研究倾向于一些专门的地点、时间和主题,历史学家也同时会关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内容。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历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语,就是研究过去人类的所有事情,甚至于现在更兴起了一门所谓的广义历史。过去研究历史都是为了应用或者理论的目的,而现在还多了一条:那就是对人类过往的好奇。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

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

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⑥ 历史的定义及词源是什么

历史的定义及词源
定义
历史: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
通常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因为这是在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学,而以往的史学从根本上来说,很多都没有超出历史
唯心论的范畴。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词源
“史”字在中国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写为“
”(见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历史”一词则出现于清末。
历史这个词在英语中为History,在法语中为Histoire,二者同出于希腊语的Histria,其本意为“征问”、“问而知之”。
释义:
(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个人的经历。
(二)过去的事实,过时的事物。例:这件事早已成为历史。
(三)对过去事件的记载,
沿革,
来历;
大事记。
(四)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五)书名。即《希腊波斯战争史》。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着。全书共九卷,前四卷主要追述埃及、巴比伦、波斯、吕底亚、西徐亚及希腊本土的历史,后五卷叙述希腊与波斯战争的起因和经过,止于公元前479年。书上杂有许多神话传说,不尽可信。但此书为欧洲第一部重要的历史着作。
(六)个人的履历;经历
(七)对形成未来的进程有影响的事件
(八)历史记载,征服者美化自己的工具。
(九)历史的真实,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演变。

⑦ 历史概念名词解释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其含义有三: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沿革,来历;3.过去的事实。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1][2]

中文名
历史
外文名
History
定义
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
类别
文化 轨迹
快速
导航
引证解释

探源

相关

学科
广义狭义
历史学: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人类史、鸟类历史等等。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
共11张
历史文物
一般来说,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史。历史,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情。文学与历史是分不开的,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和传承,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创作,而且也适用于一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学不能“虚无”历史。[2]
历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历史是人书写的,既然是人书写的,就会夹杂着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乐,所以说,所看到的历史文字,是夹杂着人的情感的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引证解释
1.过去事实的记载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吴书》:“﹝ 吴王 ﹞志存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经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便是野鸡道台的历史了。”
清 黄人《序》:“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历史而自为风气。”
老舍《骆驼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会留着个知道她的历史的仆人。”
3.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金一《文学观》:“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历史上,多不过三四人。”
菡子《源远流长》:“历史在发展着,丰富着。”
4.指历史学科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 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1]
探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我国的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纪年术语采用一套古老的“阏逄摄提格之岁”时间术语,“阏逄”相当于“甲”,“摄提格”相当于“寅”。至于为何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司马光没有交代。在《史记》的《历书》里面也用到了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其来源。经史学家考证,司马迁和司马光所使用的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是我国最早的官方时间术语,属于“皇纲”性质

⑧ 中国历史的定义是什么

中国历史悠久,从盘古、女娲、后羿等神话时代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两千年。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从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公元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9世纪,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对外交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⑨ 中国历史近代各个条约

1、《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约于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朝政府英国签订。

《南京条约》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国:

1、割让香港岛;

2、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

3、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

4、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

5、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此外,也规定双方官吏平等往来、释放对方军民以及英国撤军等事宜。

2、《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 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26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订。共五十六款,附有专条。主要内容:

(1)英国公使得住北京,并在通商各口设领事官;增开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后来开端口时,牛庄口岸设在营口,登州口岸设在烟台,潮州口岸设在汕头);

(2)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传教;

(3)英国人得住内地游历、通商;

(4)英国商船 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

(5)中英两国派员在上海举行会议,修改关税税则;

(6)中国给英国赔款银四百万两;

(7)确定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 国待遇。

3、《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委任钦差大臣奕䜣作为谈判及签约代表。签约地点在北京礼部衙门,今天安门广场东南角。另外,1887年与葡萄牙签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亦称《中葡北京条约》。

三个条约约文现存于台湾地区,典藏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该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4、《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1、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2、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3、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5、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6、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7、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5、《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十一国政府签定的一个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

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阅读全文

与历史界约什么概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