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述草原文化生活的特色
草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生态性和包容性。草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主要通过畜牧业以及狩猎等生产来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狩猎是由人与动物构成的生产方式,猎民只有长期能捕获到猎物才能持续进行狩猎活动。猎民在狩猎当中对猎物适度捕杀,从不乱捕乱杀,还经常为维护生物链的长期存在而放生,这是按照自然规律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当草原民族以畜牧业为主业之后,人、自然、牲畜三者就构成了游牧生活的生产方式。当人在生产当中遇到牲畜与牧场之间的矛盾时,牧场物植物难以供应牲畜的需求。这时草原民族就用转场的方式到水草丰厚的地方生活,逐步形成了游牧与轮牧的放牧制度,有效地保护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提高了牧业经济的效益。
㈡ 成吉思汗对蒙古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 500字
成吉思汗西征战争,虽然有很大的残酷性,但在客观上却迅速打开了被阻隔的北方丝绸之路通道,促进了蒙古高原文化、中原文化与中亚西亚科技文化的高强度交流融合,并使其后代及其数十万的蒙古、契丹、党项、维兀儿、汉族等民族入居中亚、西亚,成为后来金帐汗国的子民。在中亚西亚的土地上,由于华夏传统科技文化与波斯、阿拉伯科技文化的不断融合,既提升了中国、波斯、阿拉伯科技文化的新水平,同时,又促使了我国的火药、印刷、丝织等先进科学技术迅速向西方传播,促使了 13世纪西方文明的崛起。这个客观的历史事实,使成吉思汗文化呈现出世界性的明显特征。
成吉思汗文化是蒙古文化集大成者,是草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成吉思汗巨大的历史功绩,决定了成吉思汗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其历史作用可以简要概括为:走向统一,走向世界,走向文明。
㈢ 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为何它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呢
中国社会科学网:“草原文化”一直是内蒙古社科院研究的重点议题,“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也是以草原文化为研究内容,议题多元、形式灵活、机制开放的重要学术论坛。
金海:所谓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族群共同创造的、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地域文化。它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和灵魂。
而中、南部的两大类型文化,说到底本质上均属农耕文化。因此,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组成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中华文化之中只有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或者只有农耕文化和游耕文化,而没有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那将是很不完整的,也不符合中华文化建构史。
㈣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从历史岁月中款款走来的蒙古族,不仅具有十分浓郁的少数民族气息,而且其勇猛、彪悍、不拘小节的民族风格,也给世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个发端于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的古老民族,不仅创立了举世闻名的大蒙古国,而且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习俗文化。
作为发源于古代建望流域东岸一带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东胡”部落。这个古老的部落大概存续了1300年左右,据《辞海》介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
蒙古族多彩的文化习俗,为何能流传至今?有何特殊文化背景?
东胡与濊貊、肃慎被称为东北三大民族,这其实就是关于蒙古族祖先最早的记载。作为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的游牧民族,从诞生之日起就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逐水草而居”,才是蒙古族最突出的民族标志之一。
这种生存方式虽然在现代社会逐渐淡忘,但却为历史上的蒙古族发展与壮大奠定了重要契机。 也就是说从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开始,蒙古族就参与到了古代中国历史发展中,并直到现代社会依然活跃于我国东北地区。
蒙古族多彩的文化习俗,为何能流传至今?有何特殊文化背景?
在长达2000年的悠悠岁月中,蒙古族从一个备受欺压的弱小民族,经过不断发展终于在13世纪,成为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土地上的霸主。至此开启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王朝统治史,并将独具蒙古族特色的习俗文化,推广至整个古代中国的各个角落。
笔者认为从蒙古族诞生一直到现代社会,在大约2000年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的民风民俗,不仅蕴含了极其浓郁的历史特色,同时也鉴证了蒙古族从弱小至强大,以及盛极而衰的历史必然规律。
蒙古族多彩的文化习俗,为何能流传至今?有何特殊文化背景?
相比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来说,蒙古族曾建立过非常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这对其民族历史、文化、习俗以及精神传承,都具有无法替代的长足发展,尤其是对其淳朴自然、勇敢强悍的民风塑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笔者认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13世纪开始一直到14世纪初,蒙古族在大约100年的时间内,不仅改写了传承了几千年的华夏历史。同时,也为蒙古族由弱小向强大,以及由盛而衰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契机。
㈤ 草原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何作用和影响
融入新的血液,让华夏民族保持民族一次次浴火重生,但每次入侵都对中华文明造成严重破坏,同时又和中华文明相互融合,还让大量文化向南方转移,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南迁,就是由于北方民族入侵造成的,第一次在晋朝,第二次宋朝,第三次在明朝,民国就不算了,都向南方带去了大量的文化,同时和北方民族的融合也不断发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与转变,具体的看看历史吧。
㈥ 蒙古族最典型的“草原文化三宝”,究竟是什么
草原文化是生活在草原代代相承的千万人们生活点点滴滴汇聚而成的一种文化,千百年来,草原文化是许多民族融汇向往的乌托邦。草原在不同的国度与文化体系当中,都是被赋予着田园牧歌一样的内涵。“草原文化三宝”就是长调、马头琴和呼麦,它们是蒙古族里面最典型的三种文化表现形式。可以这么说,长调、马头琴和呼麦是蒙古族行走的历史文化瑰宝。其中长调与呼麦都被入选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马头琴的产生也十分的久远,已经伴随着草原民族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蒙古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长调的历史可以说是更久远了,因为它从蒙古族形成的时候就已经伴随着它的存在了,陪伴着蒙古族人民在日复一日畜牧生活当中消遣的好伴侣。当然,长调也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长调不仅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它更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的思想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