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大历史规律指的是什么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三大规律是什么
1、共产党执政的规律。
2、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3、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㈢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
第三条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
拓展内容
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和形式。
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既是决定的因素,又是最革命的因素,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
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大历史规律指的是
三大历史规律指的是社会建设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以及经济建设规律。
㈤ 我们党的三大规律是什么
三大规律 三大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讲的是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讲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矛盾有两点论和重点论,所以我们做事要既抓主要矛盾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或者是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2、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告诉我们做事要注意平时量的积累,当量积累的一定时,突破了度的限制,就达到了质的飞跃。
3、否定之否定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新的事物替代旧事物是历史不必然,但我们对待旧事物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正所谓“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
实践意义:
唯物历史观的确立使社会科学成了一门真正的科学,人们可以借此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束缚着生产力时,生产力得不到解放,当历史的发展需要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时,社会主义制度就诞生了,人们才能在更自由,更安全,更有保证的环境中更为积极地反正生产力。就象现在的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社会主义趋势已经比较明显了(虽说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性质是资本主义政党,就象英国工党只是形式上信仰共产主义),老百姓的福利非常好,生活很安定。
㈥ 中国共产党要努力探索的“三大规律”是什么﹖
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规律”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依据。
党章规定: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
㈦ 是我们党对什么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大规律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历经多年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和绝大多数沿海岛屿取得全面胜利,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中华民国国军,迫使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澎金马,并在1949年于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至今为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在中国大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三大历史规律指的是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1、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活动和建设的规律。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是执政的共产党自觉能动地开展活动和从事自身建设的依据;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党保持先进性的不竭源泉;是党完成历史使命的必备前提。共产党人必须在执政实践中深入研究、科学认识、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2、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空想到科学以及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问题。
3、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历史唯心主义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出发,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与此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出发,主张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8)三大历史规律是指什么扩展阅读:
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最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入研究、透彻分析和科学总结,依据当代政党的执政规律,突出强调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遵循了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普遍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抓住了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总结。
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规律有哪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规律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都充分融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充分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但是,认识都是历史的、具体的,需要随着客观过程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而继续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9)三大历史规律是指什么扩展阅读: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辩证统一中与时俱进、书写未来。这是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思想法宝。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强调党的思想理论必须紧紧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强调对一切科学的思想理论,必须始终继承和坚持,但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和过时的思想理论,就要坚决抛弃,敢于从长期形成的“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从对社会主义某些并不科学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着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停滞、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和严谨的态度,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尚空谈,崇尚实干。
㈩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原因和结果: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可能性和现实: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
偶然性和必然性: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10)三大历史规律是指什么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