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了解学习中国历史应该看什么书
如果只是想大致了解一下的话,我想初高中历史课本就够用了。或者《上下五千年》,——这虽然是儿童读本,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一部好书。
如果想稍微深入一点,那就读一读通史吧。不需要大部头的,想范文澜或白寿彝版的《中国通史》,无疑是部头有些太大了,一般人可能很难下决心通览一遍。在这个层次上,我推荐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可惜只写到东汉建立就太监了)、钱穆的《国史大纲》、张传玺的《简明中国古代史》,或者哪个大学本科的中国古代史的课本。
当然,如果想继续深入,那就得读断代史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朝代,可以找一写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浅显的比如《明朝那些事》、《华丽血时代》等一类的通俗读物,蔡东藩的历代通俗演义等等,都是不失趣味的历史读物,对于详细了解某一朝代的历史是很有帮助的。
题主如果还不满足于此,想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那就要读研究专着了。比如要了解春秋战国,那杨宽的《战国史》、童书业的《春秋史》这样的经典那是必须要读的。说到断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前些年出版的那套《中国断代史系列》是很不错的,都是名家名着,推荐阅读。
如果题主有兴趣,古代史籍自然也可以阅读,《二十四史》太过庞大,一般人恐怕没有办法通读(传说只有吕思勉曾经读过7遍半),但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还是应该读一读的,尤其是《史记》。《资治通鉴》有兴趣就读吧,或者说是去读一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要通读也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⑵ 如果想从头彻尾的了解中国历史的进程,有哪些书籍推荐吗
爱好的历史的朋友可能都有类似的纠结或疑惑,就是读什么书合适。很多人推荐史籍,我认为对于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不合适;因为通 读史籍,毕竟是个花时间花精力的事情。我想推荐的是:一,范文澜、蔡美彪等着十卷本《中国通史》;如果有人认为这套书有倾向性。那么,二、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断代史系列”,从先秦一直到清,每个断代都是那个领域的领军专家撰写,集30年出齐,优先推荐。但是,如果你仍然感觉分量太重,读不完,那推荐大学历史本科教材,这方面的教材很多,我建议读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中国通史教程,自古至今,五册。不过,好像第二册,即中古部分仍没有出版社。
⑶ 我想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请问可以看什么书不要有古文就行了
。。最好还是看古文,毕竟后人翻译的很多都是自己的理解,而且多读读古文的话也是很有韵味的。现在很多史书像《二十四史》都有白话文版的,建议看看《二十四史》,是很多朝代史书的合集
⑷ 想要了解中国真正的历史,该看什么书呢
最基础的就是《史记》。
史记讲述了上古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上下3000多年的历史,而且作为通史名着,史记里面的很多历史事件记录十分完整具体,可以很好的了解历史。
之后就可以看《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讲述汉朝以及之后的历史,后续的历史书籍,很多都是明朝整理的,在清朝又有了《名史》。
历史上有总共“二十五史”,也是比较公认的正史。
⑸ 如果我要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该读哪些书
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和中国通史。
吕着《中国通史》分上下两篇,五十四章节,内容包括婚姻、中国民族的由来、中国史的年代、夏殷西周的事迹、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等。《吕着中国通史》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中国通史》完成于一九三九年,分上、下两册,上册十八章,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下册三十六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政治的变革。《中国通史》上册于一九四零年三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由于当时出版条件的艰难,下册拖延到一九四四年九月出版。至一九四八年,上册重印到第七版,下册重印到第六版。一九九二年八月,《中国通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吕着中国通史》为书名新版印行,文字上有不少删改。一九九七年三月,《中国通史》亦以《吕着中国通史》之名收入中国经济出版社“企业万有文库.文化科学卷”。二○○五年十二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吕着中国通史》第二版,删改处大都按原貌恢复。二○○八年三月,新世界出版社将书名改为《中国文化史(插图珍藏本)》出版。二○○八年四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以《吕着中国通史》为名收入“馆藏拂尘”丛书。同时,又有海潮出版社改书名为《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插图珍藏版)》,收入“国学大讲堂”丛书,编者增添了二级目录,并有较多的删节。
⑹ 想要了解历史应该读什么书
假设你只是要知道一些基础的历史知识,建议还是读些初中高中的历史教材即可。假设要是想知道的更多更细致,那就建议你多读古籍,譬如史记、战国策、左传、汉书、三国志,有可能的话二十四史也多读读。我想能做到以上这些,你基本就是个历史方面的小专家了。。。。
⑺ 我想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应该先看哪几本书
1、《国史大纲》:《国史大纲》是一部中国通史,力求简要,举其大纲,删其琐节。在不到1000页的篇幅里,其人物之详、事业之备,又显示了作者驾驭繁复历史的伟力,整书纲举目张,简繁得当。
2、《明朝那些事儿》: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
3、《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着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4、《万历十五年》:本书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作者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
5、《中国通史》: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叙述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兵制、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下册按历史顺序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
⑻ 想了解历史需要看什么书谢谢了
历史书只要不是戏说的,是严肃正规的历史书都可以参考,如果觉得通史太浩瀚多了,可以找断代历史书籍(比如秦朝、汉朝等)。读书同类都比较多,所以,最好注意的是,找专业书,找最薄的书,往往同样内容书越厚,东西越多越复杂,其实内容差不多。
⑼ 想了解中国历史看什么书
1、通俗点的就《中华上下五千年》 有好几个出版社,大体都差不多;再有就是那些《明亡清兴六十年》、《易中天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或者十大帝王、最牛谋臣、影响中国历史的XXX等,这种书卖书的地方到处都是,有相当一部分文字语言比较现代化,看的时候快点就行了。
2、可以看些历史小说,《说唐》、《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古代的小说多多少少都有点迷信色彩。
3、有历史小故事的如:三十六计、成语故事等。
4、最后一个就是看正史,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国语》、《战国策》等,推荐看《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国语》,一般看起来速度比较慢,也可以看白话的,不过趣味性就大大降低了,衍生出来的书也比较多,这个得自己去书店找了,用读书软件搜也可以。
⑽ 我想了解中国历史要看什么书
可以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1、《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着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2、《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3、《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4、《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着,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受宦官排挤不得志。蜀降晋后,历任着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着《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5、《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