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砗磲在中国开采的历史有多久

砗磲在中国开采的历史有多久

发布时间:2022-01-25 05:14:40

1. 黄海的油气开采历史有多久

一、主要历程
1961年,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在南黄海进行了地震反射定点测量的初步探索。
1962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五一”型地震仪在南黄海开展地震调查。
1964年,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第五物探大队在南黄海进行了地震初查工作。
1967年,地质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在南黄海浅滩水域开展试验。
1968—1970年,地质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进行地震概查。
1969年,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第五物探大队提交了《南黄海物探成果报告》。
197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南部坳陷开展连片普查。
1973—1974年,完成重点区域的地球物理普查,找到构造以提供预探井位。
1974年,海洋地质调查局利用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勘探一号”双体钻探船,在南黄海南七凹陷首次钻探了黄海一井,从此揭开了南黄海油气勘探的序幕。
1975年,国家计委地质局航空物探大队对黄海进行了航磁测量,基本圈定了南、北黄海盆地的分布范围。
1977—1979年,地震勘探工作先后完成南北两个坳陷的连片普查和有利构造的半详查,陆续钻预探井4口,查明了构造及含油远景区。
1961—1979年,自营普查勘探阶段,1979年后为对外合作勘探阶段。
1979年4月,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与法国埃尔夫—阿奎坦、道达尔石油公司签订了《联合在南黄海北部海域开展地震普查工作的协议》,埃尔夫是北部海区的作业者,另有33家外国石油公司为参与者。
1979年6月,与英国石油公司签订了以评价含油气前景为目的的《南黄海南部海域开展地震普查工作的协议》,英国石油公司是南部海区的作业者,另有31家外国石油公司为参与者。
1979年12月,石油工业部成立“海洋油气资源评价委员会”,负责与外国石油公司的作业者和参与者同步平行作业。
协议规定:作业者必须向中国石油公司提交所得的原始记录磁带、阶段性解释成果和最后解释报告。作业者及其他参与者承担相应工程的全部费用并有权分享地震数据资料。
1980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南黄海南五凹陷钻探了无锡202121井,钻及阜宁组四段未见油气显示。
1979—1982年,区域普查阶段,9口探井的资料成果,进一步确认南黄海西部海区的隆起具备形成油气藏的条件。
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式成立,对南黄海海区进行招标。
1983年7月29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黄海石油公司在上海成立。
1984年,英国石油公司又在南黄海23/06合同区块(南一凹陷)钻常州62121A井,试获原油2145吨,这是南黄海第一口出油井。至今在南黄海的探井共计22口,其中油气显示最好的是英国克拉夫石油公司在南黄海北坳10/36区块钻探的诸城12221井,钻遇晚白垩世泰州组,有强烈荧光显示及裂隙渗出,表示中生界为主要烃源岩;后又钻一口井,未获得成功,1986年终止合同。
1983年10月,与英国克拉夫公司签订区块合同,1987年钻探井2口,其中诸城1-2-1井见到少量轻质原油渗出,1988年终止合同。
1983年12月,与雪佛龙德士古石油公司签订区块合同,到1985年钻3口探井,其中有一口有明显气测显示,因无商业价值,1986年终止合同。
北黄海:1966年,地质部第五物探大队最早涉足北黄海盆地;1975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院应用海磁测量,弄清了地质情况;1977年,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勘探指挥部进行数字地震勘探,通过重、磁、地三项物探资料查明了地质构造情况,但未进行钻探找油。
大规模勘探后,多家外国公司仍然进行技术交流,表示有意联合进行深入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几年间也进行了多次小规模合作,但油气反应不理想,南黄海盆地大规模勘探工作暂告一段落。
南黄海石油公司继而成为东海石油公司的前身。
二、潜力分析
2003年地质专家在我国黄海海域首次发现具有较好生储油气条件的海相地层,从而有可能结束黄海在我国四大海域中唯一没有取得油气的历史。
海洋石油的形成主要具备两个因素:具有良好生油条件的沉积盆地与良好储油条件的背斜型构造。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们在黄海海域发现了10个沉积盆地,并在一些沉积盆地中发现了背斜型构造,这表明我国黄海海域具有良好的找油前景。根据2003年调查结果初步估算,黄海海域的油气资源量约有27.9亿吨。黄海海域北起鸭绿江口,南至长江口北岸,总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邻接江苏、山东两省,沿海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水深一般小于6米。就地质条件来讲,是一个有利的含油气的远景区。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首轮普查评价和80年代以后的对外合作区块勘探两个阶段的工作,均未获得重大油气发现。在2001年中国石油商务网报道,我国黄海油气地质调查取得突破性进展。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黄海实施地震勘探及剖面调查,在南黄海北部凹陷区发现了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对黄海海域油气资产进行远景评价,取得重大突破。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显示,南黄海油气资源量为20亿~28亿吨,是目前我国在海上进行公益性、战略性油气资源评价的有利海区。
据了解,黄海是我国近海迄今尚未找到油气田的唯一海域。对黄海开展新一轮的油气资源调查已被列为我国国土资源重大调查项目。
2006年中国和朝鲜已经同意在两国边境之间的黄海水域联合进行油气资源开发,中朝双方进一步就共同开发做出具体安排。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国际政策研究中心2007年12月份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处在中国和朝鲜之间的黄海水域可能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报告中援引美国《海洋地理学报》(Marine Geology Letters)中的一篇文章说,朝鲜地质勘探人员在黄海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油气储藏,据称储量高达30亿吨。

2. 山西煤炭的开采历史

关于最早发现煤炭的时间,明朝人陆深曾提出女娲氏“炼石补天”的传说与煤炭的发现有联系,顾炎武也赞同此说。这是从神话传说作出的推断,当然无法证实,但人类在最初发现和使用火的过程中,对煤炭有所认识也不是不可能的。“譬如大同煤田侏罗纪煤层最早在第四纪早更新世,即距今约二百万年前就开始自燃,仅在雁崖三号和11号煤层古火区就已烧掉了大约2000万吨煤,燃烧特征十分明显。”我们古老的祖先很可能从煤炭的自燃中得到一些启示。至于山西地区煤炭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山海经》,其《北山经》云:“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玉,多涅石。”“贲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这“涅石”就是古代对煤炭的称呼,而“孟门之山”,据考为今河东煤田南部的吉县山区,“贲门之山”为泛指太行山地区。由这则记载可以得知,早在春秋战国之际,人们对山西地区的煤炭就有了了解,而其最初发现的年代还要比见于记载的时间早得多。

煤炭发现之后,首先用于生活方面,《北史·王劭传》记载,王劭在作晋阳县令时,曾说“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火”;日本僧人圆仁法师于唐开成五年( 804年)前往长安途中,也看到了太原附近普遍用煤烧饭的情形,“出城西行三四里,到石山名为晋山,遍地有石炭,近远诸州人,尽求而燃,料理饭食,极有火势。”此外,煤还被用作治疗一种疮的药物,有的地方还用煤来写字、作画,故又称煤为“石墨”。

煤炭具有热力高和燃烧时间长的特点,比木炭更适应于金属冶炼,随着冶铁业的发展,煤便被用于冶铁了。1958年在河南省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了煤渣、煤块和用煤末掺和粘土、石英砂制成的煤饼,证明当时已使用煤炭制铁。联系汉代桓宽的《盐铁论》中“盐、冶之处大概皆依山川近铁炭”的记载,推测富有铁煤矿藏的三晋地区在汉代也已经将煤炭运用于冶铁业中了。由于使用煤炭作燃料,三晋地区的冶铜、冶铁业发展很快,唐朝时太原的铜镜、并州的刀剪,都是驰名全国的精品,每年都要上贡朝廷。宋代时,以无烟煤作燃料和还原剂的方炉治润炼铁法在三晋地区得到广泛运用,更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故有“河东铁、炭最盛”(《宋史·食货志》)的说法。随着采煤业的迅速发展,煤炭的利润也更为可观,宋王朝遂对煤炭实行官卖制度,在产煤地区设官,掌管煤炭开采和销售,向采煤窑户和卖煤商人课税。由于课税重,“煤利至微,窑户至苦”,一些地方官员也代窑户请求减除煤税,如庆历五年(1045年)陈尧佐任河东路转运使(驻太原府)时,就曾上疏朝廷云:“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为生,奏除其税。”(《宋史·陈尧佐传》)然而,向煤炭业课税的做法一直延续下来,元、明、清政府都把煤炭课税视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山西地区则以煤炭蕴藏丰富、开采量大,而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西人民长期以来开采煤炭,用之于生活之中,用之于冶铁、冶铜、烧石灰、烧砖、制陶、酿酒等手工业生产,还从煤中提炼黑矾、硫磺,逐渐地对乌黑的煤炭产生了感情,产生了“旺火”的习俗,“上元之夕,家家烧炭,至夜炼(燃)之达旦,火焰焰然,光气上属,天为之赤”(光绪《平定州志》),这种风俗也叫“塔火”、“棒槌火”,有些地方一直到现在仍旧保留着。在家、金时期,还有一种用煤炭殉葬的习俗,这在洪洞县场堆村金代墓葬遗址和稷山县南宋末期墓葬遗址中都有发现。

山西地区盐、铁、煤矿藏的开采,不仅给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满足了生活的需求,促进了生产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且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并被运用到边防和军队的建设中去,因而提高了山西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这些丰富的矿藏又继续为把山西建设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 砗磲的历史由来,你知道多少

砗磲在我国古代已被视为一种宝物,中国使用砗磲有悠久的历史,在一些历史文献中经常可以发现提及砗磲的文字。三国时魏文帝曹丕《车渠椀赋序》就提到:“车渠,玉属也,多纤理缛文。生于西国,其俗宝也。”

4. 砗磲是怎样形成的要多长时间

海底最大的贝类 砗磲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世界上报道的只有6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我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他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它们的贝壳大而厚,壳面很粗糙,具有隆起的放射肋纹和肋间沟,有的种类肋上长有粗大的鳞片。 在海里生活的砗磲,当潮水涨满把它淹没时,便张开贝壳,伸出肥厚的外套膜边缘进行活动。它们的外套膜极为绚丽多彩,不仅有孔雀蓝、粉红、翠绿、棕红等鲜艳的颜色,而且还常有各色的花纹。 砗磲也和其他双壳类一样,也是靠通过流经体内的海水把食物带进来的。但砗磲不光靠这种方式摄食,它们还有在自己的组织里种植食物的本领。它们同一种单细胞藻类——虫黄藻共生,并以这种藻类作补充食物,特殊情况下,虫黄藻也可以成为砗磲的主要食物。 砗磲和虫黄藻有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对彼此都有利。虫黄藻可以借砗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条件,如空间、光线和代谢产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进行繁殖;砗磲则可以利用虫黄藻作食物。砗磲之所以长得如此巨大,就是因为它可以从两方面获得食物的缘故。砗磲是双壳类中最大的种类,最大的壳长可达1.8米,重量可达500公斤。 我国最南端的南沙群岛的珊瑚礁中,就生长着这么一种贝类中的庞然大物。它的贝壳大且肥厚,壳缘弯曲,状如荷叶边,壳面具有隆起的放射肋,壳顶部的前方有一个小孔,这是足丝的出处。在它发育期间,胶质的足丝从孔中伸出来,牢固地附着在礁岩上,因而成体不易随意移动。有的种类不以足丝固定,而多是背缘着地或在珊瑚礁上穿洞穴居生长。在西沙群岛,最大的砗磲贝壳1.25米长,两个贝壳张开宽达1米,贝肉75公斤,整个贝壳重达220公斤。本世纪初,在菲律宾海岸发现一枚长1米,重131.5公斤的巨型砗磲现陈列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据说是外国人发现的最大的一个砗磲,与西沙群岛发现的砗磲,可说是相形见绌了。其实,砗磲的壳最长可达2米多,重量可超250公斤,简直是个天然的浴盆。它还是海洋世界中的寿星,寿命可超百岁,据估测,一般壳长1米的个体就已成长百年了,它荣称“贝类之王”是当之无愧的。 砗磲的壳外面通常呈白色或浅黄色,里面白色,外套膜缘呈黄、绿、青、紫等色彩,十分漂亮,是不可多得的装饰品。砗磲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取其肉得有妙法:穿上潜水衣,带着錾子等工具潜入水中,趁砗磲张开贝壳时,将錾子插入割下贝肉。砗磲的肥大闭壳肌加工晒成干品是上等海珍品,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它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

5.  中国汞矿开采利用历史简述

汞的主要矿物辰砂(HgS),在中国古代称丹砂、朱砂或A砂。宋代以后,因主要产销市场在湖南辰州(现名为沅陵),才又名辰砂。据考古资料,在仰韶文化层和龙山文化层里,均发现“凃朱”(砂)遗物,因此,中国利用汞的历史,可以追朔至5000年前。从殷开始,丹砂被用作颜料;春秋战国以后,又在炼丹术和医药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开始用以提炼汞。东汉时,魏伯阳所着的《周易参同契》一书便描述了汞的物性和与硫的关系,书中写道:“河上姹女(指辰砂),灵而最神,得火则飞(指辰砂分解),不见埃尘(指无残渣),……将欲制之,黄芽(指硫)为根”。在东晋时,在炼丹家葛洪所着的《抱扑子内篇》20卷中,更进一步总结了硫化汞可逆反应的特性,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从梁末陶弘景(公元456—536)所着的《神农本草集注》和《名医别录》、唐初颁行的《新修本草》以至宋代《图经本草》对丹砂的特征、产地、产状等均有所记述。由此可见,我国对汞的开采利用,比国外利用汞矿最早的希腊人和罗马人还要早一千多年。近代中国汞矿的大量开发利用和勘查研究工作,则始于新中国建立后的50年代。经过近几十年的开发和勘查研究,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主要汞矿生产国之一。

6. 中国煤矿开采历史

中国式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煤炭探明总储量在9000亿吨以上,居世界第三;已知含煤面积55万多平方千米,而且煤种齐全。
我国利用煤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远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煤已成为一种重要产品,称为石涅或涅石。魏晋时期称煤炭为石墨,唐宋时期为石炭,明朝始称煤炭。公元前一世纪,煤已经用于冶铁和炼铜。17世纪中叶,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系统的记载了我国古代煤炭的开采技术,包括地质、开拓、采煤、支护、通风、提升以及瓦斯排放等技术,说明当时的采煤业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始终停留在手工作业生产的水平上,1949年全国煤炭年产量只有32.40Mt。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煤炭工业的发展,建设了大批新矿井,原煤产量飞速增长,1996年原煤产量已达13.3亿吨,居世界首位。在原煤产量中,国有重点煤炭和地方煤矿产量分别约占40%和60%。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发展取得了更为显着的效果,采煤、掘进、运输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和生产集中化程度迅速提高,平均单产工效增长较快,创造了许多新的记录。
1996年国有重点煤矿有72个综合机械化采煤队年产量超过1.00Mt,工作面平均数目达240.14个,平均年产77.1万t,平均回采工效 26.14t/工,综采比重占47.18%。兖州南屯综采队年产达3.50Mt。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国共329个普采工作面,平均年产24.7万t,其中有40个单体液压支架普采队,年产超过40万t ;普采面平均回采工效7.62t/工,产量比重占23.35%,峰峰(现冀中能源)万年矿普采队创年产80万t的记录。全国煤矿炮采工作面有4个队年产超过35万t,开滦矿区一炮采队曾创年产50万t的高产记录。

7. 砗磲可以开采吗

砗磲不可以开采
砗磲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海洋动物。共有1科2属9种,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最大体长可达1米以上,重量达到300千克以上。壳质厚重,壳缘如齿,两壳大小相当,内壳洁白光润,白皙如玉。全部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1996年 ver 3.1。中国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里也将库氏砗磲贝列为一级国家保护海洋生物。

8. 中国南海油气开采历史有多久

我国对南海中南部的油气资源调查始于1987年,到2002年完成地震测线86714.92千米,重力测线65360.56千米,磁力测线70134.94千米,航空磁测112058.52千米。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也多次进行综合考察。目前,曾母盆地、北康盆地和万安盆地是我国勘探研究程度相对较高的盆地,而西北巴拉望和文莱—沙巴盆地几乎是我国油气勘查的空白区。中建南、南薇西、笔架南、南沙海槽、安渡北、南薇东、九章和永暑这些盆地的国内外勘探开发程度都非常低,目前尚无钻井(表18-2)。

图18-1亚太地区原油产量变化图

1981—2002年,越南更是从南沙海域的油田中开采了1亿吨石油、15亿多立方米的天然气,获利250亿美元,南海南部石油已成为越南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对中国而言,在南沙海域的开发则完全是空白。有能源分析家认为,从表面上看,这是对“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的贯彻走样,而从实质上看,则是对海洋利用缺乏一个长期战略规划。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外长及外长代表在金边签署了《南海南部各方行为宣言》,2005年3月14日,中国海油、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越南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共同签署了为期3年的《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定》。按照协定,3家公司将在一个总面积为14.3万平方千米的协议区内研究评估石油资源状况。一名能源观察家认为:该协议的签署,对启动南海南部的规模勘探开发是一个好消息,但是,这仅仅是勘探方面的合作。勘探到开发还有几年的时间,到时怎么开发怎么分配,还需要进行艰苦的谈判,这需要各参与国的领导人具有更开明的政治态度。“这不是企业所能决定的事情。”企业不能决定的范围还包括:与海洋有关的能源战略规划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外交问题、军事问题、海权问题、国家安全、法理问题等。这些问题涉及的政府部门很多,包括国家海洋局、农业部、海关、国家安全部门、国防、商务部、外交部、交通部等以及中国海油、中国石油两大公司。如果要在这些部门与海洋开发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机制,不是不能,但缺一个海上的“大管家”。如果这个“大管家”建立起来,可以预想的逻辑是:国家能源战略、南海南部油气开发、企业利益、相邻的国际关系等诸多问题就可以在大框架内建立起一种通盘系统的协调运作机制。

2010年和2011年,南海问题被许多国家复杂化,甚至在与其不相关的场合谈南海问题,表面的关心隐藏着油气资源及运输通道的储多利益。

9. 中国黄金的发展历史

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虽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象征,黄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实上由于中国黄金总量上的缺乏,使得黄金很难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承担流通货币功能主角的是白银。中国“贫金”的现实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而产生“中国贫金”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
(1)历史原因:
据考古发现,在汉代以前中国社会商品流通领域中并不缺乏黄金,整个社会中黄金流通总量也并不缺乏,这可以从汉代以前的墓葬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黄金饰物可见一斑,从各种历史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当时黄金的重要地位。据当时的历史文献记载,皇帝对有功的大臣战将等往往就动辄赏赐几百斤的黄金。

但在汉朝以后中国社会中的黄金总量就突然减少了,对于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总量的突然减少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还需要中国考古学界来继续研究破解这个谜团。其中有一个说法,从汉代以后,中国朝代更替频繁,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各种战争一直绵延不断,而当时的黄金事实上是储备在中国社会的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里,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恰恰是各种战争与农民革命的掠夺对象,为了保存这些财富,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必然要藏匿类似黄金这样的高价值财富。社会动荡各种绵延不断的战争过程中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中的很大一部分被革命浪潮所消灭,这些被藏匿的黄金财富就成了无主的、消失了的财富。由于从汉朝以来,各种战争革命频繁爆发延续了几百年时间,大量的诸如黄金这样的高价值财富就被埋在了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中,“一人藏匿百人难寻”,大量黄金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的财富。也许这真是中国“贫金”的一个历史解释。

(2)近现代的战乱因素:
除了上面的历史疑案外,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诸多事件,进一步造成了中国大陆上贫金的现实。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近100年的鸦片贸易巧取和武装抢夺与盘剥,大量的白银和黄金被当作鸦片货款和战争赔款流出中国,进一步造成了中国黄金与白银等贵金属硬通货的严重匮乏。自此以后中国境内的连年内战和日本侵略中国,更是造成了我国黄金与白银的大量外流,一部分黄金与白银用作了军械物资的购买,另一部分被大量达官显贵外逃携带出国。至今中国民间依然有这样的国际黄金疑案未了结。

(3)国民党内战时期的“金圆券”事件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炮制的“金圆券”事件就是另一个有代表性的黄金外流事件。国民党政府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为了弥补赤字,就大量发行法币,法币猛增,物价随之飞涨。为了挽救经济崩溃,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所谓的“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其中国民党政府颁发的《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圆券每元含黄金0.22217克,发行额以20亿为限。按1金圆券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同时规定黄金1两等于金圆券200元。白银1两等于金圆券3元。美元1元等于金圆券4元。

当时国民党政府使用高压和诱骗等手段强制推行这个法令,命令国统区的人民必须在1948年9月30日前将所持黄金和白银全部兑换成金圆券,过期不交者,一律强制没收。不到两个月,就从人民手中榨取金银外币总值达2亿美元。

1948年10月初,由上海开始的抢购风潮波及国民党统治区各大城市,物价更进一步飞涨。11月10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价政策。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法令,规定1金圆券的含金量减为0.044434克。公开宣布金圆券贬价4/5,撤销金圆券发行20亿元的限额。之后金圆券无限量发行,至1949年5月,金圆券发行额为六十七万多亿元,金圆券也像法币一样成为废纸。

这些用“金圆券”兑换来的黄金、白银,以及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历年的黄金、白银储备等,在1949年由军舰押送至台湾。1949年1月10日,大公子蒋经国拿出一封蒋介石的“手谕”,上面明令俞鸿钧尽快将全部库存的黄金、白银和美钞运往台湾。当时,国民党经过所谓的“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强行将民间的几乎所有黄金和美元收归国库。关于这笔款的数目,说法不一。国民党的文人陈孝威说是“黄金50万两”;也有的说是美金8000万元,黄金92.4万余两,银元3000万元;而李宗仁的秘书梁升俊说南京失守时,“国库尚有黄金280万两,美钞5000余万元,经合署的棉花纱布出售总值不下美元1500万元,还有价值巨大的有价证券”。总之,在当时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在蒋介石的直接指挥下,这笔巨额财富用海军军舰全部抢运到台湾。

(4)当代中国仍然“黄金匮乏”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无金”的中国大陆上开始经济建设和金融体系建设。中国政府只能从新生产黄金中获得增加,而没有历史存留的积累。在1949年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黄金问题上一直是严格管制阶段,黄金开采企业必须将所生产出来的黄金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将黄金配售给用金单位。那时新生产出来的黄金主要用于我国紧急国际支付和国家储备。到1982年社会大众才重新开始有权力拥有黄金,拥有黄金的渠道还只是通过商场可以购买到黄金首饰而已。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当前的“黄金匮乏”的历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地域大国里,从1949年到1982年我们国家整个社会存在一个“黄金断层”,这个“黄金断层”持续时间长达30年,整整影响了两代人。在两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与黄金无缘,只是很朴素的知道黄金很值钱,黄金很贵重,但无法接触到黄金,缺乏对黄金的各种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对于黄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这个黄金断层实际上导致了整个社会对黄金的普遍性无知和漠视。

(5)中国央行黄金储备
截止2005年12月底,中国中央银行公布的黄金储备为1929万盎司,折合约为600吨。(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1000吨以上)

按150元/克的市场价格计算,600吨黄金的价值约为900亿人民币。按580美元/盎司的价格计算,1929万盎司黄金价值约111.88亿美元。截止2005年12月,中国的外汇储备约8000亿美元,黄金储备约占外汇储备1.3%左右

(6)中国黄金生产状况与矿藏储备
2003年我国的黄金产量名列世界第三,黄金年产量约180吨,折合到当时的黄金价格约为200亿人民币,而且最近6年来的产量波动不大。

以2004年1-5月份的我国黄金生产情况来分析,全国5月份生产黄金(成品金)16.837吨。1-5月累计完成79.065吨。与去年同期相比,黄金产量增加7.341吨,同比增长10.24%。2004年1-5月,黄金矿山企业矿产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计完成64.263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80%;冶炼企业(有色、黄金冶炼企业)累计完成成品金32.68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22%。

2004年我国黄金产量达到212.348吨,与上年同比增长5.86%。产金量较大的省有山东、河南、福建、陕西、辽宁、河北等省,山东仍为我国最大产金省,全年产金64.509吨,占全国产量的30.38%。

2005年,中国黄金行业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中国黄金协会的《全国黄金统计月报》显示,2005年全国黄金产量达224.050吨,中国黄金产业的“十五”规划,要求在2006年达到约240吨的黄金年产量,可见,我国要迅速大幅提高黄金产量的空间已经不大。

中国国内的黄金探明储量为4000至5000吨,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0%,以现有开采速度还可维持22至28年。

(7)民间储金量较低黄金投资意识匮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黄金产业一直实行严格管制,黄金生产企业须将开采和冶炼的黄金,全部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再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过审批环节配售给各用金单位。

1982年,在国内恢复出售黄金饰品,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为标志,中国开放金银市场迈出第一步,1999年11月,中国放开白银市场,封闭了半个世纪的白银自由交易开禁,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银行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兑国内金价进行调整。随后足金饰品、金精矿、金块矿和金银产品价格全部放开。

2002年10月30日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为标志,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黄金投资逐步走进社会大众,黄金投资在中国迎来了全新开端。

目前,中国国内的黄金总存量约为4000-5000吨。这包括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和民间大众拥有的黄金制品。

中国国内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每年中国市场销售的黄金绝大部分都成为了黄金饰品,工业、医疗、科研等行业占消费需求的比重较小,而黄金的金融投资需求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所占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怜。中国民众对黄金的理解和认识更多停留在首饰品的认识上,对黄金的金融投资功能知之甚少,黄金金融投资的参与度极低。

是种种历史原因和金融体制的原因,造成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制品只有3.5克左右的现状。目前,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年消费量只有0.2克,消费数量集中在黄金饰品上,与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的水平差距悬殊(阿联酋人均年消费黄金最多,达30克),离印度人均约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的黄金消费将从以往每年200吨左右增加到400吨至500吨,这对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将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综观中国国内现状,国家缺乏长远的黄金储备规划,普通民众对黄金的投资意识、保值增值应对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的功能远未了解。但目前国内大众投资黄金的意识正在被唤醒,从投资需求来看,中国黄金市场在彻底开放之后,将令世界再度吃惊,中国民众在黄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能力不可低估。

10. 开采石油有多少年的历史了,由那个国家先开采出来的,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还能供人类用多久?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地球上的石油仅够三四十年,有专家则认为可使用一二百年。 1998年6月7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题为《即将来临的石油危机——真正的危机》的文章认为,今后1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应似乎是充足的。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全球石油产量可能开始持续下降。虽然市场力量和石油生产技术的改进可能使石油供应继续保持到21世纪,但是石油危机的到来可能比一般人的设想早得多。 美国托莱多大学地质学教授克雷格·哈特菲尔德指出:“自1979年以来,全世界已烧掉的石油比到那一年为止人类整个烧油史中烧掉的石油还多。” 这位教授认为,自从石油时代开始以来,全世界已烧掉约8000亿桶石油。据估计,约有1万亿桶到1.6万亿桶石油埋藏在可以廉价开采的地层中。 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万亿桶石油大约60年就会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并未停滞,而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达7100万桶,几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这个增加数字计算,到2010年,全世界将消耗掉从经济到技术上都容易开采的全部石油的一半。 尽管地质勘探技术有了惊人的进步,但所探明的新的石油储量明显减少,因为现有石油消费量同新勘探到的石油量的比例是4∶1。在不久的将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终都会面临石油危机。 在本世纪内,世界主要靠丰富的低价石油推动了经济车轮的前进,如果石油枯竭那么世界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中东报》认为,到1997年底,开采石油已达8070亿桶,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动荡的70年代开采的。根据一些保守的估计,石油储量不会超过8300亿桶。还有一些报告指出,世界石油总储量约达9950亿桶。目前,世界每年消费石油240亿桶,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来越少,每年只有50亿桶。中东地区以外的石油储量正在下降。石油资源是有限的。

阅读全文

与砗磲在中国开采的历史有多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2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8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3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2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6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8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7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84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6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0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3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6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8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3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1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2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0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