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为什么诗比历史更真实

为什么诗比历史更真实

发布时间:2022-05-02 21:48:21

⑴ 文学比历史更真实这句话是谁说的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希望帮到你,zinch

⑵ 怎样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义”

这句话如果结合亚里士多德的生活背景就比较容易理解.
他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⑶ 怎么理解亚里士多德说的“诗比历史更普遍,更真实”

普遍和真无疑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共同追求的东西,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我们可以和柏拉图对比着看。

我们知道柏拉图有一个可能会让我们不舒服的观点“城邦要驱逐诗人,只保留服务于政治的文艺”,就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来说,柏拉图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诗歌艺术是不真实的。

然而,柏拉图否定美吗?似乎没有,柏拉图在《斐德若》里将人分为9等,其中,第一等人是“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而第六等人是“摹仿者”。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而现实世界又是理式世界的摹仿,所以艺术不真。

希腊人对“艺术”的理解显然和今天不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否定的诗人和艺术家是“摹仿者”,是第六等人,即运用技巧知识从事生产劳动的“手艺人”。

总结如下:

《斐德若》里面提到的第一等人“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是他在《会饮》篇中指出的达到“美感”教育最高成就的人,即“哲学家”,这个“爱”的“美”不是艺术美,和技术与技巧无关,这个美是认识(思辨)的而不是实践的,是抽象的而不是形象的。

所以,可见柏拉图对于美的理解和我们有所不同,柏拉图认为美和真是相通的,他认为理式世界最真,而艺术是对于理式世界的第二层模仿,可以说是很不真了。

⑷ 如何理解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⑸ 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的一句话是什么亚氏认为哲学期源于什么

《 形而上学》现在总是看不进去,《尼哥马科伦理学》翻了几页倒是非常吸引我,因为前者11号就到期,总想急着看完,越这样越心浮气躁,还是决定放下,寒假有机会再看吧,现在要先看“尼伦”了。

以前看过一遍形而上学,是商务五十年代出的,半白话半文言翻译的,因为那时候古文读的太少,所以当时看的头大火大,现在看苗力田用现代文翻译的,还是感觉味道不对,很多句子感觉很别扭,等回头,哼哼,我去看英语的去,希腊文的我就不吹这个牛了,估计也没人信。

就前面看的一点儿来说,明显感觉出柏拉图或曰苏格拉底要比亚里士多德面目可亲多了,倒不在于行文方式,当然,就这方面来说,柏拉图自然要亲切。主要在于,读柏拉图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笔下的苏格拉底有一种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是人对于大地世界浑然万物这些存在以及更高意义上的某种存在物的敬畏,前一段儿看柏拉图的时候还没有注意,现在读了一些亚里士多德,就感觉出来了,因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这种敬畏之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经验式的理性,看世界的眼光不同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也有人考证他没说过,这且不管,反正他明显爱真理胜过爱他老师,因为他在《形而上学》开篇没多久就直接批评了柏拉图的“理念说”。从前看哲学史的时候还以为是因为他看的更清楚了吗,哪里有什么理念这样玄乎的东西。

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经验基础上的科学理性,由此衍生出的看世界的眼光寻根问底的话都可以追溯到老亚那里去,什么范畴啦,本质啦,形式啦,因果啦,所以我看哲学史的时候想都没想就觉得肯定是老亚对吗,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是在吹牛。

现在突然发觉,这里他们师徒俩的争论根本不是对与错的争论,而完全是看世界的眼光不同引发的争论。

我来引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实在找不到任何足以服人的方式来说明其他的事物是来自形式(这里的形式一词可以和柏拉图的理念看作相同)的。说形式作为模式而存在,其他的东西分有它们是一句空话,是一种诗的比喻。”瞅瞅这话说的,比他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啊,“诗”成了错误的代表。(当然,他在《诗学》里又说诗比历史更真实,但那纯粹是一个功利意义上的看法,一切还是要为了求知服务,具体可以参看本论坛卡拉马佐娃刚发的论文)

老亚也说更高的存在,但那是从他的因果律的要求出发的,要寻找“第一推动”是因果律的必然要求,他的神和柏拉图的神是来自不同的思辨方式的。柏拉图凭着本能的对真、善、美的信仰来为神的存在打下基础,老亚凭的是理性的逻辑要求。

所以我现在大致有一些理解了为何中世纪神学基本上还是柏拉图主义而不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虽然据说阿奎那受老亚影响很大,恩,这些东西待我搞完古希腊在慢慢收拾,幸福的预感啊,咔咔。

当然,老亚对柏拉图的承继关系还是很明显地,辩证法的运用和柏拉图还是非常像的,不过摒弃了对话的方式,代之以更加逻辑清晰的论证。

⑹ 怎样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诗比历史更富于

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⑺ 怎样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这句话如果结合亚里士多德的生活背景就比较容易理解.
他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⑻ 为什么儿诗比历史更真实

“儿诗是不是童谣?如果是童谣的话”这个问题非得从美学角度来讲我觉得很牵强。因为它和历史的关系仅仅是在古代的时候比较迷信于传言和对未来的预测和感知的一个角度和依据,或者是对历史事件的一些总结。再今天以科学的角度来说没有多少科学事实。让从文学或者历史的角度来讲或者科学的角度来讲更符合历史的规律和事实。当然如果从诗歌的美来讲的话还有一点点可以评判的地方。比如说简单易懂容易上口,和对小孩智力的培养和启发等等。。。。。。

⑼ 怎么理解亚里士多德说的“诗比历史更普遍,更真实”

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而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做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个目的,然后才给人起名字;至于‘个别的事’则是指亚尔西巴德所做的事或所遭遇的事。”这里包含着对柏拉图反理性的批判,也包含着对诗的哲学的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历史所写的是个别的业已发生的事,而诗所写的事可能发生的事,即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带有普遍性的事。认为诗比历史更有必然性或普遍性,更能显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有更高的真实性~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诗比历史更真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