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中山国为什么不被历史记载

中山国为什么不被历史记载

发布时间:2022-05-03 01:54:10

‘壹’ 史圣司马迁为何不为曾经的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写史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十一个王国立了传,东周有《周本纪》,楚国有《楚世家》,吴国有《吴太伯世家》,越国有《越王勾践世家》,魏国有《魏世家》,齐国有《田敬仲完世家》、秦国有《秦本纪》,燕国有《燕召公世家》,韩国有《韩世家》,宋国有《宋微子世家》,赵国有《赵世家》,唯独中山国无传无史。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仅次于秦、楚、燕、齐、赵、魏、韩七国的一个强势的千乘之国,它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与保定市之间,前后立国多达二百余年。而这样一个显赫的诸侯强国却被史圣司马迁忽略了,岂非咄咄怪事!

然而在中国史学的权威着作《史记》里,我们却找不到完整的中山国史,全书虽然多次提及中山国,都仅仅是一笔带过。如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记载:

赵献侯十年(丁卯,前414),中山武公初立。

赵烈侯元年(癸酉,前408),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击守之。

赵敬侯十年(甲辰,前377),与中山战于房子。

赵敬侯十一年(乙巳,前376),伐中山,又战于中人。

赵成侯六年(壬子,前369),中山筑长城。

赵武灵王十七年(壬子,前309),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

赵武灵王十九年(甲寅,前307),春三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

赵武灵王二十年(乙卯,前306),王略中山,至宁葭;两略胡地,至榆中。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丙辰,前305),攻中山。赵?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牛翦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寨。王军取?(今河北柏乡县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合,王许之,罢兵。

赵武灵王二十三年(戊午,前303),攻中山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辛酉,前300),复攻中山。

赵惠文王三年(乙丑,前296),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

在《史记?魏世家》中记载:魏文侯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魏惠王二十八年,中山君相魏。(司马迁《史记》部分诸侯国时间记载混乱,本文仅供参考)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昭襄王八年,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

《史记?乐毅列传》记载: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写道: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魏者,相中山。

自《史记》中看到,中山国周边的诸侯轮番进攻中山国,定要把中山国灭国,是不是感觉有些奇怪?

史书考证,中山国实为夷狄所建,与诸夏非一个人种(可能与匈奴血缘关系近)。他们比诸夏更推崇周礼,但诸夏并不认可,还要轮番地攻打中山国,一定要把它灭掉才罢休。

夷狄尊崇华夏,只能学一点样子,因为人种的原因,浑身都是偏盛之气,他们完全无法理解和真正适配华夏文化。只要他们一旦得志,就会暴露出夷狄禽兽的尾巴和嘴脸。估计史圣司马迁之所以不愿意记录中山国的历史,也是因为中山国是异族吧。

‘贰’ 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谜,司马迁为什么不愿多描述中山国

中国历史的车轮进入了战国以后,先后有战国七雄以及吴国、越国、宋国、中山国,11个国家称王,再加上东周一共12个王国,司马迁在其史记当中应该全部给列传,但他只给其中的11个王国立传,唯独不给中山国写传,其具体原由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司马迁生活在极其看重家族名声的西汉时代,其先祖司马喜父子做了不忠不义的事情,让其家族抬不起头,他手头有足够的中山国史料,但不置可否,最终他还是不敢写中山国的历史,对其有意避之。

‘叁’ 中山国不受中原各国待见的原因是什么

一直以来,中原诸侯国都以华夏文明自居,春秋的老牌诸侯国如晋、齐、燕、鲁、宋、卫、郑等,都一直推崇延续黄河流域起源的华夏文明。到了后来的战国时期,周边的戎狄等非华夏族部落在华夏文明的影响下,已经开始了与中原各诸侯国融合起来,开始建立自己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有大有小,有的是与华夏文明融合一部分的部落,如吴越,秦国也与周边部落有一定交集,而比较纯正的非华夏族部落建立起来的诸侯国中,中山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中华文明史上少有的非华夏族诸侯国。然而这些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历史印记的诸侯国却始终游离于中华文明之外,不太被中华文明接受,就连秦、吴越、楚也都存在一定被歧视的现象,这是为何?

中原的诸侯国都是自周以来的老牌分封国,那个时候周被称为天子之国,是除天地之外的陆上最大存在,名号也是最大的,而各诸侯国是天子所册封,天子的册封是极大的荣耀,天子是华夏文明的代表,分封完成之后,这些诸侯国就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其他部落不再享有这样的特权。诸侯国在土地、人口、赋税上面都有极大的权利,除了少数的赋税上交周王室外,其余的全部为诸侯国自己所有,所以周王室如果再进行分封,就需要到现有土地之外的地方进行新进诸侯的安置,但是这些土地周王室并没有处置的权利,而如果在周天子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分封,其他诸侯国肯定不同意,所以周王室并没有进行分封。

但是这样的情形并不利于已经壮大起来的非华夏族群部落,他们也想要有自己的权利,希望能够被中原文化所承认,所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与周边的其他诸侯国摩擦越来越多,最重要的是不能够忍受这些诸侯国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以及对于非华夏族部落的歧视,矛盾也就越来越重,摩擦越来越频繁。在后续的发展中,中原诸侯国依靠自己的优势,抑制这些部落的发展,将其排除在先进文明的中原文化之外。为了部落的发展,为了存亡,非华夏文明的部落开始自我壮大,中山国就是这样的例子,一直被晋所遏制,但却一直存在,韧性十足。

这些后来的诸侯国在中华文明上留下了特定的历史印记,虽然记载不多,但也是璀璨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肆’ 秦时还有中山国么/为什么不灭掉中山国

定州古为中山国都,国王名刘胜,死后葬于满城——这在保定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笼统说法。其实人们印象中的这个中山国,是西汉时景帝给自己儿子刘胜的封国,版图很小,时间也不长。而在此之前约400年,这里还曾一度作过另一个由少数民族白狄人建立的中山国的国都。这个中山国管辖面积比汉朝中山国大得多,传国时间更长,历史上影响更大。是个曾经在战国时期大放异彩,创造了灿烂文明,扮演过重要脚色的国家。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个国家,不仅我们对它少有了解,就是漫长的中国历史也好像有意在遗忘它。比如,汗牛充栋的中国史书表现得极其吝啬,所给与它的仅仅是片言只语的待遇,偶尔提到,还常常带有嘲笑和不屑色彩。各种编年书籍,比它小的国家都名列其上,就是没有它的位置。这是导致这个曾经长期存在于保定土地上的国家,至今在人们印象中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就连保定人自己都感到神秘和陌生的主要原因。

狄族是远古时代蒙古高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分白狄、赤狄和长狄。夏商周时,白狄进入陕西、山西、河北北部一带。在河北的白狄又分三支,分别叫鲜虞、肥、鼓。春秋时,这三支白狄为了生存的需要继续向南进发,先后消灭或攻击过中原卫、刑、温、郑、晋、齐等不少侯国。他们成功到达河北中部以后,也仿效内地诸国建立国家的做法,鲜虞在正定、肥在藁城、鼓在晋州分别建立了三个小国。

公元前594年,曾遭受过狄族攻击的晋国壮大,开始对异族实施报复。经几十年努力,在消灭侧翼赤狄和长狄后,于公元前541年,又灭掉了白狄在藁城和晋州的肥、鼓两国。经三十余年,公元前507年,尚未受晋国攻击的正定鲜虞国力量强盛起来,遂举兵伐晋,占领了晋国大片领土。第二年(公元前506年)鲜虞始改国号为中山,由正定北迁国都于中人(今我市唐县西南)。过十七年,到公元前489年,经过休养生息的晋国开始举兵复仇攻打中山,经过多年征战,中山国第一次灭亡,骨干西逃太行山。

七十多年后,因国破潜藏在太行山深处的中山国后裔,终至羽毛丰满。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即位。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回老家去,恢复自己的国家。武公率领自己的子民,同仇敌忾,向东越过太行山,浩浩荡荡进入华北平原。他们一路所向披靡,打得晋军狼狈而逃。同年,武公就控制了今河北以定州为中心的大部分地区,并不失时机的恢复了自己的国家。《史记·赵世家》载:“赵献侯十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居顾”,这个“顾”就是今天的定州市。这是定州历史上第一次为中山国都。

过六年,到公元前408年,早就觊觎中山国的魏国发兵攻中山。苦战三年,中山再灭。中山国臣民又西逃到了太行山。后桓公在大山深处走马上任。他积蓄力量,重整旗鼓,多次带兵下山征战,以报国仇。魏国疲于抵抗,终于放弃了对中山的统治,桓公又夺回了中山。在之后的近三十年间,桓公以定州为基础,继续征战,扩大版图。曾与公元前377年发兵攻赵,战于今高邑西,并得胜。

经中山桓公多年开疆拓土,中山国的疆域已扩大到了南至赞皇、高邑、赵县,东至衡水、白洋淀、安新、晋州、束鹿,西至太行山中部,北至徐水、涞源。成为战国时期一个不小的国家。为了下一步发展的需要,中山桓公决定国家政治中心南移。遂于公元前380年将国都由今定州迁至灵寿(今平山县三汲乡一带)。这期间他用20余年时间还修建了位于涞源、顺平、唐县、曲阳、正定、行唐、灵寿、平山一线为防御赵国的长城。并乘机于公元前314年占领了大片燕国领土。

中山国靠武力打出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国力迅速发展和提高。这时他们已拥有人口几十万,战车过千辆,兵甲逾万。开始时,曾与魏、韩、赵、燕“五国相王”,五国平起平坐。之后又成为仅次于燕、赵、齐、楚、魏、韩、秦等“七雄”的第八强国,举足轻重。

不仅如此,随着和平的到来,白狄人的重心开始转移为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文化建设,他们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充分展现。时间不长中山国科技、经济、文化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给中华文明的辉煌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灵寿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国的成千上万件文物显示,当时该国文明程度已经很高,文化也非常发达。古书说:“中山之地,作奸巧冶,多美物”。当时中山国在铸造、冶炼、建筑、制陶、制玉、服装、酿酒、乐器等方面的技艺之高超,是其它国家所不能比的。

他们曾绘制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份铜板地图——《兆域图》。此图比国外最早的罗马帝国时代的地图早600年。大型山字型礼器,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山川用的礼器。出土的“十五连盏铜灯”、“银首人俑灯”、“双翼铜神兽”、“九座三足铜鼎”等众多错金、错银青铜器,设计优美,工艺精湛,造型华丽,是战国时期艺术作品中的绝世珍宝。出土的中山国妇女的服饰款式,就是今天看起来也不失之新颖高雅。

中山王墓出土各类玉器多达3000多件,在中国玉器考古史上实属罕见。这些玉器有玉环、玉璧、玉璜、玉佩、玉带钩、玉饰、玉片等,种类众多,取材广泛。制玉技法以透雕、浮雕、阴刻为主,刀法随花纹不同而变化。中山国的玉器雕件,以其新颖的纹饰和技法,毫不雷同的艺术造型和图案纹样,鲜明地反映出中山国玉器的独特风格,以及中山国玉工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

中山国的制酒业自古就享有盛誉,许多与酒有关的历史记载或神话传说,都少不了与中山国发生联系。例如《搜神记》、《周礼·酒正》、《魏都赋》等都有关于中山酒的记载。“醇酎中山,沉湎千日”,“清酒,中山冬酿接夏而成”,之类的描述时有看到。灵寿中山王墓出土的两壶古酒,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最早的酒的实物。该酒虽储存二千多年,至今依然酒香浓郁、澄澈透明,证明了中山国的酿酒技术名不虚传。

据记载,中山国人多才多艺,尤其喜欢音乐歌舞,艺术造诣远远高出其他国家。“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子则鼓鸣瑟,占屣,游媚富贵”,“康乐歌谣好悲”,说明这里的人聪明漂亮,心灵手巧,还多愁善感。且不管男女,都能歌善舞,会摆弄琴瑟。在中山王墓出土的葬船坑中,船上用于伎乐演奏的编钟、石磬、鼓等一应俱全,对这一评价作了印证。

中山国的人讲义气,心地善良,乐善好施。资料显示,晋献公娶鲜虞国女,生公子重耳。因其她姬妾陷害,重耳和大臣赵衰被迫流亡,后回到娘舅家鲜虞。鲜虞国君不仅热情收留并供养达12年之久,还送给他们两名女子,妹妹嫁重耳,姐姐嫁赵衰。重耳后为晋文公。赵衰后为赵国的先祖。鲜虞人对晋文公重耳及赵衰可算是恩重如山。但正是这个晋文公多次攻打鲜虞,也正是这个赵衰的后代灭了中山国。这大概是后人写的带有嘲笑中山人性质的那个“中山狼”故事的最初灵感——赵简子追狼,而狼向一个中山人求救,中山人顿生恻隐之心,将狼匿于袋中,不料获救后的恶狼,居然回头就扑向恩人。嘲笑归嘲笑,但还是证明狄族是一个慷慨善良的民族。
如此聪明能干善良的民族,为何在历史上总是受到威胁而几起几落?自古以来说法各异,但总体上讲都充满了对中山人的不屑。除去“中山狼”的故事之外,按《吕氏春秋》的说法:“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是说中山人经过马上征战,生活安定后,变得胸无大志,荒淫奢侈,生活无规律,日以继夜地歌舞,才至于灭国的。

我认为有这个可能。中山国人只要国家稍有安定,就想关着门过享乐日子。安定时间稍长,高层也就没了血与火的智慧,对国内国际形势产生误判,大敌当前全然放松警惕。尤其是忘了过去为了生存,他们在向南部进发时多次与周边国家发生的交恶,会使对方怀恨在心。事实上他们确实与中原各国曾结下深仇大恨,早是周边国家的心头之患,促使中原民族更加对他们这一来自北边的少数民族的敌视和不能容忍。

比如,南边非常强盛的赵国,因早年中山国曾武力侵占过它的地盘,一直怀恨在心。赵武灵王便偷偷在国内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大力整军备战,决心以强凌弱,消灭中山国。到公元307年时机成熟,赵国就向中山发起了全面进攻。前后历时八年,战争打得极其惨烈。中山国人虽然做了拼死抵抗,“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所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但终因长期拼消耗拼不过赵国,力量不支,遂于公元前299年被赵国占领。

中山国王逃往齐国,死于齐国。此时赵国从暂时安抚中山臣民考虑,虚留中山国为赵附庸国,并扶植傀儡尚公暂为中山国王。三年后(公元前296年),傀儡国王已无存在价值,赵国强行把他赶到扶施(今陕西米脂西北)。中山国就此一命而终。从公元前774年在正定建鲜虞国起,至公元前296年中山亡国,白狄族在河北共有国478年,几乎绵亘于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其中正式称中山国210年,先后经历了7代国君。算得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维持时间较长的国家。

从血雨腥风的公元前296年那一刻起,世世代代生活在河北这块土地上的几十万白狄人,从此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祖国,也告别了自己民族那峥嵘的岁月,结束了几百年辉煌的历史。后来渐渐连自己的民族称谓都失去了,他们散落在保定石家庄一带,与其他民族一起,开始了无声无息的生息繁衍,世代不已。他们有的可能就是我们今天部分保定人的祖先。

‘伍’ 战国时期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山国,为何很久没有灭亡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堪,七个强国逐鹿中原,但是仍然后这样一个生活在强国包围之中的小国,中山国生存时间久久没有灭亡。中山国因为城中有山而被命名为中山国,位于当时燕国和赵国的中间,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虽然都想除了并且在公元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但是没过几年又被中山恒公复国进入鼎盛时期,又存在一百多年才被赵国灭亡。

得意忘形最终灭国

中山国本事一个小国但是却在自己逐渐发达后得意忘形,没有了忧患意识自我膨胀,在看到其他国家纷纷称王是不顾齐国的反对非要称王,最终为了一个虚名失去了齐国这样的靠山使得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况,本想趁齐国出兵燕国,燕国内乱的情况下拿下燕国却没想到自己被赵国趁机拿下,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中。

‘陆’ 中山国当初也是强国之一,中山国最后为什么会走向灭亡

中山国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顽强的国家,经历了三起三落,可惜终究最终走向灭亡。主要是因为前几次的复兴之路耗费了一定的国力,好不容易在艰难中杀出一条血路,而国内的王公贵族却自我膨胀,好逸恶劳,与各盟友也没有维护好关系,加上赵国的虎视眈眈,最后只能任由赵国宰割,彻底亡国。

它的第三次兴起是年幼的中山国国君经历了这次重创,卧薪尝胆,通过20年的努力打败了魏国,重新复国,还成为了七国中的第八国。

中山国最后走向灭亡是被赵国灭国的,中山国的贵族们以为打败了魏国就高枕无忧,骄奢淫逸,还得罪了不少盟友,原本实力就不够强,赵国又一直忌惮中山国,在赵国的连连攻击下,中山国最后彻底灭亡。

‘柒’ 战国时好象有个中山国范围在哪一块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平山县一带。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少数民族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来历,有说是周文王后裔毕万公的后裔,也有说是来自周文王封给弟弟虢叔的西虢国。西虢国历代国君世袭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职,同时有是三公之一,担负为周王朝南征北战、东讨西杀以惩罚不庭的任务,可能是周宣王时期虢国国君虢季子白北御猃狁,在内蒙古萨拉乌素河、榆溪河朔方城之后,其部分后裔就留在陕北了。鲜虞之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该书记载,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郑桓公问话时谈到,成周雒阳四周有16个姬姓封国,6个异性诸侯国,还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蛮、东夷及西北的戎、狄国家或部落集团,其中就有鲜虞。
春秋时期的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肥、鼓、仇由几个部落组成,逐渐开始扩张势力。公元前652年春,鲜虞出击邢国,次年又征伐卫国,邢君出逃,卫君被杀,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挫败鲜虞,才将邢、卫两国从灭亡中挽救回来。
春秋中后期,鲜虞的主要敌人是晋国,晋国采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鲜虞属国,最后消灭鲜虞的战略。公元前530年,晋将荀吴借道鲜虞进入鼓都昔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但并未灭掉鼓。当年8月,晋灭肥(在今河北省藁城县一带),俘国君绵皋,肥国旧地归属晋国。第二年冬,晋昭公得知鲜虞边境空虚,即以荀吴统率大军进,破鲜虞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峭岭)。公元前527年秋,荀吴率军攻鼓,俘国君鸢鞮,使鼓成为晋的属国。六年后,鼓被彻底毁灭。
公元前407年秋,鲜虞出兵晋国平中,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报了晋灭肥、鼓,占领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公元前4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春天,晋国拒绝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备专心对付中山。公元前405年、404年,晋国两次进攻鲜虞中山,报“获观虎”之仇。此后对鲜虞中山国,史书中兼称“鲜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晋国发生内讧后,中山从晋国的重压下获得喘息,开始介入列国纷争。
公元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在今河北赵县境内),将之列入中山国版图。前491年,晋大夫荀寅因晋内乱逃奔鲜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敌,但此时中山为了削弱晋国,将荀寅接纳到新占领的晋国属地柏人(今河北隆尧县西)。为报复中山国,公元前489年春,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大破中山,这次进攻对鲜虞中山国的打击极为沉重,以至此后20余年间史籍对中山国没有只字记载。
其后,晋国又把矛头指向中山国的最后一个属国仇由,晋国的智伯(名荀瑶)诡计多端,唯恐仇由国路险难行,遂新铸大钟一口,诡称送给仇由国君,使仇由国“斩岸堙溪”以迎钟。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瑶的诡计,多次劝说国君,但仇由国君得钟心切,不听劝阻,七天之后仇由被灭。
外围扫清后,晋国开始进攻中山国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在今河北易县境内)。前457年,晋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县境内),“一日下两城”,中山国受到致命的打击。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灭亡;前403年,赵、韩、魏被封为诸侯,形成秦、齐、楚、燕、赵、韩、魏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中山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开始了复兴。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无知,不恤国政,因此遭到魏国的进攻。魏国派遣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击为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挚,后来击被立为魏国国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
中山被灭后,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复兴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没有成功。此后,中山国开始修筑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候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顺平、唐县等地发现了土石混筑的战国中山长城,长城高处约有3米,宽0.5-2.5米,做法是两侧挖地基,砌石块做边墙,中间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据专家推测,中山长城可能在中山国西北边界,沿今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石家庄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于邢台西北。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国,将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350余年时间,宣告灭亡。
中山国灭之后,其后人后来被秦国迁放太原,后逐渐由太原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并改姓为“易”,“易”姓为中山国王族的直系后代。

‘捌’ 中山国号称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强国,它是如何产生的为何会走向灭亡呢

中山国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虽然没有位列战国七雄。却以它独特的文化和顽强的民族精神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但史书中对中山国的记载不多,近年来通过考古才逐步揭开这个遥远古国的神秘面纱。

走向衰亡

中山恒公死后,中山国开始走向衰亡,国内经济的发展,使国内贵族阶层开始失去之前的进取精神和忧患意识。他们陶醉于击败魏、赵两国的辉煌中,仿佛中山国真的已经可以和战国七雄相提并论了。

而此时战国七雄中开始出现多位英主,尤其是与中山国相邻的燕、赵两国相继出现燕昭王和赵武灵王两位英主。中山国在与这些人的较量中开始频频失策,原本实力更弱就需要多方结盟以求自保和发展。但是中山国却频频在外交上失去盟友,最终日益孤立。

而此前被中山国打的没脾气的赵国却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迅速强盛,胡服骑射又让赵军一跃成为天下强军,而中山国嵌在赵国领土之内,赵国上下一直视中山国为心腹大患,赵国强盛之后立刻向中山国发动进攻,而此时的中山国已经失去了当年的抵抗列国进攻的顽强和悍勇,民风的迅速转变让士兵在作战中怯懦懒怠,农夫也不愿意耕作,最终在公元前296年被赵武灵王攻灭彻底亡国。

‘玖’ 战国七雄本来可以叫战国八雄,有个国家为什么在历史上消失了

战国八雄这个说法其实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在战国时期,称之为大国是要需要有1000辆战车,心中最弱的七雄里面的国家就有1000辆多一点,除了他们之外还有第8名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名字叫做中山国,他拥有的战车数量有 900多辆,这样就与战国七雄之间的差距就十分的近,除了这个国家之外,其他的国家的战车数量是很少的。

因为这是一个积极对外扩张的国家,他在100多年的历史中长期与中原的一些大国交战,并且并没有属于太私密的位置,或者是大多数时间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他曾和晋国打了很多次仗,最终因为不想被束缚战国七雄中的赵国最终灭了这一个国家,说了中山国百多年的历史。

‘拾’ 中山国 如此威猛,为什么失败呢

中山国的灭亡,归根结底就是在于思想衰退和政治腐败。

再桓公复国成功后,变得自我膨胀,一次次的错误的政治行动,错误的军事指挥,使中山国一步步的走向灭亡。昏暗弄权,奢靡淫乐,国家就衰落败亡了。 我之所以佩服中山国,是他在强国压力下的奋发图强,以弱胜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看不起中山国就是因为,一个原本弱小的国家,经过努力好不容易有了成绩,却不知道好好维护,不思进取。最终亡国亡在了自己的身上。

如果中山国最后是被秦国所灭,我们会永远的记住这个让我们惊讶的小国,但是这样的结局确实让人看不起。

(10)中山国为什么不被历史记载扩展阅读:

中山国古长城分布于保定西部太行山区的涞源、唐县、顺平、曲阳四县,总长约89公里。中山长城以主干城墙为主体,另在一些险要的关口筑城或筑墙扼守;

在城墙内侧修筑较大的城址为屯戍点,或在城墙附近驻兵防守,共同构成一道严密的防御体系。

阅读全文

与中山国为什么不被历史记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