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学读书笔记怎么做
如果你今后的目标是搞研究的话,不妨建议你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步、记全书的核心观点,结论性的东西。虽然很多老师不赞成看书只记下一个结论,但看一本书,结论恰好是全书的精华和主旨所在,如果你看完一本书抓不住这些,这本书你就白看了。
第二步、记作者所引用的参考资料,主要是你自己不知道的。说白了也就是史料,这叫文献追踪法。为以后自己的研究打好史料基础。
第三步、记富有启发性的、值得学习的论证过程。别人的论证思路,其中非常精辟的,值得借鉴的,一定要记下。
第四步、记下自己的思考,包括对该书的评价,自己的疑问,对作者观点的质疑等等。看书需要有怀疑精神。其好处是为自己今后的研究积累选题。
差不多如果你能做好以上四步,一本书你绝对算是读好了、读透彻了的。这也是我的经验。建议以上四步用不同的本子写,最好是活页式的本子。方便随时补充、插入、完善。如果仅为打发时间,做好第一步也就不错了。
B. 学历史怎么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怎么写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记下重要的知识如有不懂可以再看一下。
C. 历史是什么第六章读书笔记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 人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发展的。 历史的客体和客体都在发展变化。 理性的诞生和发展,运用,为我们历史研究提供了扩展视野的可能。保守主义对于扩展视野 是有局限性的。 关键词:主观意识 理性 保守主义 历史是进步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也是变化的,作为历史事实的研究者,历史学家 们,有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并能让自己的方法和思想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完成 时代赋予历史学家的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学家所站的高度,以及视野的广度。那么 怎样才能扩展视野?影响扩展视野的因素有哪些?卡尔, 给出了答案, 即: 理性, 保守主义。 本章从理性的产生,发展,作用,弊端,克服理性弊端的方法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同时 也用了大量的事实解释保守主义是如何阻止我们开阔视野的。
一 理性的产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布克哈林说,历史是“由意识的觉醒而引起的与自然的分裂”卡尔认为,历史是人类运 用理智来理解其周围环境并依据环境而进行的长期斗争。人类现在寻求理解,依据行事的 不仅是周围环境,而且是人类自身。人把自己与环境分开来,并对环境,人自身进行思考, 即历史,即进步,以及理性。历史伴随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产生。而自我意识是发展的。意 识的客体,历史事实和世界,以及意识的主体,人的思维,都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所以,自 我意识也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周围的世界和法则不再是那 么神秘只能遵从的天意法则,而是可以用理性来控制和理解的法则。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控制环境,控制自己的能力在逐渐增强。黑格尔也认为,天 意法则在转变为理性法则。 (理性主义: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 上的哲学方法,独立并高于感官感知。 )我们可以在把握天意的同时把握理性,运用理性来 激发人的潜力和社会的潜力。如,利用人们对金钱名利的欲望来催人奋进。对某一目标强烈 的期许而竭尽全力甚至超常发挥克服困难。 比如近代欧洲的崛起,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 响功不可没。
二 理性的进步作用 历史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黑格尔对于理性提出了框架但出于时代局限未具体证 实。马克思则发展并证实了他的观点。他认为, “历史意味着以下三件事情的彼此关系:根 据客观的,主要是客观的经济规律进行的事件的运动;通过辩证过程的相应的思想发展;以 阶级斗争形式表现出来的相应行动,阶级斗争把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实践调和并团结起来” 表现出来马克思重视规律。号召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夺权,但遇到重挫。 卡尔认为, 世纪转折时期, 理性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理解在社会中支配人类行为的那些 客观规律,而是重新塑造社会,重新塑造用有意识行为组成社会的个人。这反映了理性的进 步,使人类由原来的拘束的遵守,变为利用理性来改造重塑个人,从而来影响社会。这也是 主观意识的觉醒带来的进步。佛洛依德认为,把人和社会割裂开来的历史是不合适的。人更 不是跟社会对立的。社会是固定的,人应该去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
D. 历史学是什么葛剑雄读后感
历史学可以让我们懂得更深重,历史更深重以后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样子。对每一个人民,每一个更好的回味过去展望未来。
E. 怎样做好历史学读书笔记
拿历史书籍来说,我会边看边记,最后总结,此步骤分四步:
一、做标记:划出一些重要历史知识,做好标记;看到某一历史事件,如果可以分析出发生这一事件的原因,写在书上,如果不能,画个问号继续往后看。(根据书籍页数,大概需一到两周。)
二、整本书看完,书上也零零散散一堆标记或文字。这时,我习惯打开电脑,打开Evernote,快速看一遍整本书,着重翻到做标记的页数,然后把做标记的一些重要历史知识和对某些事件的心得录入Evernote中,按时间顺序或事件重要程度排版整理,并同步云端。(一般会在周末,需一到两天。)
三、打开MindManager,脑中过一遍整本书,开始做Mindmap,把脑中混乱的知识整理成一个结构,并导入Evernote。(需一晚上。)
四、在网上查阅各种对于这本书的书评,把一些优秀的书评和一些自己没有领悟到的道理收藏到Evernote中。(时间不定。)
F. 《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
在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就被题目吸引了。中国的史学家中,并没有看到就历史本身是什么展开过专题论述,倒是更多的探讨“历史为什么”的话题。这一区别本不是东方与西方史学的不同,究其根本,应该是东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但确实这一问题是重要的。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要关注历史学家,更要关注历史学家所在的社会。
书的第二章,探讨了历史的社会性,与个人性。其实本质上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历史是人的行为过程,但历史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过程,我们不能罔顾历史的社会性,而夸大一个人的历史作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被动性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能通过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使人能够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能够增加把握现在社会的力量,便是历史的双重功能。本质上看,历史是社会性的。
第三章,探讨了历史、科学和道德。历史学家和历史资料的收集者的本质不同,在于对历史事实的归纳。而这种历史研究的归纳方法,其实是和科学是相通的,我们要为历史找到不止是一个发生的原因,这是历史学家的思想性之所在,没有这种思想性的存在,历史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在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划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意义又何在呢?知识本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知,历史所研究的,物理所研究的,化学所研究的本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它们本都是哲学的衍生,它们的方法本都是一样的。
第四章的题目是“作为进步的历史”。其实提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历史是进步的吗?进步是什么,进步是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的前进,而历史的确有这样的一种方向性吗?这一点我相信,真正倾心历史的人,有着较他人对未来更多的憧憬与责任。历史中的进步依靠的是人类不断的持续的获得性财产的转让,而这一过程便是进步的源动力。进步在于继承,而不是毁灭。对于历史的进步是一种信仰,是代表我们对于未来的信心。进步是历史借以编撰的科学假设。换句话说,没有这一假设,历史是毫无意义的。科学的假设的方法,是构建任何知识大厦的必要前提。
G. 谁能告诉我一篇历史学着作(历史通识性读物即可)的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着。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也是最为着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其丰富的艺术价值被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所传承并不断发展。从鲁迅“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高度评价中就可看出它对后世的影响。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公元前494年,吴国进攻越国,越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无奈勾践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吴王的要求。勾践得在吴国服苦役。三年里,他忍辱负重,一心复国。回国后,他又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与百姓同甘共苦,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吞掉吴!”
勾践卧薪尝胆,雪耻灭吴的佳话至今为人们代代相传,它也为我们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后人多了许思考:生活在当今的竞争大潮中,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居存思亡,艰苦奋斗;如果不具有忧患意识,不把目光放长远,畏惧困难而贪图安逸,得过且过,那么,他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结果只会像吴王一样死路一条!
困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能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却可以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所以,遇到挫折,就做一只同暴风雨抗击的海燕吧!只有这样,才能见到雨后的晴天!
H. 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老鼠,想必大家都对它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它呢,总是人们讨厌,唾骂的对象,我想,除了猫,再没有谁对它有一丝好感,因为它是猫的美食嘛!
先让我来介绍一下它的外貌,瞧,那穿着灰色袍子的修长身材,长而细的尾巴,还有那整天想着歪注意,溜溜转的两只黑豆似的眼睛,那好吃懒做,尖长的油嘴。哈!一只活灵活现的贼老鼠形象。
老鼠的胆子非常小,干什么事都萎萎缩缩,小心谨慎,生怕有个闪失,有一丁点声响,它们就会四处逃窜,我想说到这儿,老鼠们一定会不服气地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哎,有的人就是这样,别人点到他的错处,他非要找个理由来搪塞。
老鼠的听觉很敏锐,我自己这样认为,因为它们每爬一段路,便会停下来,竖耳倾听,如有动静,立刻准备逃跑,这个逃跑本领可是一绝的呀!简直可以用“飞檐走壁”这几个字来形容,它们总是可以敏捷轻快地爬上树或墙壁,不会摔下来。真不知道它们脚上有什么秘密武器。
刚刚出生的小老鼠很可爱,我见过的,它们
老鼠,想必大家都对它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它呢,总是人们讨厌,唾骂的对象,我想,除了猫,再没有谁对它有一丝好感,因为它是猫的美食嘛!
先让我来介绍一下它的外貌,瞧,那穿着灰色袍子的修长身材,长而细的尾巴,还有那整天想着歪注意,溜溜转的两只黑豆似的眼睛,那好吃懒做,尖长的油嘴。哈!一只活灵活现的贼老鼠形象。
老鼠的胆子非常小,干什么事都萎萎缩缩,小心谨慎,生怕有个闪失,有一丁点声响,它们就会四处逃窜,我想说到这儿,老鼠们一定会不服气地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哎,有的人就是这样,别人点到他的错处,他非要找个理由来搪塞。
老鼠的听觉很敏锐,我自己这样认为,因为它们每爬一段路,便会停下来,竖耳倾听,如有动静,立刻准备逃跑,这个逃跑本领可是一绝的呀!简直可以用“飞檐走壁”这几个字来形容,它们总是可以敏捷轻快地爬上树或墙壁,不会摔下来。真不知道它们脚上有什么秘密武器。
刚刚出生的小老鼠很可爱,我见过的,它们身上没有一根毛,像刚出生的小猪,只是比小猪小。大约只有大拇指那么大,全身都是粉红色的肉,眼睛怎么也睁不开,它们的样子很难想象它们会长成一只只人见人厌大老鼠。
要说老鼠的害处,那可真不少,它们经常啃东西,柜子、柱子、墙。。。。。。。它无一不啃,这些都难逃它们的嘴。他们还偷东西,自己整天不劳动,靠偷偷摸摸过日子,真是“恨铁不成钢呀!”
老鼠,你为什么不能正正经经做个人见人爱的好老鼠呀,像米老鼠一样。我真希望你弃恶从善,弃暗投明,“浪子回头金不换”呀!
身上没有一根毛,像刚出生的小猪,只是比小猪小。大约只有大拇指那么大,全身都是粉红色的肉,眼睛怎么也睁不开,它们的样子很难想象它们会长成一只只人见人厌大老鼠。
要说老鼠的害处,那可真不少,它们经常啃东西,柜子、柱子、墙。。。。。。。它无一不啃,这些都难逃它们的嘴。他们还偷东西,自己整天不劳动,靠偷偷摸摸过日子,真是“恨铁不成钢呀!”
老鼠,你为什么不能正正经经做个人见人爱的好老鼠呀,像米老鼠一样。我真希望你弃恶从善,弃暗投明,“浪子回头金不换”呀!
I. 《历史学是什么》的读后感.要是作文
历史学着作读后感
刘平兄发来这篇座谈话记录稿,要我谈点读后感,我拜读之后,感触良多,不过,要把想说的话都写下,必病累赘,故只谈一点希望不算题外的话。
不知从何时起,“历史人类学”,好像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幽灵,在中国史学这个深潭的水面上,搅起了一点不大不小的涟漪。中国史学界好像比较喜欢讨论什么“学”的定义,记得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每次开社会史学会年会,都会有“什么是社会史?”的讨论,到最近几届,这种讨论终于沉寂下来了,但“什么是历史人类学?”又成为新的话题。正如振满兄在这个座谈会上说的,我们不小心用了这个标签,但自己其实并不清楚,也没有兴趣弄清楚,应该如何定义历史人类学。之所以选择这个标签,只不过是觉得自己做的研究,有那么一点历史人类学的味道罢了。我们编了一本刊物,取名《历史人类学学刊》,正因为我们不愿意下定义,所以没有写发刊词,而是先后刊载了张小军、黄应贵、庄英章三位先生谈“历史人类学”的文章,主张各异,目的也是想表明我们的立唱—所谓的历史人类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实践。
至于为何要用这样一个标签,那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有偶然的机缘,也有个人的兴趣,有学术的理路,也有治学的传统。这些,在萧凤霞、郑振满、丁荷生等人的发言中都涉及到了,我不再多谈。想多说几句的,是振满兄提到,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都有深厚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基础,同时也都有人类学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影响,的确是不应忽视的。近年来有关历史人类学的议论,制造了一种印象,好像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或对话,是一种新潮。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人类学从一开始就和历史学结合得非常紧密,而中国现代史学的建立,也从一开始就深受人类学的影响。大家都知道,1920年代傅斯年先生在中山大学创办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就是把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放在同一机构中的。解放后中山大学历史系中的着名教授,全部都有包括人类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的学科背景。这些学术渊源,对我们有非常深的影响。今天,大家讲到历史人类学,就会同田野调查、区域研究或社区研究等等联系起来,其实,这些也不是什么新发明,刘平兄在发言中提到李世瑜、路遥先生的田野调查,就是我们非常敬佩的。《历史人类学学刊》在去年专门刊载了当年和李世瑜先生一起在华北开展田野调查的贺登崧教授的一篇旧文,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我们现在提倡的田野调查,前辈学者已经有非常好的实践,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我们在八十年代中期与人类学家合作开始在乡村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激励我们的,不正是顾颉刚、容肇祖这些史学前辈当年在北京的妙峰山、在广东的东莞考察的身影吗!
近来我常常想,为何大家会产生这种把所谓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向视为新东西的印象?到我看了王尔敏先生的《20世纪非主流史学和史家》一书时,好像明白了一点。在学术的社会里,也许有一两种叫做“主流”的研究取向,其他则被视为“非主流”。在“非主流”没有进入站立在“主流”中的学者视线的时候,“主流”可能就是全部;一旦“非主流”进入了视线,就可能被视为新潮涌来,然后会产生“新潮”是否会成为主流的疑虑。其实,在学术上,“主流”也好,“非主流”也好,都是“流”,但这个“流”一定要有源,不是随意泼出之水;也一定要循自己的河脉前行,不是四溢散漫之水。学术之“流”的格局,应该像珠江那样,尽管地理学家可能会定义哪条水道是珠江的主流,但实际上,珠江水系并无主流支流之别,几条江河并没有真正合流;到了三角洲的河段,主流支流更是难分莫辨,所有水道都互相交错,互相混合,最后还是分流入海。如果我们能够像理解珠江水系那样那样理解学术之“流”,那么,很多争论或者就可以休止了。
最后,我想用两句也许是老生常谈的话来归纳我的意见:我相信“史无定法”,但一定要“学有所本”。
J. 历史学是什么第一章读书笔记
人类的进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