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
如题,决定历史发展的人,往往实际上是历史——与社会双重作用力下产生的胎儿,他们自身决定的局限性,往往就是那个时代的条件下所必然导致的局限性,今人看来或是赞叹不已的创举,或是切齿不已的晕招,都由当时的内外条件所限制。
用历史的纵深看问题,跳出批判伟人们个人道德的局限,因为政治无私德;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我们在他们的位置上——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所能做的最好的决定。
蒋玩清D,宁可错杀不放一个,背信弃义。为世人诟病无已;但是从他的角度来看——他手下的将军们可基本上都是绅士阶层,而盟军某D在乡间的耕者有其田运动以破坏了将军们的忠诚,他们必然选择一个好的领袖,向某d反击;而绅士们中世纪的组织体系甚至无法为蒋提供必要的北伐资金,此时财力雄厚的英美以及江浙财阀便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与其说中国在27你啊你选择了蒋,倒不如说是那个时代里占据国内力量优势的乡绅们、买办财阀们选择了蒋。
至于毛,46~49年北方各地苏区尝试的温和TU改被暴力中止,隳百万地主,或为人指斥为不人道,而日后诸多运动,也成为了世人眼中毛不放权的败笔。但是作为一个150年来一盘散沙的国度,请记住蒋的统一不过是建立了一个上层建筑,下层建筑的改造要等他逃到小岛上才能进行,到达谷底后的反弹,就是必然的集中——不仅仅是在组织上、也是在思想上必不可少的集中,没有这种(当时也不可能没有)铁腕。农业大国的工业体系不会畸形但是快速地建立起来,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西人用了上百年才完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了维持这样的集中——有人谓之于毛时代建立了类似明治时代举国一致的军事阵仗体系——必然有一个核心维持着这种团结,必然要破坏明清中世纪的文化传统。担负起这个重任的那个人就是毛。这是新时代的选择与要求,个人的权力欲望也不过是每个合格的政治者必然拥有的东西,拿出来大肆鼓吹个人的私欲令历史滞后,实在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情了。
最后说一下美国的开国者华盛顿,此人自动辞去总统职务,不搞世袭为众人称赞为人格高洁,但是亦有内外情势之逼迫。内有农民举义,而诸州又有地方分权的力量所存在;他拒绝了一个各成员具备各自独力性质的邦联,而建立起合众的联邦,实质上已是向中央集权模式过渡,与君主立宪下的中央集权不同,殖民时期沿袭已久的传统和邦联时代混乱不堪的局面,使殖民地人民向往一个统一的、集中的中央政府。英国的宪法是当时较完备的宪法,但因为美国有着不同于英国的平等社会、富饶的资源、广阔的空间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制宪者并没有截取体现制衡原则的英国宪法,也没有克隆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立思想,而是设计了独具一格的联邦制度――这个制度使得国家的权力既彼此分立、又相互制约并保持了平衡。新制度既然已经由民意建立起来,各州的高度自治作为他维持的保障,华盛顿有什么资本在他称王后应付十余州的反弹?果真如此,则华将成为克伦威尔,不过二世而国家倾。历史令他没有选择国王与连任,与私德实在扯不上多大关系,而是制度使然。
所以
我们与其说伟人创造历史
不如说是历史选择了那些人——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历史而存在
Ⅱ 解析《大决战》黄维兵团行军长镜头,为什么说经典震撼,超越历史
淮海战役的广角镜头,实际上是用9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整师拍摄的。
《大决战》三部曲,包括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部曲,是建党七十周年的献礼片,这三部电影中各大军区全部军队都有一定的参加,听说前后左右一共有几百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士参加拍摄。到这儿,你也就能想象,90年代我国商业电影并未启航时,为什么会出现这般气势雄伟的大场面了。
如今许多人一谈起大场面,就想起印尼的史诗片《巴霍巴利王》,实际上《巴霍巴利王》的编导专业精英团队,压根不明白战事,各种各样脑洞大的军用装备实属吵吵。反而是十几年前的《英雄》,高宽比复原秦朝黑甲军团,第一次用弩阵、箭雨,那才算是牛。
但是,这种相比《淮海战役》来,或是间距太大。使我们十分看不起的黄百韬兵团,竟然没有在大运河上构建大桥,以致于井然有序的国民党到大运河边就乱作一团(只有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当群众演员当得好,无论是有纪律军队或是有程度错乱,都井然有序)黄百韬被围住,徐州市南进的能冲宿县(今宿迁市)也被中野拦腰截断砍断,从华东竞技场开回来的黄维兵团十二万精英变成全部会战的胜负手。
因此,长达2分钟的黄维兵团军队开始了。从重型坦克底端逐渐,给人一种雄师来犯的无力感。随后时五路纵队迅速军队,重型坦克和车辆在群体中速率并挺快,也有坐骑在疾驰。团队渡河,五路纵队汇聚,全自动变成二路纵队,或是车子在中国步兵团在上下。这般迅速的军队,并非一个说白了的知名导演带上几十个副导演可以指挥调度系统进行。这彻底便是一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常规军演!
枪迷们看了这一广角镜头,反响强烈,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绝对没有很有可能摆脱那样的阵容,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不可以,乃至抗美援朝战争阶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不可以。就算到现在,也许也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等极少数部队可以进行。
那么,有些人要问了,作为一个两小时的影片,必须耗重金打造出那样一个广角镜头吗?我要告诉你!自然必须!由于,黄维兵团是淮海战役的胜负手,也是唯一由中野主要解决的的一个雄师集团公司。一个一个而言。
但是,真正历史时间则是,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仿佛并没有具有综合全局性,指引全部淮海战役的功效。
总前委在全部淮海战役期内,只是开过一次会,那时黄维兵团早已被歼灭,杜聿明集团公司也逃不了了,基本上连胜已定。因此 ,淮海战役总前委开的唯一一次全会精神,并没有探讨淮海战役难题,反倒时为渡江战役做准备。倒是渡江战役,的确是这一总前委指引的。
淮海战役由华野的饶漱石、粟裕、谭震林明确提出时,中间不但愿意了,还电令中野另外姿势,相互配合华野行动。当粟裕明确提出“陈邓统一指挥”时(一贯的让帅行为),中间表态发言愿意,但仅是在电报中规定陈邓以中野主要相互配合华野战斗。乃至,中野也没有广播电台,只有使用陈赓四纵的广播电台对外开放沟通交流,即便 是想指引华野,也没标准啊。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25封给中野,29封给华野,没有一封给总前委。华野中野给中间的电报,也也没有以总前委为名传出。中野华野相互之间中间的电报,都没有总前委给委员会的电报,没有说白了的上下级关系。因此 总前委没有机遇在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干部下指引全部淮海战役。
讲这么多,就想告诉你,黄维兵团的强劲,不仅有历史时间真正,也是有宣传策划要素。
Ⅲ 如何理解“思想有其历史性,但它又超越历史”
思想不断进步。
思想演变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是不断进步的在历史中产生,然后发展。
Ⅳ 超越历史条件作出价值判断是什么意思
①说法错误,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超越社会历史条件”表述错误;
②说法错误,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
③符合题意,漫画中“患者”和“医生”对话内容的不一致,说明价值判断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④符合题意,该题患者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没有坚持正确价值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故本题选D.
Ⅳ 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这个说法对吗
真理是客观的,有限制性的,在某个时间真理是正确的,但在下一刻,真理就有可能成为谬误,所以真理不可能永远是真理!如果真理能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的话,那么真理就永远不会有错了!
Ⅵ 人在认识中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条件
如果你指的是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时代的局限性的话,我认为因为个人的一切认知都是他所在的那个历史时代所赋予的。他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有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比如他刚出生的时候,他父母的想法就会影响他,他再大一点,那些蒙学的老师,蒙学的课本,周围的同学,和他交游的各方人士,都会影响他。再天才的人,他的思想的底色都是这些,他如何能够超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呢?所以一个时代基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对每一个人都有深入的影响。无论那个人是文盲还是思想家、政治家。当然,那些杰出的人总会对那个时代有更加深入的反思,也会有和那个时代大多数人不同的想法。但是无论如何,他的这些思想都是扎根于当时那个时代的土壤之中的。那些伟人的思想之花固然灿烂无比,但是它的根还是在那个时代中……
Ⅶ 人能够超越历史吗
人是不能超越历史的。
历史是连续的,不能割断的。每个人都处于这种连续不断的历史运动之中。因而也都受到历史的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认清历史潮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人不能超越历史,还表现在人类的一切历史创造活动,都是以继承前人的一切的历史创造成果为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人类的历史创造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因此,尊重前人历史创造活动的积极成果,就是尊重历史。生活在任何时代的人,都要尊重历史。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
Ⅷ 再谈为什么必须超越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决定人类的社会面貌和历史发展,从而提出从物质实践出发理解社会、解释历史,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特别是为我们研究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利益高于一切、人处于一种极其屈辱的地位的社会本质提供了一把最有效的钥匙。但是,正是物质实践又从根本上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和论域,划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边界或理论范围,历史唯物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无所不包、穷尽一切。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也就在事实上取消了历史唯物主义;如果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应有尽有,囊括一切,那也只能说明我们一些人并不真正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暴露出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上的偏差和不够成熟。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通过物质实践所展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都是根本错误的,因为,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人也不是只有活着,人类审美欣赏的根据也不是功利。所有这些都暴露了历史唯物主义固有的历史局限和理论缺陷,所以,我们必须超越历史唯物主义。
一 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实践创造物质财富,获取经济利益,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决定人类的社会面貌和历史发展。由此提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②,“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③,确立了一种从物质实践出发理解社会、解释历史的思维原则,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特别是为我们研究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利益高于一切、人处于一种极其屈辱的地位的社会本质提供了一把最有效的钥匙。虽然也有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等,但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所有这些都是被物质实践所决定的,并且反过来,它们也都服从和服务于物质实践,所以,无论如何,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物质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决定性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以追求物质、功利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这也许就是有人也称它为“吃饭哲学”、“经济哲学”或“经济决定论”等的根本原因。但是,又正是这种物质实践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具有自己特定的思想范围和解释功能,它不是无边的,没有无边的历史唯物主义。如果超出物质实践,超出这种物质性、功利性诉求,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如果从物质实践之外解读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性、功利性之外解读历史唯物主义,那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实际,历史唯物主义就丧失了自己的固有意义和本来面貌。
在这样的价值观体系中,物质财富高于一切,经济利益处于人类社会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个人的价值,就看他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获取了多少经济利益,物质财富、经济利益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根本尺度或重要标准。而这样的价值观,显然是根本错误的。因为,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获取经济利益。人如果不是人了,没有一种内在精神的快乐与幸福,大肆聚敛和疯狂追逐那些物质财富、经济利益又有什么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显然不是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或形而上世界的追问和冥想!
实际上,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活着就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获取经济利益,那是人自轻自贱,是人自己把自己看低了,是人自己把自己当作动物来对待。马克思在批判“国民经济学”时就曾一针见血地讲,人如果只为谋生而劳动,那人就不过是一个“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④。我国着名哲学家钱穆也讲:“人生若专为求衣求食,倦了睡,病了躺,死便完,这只是为生存而生存,便和其他生物,一切草木禽兽一般……”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也讲过:“人只知道搞一点饭吃,跟狗搞一点屎吃有什么分别?”
并且,这种历史唯物主义,这种以物质财富、经济利益为根本诉求的价值观,在我国当今除了催生经济的巨大发展和高度繁荣,也引发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精神危机,一些人家境殷实了,生活富裕了,但随之而来的是信仰缺失,道德沦丧,心灵空虚,思想迷惘,感情焦虑等,社会风气严重地败坏了,甚至极大地恶化了;比如生态危机,一些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物质财富,攫取经济利益,导致环境污染,江河干涸,草原沙化,资源枯竭,甚至一些物种灭绝等,已经严重地威胁到我们的生存或生命;再比如文艺的危机、教育的危机。在金钱的操控下,我们有些文艺已经基本上堕落了,沉沦了,不再具有高贵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审美品格,不再是引领人们前进的灯火,在现实生活中彻底迷失了。教育的过于功利化,使教育从根本上丧失了自己,导致一些学校丧失了基本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操守,不再创造思想,砥砺品性,而是成了教师用来敛钱的机器。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学校,如何培养杰出人才,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世界?还有知识分子的危机、青年的危机。一些知识分子不再代表社会的良知,不再具有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不再对社会有所负责和担当,在金钱面前,在物质财富面前,他们不再清高,而是斯文扫地。我们相当多的青年人,除了信仰金钱,不相信一切,他们不会仰望星空,而是千方百计赚钱,一个个成了拜金主义者,沦为社会上物质财富的奴隶。如此,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希望?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而所有这些问题,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认真检讨和深刻反省?我以为,说白了,这些危机所暴露的,实际上正是我们哲学的危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危机。我们现在信奉的哲学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无疑才可能是这些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人活着不是为了物质财富、经济利益,哪是为了什么呢?从大的方面讲,在宏观的意义上,人除了物质生活,就是精神生活。如果追求一种物质生活不构成我们人生的目的,那么追求一种精神生活则必然构成我们人生的目的,人在本质上显然是一种非物质、超功利的存在。所谓非物质、超功利的,就是指人的这种精神生活不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经济利益,而是为了人精神的安宁、感情的平和、生命的快乐与幸福,具体地讲,就是指人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等,是在人心灵的驱动下进行的,是为了人心灵获得安宁,精神求得安顿,感情有所寄托,思想有所归依等,从而提升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境界。人的这种精神生活,无疑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也是人生存的终极关怀或形而上意义。
陈平原曾讲:“‘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谋取功名而‘头悬梁锥刺股’,而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全凭个人兴趣的‘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样的‘读书’,才称得上‘风景’;这样的‘风景’,方值得你我好好追怀。”⑤这里,这样的读书,就不是物质的,充满功利的,而是非物质的,超功利的,以追求一种精神快乐、心灵富足为根本目标。
李慎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说:“不同的人为自己做着不同的谋划。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之人,我们应该有更高的思想境界与人生追求,不必完全以金钱和利润作为衡量自己生存的价值。应当超越当下的、具体的、狭隘物质利益,以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为快乐、为自豪。”⑥这里,李慎明所要求青年人的“更高的思想境界与人生追求”,也是指一种非物质、超功利的精神境界与心灵追求。一旦超越了物质利益,超越了功利,人就彻底解放了,人的面前就会打开一个无限广阔和大有作为的世界,人的精神境界就会不断高尚起来,伟大起来,臻于高境、极境、化境。
我国着名作家贾平凹曾讲:“人不单在物质中活着,更需要活在精神中。”超越物质、功利,走向心灵、精神,作家显然大彻大悟,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参透了人生的深刻道理。
并且正因为这种非物质、超功利的对人的精神快乐的追求构成了人生的目的,反映了人的终极关怀或形而上意义,所以,有些人才不会沉湎于一种对物质财富、经济利益的追求之中,而是在一种精神快乐的追求中与天优游,享受一种生命的美与高度的内在幸福。我国着名学者李醒民就是如此。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远离喧嚣的尘世,躲开浮躁的人海,拒绝时尚的诱惑,保持心灵的高度宁静和绝对自由,为哲学而哲学,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按自己的思维逻辑和突发灵感在观念世界里徜徉——这才是自由思想者诗意的栖居和孤独的美。”⑦
不幸的是,为物质实践所限,在实践论的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不可能对人们这种非物质、超功利的精神生活从哲学层面进行深入的省察、思考、追问或求索,从而也不可能形成一个以追求人的精神快乐为根本目标的价值观念体系,使人的精神生活在我们现在所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基本上处于真空地带,面临一个巨大的空场。
而现在我们要从实践论的意义上解决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建构一种以追求人的精神快乐为根本目标的价值观念体系,那就显然必须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只有超越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建构一种以追求人的精神快乐为根本目标的价值观念体系才会成为可能。
我国着名文艺理论家雷达曾讲:“人是一种不但能感觉自身存在,还能反思自身存在的存在,那就必须在物化世界之上,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精神的世界。现在的批评家也构建不起来这个世界来。”⑧实际上,不只是现在的批评家,就是现在的哲学家,“也构建不起来这个世界来”,为什么?这就在我们现在的哲学家深深局限于历史唯物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所长期束缚和严重禁锢。
我想,我们这个时代现在所缺乏的肯定不是更多的大款或富翁,而是一些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因为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没有伟大的思想,没有自己独特的引领大众的价值观,我们这个时代又伟大在何处呢?一个没有伟大思想的时代,必然是一个极其虚弱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缺乏精神信仰,没有思想支撑;一个没有伟大思想的时代,也必然是一个极其平庸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无所作为、没有贡献,不会为人所敬仰和爱戴!我们的学者特别是哲学家有责任超越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现在这个伟大时代提供它最需要的东西,提供一个以追求人的精神快乐为根本目标的价值观念体系。
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中,思想一旦离开物质利益就会出丑;而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思想离开了物质利益,就恰恰可能把人提升到一种高尚的境界,这是一种美的境界,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可谓贡献至巨,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历史应该铭记!但是,如果我们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人的精神生活,不使人成为人,不进行一种非物质、超功利的精神追求,我们13亿的生命是否会过于轻贱,为人鄙薄,为人不齿?
人不是只有活着
在哲学家费尔巴哈那里,人是“抽象的人”。恩格斯讲:“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他紧紧地抓住自然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费尔巴哈这种对人的抽象理解,毅然走向“现实的人”。恩格斯讲:“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⑩从“抽象的人”,走向“现实的人”,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巨大贡献,具有划时代意义。
“现实的人”,构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或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讲:“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⑾还讲:“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⑿
但是,从这种“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的问题上到底给我们提供了什么解释呢?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讲:“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⒀
这样,问题就比较清楚了。“现实的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就是一种从事物质实践的人,也就是说,这种人是为物质实践所规定的,是在物质实践中受到确认的,而物质实践虽然确保了人的生存,满足了人的物质生活,但它却仅仅使人活着而已,人还没有成为人,人的生活还是低层次的,人不过是动物,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的,但它最终使人走向非人,走向动物,动物,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的问题上所给我们提供的根本解释,动物,构成了人在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真实存在或本来面目。不过,我们千万不要为此而大惊小怪,以为马克思恩格斯这个错犯大了。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根本没有错!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主要现实根据,而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这种尴尬处境恰恰是从根本上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利益高于一切、人处于一种极其屈辱的地位的社会本质,马克思早就讲过,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非人化”,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科学洞察与深刻诠释。也正是如此,历史唯物主义才为我们研究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本质提供了一把最有效的钥匙。
为什么物质实践使人成为非人,把人沦为动物?
首先,从物质实践满足人的需要而言,物质实践给人创造的是一种物质生活,满足的是人的肉体需要,而人如果只有这种狭隘、片面的物质生活,人只是活着,只有“块然之躯体、蠢然之生命”,那人就无异于动物。这一点,已如上述。
其次,从物质实践的实际效果看,作为一种谋生的劳动,物质实践还真造成了人的异化,把人沦为动物,所以,马克思不称这种物质实践为劳动而为“异化劳动”。马克思讲:“在谋生的劳动中包含着:(1)劳动对劳动主体的异化和偶然联系;(2)劳动对劳动对象的异化和偶然联系;(3)工人的使命决定于社会需要,但是社会需要是同他格格不入的,是一种强制,他由于利己的需要,由于贫穷而不得不服从这种强制,而且对他来说,社会需要的意义只在于它是满足他的直接需要的来源,正如同对社会来说,他的意义只在于他是社会需要的奴隶一样;(4)对工人来说,维持工人的个人生存表现为他的活动的目的,而他的现实的行动只具有手段的意义;他活着只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⒁在这种“异化劳动”中,最根本的是人异化了,人丧失了本性,不再是人,仅仅为了一己之生存,人就不得不委屈自己,承担着由于贫穷等所强加给自己的生产或劳动,沦为社会需要的工具或奴隶,处于一种极其屈辱的地位。这样的人,只是为活着而活着,没有生命的独特价值或非凡意义,没有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没有心灵世界的快乐与幸福,不过是瞪着两只眼睛的动物而已。
这种“异化劳动”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不属于人的本质,因而对人而言,它也是一种“外在劳动”,人们不喜欢它,甚至厌恶它,人们参与这种劳动,实际上就是人“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生命”⒂,承受着巨大的肉体折磨和精神痛苦。马克思讲:“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⒃
所以,立足于物质实践,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考察人和思考人,人在物质实践之外,而非人即动物在物质实践之中,从而,人也就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而非人即动物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一些哲学流派,也有一些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流派等向马克思主义发出了很多挑战,其中一个根本挑战,就表现在人的问题。不少流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非人道的”,是“见物不见人”的,是“机械的物质决定论”,是“经济决定论”,如此等等。实事求是地看,这些观点并非全无道理。因为在哲学界,我们一般人都接受了恩格斯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人的真正的问题在事实上就被历史唯物主义排除在自己的视野或论域之外。
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发生了一场关于人道主义或异化问题的大讨论。在这场讨论中,周扬、王若水等人为提高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地位,努力证明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可以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具有一种崇高的哲学意味。应该说,这种努力很有价值。但是,如果仍然把这种人道主义局限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中,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可以生发出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或理论,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显然不能提供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人道主义的证明,相反,它只能提供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反证明。而胡乔木等人则认为人道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人道主义不具有世界观、历史观意义,没有达到那种哲学的高度,不属于“形而上”范畴,只具一种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意义,是一种“形而下”的东西。胡乔木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当然不含有这种人道主义的思想或内容。
不过,这里有必要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在物质实践之外,马克思恩格斯是否还有过对其他不同性质、不同意义的社会实践的科学论述或深刻洞见?如果在物质实践之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有一些关于其他社会实践的科学论述或深刻洞见,那么以此为基础,是否还可能形成另外的也许比历史唯物主义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许正是这种哲学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道主义伟大思想或理论旨趣?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历史唯物主义,但不可能等于历史唯物主义,如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思想成果、理论结晶,较之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还具有着更为丰富和更为深邃的思想或内容,隐含了另外的哲学思想,这些当然是需要我们后人深入挖掘和充分梳理的。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物质实践只是一种“异化劳动”,而这种“异化劳动”范畴的提出,显然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真正的劳动已有一种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否则,如何可能产生这种“异化劳动”的思想范畴?而正是马克思恩格斯这种对真正劳动的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历史唯物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另外一种哲学成为可能。遗憾的是,在我国当代哲学界,我们过多地关注和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关注和重视物质实践,关注和重视这种“异化劳动”,而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却被忽略了,甚至遗忘了,这真是一件令人不胜尴尬和大为难堪的事情!
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这种理解、观照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决定的。但是,人不是只有活着,不会满足于资本主义社会,不会永远处于这种异化状态,人是人,人还要回归,人还要弄清人是什么,弄清人为什么活着,人还要活得其所,活得好,活出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活出生命的精彩和意义。因为,不解决人的生存问题,一切无从谈起;解决了人的生存问题,却不知道人为什么生存,这样的生存对人而言也是没有意义的。也许正是在此意义上,我国着名作家史铁生才讲:“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重要,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只有解决了人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了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人才能进而活得其所,活得好,活出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活出生命的精彩和意义。
Ⅸ 实践活动能否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4-13
Ⅹ 为什么说人们不能超越历史
打个比方,人类的发明创造无穷无尽,过去有的,现在不一定有,因为有些东西失传了;将来有的东西,现在没有,因为还没有发明。无论是失传的,还是将来没有的,我们在和人交谈以及其他任何事情上,肯定都不会想到和见到的。这就是历史,历史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假如说世界上没有汽车,你又怎么会想到有汽车呢…… 只有当汽车发明后,我们才想到和见到汽车,才知道汽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