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中泰两国有什么历史

中泰两国有什么历史

发布时间:2022-05-04 16:53:05

1. 中国和泰国是什么时候建交的到今天有多少年了

1975年7月1日,中泰两国建交,到今天33年

2. 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亲缘关系

世界各国习惯把越、老、柬、泰、缅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陆地国家”或“半岛国家”;而将马、新、印尼、文、菲、东帝汶六国称之为东南亚的“海洋国家”或“海岛国家”。

越南、越南人自称为百越之后,实际上在先秦时百越分布在我国的东南部和现在越南北部,分成许多部族,其中文化最发达的一支在浙江北部建立了越国。后来越国被楚国灭亡,一些越国的王族、贵族逃亡到浙江南部、福建、江西和广东北部,建立了许多新的邦国。秦统一中国时将这些前越国残余建立的小国并入秦的版图。 至于越南,其先民的一部分属于百越中的雒越和西瓯,实与前越国无关。还有,古蜀国被秦灭亡时,有残部在王子率领下千里迢迢南下到越南北部建立安阳国,他们也是越南人的先民。此外,从秦始皇征服岭南开始,各朝代将越南北部作为流放地,许多中原人在此定居,子孙后代与土着人融合,也是越南人血统来源的一部分。事实上,越南从五代起脱离中国而独立的过程中,这些中原移民的后裔作为地方上的豪强起了很大作用。 越南的岱依族和侬族与中国的壮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柬埔寨、按中国古籍记载,先秦至汉代在云、贵、川一带生活着许多民族群体,其中有一支被称作“濮”。“濮”当中的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在向中南半岛迁徙和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分化。其中,向南迁徙、发展的一支逐步来到今天的柬埔寨一带,后来形成了高棉人;而与其有亲缘关系的一支则向西南方向迁徙、发展,后来定居在今天泰国和缅甸的南部地区,形成了孟人。

泰国、泰国人说“华暹一家亲”有深刻原因。华人移民及其后裔一直得到泰国王室和政府的宽厚对待,他们在泰国经商、做工、参军,与本地泰国人通商、通婚,从无阻碍,其水乳交融的程度的确是超乎想象,因此泰国媒体常常把中泰两国的交往形象地比喻为走亲戚。近几届的政府几乎被华裔占据了。60%以上的议员有中国血统。最近几十年来曾经担任过泰国总理的华人后裔就有阿南·班雅拉春、差猜·春哈旺、素金达、班汉·西里巴阿差、川·立派等。总理下,内阁部长、副部长等各级官员的华人后裔就更是数不胜数了。不管从任何角度,客观的说泰国人跟中国人都算是亲戚。泰国当今国王自己也说:“华暹血统深,即使我个人也有华人血统。” 1泰族起源于中国严格说来,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的起源都与中国有关系。无论从历史上与事实上来看,中泰两国的关系一向都是很神密的。虽然历史学家们对于泰国早期的历史说法不一。但他们均论证,泰族是发祥于中国的西南,尤其是云南,他们有数目很多的同族定居其间。中国的壮族和泰国的泰族,佬族是属于同源异流的民族文化,也就是同一个起源,长在山南和山北分支的民族。泰国的主要民族是泰族(傣族)和佬(老挝的主要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属壮侗语系侗台语族。泰语是一种分析型语言,不同的声调有区分词汇和语法的作用)人种属于黄人南亚类型壮语属于台-加岱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 壮族 侗族 布依族 傣族 等跟泰国的泰族佬族 缅甸的掸族 老挝人 ,越南的岱族 侬族等民族是一个起源的民族 都属于步罗陀民族--原始越人部落的后代!从语言,祭祀习俗,泰国人跟中国人应该有亲缘关系。 2泰国皇族有华人血统自1238年的泰可泰(1238-1419)立国以来,历经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吞武里王朝(1967-1782)及曼谷王朝(1782- )等四个王朝的统治。吞吐里王朝时汉族人郑信建立,在泰国面临缅甸缅族扩张侵略古泰国,民族国家危亡之际,华人带领泰国人进行反侵略,最终保护了主权独立,之后建立了吞吐里王朝。郑信至今仍然被泰国人供奉在寺庙,是泰国人的民族英雄,郑信大帝,泰国的汉族国王郑信大帝被自己的好朋友加心腹的通栾雀克里所杀,引来的良心谴责。而通栾雀克里就是现在曼谷王朝的开创者,他的母亲是华人,小时候和郑信大帝在一座寺庙出家曾结为盟兄弟,长大后得到郑信的提拔被封为阿御多披耶(总督和诸侯),娶了郑信王后的妹妹,如此又和郑信成了连襟。当通栾雀克里晚年后罹患严重的疾病,因他怕郑信鬼魂的报复,下令恢复了华人的特殊的政治地位,又宣布郑信为大帝,自己认其为义父,并改名郑昭。接着又处死了几个杀害郑信的僧侣,下令佛教寺庙立郑信为佛称郑佛。现在曼谷王朝也承认自己有一半汉人血统,因为通栾的母亲和妻子都是汉人.却克里恐惧中国对郑信的死会有反应,1790年(干隆五十五年),拉玛一世遣使入贡清朝,为请求敕封,他在文书中坚称是郑信之子“郑华”。1809年(嘉庆十四年),拉玛二世登基进贡称郑佛,此后的三世王、四世王在入贡清朝的表文中各自称为“郑福”、“郑明”,皆以郑姓。有史书为证,四世王时铸的一种钱币,背面有“郑明通宝”4字;现存四世王亲笔御函的结尾,盖有一章,为华文“郑明”两字。

缅甸 从历史上看,缅甸曾经隶属过中国,其中一部分还曾经纳入过中国版图,缅甸与中国的亲缘关系很近。从地缘上看,缅甸与中国唇齿相依,实际上是进入中国的南大门,就像越南和朝鲜是进入中国两个南北跳板一样。 缅甸的民间传说里 中国人跟缅甸人有亲缘关系

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等等这些国家都分布有华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就与中国有友好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关系密切。
印度尼西亚,不想说这个国家
东帝汶 ,印尼分出去的

3. 中泰关系怎样

中泰关系
泰中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汉唐时期中泰两国就有友好交往。公元1—5年西汉时,中国航船就到过泰国。东汉至隋唐时期,泰国境内就有狼牙修国,堕罗钵底国,盘盘国等,都与中国有交往。唐代僧人义郎曾到过狼牙修国并被待为上宾。狼牙修国,盘盘国均曾派使者前往中国。唐朝的大乘灯禅师到过堕罗钵底国。隋炀帝曾派特使出使泰境内的赤土国,受到隆重礼遇,赤土国王子也回访过中国,见到了隋炀帝。宋元时期,泰国境内出现了登流眉,罗角,真里富等国,它们都与中国宋元朝王朝有着友好交往。宋末元初,泰国北部的素可泰国即逻国兴起后,1292—1303年,先后9次派遣使者访问中国。元朝也曾3次派出使者访问国。此后,泰国曾邀请中国制瓷工匠前往泰国传艺,并制造出精美瓷器畅销东南亚。

明朝时期,恰是阿瑜陀耶王朝即逻罗王朝统一泰国时代。这是中泰关系史往来最为频繁的时期。据记载,在整个明朝的276年中,阿瑜陀耶王国派遣使臣来华访问计有112次,有时一年达6次。明朝派遣使臣访问阿瑜陀耶王国19次。明朝三宝太监郑和曾两次出使逻罗国,受到友好款待,加深了中泰友谊。随着使节的往来,两国经贸与文化也频繁交流,华人到泰国经商,定居者逐年增多,有的华人还充当王国使臣的通事,副使,乃至正使。清朝的200多年间,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继起的吞武里王朝和现今的曼谷王朝的前期,与清朝仍保持密切交往。这时,泰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中国。曼谷王朝拉玛二世时,约有86%的泰国商品运往中国销售,进入泰国的中国商船也超过所有外国船舶的总量。在泰国境内从商的主要是华人。到拉玛三世时,移居泰国华人已近百万人。

清朝末年,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两次赴泰国,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并在曼谷成立同盟会分会“中华书报社”,受到旅泰华侨和泰国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辛亥革命后,中国希望同泰国建立邦交,先后多次派人赴泰商谈建交问题,但一直未果。二战爆发后銮披汶政府倒向日本,泰国后被日本占领。泰国抗日力量掀起“自由泰运动”,与中国抗日力量相互配合。日本投降后,两国签署“中逻友好条约”。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内外种种因素的制约,中泰传统友谊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5年7月1日,中泰两国正式建交。中泰两国发表的建交联合公报解决了两国间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表达了中泰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强烈愿望。从此,中泰关系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4. 中泰为何数千年皆无战争

你这个提问就不对,泰国见载的历史总计也未超过千年,何来数千年之说?而且泰国无力对华作战,不止因为中国离泰国太远,或中国历代有恩于泰国。

不妨先说说历史。从近往远……


到最后可以发现,与其说泰国嫌弃路远/知晓恩情,不若说他们的历史太短,而且分裂日久,总计加起来,也只有约800年左右。而在其他时间,泰国属于长期被周边诸国统治和剥削的对象,直至二战结束为止。所以泰国拿什么和中国打呢?连缅甸都打不过的国家……而且在1939年之前,泰国可是连泛泰主义都没有的,也就是没有形成国家/民族意识。他们的人文,七成靠印度(五为南传佛二是印度教),两成借中国(陈宜中/郑信),余下一成才是自创。

5. 中泰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有哪些

据专家考证,中泰两国间的文化联系可以上溯到青铜器——铁器时代。发源于中国云南的湄公河沿岸,不光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各种新石器工具和陶器,而且还发现了许多来自中国云南的青铜器。比如在泰国北部的清迈、清莱,甚至在泰国中、南部的一些地区就曾发现有铜鼓。日本学者杉木直冶郎认为,中世纪时在云南广泛使用的贝币,产自南海,是从泰国传人的。这种青铜文化自北向南和贝币文化从南向北的相互传播,说明中泰两国自古就有了陆上交通。后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原来交通艰难.沿途政治情况复杂的中泰陆上通道便逐渐失去了作用。

泰国文化,除了自身的文化之外,主要是从印度的佛教文化与婆罗门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吸取了营养。印度文化对泰国人的宗教信仰影响很大,而中国文化传播并影响泰国的,除了衣、食、住、行,更表现在于支历法、语言文字、建筑艺术乃至医药、文学、戏曲等各个方面。

干支纪年法传入素可泰泰国开始用泰文记载历史,是在素可泰王坤腊马甘亨(Khum Rama Kham Heng)时代。公元1282年,素可泰王创造了古泰文,从公元1292年至公元1518年间所发现的20块素可泰碑铭来看,其中有7块是用中国的干支纪年和纪日的。这是素可泰王朝吸取中国纪年纪日历法的历史见证。泰文和历法的出现,标志着泰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素可泰人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曾经使用5种方法(大历、小历、佛历、十、生肖、千支)纪年,使用3种方法(阴历白分黑分纪日法、七曜星期周、干支)纪日。素可泰人把干支纪年和干支纪日明确注明是泰式或泰日。所谓“泰式”或“泰日”,是指泰族人按自己的方式来称呼日子。碑铭上,同时还把十二生肖纪年和七曜(yào、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星期周注明吉蔑式或吉蔑年、日,与泰式干支纪年、纪日相对应。据学者考证,泰国人使用的干支纪年、纪日法,是从中国传人的,它与和泰国毗邻的中国广西壮侗语族和云南西双版纳傣(dǎi)族使用的干支纪年、纪日法完全相同。据研究,素可泰人、兰那泰国的泰人,以及中国西双版纳的傣族人,都借用古汉语词来称呼干支。在十大干和十二地支的22个读音中,子寅(yín)卯辰巳(sì)未申戊(Wù)亥甲己庚(gēng)癸(guì)等13个字的读音显然来自古汉语。另外9个字的读音也与古汉语有关系。专家由此推断,西江(珠江干流,在广东省西部)流域和云南一带的壮侗语族先民,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很早就接受了汉族的干支历法;后来,他们陆续迁徙到近代所分布的区域,当然也带走了干支纪年、纪日的传统历法。至于14世纪素可泰石碑中称干支为泰族人的传统历法,那是因为中国的干支纪年、纪日法早已完全地融会在泰人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之中。

语言文字中泰两个民族频繁接触的结果,出现了作为交际手段的语言的相互假借现象。从古泰文碑文可知,泰族的文字创立于13世纪的素可泰王朝时期,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当时,统一了的王朝拥有一套复杂的行政机构,迫切需要文字来沟通这些机构。此前,原来泰人聚居区的那些首领,只是仿效邻近文明民族的文字即孟文、吉蔑文、梵文和巴利文在石上刻字,用以记述他们的功绩、重大历史事件、民族习俗和片断的经文。坤腊马甘亨王召集了一批文人,沿用孟·吉蔑的文明模式,在广泛收集和整理国内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古泰文。古泰文的字形与古吉蔑文十分相近,但与后来经过改革的泰文差别却很大,以致今天懂得现行泰文的人也难以释读。

随着中泰之间友好交往的日益频繁,泰人便吸收中国语言中的词汇来丰富泰国的语文。明清之际,闽粤籍移民大批迁徙泰国,很自然地也就带去了闽粤的各种方言。于是广东人的客家话、潮州人的潮州话。海南人的海南话,便都成了泰语中的日常用语。如泰人称“牌”为“‘”,属海南音;称“字号”为“yìhào。”,称“税”为“sui”,属潮州音;称“鸡”为“kai“银”为“gbgun”、“金”为“kham”、“仔”为“chy”,发音与广东方言相同。其他如“行”(hang)、“茶”(cha)、“瓜”(gua)、“仓”(cang)等字的发音,与汉语普通话的发音相近。数词三、四、六、七、八、九、十的发音,都与中国语音相仿;二、五的读音也与中国语有关。泰语把“二”渎成“爽”,源于广东话“双”,至于“五”,泰语渎成“虾”,与广东音“五”也颇相似。此外,泰语中还杂有大量源于中国音的词汇,例如把“太阳”说成“日”,把“墨水”说成“蓝墨”等。一些名词如猫、马、男、帝、匠、路、声、脚、官、母、伯、铁、炭、药、桌、象牙、妇人,人称代词如我、你、他,动词如拭、斩、憎、拾、剥、指、拓、住、请、送、分、醒,形容词温、鲜、少、公、平、白、熟、闷、幼等的发音,也都与汉语相同或相似。更有趣的是,泰国人干脆借用潮州话“叔”的原音来尊称侨居泰国的“唐人”。泰语中大量汉语词汇的出现,构成了中泰两个民族问思想交流的纽带。

泰语中杂有这么多汉语词汇,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早在元人周致中的《异域志》中,就已提到中国文字备受泰国举国上下重视的情形。为了学习汉语,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泰国就派出留学生人中国的国子监学习。清人谢清高18岁时就随外商海舶出洋,游历了许多国家,并习其语言,记其岛屿、城寨、风俗和物产等。谢清高航海14年返国,后双目失明,流寓澳门,其同乡杨炳南依据他的口述,录成《海录》一书。书中也谈到了他在阿瑜陀耶所见到的景象:“土人多力农,商贾多中国人。颇知尊中国文字,闻客有能作诗文者,国王多罗致(延聘、搜罗)之,而供其饮食。”

由于中泰朝贡贸易的日益发展,中国对暹罗语文的学习也提到日程上来了。为了培养翻译人才,明朝廷在南京设四夷馆,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暹罗遣使来贡,当时四夷馆内尚无人懂暹罗文,于是阁臣徐溥建议,由广东布政司访取谙(ān,熟悉)通暹罗文字者赴京备用。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暹罗又来朝贡。四夷馆内仍无人翻译暹文,阁臣梁储便建议选留暹罗来使一二人为四夷馆教习。教习来馆先学汉语,然后教授暹语。学生学习期满后,教习回国。公元1577年,明延聘通事握文源和暹罗使者握闷辣、握文铁、握文贴来京教授暹文,并介绍暹罗的风土物产等国情。第二年,政治家张居正建议在四夷馆内增设暹罗馆,招收马应坤等学员12名,向握文源等学习暹文。《暹罗馆译语》是当时暹语教学的教材,它是中暹师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暹(泰)汉对照词典。暹罗馆建立后,培养了大批暹语翻译人才,其中有人还被派去暹罗宫廷工作。

广布于泰国的中国建筑艺术公元1767年,缅甸军队攻陷暹罗都城,历时417年的阿瑜陀耶王朝遂告灭亡。这时,暹罗各地的封建军阀乘机拥兵割据,国内一片混乱。在这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华裔郑信起兵抗缅,开展复国斗争。凭着他的崇高威望和杰出才能,很快便取得了胜利,公元1771年,郑信登基为暹罗王,建立吞武里王朝。

在得到清政府的承认后,公元1781年(清干隆46年),郑信亲拟国书,向清廷要求“换取建筑材料,以备兴造王宫之用”。在郑信执政的15年中,他实行对华侨的优惠政策,并公开招徐华人移居暹罗。许多闽粤移民就是在这个时期迁入暹罗的。曼谷王朝建立后,又有大批华人移居暹罗,并且形成了移民暹罗的一次高潮。中国的建筑艺术也随之传人暹罗。

据史书记载,曼谷王朝皇帝拉马一世的皇宫和城墙,都是由中国工匠负责建造的。围绕皇宫的是龙城,龙城之外还有城围,其所仿效的就是北京的内城和外城建筑。值得注意的是拉马一世所建的“庵玛遴威尼彩”宫殿,采用的是泰国佛寺式样,而所有建材中的石料,又多是来自中国。宫殿周围有墙,共有四个宫门,门口各安置一对比人还高大的、由中国工匠雕刻而成的大石狮;门顶还镶嵌了潮州工匠用碎瓷片嵌成的龙飞凤舞瓷花案。与宫城同时建造的,还有位于湄南河畔柴珍的越坡佛寺和佛寺西面的一座佛足迹宝殿。这两处建筑也是潮州工匠的杰作,如今,虽然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佛寺和宝殿的建筑与装饰,依然光彩照人,辉煌如初。

受中国建筑艺术影响最大的应是泰国大城府挽巴茵御苑。挽巴茵原是一个小岛,位于故都阿瑜陀耶城和首都曼谷之间。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时,它便已是皇家御苑,后来一度荒置达80年之久。拉马四世巡视大城后,特谕令将大城建成水中行宫,以纪念阿瑜陀耶王朝拍昭巴塞通皇帝。到拉马五世时,行宫扩建,特从中国聘请精于建筑艺术的工匠,完全按照中国宫殿式样进行建造。御苑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红墙绿瓦的中国式皇宫,屋脊上镶嵌有丹凤朝阳和双龙戏珠以衬托琉璃瓦飞檐。宫门口建有一块雕刻着凤翔龙舞的大照壁。宫内的门窗、屏风、圆柱、画栋都显示出中国建筑的风貌。天明殿正殿内的厅室,悬挂着中国历代名家书写的中文木刻楹联,几案上置有中国名贵古瓷,墙上挂着蒙固王和朱拉隆功大帝头戴翎毛帽、身穿中国皇帝“龙袍”的巨幅画像。泰国皇帝亲笔临摹的中国字也保存在那里。

曼谷几所大型佛寺的建筑,也或多或少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以拉马五世朱拉隆功1899年建造的云石寺为例,其建筑材料采用的是意大利大理石,而屋顶却与中国的佛寺建筑相类似。他真河出口处的重要口岸龙仔厝(lóng zǎicuò),原是华侨最初定居的城镇,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时,就建造了一座越艾宗巴塞古刹。这是一座中泰建筑艺术合壁的寺庙,以门窗雕刻精美、工艺超绝而闻名于整个泰国。

在泰国,人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与建筑艺术有关的中国石雕艺术品。一般认为,这些石雕品是泰国皇室从中国定购的,主要用于王宫和寺院的点缀。据记载,从拉马一世起,许多来自中国宁波的颇有价值的物品中,就有石狮和石雕人像。中国输入泰国的石雕品雕刻得十分精细,尤其是雕像的面部、服饰和姿态,细致人微,一丝不苟。这些石雕艺术品形象地显示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状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石雕人像的高度为普通人的两倍,与中国帝王将相陵墓前所设置的雕像相一致。庵玛威尼彩王宫大厅中间的武将像,身穿铠(hǎi)甲,手执兵器,形象威猛,便属此类。吞武里越阿浓兰佛寺中,列有常可在中国佛寺中看到的十八罗汉石像。越阿仑寺有素通玛诺拉故事中半人半鸟的金娜丽石像,身着泰国传统服装,留着泰国发式,但其面部却是中国美女容貌。这种艺术品显然出自中国工匠之手。拉马三世统治末期,中国大帆船从远航贸易中退出,标志着中国石雕艺术品出口泰国的终止。

医药古代,随着华人的不断涌人,中医中药也逐渐传人了暹罗。早在阿瑜陀耶城创立之初,迁居于此地的华人就开始出售中国的药材药品了。当时,阿瑜陀耶城最受人尊敬的医师来自中国,国王的御医也是中国人。泰国民间称中医师为“摩精”,称泰国医生为“摩耶泰”,两国医师在行医中取长补短。例如在泰国医生使用的药物中,中药占30%;同时,他们也采用中医望、闻、问、切(qiè,切脉、诊脉)的诊断方法。而中国医师同样采用泰医的草药,以丰富草药的品种。为了适应中医治疗的需要,泰国药材业蓬勃兴起。来自广东汀(tīng)海县东里乡的李松青,是“第一个代客煎药赠医施诊”的华侨。他在曼谷创办了李天顺堂药材店,生意兴隆。其后代继承他的事业,成了颇有名气的“药业世家”。

中国医药界人士推断,中医使用泰国药物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在两国长时间的朝贡贸易中,许许多多的泰国货物运进了中国,其中,除了香料之外,还有不少东西是当做药物加以使用的。例如降真香(即降香),它有理气、止血、行(疏通)瘀(yū,血液不流通)、镇痛的作用;胡椒(jiāo)有温中(温暖脾胃)。下气、祛(qú,祛除)痰、解毒的功效;玳瑁(dàimào,爬行动物,形状像电,甲壳是黄褐色)可以散热、解毒、镇惊;乳香可以活血、祛疾、镇痛;槟榔(binlāng)可以杀虫、破(破散)积(留滞)、下气、行水;龙涎(xián)香可以行气止血、散结止痛、利尿通淋;大枫子则可医治大风症(即麻风病)和皮肤病。中国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不但重视临床实践,也十分重视药物的研究,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着成《本草纲目》一书。该书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就有出自暹罗、爪哇(古国名)的乌爹泥和苏木。中国的针灸(jiǔ)术也流行于泰国,从事这种医业的绝大多数是华侨和华裔中的医务工作者。

文学、戏曲从18世纪末叶起,中暹两国经济文化往来频繁,每年从上海、宁波、厦门、潮州等地开往泰国的商船多达50艘,随船到泰国经商的华人每年达数千人。在海上旅途中,华商们常以阅读和谈论《三国演义》来消磨时光。后来,三国故事也逐渐为泰国人所熟悉,所喜爱。公元1802年,遵照拉马一世的指示,在精通暹中两国文字的本隆大臣主持下,《三国演义》被译成了泰文(泰文音《萨姆柯克》,意即《三国》)。泰文本《三国》译笔流畅,行文优美,用语通俗,形象生动逼真,因而自成一种文体,即“三国文体”,在泰国文学史上颇有地位。小说经广泛传抄,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作品。从拉马二世起,又先后有几十部中国古典小说被译成了泰文。如《西汉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东汉通俗演义》、《封神演义》、《西晋》、《东晋》、《大宋中兴通俗演义》。《隋唐演义》、《五代史评话》、《五虎平西前传》、《说岳全传》、《薛仁贵征东》、《英烈传》、《大红袍》、《小红袍》、《包龙公案》、《清史演义》、《元史演义》、《武则天外传》等。

早期,泰国尚无泰文印刷机。被译为泰文的中国古典小说,多以手抄本流传,未能印刷出版。公元1865年,西人在泰国创办冒叻莱(叻:lè)印刷公司,才第一次印刷《三国演义》95部,在上层社会传看。直到拉马六世(公元1910~1915年在位)时,泰文报纸、杂志大量发行,中国古典小说的译文才被各种报刊竞相登载而流传于整个泰国社会。

《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给予了泰国文学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泰国诗人顺吞蒲(公元1786~1855年)创作的长诗《帕阿派玛尼》约10万行,其主人公是个吹笛能手,虽是平民百姓,却以其精湛的艺术感染力最终制服了敌人。诗人大量采用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如水战一节,尤其是叻威娘施计火烧帕阿派玛尼船只和帕阿派玛尼攻打新城两段,与《三国演义》中孔明和周瑜设计火烧赤壁的情节极其相似。诗中还有这样一段:“请来医生治伤痛,毒汁祛除用刀刮,止住伤痛用药敷,粘合伤口用针缝”,这与《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如出一辙。除了文笔和内容,“三国文体”还表现在修辞方面,无论在泰国文学作品中,还是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引用中国古典小说中某些成语的痕迹,例如“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吉人天相”、“火冒三丈”、“有眼无珠”、“百闻不如一见”等。

中国古典小说情节生动、人物鲜活、故事引人人胜。许多泰国作家于是便将其中的某些精彩内容编成舞剧或歌剧上演。舞剧始于拉马三世时代,是不用面具的泰国古典剧,分为宫内、宫外和民间三种。其中民间戏剧是舞剧中最早流行的形式,在泰南称为玛洛拉戏,由男演员表演,有对白、歌唱和舞蹈。泰国作家帕耶玛吉特叻塞和功帕叻差波窝维才都编过不少舞剧,除了取材于《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外,有的还取材于《封神演义》、《说岳全传》和《新编五代史评话》等。

早在明代,中国福建一带的地方戏种就有很多,其表演也各具特色。艺人们常组织戏班越洋赴暹罗演出,受到当地居民和华侨的热烈欢迎。演出的剧目丰富多彩,有喜剧。悲剧,还有木偶剧。婉转的唱腔、动听的音乐伴奏、优美的舞台动作,给观众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公元1602年,随荷兰航船抵达泰国西南部港口城市北大年的英国人史密斯,曾目睹了由富商出钱请来的中国戏班在当地一个庆典上演出的情景:戏班“在街头建台,给公众表演古装剧……(演员)行头上的刺绣十分华丽,歌唱响遏(è,阻止)行云……

6. 20世纪70年代中泰建交的意义

中泰建交后,中泰关系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泰建交32年来,中泰关系始终顺利稳步发展。中泰关系的层次不断提升。根据1999年中泰两国签署的关于21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以及2001年中泰两国联合公报,中泰双方确认将中泰关系提升到"战略性合作"关系。泰国已成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之一。中国领导人多次指出,中泰关系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典范。

总结中泰关系32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泰关系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1)双方关系已从经贸交往为主发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多方面合作;(2)中泰政治关系的顺利、稳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泰经济关系的发展;(3)中泰两国人员往来从高层到低层,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全面展开;(4)中泰一家亲的传统友谊经受住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考验,中泰全方位的、健康稳定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已牢固确立,中泰关系所具有的深厚基础,成为推动中泰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力量;(5)中泰关系已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睦相处的典范;(6)中泰关系的顺利发展,不仅对两国的进步与繁荣发挥了促进作用,而且对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当前,中泰关系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为了促进中泰关系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巩固、推动中泰关系的发展。

第一,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应对全球化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关系、国际经济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使发展中国家面对严峻挑战。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中泰两国加强了多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中泰两国相互帮助,为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早日实现经济恢复进行了积极努力。两国的合作不但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且在全球化时代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加强中泰两国在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坚持互利共赢,维护共同利益。

第二,始终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指导、处理国家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使国家关系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中泰两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但这并未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中泰建交32年来,两国始终坚持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两国关系进而日益密切,两国人民更加和睦相处。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并以此推动中泰关系稳步健康发展。

第三,从大局出发,考虑长远利益,增进友谊。中泰建交32年来,泰国政府频繁更替,中国也实现了新老领导人交替。不论领导人和政府如何变动,两国都始终从维护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维护东南亚地区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繁荣的高度来处理两国关系,注意维护已建立的友好关系。这对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这种顾大局、识大体的精神,使中泰关系的发展不受负面的影响和干扰。

第四,坚持互信、互谅、互让,营造有利于中泰关系发展的良好局面~</SPAN>

7. 新世纪中泰(中国泰国)关系发展状况并对中泰的未来作出展望

2、中泰关系展望
展望未来,中泰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因为促进中泰友好关系向前发展的有利因素较多。
1.中泰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这种友好关系正如泰国副总理巴博�6�1乍鲁沙天元帅说的那样:“泰中两国原来就有着邻邦的友好友谊……自素可泰王朝建国年代开始,泰中人民就有往来。数百年的关系,已使泰中两国人民分不开”。14两国建交20多年来,共同的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利益,使中泰友谊在广大人民的心目中已经扎根。
2.发展中泰友好合作关系是中泰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愿望。中泰两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需要有和平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外,还需要有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因此,中泰两国的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发展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
3.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有利于中泰友好关系的发展。
世界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从对抗转为对话,由紧张转为缓和。世界格局已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大国干涉亚太地区事务的能力下降。根据目前亚太地区形势的发展和格局的变化,过去曾是中泰交恶主谋的美国,今后不可能再插手中泰关系。
4.泰国的地区外交政策与中国的外交宗旨相吻合。泰国的地区外交政策历来都是把本国的安全与东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泰国的这一政策正好与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吻合。中国的外交宗旨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共同的利益将是中泰今后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政治基础和动力。

8. 中国和泰国的关系如何

中国和泰国的关系:
从1949年至1970年期间,泰国比较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然这其中有泰国追随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因素,但是在中国方面,当时对东南亚不断输出革命,收容泰国反对派,组织支持泰国的共产组织,公会和华侨和泰国对立。
苏浙1972年,中美关系的解冻,中泰关系也开始峰回路转。到了1975年,中泰建交。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停止对东南亚的革命输出,中泰之间的最大障碍消除。还有就是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后,依仗武力在中南半岛咄咄逼人。1979年越南侵略柬埔寨,双方在柬泰边境和老太边境(越南在老挝驻军,事实上控制着老挝)不断冲突,紧张对峙。而此时中越关系也急剧恶化。中泰双方为了共同对付越南,迅速接近。中泰两国关系在80年代升温到事实结盟的程度。
即使在柬埔寨问题解决后,中泰双边关系也继续保持友好密切。
泰国和中国不仅在政治上友好,经济上密切,在军事上也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泰国是东南亚国家里购买中国军备的唯一国家。
总之泰国和中国不接壤,没有现实地缘利益的冲突,而且历史上也没有矛盾和宿怨。
当然泰国对华友好,不代表他们可以完全倒向中国去和美国对抗。
从二战以后,泰国是美国在东南亚最大盟友,泰国甚至派兵参加越南战争。尤其是美国在泰国军界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为几乎所有泰国军方高级将领都曾经在美国上学和受训。

9. 20世纪70年代,中泰(中国、泰国)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其背景如何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中泰(中国、泰国)两国关系中存在过一些敏感而棘手的问题,其中中国对泰国最关注的是泰美关系和涉台问题,而泰国对中国最大的疑虑是担心中国利用华侨和泰国内反政府武装输出革命。针对这些问题,双方政府都根据战略形势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战略共识,并采取了明智而果断的措施,逐渐消除了对方疑虑,为双边关系的顺利发展扫清了障碍。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泰(中国、泰国)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1975年7月1日,中国与泰国建立外交关系。自那里起到目前,两国一直有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阅读全文

与中泰两国有什么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