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有两个党,它们分别是什么主张啊
日本社民党,日本政党之一,前身为日本社会党。是冷战时期日本最大的在野党,曾长期与日本自民党政权对峙。1993年,社民党也曾参加了非自民党的8 党派联合政权。但旋即因与小泽一郎的政见分歧退出政权,不久与自民党联手组成新的联合政府,并由党首村山富市担任了首相。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党从原有战斗的革新政党不断退却,政治主张逐渐向右移动。桥本龙太郎担任自民党总裁后,羽翼丰满了的自民党很快抛弃了社会党。而社会党本身也由于政治立场蜕变而丧失大部分社会基础,很快在选举中丢失了大量议席。
1996年,日本社会党改组为社会民主党,并由前党主席土井多贺子出任党首。土井多贺子担任社民党领导后,努力恢复社民党对社会左翼的领导地位,并以此振兴社民党。因此,今天的社民党虽然在两院中议席不多,但“反对修改和平宪法”、“反对保守政府追随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正视历史并重视与亚洲临国关系” 等问题上,具有牵制自民党政府的作用。
日本社民党现任党首为福岛瑞穗。 日本民主党
成立背景
日本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成立于1996年9月。1998年4月,日本民主党、民政党、友爱新党、民主改革联合4个在野党组成新的民主党。当时,新民主党在国会参议院占有38个席位,在众议院占有93个席位,成为日本政坛第一大在野党。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日本民主党现任党代表鸠山由纪夫
2003年9月,民主党与小泽一郎领导的自由党再次合并为一个新的民主党,使民主党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当时的党代表是菅直人。同年11月9日,日本举行第43届众议院大选,在众议院480个议席中,主要执政党自民党由原来的247席降至237席,跌破众议院议席的半数;而民主党取得了长足进步,由137席增至177席。日本政坛由此进入了两大保守政党抗衡的时代。
2004年5月10日,菅直人辞去党代表的职务。5月18日,冈田克也当选党代表。7月,日本举行第20届参议院选举,民主党获得50席,不仅超过执政的自民党,且刷新了在野政党在参议院选举中所获议席的历史纪录。这一结果显示日本两大政党主导政坛的趋势更加明朗。
2005年9月17日,日本民主党经过大选落败后,选出前原诚司为党代表,取代辞职的冈田克也。
2006年,前原诚司因为堀江email事件而辞去党魁,4月7日,民主党举行该党国会议员大会,选举63岁的小泽一郎为新党首。他以119票高票当选,而竞争对手菅直人则只获得了72票。
2007年7月,民主党在日本参议院选举中再次获胜,总席位增至109个席位,成为参议院第一大党,民主党人江田五月当选参议院议长。
2009年5月11日,小泽一郎因其首席秘书涉嫌违反《政治资金规正法》,迫于压力宣布辞职。5月16日,民主党举行该党代表(即党首)选举,现任干事长鸠山由纪夫击败对手副代表冈田克也当选新一任代表。 [编辑本段]政治主张民主党属温和保守型政党,主张推行民主、稳健的政治路线,并主张加强与亚洲各国开展外交活动,深化经济关系,强调对华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该党支持基础主要为工会组织和市民工薪阶层,其党员主要为年轻的职业人士,包括政府官员、律师、医生、银行家和新闻工作人员等。 [编辑本段]上台执政2009年8月30日,以鸠山由纪夫领衔的民主党获得众议院全部480个议席中308席,超过控制众议院各个常设委员会的绝对稳定多数269席,取得空前胜利。以压倒性优势战胜自民党,取得执政权,并将组建内阁。
B. 关于日本的问题
日本吃、住方面的物价都很高,(韩国也是如此)主要由于日本的地理条件影响的。日本75%都是山地丘陵,只适合种水果,茶叶,大米只能在少数平原地区种植。另外住房、机场等的建筑的修建有占去了大部分耕地,因此大米的总供给很少,而需求又只增不减,并且还要需要大量进口才能满足,因此大米价格一直居高。(除非某天大米产量暴涨。。)另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的本位币,是10,000。在日本,一碗面700,一碗米饭2000,一杯清酒1500,一个棒棒糖50,这样对应下来,其实物价是比较正常的。
日本的第一个政党按历史记载应该是明治维新后1874年1月,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组织的爱国公党。
它在1891年改称自由党。1896年,吸收几个小党改组成进步党,1898年6月,自由党与进步党合并为宪政党,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政党内阁。后来又嬗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两大资产阶级保守党——立宪政友会和立宪民政党。
C. 大隈重信的生平
大隈重信1838年出生于日本肥前藩佐贺城,其父是佐贺藩炮术长,享有很高的俸禄。当时朱子学在佐贺藩占据绝对主流地位,被称为“锅岛论语”的狭隘隐诲的教材是武士必修书目。大隈重信被当作改革派赶出弘文馆反而成全他有机会进入学习荷兰文化的“兰学寮”,获得学习兰学的机会。他又游历长崎,学习了有关英国的文化。他有机会接触荷兰宪法、美国独立宣言,成为一名胸怀立宪思想的青年。他的青年时代正赶上明治维新的动乱期,为了推动佐贺藩加入“尊皇倒幕”运动,他付出艰辛努力。
大隈在明治维新时期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处理财政问题和修改不平等条约。明治政府为了对内遏止动乱,对外避免被殖民地化,采取富国强兵政策谋求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座的地位。这一政策要以强大的财政作为后盾是不言自明的。为此必须整顿混乱的货币制度、处理各藩所有债务、偿还外债。而且处理秩禄问题、增强军备、拓殖产业等都不能缺少经费,需要增加并稳定国库收入。政府采取了增收地租等措施。虽然其中有大久保利通、松方正义、井上馨、涩泽荣一等人的努力,但也不能忽视1871年担任了专职大藏大辅的大隈的功劳。
始于1874年的自由民权运动提出的最大目标是设立民选议会。伴随斗争白热化,政府不得不开始思考对应方法。在政府征求各位参议意见时,大隈重信上奏了连伊藤博文也望尘莫及的激进方案,结果遭到罢免。此时北海道开拓事业由于受到自由民权派对出售官有产业问题攻击而告中止。天皇颁布了将于1890年开设国会的诏书,封杀了自由民权运动,史称“明治14年政变”。
开设国会的诏书颁布后,1881年成立了以板垣退之助为总理的自由党,1882成立了以大隈重信为总理的立宪改进党。两党都是对抗萨长藩阀政权的政党。但正如尾崎行雄评论的:“自由党是由一些血气方刚的士族组成,他们的主张偏激,所以我们(立宪改进党)必须选择一条稳健路线。我们的党员应该是有知识、有财产、有名望的人,我们要把这样的人组织起来”。可以说立宪改进党是以“知识、财产、名望”为组织基础的。大隈还于“明治14年政变”的第二年,即1882年创建了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东京专门学校。
堪称开日本政党先河的自由、改进两党在成立后经常产生对立。其间,自由党左派引起了福岛事件、高田事件、群马事件、加波山事件等,政府对此采取越来越严厉的镇压措施。1884年政府命令自由党解散。虽然改进党没有被解散,但在同年12月正副总裁大隈重信和河野敏镰宣布脱党。
大隈有很强的功名心,他参加了1888年第一次伊藤内阁及其后的黑田内阁,担任外相,致力于废除治外法权、确立关税自主的修改不平等条约工作。大隈是在其前任井上馨外相提出的修改案遭到民权派和政府内的反对而告失败后接手这项工作的。在有关废除治外法权方面,井上案同意在涉及外国人的审判时加入外国人审判员,并有决定权。大隈则提出外国人审判员限于大审判院。关于关税自主问题,大隈提出废除协定关税,日本自主确定税率。暂定上调一部分协定税率,一部分实行自由课税,12年后实现完全关税自主。1889年,日本分别与美国、德国、俄国签定新条约,使人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但是旧自由党派系和国权派强烈批判这个方案与井上案一样丧权辱国,大隈外相于1889年10月遭到玄洋社成员来岛恒喜袭击而失去双足,12月被迫辞职。此后历代外相的工作都以修改条约为中心,最终废除外国人居留地治外法权比大隈方案晚了5年,实现关税自主晚了解10年。
1890年举行了第一届众议院议员总选举,在300名定员中自由党各派系共取得131席,改进党获得43席,在野党议席超过半数。此后民党派系持续占据优势,他们主张“节约财政、休养民力”,使藩阀政权深感苦恼。除甲午战争(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期间外,民党经常使政府提出的预算案不能顺利通过。甲午战争(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后,第三次伊藤内阁准备通过增收地租充实行政、军备和经营殖民地的经费,自由党和进步党(以立宪改进党为中心,与立宪革新党等合并组建)对此表示反对,使增收地租案夭折,经常出现对立的两党通过这件事在时隔很多久之后形成了统一战线。两党感到要对抗藩阀政府两党就必须进行合并,于是在1898年6月两党合并组建了宪政党。伊藤首相为与之对抗,想要成立自己的政党,但由于山县有朋的反对而功亏一篑,被迫内阁总辞职。伊藤推荐大隈和板桓接任首相,被称为日本政治史上第一个政党内阁的大隈内阁于1898年6月30日诞生了。
大隈在地方官会议上说道:“此次内阁更迭与历次内阁更迭有着不同的意义。过去的内阁不允许内阁成员加入政党,此次则正好相反,是纯粹的政党内阁。时事进步促使我国出现了政党内阁,只要我们上下一致专心国务,本届内阁前途是充满希望的。”
在本届内阁内,于8月10日进行了第六届总选举。结果宪政党获得总数300席中的263席,88%的候选人当选,这个数字比1942年进行的翼赞选举时推荐候选人占当选者总数82%还要高,可谓空前绝后。但实际上宪政党中的进步党派和自由党派各有各的政策主张,虽同属同一个政党但同室操戈。由此发生了尾崎行雄文相的“共和演说”问题。尾崎为批判金权政治,写了一篇“日本没有实行共和政治的勇气”的但书,其中有一段“让我们假设日本实行共和政治,那么三井、三菱等将是总统候选人”的论述,结果被人恶意宣传尾崎有共和思想,自由党派系也随声附和,尾崎不得不辞职。
自由党和进步党围绕着后任问题发生内讧。自由党派系因为提议没有被采纳便自行召开党大会,决定解散宪政党,同时向国会提出建立同名的“宪政党”的申请书。进步党派没有阻拦自由党派系的做法,也另外成立了“宪政本党”,宪政党最终分裂了。此前,自由党派系阁僚已经提出辞呈,虽然大隈还想由进步党派系单独维持内阁,但未得到天皇允许,大隈还没有作为首相在国会议政坛上站过一次就挂冠而去了。时光荏苒,大隈第二次组阁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夜的1914年4月16日。在这届内阁之前,第三次桂太郎内阁期间发生了护宪运动,导致桂内阁倒台。继而萨摩藩派海军大将山本权兵卫组阁,政友会作为执政党参加政权,所以该届内阁又被称为“阀首党身内阁”。由于内阁修改了只允许现役军人担任军部大臣的制度,扩大到预备役人员,又进一步修改了文官任用制度,扩大了首相自由任用范围,从而得到舆论好评。但是1914年1月23日各报纸纷纷报道了“西门子事件”,随着调查深入,一批海军高官被逮捕,舆论一片哗然。同时,贵族院大幅削减海军预算,导致山本首相辞职。
经过清浦奎吾组阁流产,第二次大隈内阁成立。大隈内阁执政党包括立宪同志会以及非政友会派的立宪国民党、中正会,在议会共占165个席位。元老们对大隈内阁最大期待是压制政友会和解决不受欢迎的陆军增编两个师团的问题。古岛一雄曾向犬养毅进言道:“大隈内阁根本不行,只不过是官僚军阀的爪牙而已,不仰山县有朋之鼻息则一事无成,君不应参加这个内阁。”
当时国际局势不断紧张,1914年7月28日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于8月23日对德宣战。大战期间,大隈谋求实现陆军增编两个师团,遭到议会否决。于是大隈在12月25日宣布解散国会。这次解散议会是元老们期待的压制政友会派系的绝好机会,为此大隈在组阁之后马上着手对地方行政长官进行更迭。在总共同48名地方长官中有13人被罢免,32人变换了任所。大隈还更换了全国各地内务、警察部长,将内相大浦兼武平调改任农商相。他还采取利益诱惑、干涉选举、承诺返回利益等手段从企业界收受大量选举资金,展开“金权选举”。
在此之上还展开了以大隈重信独特方法为基础的选举运动,比如“车窗演讲”、利用当时新媒体--录音带进行演讲等等。在1915年3月25日进行的选举中立宪同志会获144席,立宪政友会获106席、中正会获36席、大隈后援会获29席,立宪国民党获27席、无党派人士获39席,与解散时相比,同志会增加49席,政友会损失78席而遭惨败。大隈内阁中同志会、中正会、大隈后援会共占据209席,夺得绝对多数席位,完全达到了山县有朋等元老们期待的压制政友会的目标。在此次选举当中,大隈内阁向中国提出堪称日本历史上最大污点的“对华21条”。对此,评论家德富猪一郎猛烈批判道:“这样对待支那政府和支那人就象对待自己的臣属和妻妾,当然会招致他们的不快。从欧美人来看,日本想要把支那变成自己的属国。”
在大选中失败的政友会相继就政府对华政策、大浦兼武内相在确定候选人时收受金钱贿赂、政府干涉选举等问题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但都因执政党占据多数席位而被否决,反而通过了陆军增加两个师团案。但是,在上届议会时大浦内相为增加陆军案能获通过而收买十几名议员的事件被发觉而不得不辞职。对元老们来说,压制政友会、增加陆军两个师团兵力的目的都已达到,大隈内阁的御用任务已经完成。在另一个元老们期待的第四次日俄协约与秘密协定缔结后,他们认为已没有必要再为大隈内阁的崩溃踩刹车了。于是大隈决心辞职,并上奏由加藤高明接任首相,遭到拒绝。1916年10月寺内正毅内阁成立。
大隈在野期间绽放过异彩,这朵花被采下后放在地上,经过短暂欣赏后便枯萎了,暴露出丑陋的样子。
D. 日本有几大党派各有哪些要人
1、日本自由民主党
成立于1955年,代表日本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上世纪50年代后半期和60年代一直控制着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多数席位。70年代后半期,出现了保守与革新相峙局面,参众两院的自民党势力有所衰落。
1983年12月在众议院大选中自民党遭到失败,被迫与新自由俱乐部联合执政,暂时打破了自民党一党执政的局面,但新自由俱乐部不久解散,重归自民党。政党要人有鸠山一郎、三木武吉、大野伴睦、绪方竹虎、宫泽喜一等。
2、日本国民民主党
成立于2016年3月14日。由原日本民主党与日本维新党合并组建, 势力从战后的一个小党渐渐增强到今日的第二大党。
通过大选逐渐壮大起来,2000年与原日本自由党合并后成为日本最大在野党,仅次于自民党的第二大政党。政党要人有小泽一郎、鸠山由纪夫、桥下彻、、江田宪司、安倍晋三等。
3、日本社会民主党
成立于1945年11月 2日,前身为日本社会党。社会党成立时通过“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国际关系上的和平主义”的简单纲领。
1996年日本社会党进行党内改组,将党名更改为社会民主党。政党要人有片山哲、芦田均等。
4、日本共产党
成立于1922年7月15日,同年12月加入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成立后为推翻专制主义天皇制,废除封建主义所有制,反对侵略战争,争取人民民主等进行了英勇斗争。
1945年 8月日本战败投降,12月日共召开第四次党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行动纲领和党章,提出了废除天皇制,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德田球一当选为总书记。
自“七大”以后,日共为反对日美安全条约,为独立、民主、和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进行了不断的斗争。该党主张通过掌握国会多数议席,合法地、民主地建立联合政府,然后向社会主义过渡。
日共最高权力机关是党的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政党要人有德田球一、野坂参三任、宫本显治、不破哲三等。
5、日本公明党
成立于1964年,自称是贯彻中道主义的国民政党。1964~1969年间,实行“政教合一”体制,党员来自学会会员,党的干部同时兼任学会职务,注意吸收非学会成员入党。
主要成分是中小资本家、职员和青年学生。妇女党员约占党员总数的一半。1989年起,石田幸四郎任委员长,市川雄一任书记长。机关报《公明新闻》和《公明新闻星期日版》;理论刊物《公明》(月刊)。
6、日本民社党
成立于1960年1月24日,由日本社会党分裂出来的西尾末广派和部分河上丈太郎派组成。1970年 1月改称民社党。该党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党纲的核心。
建党宗旨是进行资本主义改革,主张既反对资本主义,又反对共产主义。民社党自称中道革新,但现实政策接近自民党,有“第二自民党”之称。
在都道府县联合会下按全国选区建立联合会。党员基本义务是为党的候选人当选而从事选举活动。1989年有登记党员 9万人。1989年起永末英一任委员长,米泽隆任书记长。机关报《民社周刊》;理论刊物《革新》(月刊)。
E. 日本的政党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明治时代
政党内阁の诞生(明治时代)
第3次伊藤博文内阁は、军备の拡张を図るために地租の増徴を行なおうとした。しかし、これに自由党と进歩党が猛反対し、両党は合同して宪政党を树立する。これにより伊藤博文内阁は退阵を余仪なくされ、日本初めての政党内阁である大隈重信内阁(第一次内阁で、隈板内阁とも言われた)が成立する。しかし、宪政党内部で対立が起こって、この政党内阁はわずか4ヶ月で退阵する。その后、宪政党(旧自由党)の支持を得て成立した第2次山县有朋内阁によって、地租増徴案は成立して军备拡张が行なわれると同时に、政党の影响力を抑えるために治安警察法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などが公布された。
伊藤博文は、政党の必要性を悟り、自ら宪政党の旧自由党势力と自派の官僚を结合し、1900年立宪政友会を组织し、初代総裁に就任する。伊藤が政党の党首となることに嫌悪感を抱く山县は、明治天皇を动かし伊藤を枢密院议长にすることで政友会総裁を辞任することに成功する。政友会は西园寺公望を2代総裁に选出し、西园寺と山县阀の陆军大将桂太郎が交互に政権を担当する“桂园时代”が展开する。これは、いわば、萨长藩阀と政友会の大连立に相当すると见なされる。
F. 板垣退助的政党内阁初始
自由党宣布解散后,自由民权运动并没有消沉,反而日趋激烈,民权各党派即兴起反政府统一运动的趋势。随着民权派的大同团结运动的高涨,板垣也就不甘寂寞,于1887年到大阪,参加全国有志者大恳亲会。政府为抑压及分裂此运动,于同年5月9日授伯爵给板垣退助、大隈重信、后藤象二郎、胜安房等维新的功臣。在主倡自由民权的板垣授爵的消息传开以后,旧自由党的人士之间,纷纷发出应该固辞授爵的议论,连《国民之友》杂志的主办人德富苏峰,也发表一篇《授爵谏止》的文章,加以反对。因为贵族制度和主张平民主义或四民平等的自由民权精神相违背。板垣虽然感泣圣恩,但也呈上《辞爵表》。
板垣的《辞爵表》奏上明治天皇后,天皇再度传达圣旨,谕其接受伯爵作为其维新勋劳的赏赐。于是,板垣陷于进退两难的苦境,一是其忠君爱国之情唯恐背悖圣恩,一是接受荣爵将违反其平生所倡导的自由民权主义,因此为之寝食不安。这时,旧自由党员频频迫其辞爵,而政府当局也暗示如果板垣再拜辞则视为背悖敕令的朝敌。板垣终于在7月15日,呈奉《拜受书》,于是这位自由民权论的首脑就成为伯爵了。
板垣自此以后,开始高倡一代华族论,在其遗书上也写上:为了贯彻生前的主张,决不申请袭爵,但无论如何,这与他平生所主张的撤废特权阶级的思想,有点抵触,民权派的激进之士也就逐渐离开他而去。 民权派的大同团结运动分裂后的1889年,板垣上京企图调停各党派的政治结合,以备翌年的国会开设,但是并不如意而没有什么结果。板垣不得已,于 1890年再行组织爱国公党,自任为会长,旋与其他小党派合流,组织立宪自由党,与大隈重信所率领的立宪改进党并立,成为日本的两大政党。立宪自由党的纲领有下列三条:一、保皇室之尊荣,期民权之扩张。二、内治少干涉之政略,外交期对等之条约。三、举代议政体之实,期政党内阁之成立。立宪自由党在第二年(1891年)的大阪会议,改称为自由党,并再推板垣为其总理。但在 1896年4月,板垣脱离自由党,和第二次伊藤内阁提携,就任内务大臣的职位。因为当时日本尚没有政党内阁的先例,维新以来都是藩阀官僚否定政党的超然内阁,板垣身为政党的一员而加入内阁,必然引起官僚保守派的反对,故板垣任官时,同时宣布脱离自由党,以示其不偏不党以尽职责。
不久,伊藤内阁的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因病辞职,而伊藤博文想任用立宪改进党的首领大隈重信为外相时,内相板垣认为要起用现内阁的反对党领袖为阁员是违反宪政的本义,而加以猛烈的反对,于是阁内意见的统一破坏,8月31日第二次伊藤内阁总辞职,板垣也回归自由党,再当自由党总理。 自从1890年开设帝国议会以来,自由党和改进党合并议席即可以控制议会的过半数,但是两党始终互相攻击,不肯相让,以致不能打倒藩阀官僚的专权。1898年6月10日,自由党和进步党第一次合作,在帝国议会否决政府提出的地租增征案,而面临议会解散的局面。这时板垣认为时机到来,即与进步党党魁大隈商谈妥协,将自由党和进步党二党结合,在6月22日组织宪政党,其联合决议书说:为期宪政之完成,有同一希望之党派相结合,组织一大政党,进一步努力以达其目的。
这时,在政府拥有最高地位的伊藤博文,眼看政党政治是时代潮流,即向天皇推荐板垣和大隈二人组织宪政党内阁。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政党内阁,由大隈任总理大臣兼外务大臣,板垣任内务大臣。史称“隈板内阁”,
自由党和进步党的联合,只是夺取政权的一时妥协之策,当政以后两党即开始轧轹,因文部大臣尾崎行雄在国会上的发言有“对天皇不敬”之嫌,而引起自由、进步两党的明争暗斗,产生内讧,终于瓦解分裂,自由党派另组宪政党,而进步党派自称宪政本党,于是日本最初的政党内阁,仅四个月即崩溃了。
藩阀官僚的实力派伊藤博文,曾经游学欧美考察宪政,并倾心起草明治宪法,制定内阁制度,枢密院、华族令等,故在帝国宪法发布后,认为日本已经是实行立宪政治的时期,而亲自计划藩阀的政党化,于1900年组织立宪政友会,自任为总裁。星亨与伊藤博文做了一笔交易,自由党被出卖给伊藤,板垣退助所率领的宪政党(即旧自由党),于是宣布解散,拥立伊藤为党魁,加入政友会,和官僚派合流。其后的日本的政党史,不再是民权派与官僚派抗争的历史,而是政党和官僚不断妥协的历史。旧自由党的实权也转移到星亨的手中,板垣于是从政界引退,从事社会运动,但与其显赫的前半生相比,却未留下什么光辉的业绩。其后殁于1919年,享年83岁。
(本文摘自:《宪政人物》 应奇/主编 本文作者:许介鳞 出版:吉林出版集团)
G. 原敬内阁是日本历史上哪个政党组建的内阁
逗涨潮踪w恢煤碳踩
H. 日本民主党的历史沿革
新进党成立以来,就很快在和自由民主党中被埋没,日本小型政党的前景不妙。而新党先驱的干事长鸠山由纪夫在1996年1月分析下次众议院大选时指出,新党先驱很可能只有2—4名候选人当选,他提议组成以新党先驱、社会民主党为中心的,同时包括部分新进党员和自民党员的新政党。
1996年4月1日,鸠山和新进党总务会长代理船田元进行会面,就组成新党的问题达成共识。时人将这将要组成的政党称为“鸠船新党”。不过船田最终因为政见问题没有加入。与此同时,鸠山和热心于一同组织新党的新党先驱代表武村正义在多项问题上存在分歧——尤其是在参加新党的方式问题上,鸠山主张新党应该以普通市民为中心,不应该简单地合并原有政党,不应是“选举互助会”,而是应该以个人参加为主,通过每个个人的判断来决定其意志;而武村则坚持在党内协商的基础上,新党先驱全体加入新党。
鸠山大力批判“自民·社会·先驱”联合政权,打出“彻底改革日本政治、行政”的旗号;而武村则坚持继续参加联合政权。最终鸠山宣布退出先当先驱,以及拒绝武村加入新党。同年9月11日,“民主党设立委员会”结成,发起者有鸠山由纪夫、菅直人(新党先驱)、鸠山邦夫(由纪夫的胞弟,新进党)、横路孝弘、冈崎富子(社民党)等。9月28日,民主党正式成立,政纲是推进行政改革,将官僚主导政治转变为市民主导;强调地方分权;将日本建设成面向21世纪的先进发达国家。成立之时,民主党拥有57名国会议员(52名众议院、5名参议院),是国会内仅次于自民党和新进党的第三大党。民主党还同时设立“二人代表制” ,鸠山由纪夫负责党务,菅直人负责政务。同年10月底众议院总选举,民主党取得52席,与选前一样,没有变化。而内阁总理大臣桥本龙太郎在选后即暗示可以考虑民主党代表入阁,不过民主党拒绝,并表示将实行“阁外监督”。
民主党党内的鸠山和菅的矛盾一直存在。鸠山一直强调民主党的个人参与的重要性,但是菅希望民主党能成为大政党,而且主张和自民党联合执政。菅本人在民主党成立之后也一度继续留在政府内阁中担任厚生大臣,而正是他担任厚生相期间处理艾滋病对策问题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名声,他也因此成为民主党的头号人物,在1997年担任第二任党代表,而鸠山则转任干事长。
随着更多新进党员脱党加入民主党,民主党也不断壮大。1997年12月,鸠山、菅和新进党的细川护熙、鹿野道彦、羽田孜举行会谈,就下年的参众两院选举合作达成共识,决定在参议院选举前成立新党。
1998年1月7日,民主党和太阳党、国民之声、新党友爱、民主改革连合、五人党组成院内会派“民主友爱太阳国民连合”(民友连)。同年4月27日,民主党和民政党、新党友爱、民主改革连合正式合并成新民主党。
2003年9月,民主党与小泽一郎领导的自由党再次合并为一个新的民主党,使民主党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同年11月9日,日本举行第43届大选,在众议院480个议席中,主要执政党自民党由原来的247席降至237席,跌破众议院议席的半数;而民主党取得了长足进步,由137席增至177席。日本政坛由此进入了两大保守政党抗衡的时代。
2004年7月,日本第20届参议院选举,民主党获得50席,不仅超过执政的自民党,且刷新了在野政党在参议院选举中所获议席的历史纪录。这一结果显示日本两大政党主导政坛的趋势更加明朗。2004年7月,民主党在日本参议院选举中再次获胜,总席位增至109个席位,成为参议院第一大党。
从2006年4月起,小泽一郎出任民主党领导人。2009年5月11日,小泽一郎因其首席秘书涉嫌违反《政治资金规正法》,迫于压力宣布辞职。5月16日,民主党举行该党代表(即党首)选举,现任干事长鸠山由纪夫击败对手副代表冈田克也当选新一任代表。
在2012年12月17日的新一轮众议院选举中,以57个席位惨败(主要对手自民党获得294个议席),重新回归在野党行列。2012年12月25日日本前经济产业大臣海江田万里当选民主党新党首,任期将到2015年9月。
I. 日本有多少个政党
日本主要有6个政党。分别为:日本自由民主党、日本国民民主党日本社会民主党、日本共产党、日本公明党、日本民社党。
日本现行政党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以天皇为象征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的建立而形成的。日本实行多党制,但长期由一党执政。
日本政党最早出现于明治维新后的自由民权运动时期。1874年1月,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顺应新兴中小资产阶级反对藩阀专政、要求政府设立民选议院的潮流,发起组织了爱国公党,但不久解散。同年4月,板垣、片冈健吉等成立立志社。1875年 2月又以该社为基础成立爱国社(1880年 3月改称国会期成同盟)。
(9)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组建内阁的政党是什么党扩展阅读:
日本政党的相关史实:
1、19世纪80年代初,随着自由民权运动的衰落,中小资产阶级从宣传请愿活动转入组党活动,以准备在开设国会后参政。1881年10月,国会期成同盟等组织改组成为自由党,板垣退助任总理(即主席)。1882年4月,以大隈重信为总理的立宪改进党宣告成立。这两个政党的成立标志着日本正式出现了组织形态较完备的政党。
2、1884年10月,自由党宣告解散。1890年 1月,大井宪太郎等重组自由党,河野广中等组成大同俱乐部,板垣退助等组成爱国公党。同年9月,三党联合组成立宪自由党,1891年改称自由党。1896年,立宪改进党吸收几个小党改组成进步党。1898年6月,自由党与进步党合并为宪政党,组成以大隈重信为首相、板垣退助为内务大臣的“隈板内阁”,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政党内阁。
3、宪政党执政约4个月,即因旧自由党系和旧进步党系争夺内阁官位而发生分裂。旧自由党系继续使用宪政党的名称;旧进步党系则改称宪政本党,后来又改组为宪政会。经过多次改组,这两个政党分别嬗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两大资产阶级保守党──立宪政友会和立宪民政党。
J. 日本的政党制度
日本政治制度,战后日本其政体是议会制,具体而言属于议会中的议会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日本的政府是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原则,由国会,内阁,法院行使相应权力,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天皇作为国家象征被保留。
中文名
日本政治制度
外文名
Japan Government
主权者
国民
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
政体
议会制
快速
导航
宪法
议会
内阁
司法
政党
正文
日本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长期实行由天皇总揽统治权的君主立宪制。战后,根据1947年《日本国宪法》实行议会内阁制,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仍保留下来。
明治维新以前的政治制度日本国家形成较晚,3世纪初期才出现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即邪马台国。约4世纪,在本州中部又兴起了一个更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即大和国。到5世纪,日本奴隶社会进入繁盛时期。646年,大和国发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701年以后,又积极推行律令制度,于702年和718年分别制定和颁布了《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进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完成了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的转变。
8世纪后半叶,土地私有和庄园制度得到发展,10世纪时封建武士开始崛起。12世纪末,武士出身的将领源赖朝建立了统治全国的军事政府──镰仓幕府,从此,日本进入幕府时期。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成为中央政权,天皇形同虚设。幕府政治又称武家政治,它以军事封建统治为特色,以首长武家栋梁与从者武士之间的主从关系为基础。从者对栋梁(主人)提供军事服务(奉公),主人对从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时保护其领地。江户幕府时期,幕府又把将军领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国土地分为许多藩,封大名为藩主(诸侯)。大名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军事、行政、司法和征收贡赋等权利,但他必须对幕府纳贡和负担军事义务。藩成为幕府统治全国的地方机关。
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制度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频频叩关,民族矛盾和封建社会内部矛盾激化。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结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通过1868年的版籍奉还和1871年的废藩置县,将封建领主占据的藩地统归天皇管辖。特别是经过1868~1869年平息士族反叛的戊辰战争,日本开始走上近代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轨道。1885年结束了明治初年以来的太政官制,创设了内阁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月)正式颁布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通称《明治宪法》)。接着,又相继制定了《皇室典范》、《议会法》、《贵族院令》、《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会计法》等,确立了天皇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
内阁中央政权机关的领导核心,是由内阁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组成的合议体,行政权不属于个人,而属于统一体的内阁。内阁总理大臣由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免,内阁总理大臣须在国会议员中提名,半数以上的国务大臣也必须是国会议员,内阁对国会负连带责任。内阁必须得到众议院的信任,否则,内阁有权建议天皇解散众议院,或者内阁总辞职。内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多数阁员属该党议员,因此内阁和议会通常能保持一致。
法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参照英美法系进行了司法制度改革,强调司法独立,废除了明治维新时期仿效大陆法系建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别法院。法院组织系统分最高法院和下级法院两类。最高法院享有最高司法审查权,对国会和行政的决定和行为进行监督。下级法院分为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简易法院。各级法院一般兼理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实行四级三审制。法官实行任命制,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须交国民审查。法官根据宪法具有“身份保障”,但国会两院组成的弹劾法院可审判被追诉法官。
地方自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战后,《日本国宪法》和《地方自治法》扩大了地方自治的权力。《地方自治法》规定,都道府县及市町村为普通地方公共团体;东京都的特别区、地方公共团体的组合、财产区及地方开发事业团为特别地方公共团体。地方自治的职权包括:地方财政和地方财产管理权,地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权,课税权、警察权、统制权等行政执行权,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制定地方条例权等。自治机关由地方行政机关和地方议会组成。各级行政首长和议会议员均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和罢免。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虽然宪法和法律限制中央对地方的统制监督权,但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的监督和指导。如地方议会制定、修改或废除条例必须报自治省大臣核准;制定预算必须符合中央预算规定的比例;各项公共事务的管理应受有关省大臣的监督;总理有权直接罢免地方行政首长,地方大多数公务员由自治省安排等。
选举制度《日本国宪法》保障普遍选举、秘密选举和平等选举,以个人选举、直接选举、任意选举为前提。《日本国宪法》和1950年的《公职选举法》确立了国会议员、地方公共团体议会议员及其首长的选举制度。众议院议员512人,由全国130个选区选出;参议院议员252人,其中,100人以全国为1个选区,依比例代表制选出(采顿特计票法),其余 152人以都道府县区划为选区选出。地方议会议员定员由法律规定。选举的管理由行政委员会负责,分为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以及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选举管理委员会。年满20岁以上者均有选举权,对地方议会议员及其首长的选举,还有居住期限的限制。对参议院议员和都道府县知事的被选举权,为30岁以上,其余为25岁以上。禁治产者和禁锢刑(徒刑)以上的受刑者,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党制度日本实行多党制。虽在国会中占有席位的政党不少,但自由民主党自1955年以来长期单独执政。自由民主党内部派系林立,派系斗争从未间断,在斗争中,主流派和反主流派不断重新组合,这是日本政党制度的一个特点(见日本政党)。
国民的权利《日本国宪法》以尊重人权为基本原则,确认国民(不再是臣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权不受妨碍,宪法所保障的国民权利是“不可侵犯的永久权利”,法律不得限制;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的范围比过去扩大,增加了对公务员的选举罢免权、公民的赔偿请求权、不受奴隶式拘束和苦役的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脱离国籍的自由、学问自由、生存权、受教育权、劳动权、刑事赔偿请求权等新的规定。
宪法
现行《日本国宪法》于1947年5月3日实施。宪法规定,国家实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总体的象征,无权参与国政;“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第9条)。
2005年11月22日,日本执政的自民党正式公布了该党提出的宪法修改草案,其核心内容是抛弃了现行宪法中日本不得拥有陆海空三军等武装力量的重要规定,要求将日本自卫队升格为自卫军,并规定自卫军可以为“确保国际和平而展开国际合作活动”。[1]
议会
议会泛称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众议院定员480名,任期4年。国会可通过内阁不信任案,首相有权提前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参议院定员242名,任期6年,每3年改选半数,不得中途解散。在权力上,众议院优于参议院。每年1月至6月召开通常国会,会期150天,其它时间可根据需要召开临时国会和特别国会。[1]
内阁
内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厅(部委)的大臣组成。首相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免,天皇认证。
日本政府实施行政改革后政府机构为1府11省厅。[1]
司法
日本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下属各级法院。采用“四级三审制”。最高法院为终审法院,审理“违宪”和其他重大案件。高等法院负责二审,全国共设四所。各都、道、府、县均设地方法院一所(北海道设四所),负责一审。全国各地还设有家庭法院和简易法院,负责民事及不超过罚款刑罚的刑事讼诉。最高法院长官(院长)由内阁提名,天皇任命,14名判事(法官)由内阁任命,需接受国民投票审查。其他各级法院法官由最高法院提名,内阁任命,任期10年,可连任。各级法官非经正式弹劾,不得罢免。
检察机构与四级法院相对应,分为最高检察厅、高等检察厅、地方检察厅、区(镇)检察厅。检察官分为检事总长(总检察长)、次长检事、检事长(高等检察厅长)、检事(地方检察厅长称检事正)、副检事等。检事长以上官员由内阁任命。法务大臣对检事总长有指挥权。[1]
政党
战后日本实行“政党政治”,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各种政党相继恢复或建立。参加国会活动的主要政党有自民党 、民主党、公明党、日本共产党、社民党、保守新党等。
(1)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第一大党。1955年11月15日由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组成。50多年来,自民党绝大部分时间控制着日本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多数席位,曾连续单独执政长达38年之久。自民党是传统保守政党,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势力较强。该党主张立足民主政治理念,维护自由经济体制,修改宪法,坚持日美安保体制,增强自主防卫力量。对外政策方面强调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积极参与构筑冷战后的国际新秩序。自民党党内派系林立。自民党的最高领导是总裁,下有负责掌管党务、国会对策、组织、人事和财务的干事长、总务会会长、政务调查会长。执政期间,由总裁兼任内阁总理大臣。
(2)公明党:1964年11月17日成立,其母体为宗教团体创价学会。1970年6月实行政教分离。曾于1993年8月参加非自民联合政权,并历经分裂组合。2000年4月,公明党与自民党、保守党组成联合政权。该党自称为开放的国民政党,提倡在和平主义基础上构筑“世界中的日本”,主张坚持“中道路线”,贯彻深入民间的民主主义,尊重地方自主性,推行地方分权。
(3)民主党:民主党是仅次于自民党的第二大政党,成立于1996年9月。1998年4月,日本民主党、民政党、友爱新党、民主改革联合4个在野党组成新的民主党。当时,新民主党在国会参议院占有38个席位,在众议院占有93个席位,成为日本政坛第一大在野党。民主党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党大会,每年一月召开。民主党属温和保守型政党,主张推行民主、稳健的政治路线,并主张加强与亚洲各国开展外交活动,深化经济关系,强调对华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该党支持基础主要为工会组织和市民工薪阶层,其党员主要为年轻的职业人士,包括政府官员、律师、医生、银行家和新闻工作人员等。
(4)日本共产党:1922年7月15日成立,战后获合法地位。七十年代中期出现发展的高峰期。进入九十年代再次调整政策主张,注重灵活务实。党章规定党的性质为“工人阶级政党”和“全体日本国民的政党”。主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废除日美安保条约,将日本建成独立、民主、和平的自由国家。该党支持阶层比较稳固,基层组织健全。
(5)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前身为社会党,1945年11月成立,1996年4月改为现名。曾参加多党联合政权。该党主张建立尊重人类尊严、公正公平、自由民主的社会,创造性发展宪法所规定的主权在民、永久和平、基本人权、国际协调等理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