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古筝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古筝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05 07:32:34

❶ 古筝的起源历史

古筝是我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古筝是一件伴随我国悠久文化、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今的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秦筝。计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现在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 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我们注意,应邵乃东汉末年(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他地区筝形是否有异。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符合正统礼器的标准。当然,杜佑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筝究竟是否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认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据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不过是20多岁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华,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流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种可能。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这一说法就更不具备可能性。因为蒙恬修长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以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至少要晚十六年! 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载失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此说。 从以上讨论可知,无论是筝似筑还是筑似筝,筝的初试形态至今并未弄清楚。因此,筝的起源至今依然还是个谜,还需要我们继续探求。关于筝的起源的探求,显然是无法从文献中寻求根据的,看来必须求助于考古的新发现。

❷ 古筝的厉史起源与发展

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形成流传于秦地(主要是陕西、甘肃一带),盛行于隋唐。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到全国及亚洲不少地区。史称秦筝。对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

筝的起源

        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形成流传于秦地(主要是陕西、甘肃一带),盛行于隋唐。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到全国及亚洲不少地区。史称秦筝。对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

        第一种认为: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着《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二人争瑟,而产生了“筝”,仅是传说而已。

❸ 古筝从什么时候发明的

古筝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发明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一共10级。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

(3)古筝的历史渊源是什么扩展阅读

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了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等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70年代,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

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❹ 古筝起源于什么时候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越等国,其中以秦国最盛行,故有“真秦之声”、“秦筝”等称。古筝真正的起源,就如同它的命名一样,具有许多种版本,会有这样的原因,我想是来自于它沿革历史悠久,加上每个朝代对其加注的版本考究各不相同,因此才会有以下四种学说:说法一:筝渊源于瑟在史料中,可看到多处皆有因争瑟一分为二而成筝的记载,于上述对于“筝”命名的部份,已提及不少,在此不再详述。

说法二:筝筑同源说筝筑同源的说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记录,根据东汉应劭风俗通的记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及同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叙述到“筝,鼓弦筑身乐也”。因此有许多学者推断,筝的来源与筑相当类似,都是竹制,都是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之后筝不断演进,演变成十二弦木制筝,简单的说,筝与筑皆是由简单的竹制乐器所演进而生的,因此才有此一说。注:何谓“筑”?筑乃是一种便于携带流行于古代游牧民族用竹所制的简单乐器,战国时代流行于燕、赵、齐等靠北方的国家。北宋陈旸乐书“筑之为器,大抵类争,其颈细,其肩圆。竹鼓之,为琴……品声按柱,左手捩之,右手以竹击之,随声应律焉”。

说法三: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史料中的记载如下:1.汉应劭风俗通“仅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2.隋朝的音韵学家陆法言在切韵中说“筝,秦蒙恬所造”。

3.隋书乐志“筝,十三弦,所谓秦筝,蒙恬所作者也”。

4.唐段案节乐府杂录“筝者,蒙恬所造也”,虽然此一说法有许多文献证明,但仍有许都研究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推断,以下分项述之:(1)在孔子弟子所撰写的礼记、乐记中就已有古筝记载。这代表着在春秋时代,古筝早已流行,但此时蒙恬尚未出生,又怎么造筝呢?

(2)在公元前237年,在宰相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曾叙述到“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其中也有筝乐的记载,李斯和蒙恬虽是同时代人,但此文和蒙恬造筝之说时,相差了十六年,这是另一项否定蒙恬造筝之说的论点。

(3)其三,若蒙恬造筝为事实,怎会于史记蒙恬列传中,完全无提及有关造筝一事,令人可疑;另外在晋傅玄筝赋序及旧唐书音乐志中皆有反驳蒙恬造筝的记载。筝赋序:“……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旧唐书音乐志:“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此派学者认为蒙恬造筝说已不攻自破,不足采信;至于对蒙恬改造筝的说法倒是认为有可能的。在清朝朱骏声说文通训中提到:“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已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便证明了蒙恬改造筝的说辞。

说法四:筝为汉代京房所造承上述旧唐书音乐志提到:“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其后述是“筝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但实际上,“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之意,是京房设计了一个状如瑟的五音准,换句现代话应该是说京房制造了一个有五音准的调音器,而不是古筝。这算是一个会意上的差错,而非是真实的。那么倒底事实的真象为何?这些古人的说辞,你自己又相信谁?或许只有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才知道吧!也或许没有人真正知道!因为若要追溯每个乐器或音乐的确实的背景、历史,那么真正的创造者,应该是在当时的人民,因为筝乐早已在每个人的心中慢慢萌芽、茁壮而诞生。

❺ 古筝的由来

古筝的由来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形成流传于秦地(今陕西一带), 史称秦筝。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到全国及周遍不少地区。中国古筝艺术从文献上看,最早在《史记·李斯列传》中便提到“击筑弹筝”,这是第一次出现“筝”字,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筝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筝,通常人们又把它叫做古筝。这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传统筝曲给人们留下的古朴雅致的情趣有关。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筝”之称,在古代,筝还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关于筝的命名,史料中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l 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着《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二人争瑟,而产生了“筝”,仅是传说而已。
l 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两处谈到筝,即“弹筝博髀”和“退弹筝而取韶虞” .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l 早期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关于筝的命名,在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就说明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
这几种说法,以音响效果具有铮铮的特点而命名的论断比较合理。

❻ 古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战国时期,古筝就在秦国流行,所以它又被称为“秦筝”。古筝的流传甚广,从岭南至内蒙,几乎遍及整个中国。最初的古筝是从战国时期一种竹制的五弦乐器演变而来,秦汉时期,五弦发展为12弦,隋唐时期为13弦,元明时期为14弦,清代时期为16弦。

后经改良,由17、19弦不等而发展到21-25弦,筝弦也由原来的丝弦改为钢丝弦等。这样,古筝的音域和表现力得到很大提高,深受人们欢迎。它既可用作独奏、重奏、合奏,也可用作戏曲、曲艺和舞蹈等的伴奏。古筝的音色清越、高洁、典雅,委婉动听,具有一种幽远的独特神韵。

(6)古筝的历史渊源是什么扩展阅读

弹弦方法

筝的基本弹弦方法有两种:夹弹法和提弹法。 夹弹法:手指弹弦方向是从斜上方到斜下方,角度呈45度,发青厚实,音质饱满。弹奏时往往是无名指自然依放在筝弦上,使手有所依托,保持手型自然松弛。夹弹法是初学弹筝的基础弹法,也是传统技法的基本弹法。

提弹法:手指弹弦方向是从斜下方到斜上方,角度呈45度,发音清脆,音质干净。弹奏时往往是无依托,悬手弹。基础训练时切忌手型紧张,仍需保持手刑的自然松弛状态。提弹法是快速练习的重要弹法。

除这两种基本弹弦方法外,触弦的深浅,触弦角度的调整,触弦速度与力度的不同都给筝的发音带来极大的变化。在基础训练中要学会掌握不同的弹弦方法,学会调整触弦的角度、力度、速度,自如地运用到乐曲表现中去。

❼ 古筝是谁发明的

暂无可考证的发明者,只能知道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古筝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琴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7)古筝的历史渊源是什么扩展阅读:

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

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

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

❽ 古筝的来历和故事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今的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秦筝。计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8)古筝的历史渊源是什么扩展阅读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❾ 古筝的历史

一,古筝的起源
筝,又名秦筝,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乐淳朴典雅、古色古香,所以后来人又把它称为“古筝”。
古筝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它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方式之一。

二、古筝的发展
在漫长的二千多年历史进程中,经过历代弹奏者和乐器制作匠的共同努力,古筝这件华夏民族的古朴乐器得以不断改进,其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发展规律一样,也是由“简”和“繁”、“弹拨乐器”。
最初的古筝体积小,只有5根弦,后来发展到十二、十三、十六、十八,直到现在最多的有五十余根弦,目前惯用的则是二十一根弦,又称二十一弦筝。
古筝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非常流行,在日本、朝鲜、新加坡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可与钢琴并驾齐驱,由于古筝的表现力丰富,韵味深长、色音淳美、古朴典雅,弹奏起来时若玉珠落盘,时若翻江倒海,跌宕起伏,变幻莫测,气势磅礴,令人陶醉。

三、筝体简介
(1)筝头、筝尾。大的一头称筝头,小的一头称筝尾。
(2)岳山:古筝分前岳山、后岳山,大筝头处称前岳山,筝尾初处称后岳山。
(3)筝码:也称柱或雁柱,它是筝弦和面板的传振支柱,筝码可以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低,前后移动,以调整音质。
(4)筝弦:分钢丝弦和尼龙弦,从高音到低音依次排列为1—21弦。
(5)筝的共鸣体由面板、底板和两个筝边组成。

四、坐姿
1、弹筝姿式分立式、坐式及盘式(盘腿、坐地)日本、朝鲜弹奏政者多采用盘式,我国常用坐式。
2、坐式要点
(1)坐在靠筝头一边,身体右侧与前岳山延长线对齐、人体中线对第一、第二个筝码。
(2)筝上最高码之顶端在弹奏者胸腰之间。
(3)坐距筝体约10—15厘米。
(4)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呈“丁”字形。
(5)上体平直,放松自然。
3、手形要求
两肩自然放松,手腕放平,手呈半握拳状,各手指自然弯曲,各关节凸出,不能踏陷,大指要立起与中指相对,弹奏时各关节往掌心运动。

❿ 古筝的发展历史

、古筝的起源
筝,又名秦筝,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乐淳朴典雅、古色古香,所以后来人又把它称为“古筝”。
古筝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它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方式之一。
二、古筝的发展
在漫长的二千多年历史进程中,经过历代弹奏者和乐器制作匠的共同努力,古筝这件华夏民族的古朴乐器得以不断改进,其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发展规律一样,也是由“简”和“繁”、“弹拨乐器”。
最初的古筝体积小,只有5根弦,后来发展到十二、十三、十六、十八,直到现在最多的有五十余根弦,目前惯用的则是二十一根弦,又称二十一弦筝。
古筝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非常流行,在日本、朝鲜、新加坡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可与钢琴并驾齐驱,由于古筝的表现力丰富,韵味深长、色音淳美、古朴典雅,弹奏起来时若玉珠落盘,时若翻江倒海,跌宕起伏,变幻莫测,气势磅礴,令人陶醉。
三、筝体简介
(1)筝头、筝尾。大的一头称筝头,小的一头称筝尾。
(2)岳山:古筝分前岳山、后岳山,大筝头处称前岳山,筝尾初处称后岳山。
(3)筝码:也称柱或雁柱,它是筝弦和面板的传振支柱,筝码可以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低,前后移动,以调整音质。
(4)筝弦:分钢丝弦和尼龙弦,从高音到低音依次排列为1—21弦。
(5)筝的共鸣体由面板、底板和两个筝边组成。
四、坐姿
1、弹筝姿式分立式、坐式及盘式(盘腿、坐地)日本、朝鲜弹奏政者多采用盘式,我国常用坐式。
2、坐式要点
(1)坐在靠筝头一边,身体右侧与前岳山延长线对齐、人体中线对第一、第二个筝码。
(2)筝上最高码之顶端在弹奏者胸腰之间。
(3)坐距筝体约10—15厘米。
(4)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呈“丁”字形。
(5)上体平直,放松自然。
3、手形要求
两肩自然放松,手腕放平,手呈半握拳状,各手指自然弯曲,各关节凸出,不能踏陷,大指要立起与中指相对,弹奏时各关节往掌心运动。

阅读全文

与古筝的历史渊源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