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佔历史什么

佔历史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05 09:18:50

⑴ 台湾在历史上被哪些侵略者占领过

1、被荷兰占领过

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 中国、 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

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在今 台南市修筑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和 普罗民遮城(今赤嵌楼)作为 殖民统治的中 心,为增加 米、 糖等 农作物产量招募 福建沿海和 澎湖居民迁往台湾 开垦。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 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 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将其收购的 中国 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 利润。

2、被西班牙占领过

1626年至1642年 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被荷兰人驱逐。

3、被日本占领过

1894年 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翌年清朝战败,派遣李鸿章前往 日本议和,与 日本首相 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把台湾和 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佔历史什么扩展阅读: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 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 中华民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后又有 苏联参加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付出巨大的牺牲,终于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结束了台湾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历史。台湾人民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

⑵ 拜占廷国家历史的开端是什么样的

拜占廷国家历史式于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启用古城拜占廷为东都“新罗马”,这一年是公元330年,后来该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拜占廷历史起始年代长期以来一直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学者们对这一年代的判断各持己见,意见多达近10种。本书采用通说330年作为拜占廷国家史的开端。

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拜占廷国家在330年时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政治实体。这时正是罗马帝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发生了“公元3世纪危机”,这场危机使罗马帝国陷于全面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在动荡的局势中,相对稳定的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逐步发展,其作为帝国统治中心的政治地位逐步超过了帝国西部。自皇帝戴克里先(245或246~约316年在位)及其后的多位皇帝将行宫设在帝国东部。直至330年,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启用扩建后的拜占廷城为“新罗马”,标志着具有独立政治中心的政治实体的形成。而此时的罗马和亚平宁半岛作为帝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已经名存实亡。新国家带来了新气象,迁都后的君士坦丁一世,在新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国家还建立了有别于旧罗马帝制不同的血亲世袭制王朝,君士坦丁一世将皇帝的位子传给其子君士坦丁二世(337~340年在位),并后传四位血亲皇帝,从而开始了拜占廷帝国王朝的历史。同时,新帝国建立了由皇帝任免、对皇帝效忠并领取薪俸的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在拜占廷社会中,庞大的官僚阶层君士坦丁大帝由此形成,这个阶层与罗马帝国时期作为公民代表的官员存在着本质区别。有了官僚机构,当然少不了军队和法律,这些国家机构的建立直接服务于皇帝的统治。而皇帝成为军队最高统帅,同时还是立法者和最高法官。

拜占廷国家政治制度的剧变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自“公元3世纪危机”以后,西罗马帝国陷入经济萧条、人口锐减、城市破败、商业凋敝的危机之中,衰亡之势不可逆转。与之相反,东罗马帝国则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对危机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早期拜占廷农村存在的公社制、隶农制、自由小农制,家村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使农业经济一直比较发达的东地中海沿海地区避开了类似西罗马帝国那样严重的农业危机,因而,也为早期拜占廷国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条件。早期拜占廷国家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也使占有商业贸易地理优势的拜占廷帝国,能够继承古代世界开创的东西方贸易传统,发展起活跃的国际商业活动,以至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金桥”(马克思语)。显然,330年时,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地中海经济区已经形成,它不再是西罗马帝国经济的附属部分,而是一个具有独立经济系统的区域。不仅如此,其繁荣和发达的程度还远远超过罗马帝国的西部。

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必然造成拜占廷帝国在宗教和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基督教的迅速发展。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的古罗马,并广泛流传于东地中海沿岸地区,至3~4世纪时,它已经从被压迫被剥削的下层人民的宗教逐步演化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其早期的性质、社会基础、教义、教会组织和教规礼仪也随之发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变化,日益成为罗马帝国政府的统治工具。4世纪上半叶君士坦丁一世颁布的《米兰敕令》,和他亲自主持召开的尼西亚会议,实际上是变相的宣布基督教获得了国教的地位。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播,为普遍存在的对现实生活绝望的社会心理和颓废思想提供了精神寄托,使意识形态的混乱局面得到调整,而刚刚建立的拜占廷帝国也慢慢趋于稳定。由于东罗马帝国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相对繁荣,以希腊人和希腊化的其他民族为主体的拜占廷人,就开始有选择性地吸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东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积极发展具有独立文化特征的拜占廷文化。可以说,东地中海地区一直是古典文化的中心,也是拜占廷文化发展的温床。

君士坦丁大帝

⑶ 拜占廷历史分期是什么样的

自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新罗马”,开始东罗马帝国时代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陷,拜占廷历史经历了1100余年。在此期间,拜占廷历史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330~610年的早期拜占廷史,610~1056年的中期拜占廷史和1056~1453年的晚期拜占廷史。

早期拜占廷国家经历了由古代社会向中古社会的成功转型。为了能够在普遍的混乱和动荡中找到维持稳定的统治形式,拜占廷帝国皇帝进行多种尝试,其中以君士坦丁一世和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的改革为突出的代表。查士丁尼一世以其毕生精力企图重振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力图恢复古代罗马帝国广大的旧疆界,其努力注定要失败,因为在旧社会的框架和制度中寻求建立新秩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还了。565年查士丁尼一世逝世后,拜占廷帝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危机,政变不断,外敌入侵,农田荒芜,城市缩小,人口减少,特别是斯拉夫人、阿瓦尔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伦巴第人等周边民族的四面围攻进一步加剧了形势的恶化。

610年,希拉克略一世(610~641年在位)登上拜占廷帝国皇位的宝座,标志拜占廷中期历史的开始。在此期间,为加速帝国社会组织的军事化,拜占廷进行了以军区制度为中心的改革。这一制度适合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力地缓解了危机形势,为稳定局势、加强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帝国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拜占廷军队以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为基地,不断对外扩张。到马其顿王朝统治时期,拜占廷帝国势力达到鼎盛,而瓦西里二世(976~1025年在位)发动的一系列成功的对外战争成为拜占廷国家强盛的标志。但事物是瞬息万变的,曾经一度挽救拜占廷帝国危亡形势的军区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一系列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军区制下发展起来的大土地贵族日益强大,在经济和政治上都足以与帝国中央集权相对抗,而军区制赖以存在的小农经济基础的瓦解,成为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开端。马其顿王朝统治的结束标志拜占廷帝国中期历史的终结,同时也是拜占廷衰亡史的开始。

晚期拜占廷历史是帝国急剧衰落、直至灭亡的历史。11世纪末,曾鼎盛一时的军区制彻底瓦解,帝国经济实力急剧下降,国库空虚,以农兵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的瓦解使拜占廷不仅陷入经济危机,而且兵源枯竭。以大地产为后盾的贵族、特别是军事贵族参与朝政、角逐皇位,他们相互残杀,引狼入室,致使君士坦丁堡于1204年失陷于十字军骑士之手。此后,拜占廷国土分裂,中央集权瓦解,领土不断缩小,最终极盛一时的拜占廷到了沦为东地中海的小国的地步,而且还要在奥斯曼土耳其、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等强国之间周旋、苟延残喘。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干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1449~1453年在位)阵亡,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

⑷ 占姓的来源是什么

占姓源出妫姓田氏。周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为陶正,舜帝之后,武王封其子满为陈侯,在太昊之墟,故地在今河南淮阳,复为妫姓,以奉虞舜之祀,是为陈胡公。

春秋时至陈宣公,陈人杀太子御寇,厉公之子公子完避祸奔齐,为齐工正,字敬仲,以齐地“陈”、“田”之音相近,不想称本国故国之号,而改姓田。公子完之子孙书,字子占,其后以字为氏。占姓的历史大约有2500年。

另,清朝初期,在满洲人才中发现有占姓。自我国大陆实行简化字后,出现了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很多詹姓改写为占姓,是造成今天占姓人口数量进入当今排名三百位内的主要原因。

⑸ 拜占廷历史始于什么时候

拜占廷国家历史始于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启用古城拜占廷为东都“新罗马”,这一年是公元330年,后来该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拜占廷历史起始年代长期以来一直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学者们对这一年代的判断各持己见,意见多达近10种。本书采用通说330年作为拜占廷国家史的开端。

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拜占廷国家在330年时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政治实体。这时正是罗马帝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发生了“公元3世纪危机”,这场危机使罗马帝国陷于全面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在动荡的局势中,相对稳定的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逐步发展,其作为帝国统治中心的政治地位逐步超过了帝国西部。自皇帝戴克里先(245或246~约316年在位)及其后的多位皇帝将行宫设在帝国东部。直至330年,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启用扩建后的拜占廷城为“新罗马”,标志着具有独立政治中心的政治实体的形成。而此时的罗马和亚平宁半岛作为帝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已经名存实亡。新国家带来了新气象,迁都后的君士坦丁一世,在新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国家还建立了有别于旧罗马帝制不同的血亲世袭制王朝,君士坦丁一世将皇帝的位子传给其子君士坦丁二世(337~340年在位),并后传四位血亲皇帝,从而开始了拜占廷帝国王朝的历史。同时,新帝国建立了由皇帝任免、对皇帝效忠并领取薪俸的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在拜占廷社会中,庞大的官僚阶层帝国的创立者—君士坦丁大帝由此形成,这个阶层与罗马帝国时期作为公民代表的官员存在着本质区别。有了官僚机构,当然少不了军队和法律,这些国家机构的建立直接服务于皇帝的统治。而皇帝成为军队最高统帅,同时还是立法者和最高法官。

⑹ 土地使用证上注明历史占用是什么意思

国土变为集体土地批准拨用宅基地:国土无偿提供给个人或单位土地使用权(一定要注意是使用权不是享有权),是指用于修建房屋的地基面积,如果以后拆迁安置的话,只能享受房屋安置,拆迁房屋补助,土地就不能享受了.

⑺ 历史上姓占的有谁,说说他的故事

占小詹姓来源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姓苑》所载,周宣王封庶子于詹,建立詹国,子孙以国为氏。

2、据《路史》所载,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同瞻,备受尊敬)者,子孙因以为氏。

3、据《百家姓溯源》所载,古代负责占卜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后有以官职命姓者,称詹姓。

4、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均以邑为氏。

5、出自他族。今蒙古、土家、台湾土着、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詹文侯。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今地不详),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詹姓源起久远而又头绪繁杂,据《辞源》记载:“周有詹父,詹恒伯,相传出自周宣王支子。”又载:“晋有詹嘉,虢有詹父,郑有詹伯。”而晋郑之詹又别于宣王之子,可见在春秋时期,詹姓已分布于晋(今山西一带)、虢(今河南郑州西北)、郑(今河南新郑一带)等地。战国时楚(今湖北一带)有术士詹何,西汉有匈奴儿单于詹师庐(存以备考),东汉有武陵(治今湖北溆浦南)蛮詹山。可见在两汉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今湖北、湖南一带。当然,有史料表明两汉时期的詹姓大多繁衍于古渤海郡、河间郡一带。晋代的永嘉之乱,导致空前的浩劫,五胡十六国从此开始,中原地区汉族子孙向南播迁也自此起步,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当时,随着动乱的扩大,中原的姓氏逐渐出现于今华东、华南、中南之地,其时入闽八姓中含詹姓,其在南方奠基既早,也就自然而然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名门着姓之一。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板荡,狼烟又起,时北地民众为避兵火,扶老携幼,颠沛流离,辗转南下,寻求一方净土,詹姓子孙亦概莫能外,随之南迁,这就使得南方原本就多的詹姓家族,队伍更为庞大。如詹敦仁由河南光州固始避乱隐居闽地之仙游,遂家于当地。两宋之际,詹姓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且多为南方人。明初,山西詹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湖北等地。明中叶以后,随着我国航海技术的提高,闽粤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台谋生者。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后湖南、湖北之詹姓伴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迁今四川、重庆之地。清中叶以后,詹姓分布更广,并有詹姓人扬帆南洋,远徙东南亚。如今,詹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其分布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浙江、江苏、福建、台湾等省为多,现代因简化字中詹与占的误用,詹姓多被人以占姓见诸文字报刊,实然,詹与占为两个不同的姓氏。

郡望堂号

詹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①渤海郡,汉代设置,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后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②河间郡,汉河间国,北魏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后移治今河北河间西南。

堂号:“河间”、“奎光”、“洁身”等。

宗族特征

1、詹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

2、詹姓永嘉之乱徙奔江南,有詹氏先人咏诗为证,如《永嘉衣冠南渡诗》:“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南来频泪洒,渴骥每思泉。”又有《访宗人》诗:“仆马甘栖息,南来择地安;巧将茅作舍,城近绕庐山。喜识宗人面,襟怀自觉宽;开图阅源派,涕泪染衣斑。”可谓一字一泪,血泪交织。

名人精粹

詹何:战国时楚国术士。善术数,传说坐于家中,能知门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

詹雄:福州(今属福建)人,唐末诗人。工诗,与陈黯等齐名。不第而终。

詹必胜:婺源(今属江西)人,唐末将领。昭宗大顺年间,王审知攻福州,年余不下。后审知擢必胜为先锋兵马使,强攻城之西南,必胜冒矢石先登。城破,必胜殁于阵。

詹琲: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詹敦仁子,五代时隐士。有文才,能诗。隐于凤山,号凤山山人。清源军节度使陈洪曾向朝廷举荐他,他固辞不就。

詹先野: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时名士。其博鉴经史百家。仁宗天圣四年领乡荐,继应贤良科。后隐居武夷,吟咏山水间,终日忘归,人谓其有仙风道骨。

詹体仁: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宋代大臣、名士。少从朱熹学,后进士及第。初任太常少卿等职,后因参予策立宁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后又改任静江知府,任内减免赋税,赈粮救灾。官终司农卿。其博极群书,疏荐为当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遗集》。

詹师文:建宁崇安人,南宋词人。进士出身,任婺源尉时,捕盗有功,因调江西宪司检法官,治狱无冤。后归家,以词赋名于时。有《幔亭遗稿》、《通典编要》。

詹渊:建宁崇安人,宋代官吏。进士出身,授临江户曹掾。决狱清明,民有冤屈,皆找其审决,时有:“宁为户曹非,不愿他官直”之语。累迁监车辂院。

詹凤翔:江西乐安人,元末明初理学家、文学家。洪武初被荐于京,以病免,归任本府儒学训导。自少至老书不释手,有《大学中庸章句》、《家礼括要》、《律吕新书括要》、《理学类编》及《奎光堂文集》等。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弟盘女妻之。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会议夹禘礼,同议当,遂用之。洪武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还,进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四年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纪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七年五月书成,自起兵临濠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乃分四十类,凡五卷,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焉。是年赐敕致仕,语极褒美。未行,帝复命与濂议大祀分献礼。久之,起承旨,卒。同以詹徽:詹同之子,字资善,洪武十五年举秀才。官至太子少保兼吏部尚书。有才智,刚决不可犯。勤于治事,为帝所奖任。然性险刻。李善长之死,徽有力焉。蓝玉下狱,语连徽及子尚宝丞绂,并坐诛。

詹希原:詹同从孙,为中书舍人,善大书。宫殿城门题额,往往皆希原笔也。

(以上出自明史.列传二十四)

詹泮:字少华,江西玉山人,明代官吏、诗人。正德十六年进士。章懋弟子,以讲学为己任。官至礼科给事中。诗文别具一格,有《少华集》。

詹王圭:江西波阳人,明代官吏。正德进士。嘉靖初为建宁县知府,有惠政,民为其树“遗爱碑”于名宦祠。官终贵州副使。

詹方桂:清安徽休宁人,字天木。工书画,精医理,通术数,能预测天气。顺治二年,避居松罗山。有《四家小品》。

詹天宠:江西婺源人,清代易学家、书画家。性聪慧,通晓阴阳、星纬、术数等书。工书、仿朱熹酷肖。善画,尤善画卉。

詹天佑:广东南海(今属广州)人,近代铁路工程学家。十二岁赴美留学。后入耶鲁大学,学土木工程及铁路专科。一九零五年创建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后,举世皆惊。他是我国自行设计修建铁路之第一人,特授工科进士。有《铁路名词表》、《京绥铁路工程纪略》等。

⑻ 占筮的历史来源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占筮,筮得某卦,便查阅《周易》该卦的卦爻辞,以此推侧所问之事的古凶。《左传》、《国语》记载以《周易》卜问古凶的占例有二十余条。战国以来的《易传》,主要在论述《周易》哲理思想,但均是对卦爻辞的发挥及对筮法体例的阐释。《系辞上》第九章详细介绍了大衍之数揲蓍法。《说卦》等传亦是对春秋以来筮法中取象和取义说的总结。汉代孟喜、京房等象数派易家利用《周易》讲阴阳变异,此后象数派在以象数解易的同时,逐步形成一套庞杂的术语体系,使占筮之法趋以繁琐和多样性,并出现了诸如三国管辂、北宋邵雍等占卜大家,对此历代均有人持否定态度。孔子曾说:“不占而已矣。”(《论语·八佾》)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认为学易不必去占筮,易可以使人改过从善。荀子指出:“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注重卦爻救育意义而不迷信筮法成为儒家易的正统,义理派尤为排斥象数、占筮。今人则一般将占筮看作封建迷信,参见”占筮派”、“占卜宗”条。
古以蓍草卜问祸福。后亦泛指占卜活动。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又言 武肃王 左右算术医流无非名士,有 叶简 、 李咸 者善占筮。”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荀子 是最反对迷信的,他虽然推崇《周易》,但扬弃了它的占筮的一面。”

⑼ 历史上的占田制是什么

占田,是农民向官府登机占有田亩的意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颁布占田令。占田制成为西晋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三国时期,各国推行屯田制,有军屯和民屯,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有利于魏、蜀、吴实现区域性的统一;而且对安置流民,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家对屯民的剥削日重,更有赐田复客制度,促进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屯田制逐渐被破坏。

在西晋建立之处,屯田制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国家政权。但随着专制皇权的衰落失控,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起来,世家大族占领的土地还可以传袭,经济基础更加的牢固。占田制就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被均田制所取代。

⑽ 拜占廷国家的历史开始于哪一年

拜占廷国家历史始于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启用古城拜占廷为东都“新罗马”,这一年是公元330年,后来该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拜占廷历史起始年代长期以来一直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学者们对这一年代的判断各持己见,意见多达近10种。本书采用通说330年作为拜占廷国家史的开端。

阅读全文

与佔历史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