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董氏家族辈分排列谁知道
一,从藁城董氏辈分排列说起 文士守敬,武尉秉成,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云际会,景胤繁隆,职列将相,位及公卿,台各垂勋,青史标名,流芳百代,华表可宗。这是藁城元代董俊后裔的辈分排字。董俊(1184 - 1232)家族正象排字辈中说的一样,文治武功,从中山(藁城古称中山)肇起,荣耀于元朝,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后裔繁衍兴隆,为将为相,一门万石,四门五公遍布全国......说起来让人难以相信,这48个字是董俊后人于上世纪50年代才挖掘整理出来的,距离他们的始祖已经遥遥700多年,使人感慨万端。河南安阳城西董家有一份家谱是这样写的:禄思德自仲舒万,元朝进和新文延,良玉加生茂,天人策大贤,洛阳连西昭,孝心得先缘。这份家谱排辈比藁城更为完美,它告诉人们,本支始迁祖是董禄,他的儿子与孙子辈是思字与德字辈。他们先祖是董仲舒,元朝当官的是“新(昕)文延(彦)”,追溯其家族来源于洛阳 - 西昭(嫡)。这份排辈图向人们明明白白交代从燕山(北京)来的董俊后裔董禄,元末明初家族与迁徙轨迹。良玉是董俊三子董文用(彦才)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敬“字辈与”武“字辈后裔,生(升)则是第五代“尉”字辈。这些排字在藁城家谱上显示非常清楚......从以上两份家谱可看出,先人们在排字辈时是十分严谨和非常巧妙的。后人阅后立刻就明白自己的家族的来龙去脉识得自己先祖的渊源。 二,家谱排序中的摹仿现象 公元1744年干隆皇帝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希言公彦成,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孔令昭又在这三十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道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这种由皇帝钦赐的家族派衍排字,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独此一家。由于名出皇门,因此模仿之风覆盖九州大地。首起追随的就是孔子的儒家弟子,孟氏家族甚至一字不差的将孔子家谱排字照本宣科......近代和现代,凡我董氏续谱排字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去摹仿孔孟家族的字迹。其实,对我董姓来说这是一种恩德互惠现象。董仲舒在曲阜有着重要地位,许多石碑和县志地方志,乃至文献书刊均有记载董仲舒的事迹资料。如孔子51代孙孔元措所着《孙氏祖庭广记》记载,汉代在孔子故宅讲堂遗址发掘出夫子瓮有丹书(用朱砂写的字):“后世修吾书董仲舒”。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孔书凡绝。自董仲舒献策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复活已经灭绝了的孔书。孔子后人把董仲舒尊为恩人,在孔府“报德祠”中摆上董仲舒的牌位,进行祭祀。而董仲舒的后裔也以尊儒学为大任,不仅在人文理论上提倡儒道,而在自己的家谱中也有意识地融入儒家一脉文风。如“存维宪秉祥”(睢宁董氏排字),“庆毓继广”(贾旺董氏排字)......不一而足。 三,儒家名句覆盖万姓 董仲舒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大学》提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乃至儒家主张的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五行易经”等等,构成了中华民族万家姓的名字渊源。我董氏家族亦步亦趋,甚至走在全国各姓排列之巅。通览我董氏各地族谱,无论在久远的古代,还是在科技发展的今日,无处不显示着中华儒家的身影。本文仅就个别字样为例剖析简述如下。“彦”古代指有才德的英俊人物。这个字无论在孔孟家谱还是在我董氏家谱均被广泛应用,如董俊家谱文字辈的字均为“彦”,象彦才,彦诚等等。而最近发现的洛南竹木简家谱中甚至将“彦”字罗列十数人之多。从它们排列时间上看,似乎出于同一时代,如排列在198世的彦淳,彦吉,彦贵,彦喜,彦裔等大系列一族,他们的在世年代恰恰与藁城董氏“彦”字辈的年代如同一辙。两个谱系是如何不约而同使用统一字辈?还有象董一元的”一“字辈,竹木简家谱上竟然有20余人之众。同样,类似于”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更是无处不在比比皆是。 阴阳五行是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各地家谱以五行为序的排辈更是层出不穷。如”水木土火金“,各家谱大致是按其顺序,先水字旁,后木字旁排列。”土“字甚为重要,被尊为”中土“,它可以扩展为王字旁和玉字旁。这些带有五行的字根屡屡出现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家族的族谱上。甚至也有不约而同的同一年代同字旁名字出现在各地家谱上,如带金字旁的字同时出现在浙江,江西,河北等地。这不能不使我们产生一种莫名其妙地联想,难道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家族的同宗们也象现代一样,曾通过什么会议统一了这种同一规模的名字命名? 四,时代变迁与名谓隐匿 现代,当我们从事家谱联宗时会自然地遇到一个十分尴尬困难局面。同是一个家族,甚至已经知道自己的先祖名字,但是在对照每份家谱时就是对不上号。如董文忠后代的董士珍次子,尽管知道先祖是董文忠,可家谱上显示的却是另外一个名字,这叫“隐伏”。为何这样?下面让我们作一个小剖析:睢宁董文忠后裔有一个庞大族群,他们的家谱非常完整,但文忠以下只列出士珍 - 善权。显然,这一名字排列不是其家谱真实的次序。关键在于士珍的儿子为何叫“善权”?经过三年的调研探讨,笔者始明白过来,这是在那个动荡不安时代,这支族群为保护自己后裔不受政治(军事)风暴的迫害,从而采取隐伏行为,将名字隐匿。现在知道,士珍的六个儿子中的次子叫董守庸,此人在元朝英宗时期有过不平凡的遭遇。据元史本纪:"泰定帝辛亥御史中丞董守庸坐党铁免官"。元英宗被铁失弑,后派人到大都封府库收压官印,有人急报当时御史中丞董守庸,董守庸借口“宫禁事”而不予配合,被免除官职,后来情况不明。又查史料始知,善权是上古尧时代的一名学者名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后代脱离政界而隐居他乡。尧曾数次寻访不出......董守庸免官后极有可能借用善权名谓隐居他乡(实为景州)。其长子扬(敬钖)就居住在景州。又如赣榆董氏一族,从家族发展脉络分析毫无疑义是董俊后代。但族谱只记载了其始迁祖董雄而将其渊源隐伏...... 五,寻根问祖要讲究方法虽然派衍辈分排字在各地家谱上均有记载,但它并不能为我们寻根问祖提供可靠信息,这是因为这些排字是后代人拟定的。笔者从互联网上广泛的进行了统计,发现七成到八成的排字只反映该家族的四代到五代(100余年)。明代早期大致有序言阐述,但始迁祖写的很含糊。更为蹊跷的是大多数家谱均将自己的祖源写成“从山西洪洞来”......寻祖最重要的是从家谱中找到自己的开山祖(始前祖),再找出序言中对先祖的历史踪迹,经过分析,在落籍地先定点周边同姓人的概况,然后从历史记载中寻觅相应的名人或历史事件,这样就比较好找的多。派衍字虽然很重要,但还是应当这样分析:1,如果辈分是两三辈或三四辈的话就不好找,因为时间太短,排的字大都是后人研究制订的。2,如果代数较长,首先计算出大致年代(每代25 - 30年)。再从谱序中对照本家族发生的事件,联系历史人物,就好找多了。3,要多多与本家族老年人谈论家族历史,从他们尚能记得的家族传说,荣辱事件中寻找新线索......当然还有许多较为细致的分析方法,这就要靠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努力来完成,本文不赘。 http://know.shouker.com/user6/lylcdyx/2010/1/2/389930.html董氏家族备份排列。
② 历史上,有多少举足轻重的人物却死的轻于鸿毛
1921年到至今,我党的奋斗发展已经近一百年了。这期间涌现了无数革命先驱和英雄模范,他们不顾自身安危,为国家的发展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甚至是生命,因为他们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置于个人之上,怀着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为民族之幸福而努力的信念,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大家相信都耳熟能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出处是在一个人的追悼会上。
这个人就是张思德,作为一名平凡又普通的警卫战士,他的牺牲却让主席肃然起敬,不仅专门为他开了追悼会,还亲自为他写挽联。
本来警卫长决定就地掩埋张思德的遗体,也是主席下令连夜将遗体运回,可见张思德在主席心中的重要地位。
在追悼会上,主席甚至带头向张思德的遗体默哀。虽然张思德的生命长度永远定格在了29岁那一年,但是他的精神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张思德就是这样舍己为人,不畏艰险,因此受到了领队的高度赞扬。长征出发时有80000余人,可是只有37000余人成功抵达陕北进行会师,四万多英魂就此埋骨在各地。
可以说这场伟大的长征,是这些瘦成皮包骨头但是精神丰盈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脚步和意志一步步丈量出来的。
几十年过去了,提起长征事件,就像曾经走进过长征的西方记者斯诺说的,不论对红军的看法是什么,无论看者的政治立场如何,每个人都必须承认,长征是伟大的!
因此,像张思德一样参与长征的战士也是伟大的。长征也是张思德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他常常以长征的事迹和精神来激励自己和身边的战友。
因为在他看来,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个大家庭,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的兄弟,大家更应该携手并进才对。
③ 求五四运动时期的杰出人物的简介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托陈取消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1931年5月,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原名胡洪骍、嗣穈,字希强,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今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着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26年3月领导北京群众反对日英美等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请愿示威游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方针。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着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还有:
李大钊(1889-1927)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1907年夏至1913年夏,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求学。1913年底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期间,曾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卖国的斗争。1916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晨钟报》主编。1917年1月又任《甲寅》日刊编辑。在此期间,在《甲寅》、《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和社会进步的文章。1917年底,入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并参与编辑《新青年》,先后任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率先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着名论文,和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并和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作坚决斗争。1920年春,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在北京创建共产党小组,11月小组改称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任书记。中共一大后,成立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任书记,负责领导北京和北方地区党的工作。1922年8月,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为候补中央委员,赞成国共合作。1923年6月,赴广州参加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驻北京委员。会后,组建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兼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1924年3月兼任委员长(1925年1月中共四大后委员长改称书记)。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负责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北京执行部的工作。同年6月,作为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同年11月离苏回国。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中央委员。同年10月,取消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兼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的建制,分别组建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简称北方区委)和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任北方区委书记。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积极组织和领导北方的革命运动,多方与冯玉祥国民军合作,开展推翻北京军阀政府的斗争,组织北方人民支援北伐战争。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缉,遂避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兵营,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原名俞铭衡,以字行,字平伯,德清东郊南埭村(今城关镇金星村)人。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赴日本考察教育。曾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后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顾问,中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俞平伯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1918年,以白话诗《春水》崭露头角。次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至抗战
前夕,先后结集的有《冬夜》、《西还》、《忆》等。亦擅词学,曾有《读词偶得》、《古槐书屋词》等。在散文方面,先后结集出版有《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曾传诵一时。
1921年,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两年后,亚东图书馆出版专着《红楼梦辨》。1952 年,又由棠棣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研究》。1954年3月,复于《新建设》杂志发表《红楼梦简论》。同年9月,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弃对《红楼梦》的研究。1987年,应邀赴香港,发表了《红楼梦》研究中的新成果。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论着合集。还着有《论诗词曲杂着》、《红楼梦八十回校本》,有《俞平伯散文选集》等。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
④ 为党牺牲的英雄人物有哪些
1、赵一曼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
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助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⑤ 为国牺牲的英雄人物及事迹。
1、王麓水
王麓水,又名王培岳,1913年生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长丰乡一个雇农家庭。“身是萍乡一雇工,参加革命显英雄。鲁南解放开新局,痛惜城郊未竟功。”这是王麓水牺牲后董必武所写的题词,概括了王麓水壮烈的一生。
2、卢冬生
卢冬生,1908年生,湖南湘潭人。出生于佃农家庭,当过放牛娃,在工厂做过徒工。1925年到湘军第4师当兵,次年参加北伐战争。
长征途中,卢冬生率部或作前锋,或当后卫,时而攻坚,时而阻击,屡担重任,屡建奇功。1939年,卢冬生被派到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2年到驻苏联远东地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工作。1945年9月回国,卢冬生先后任哈尔滨卫戍司令员、松江军区司令员等职。12月14日晚在哈尔滨市殉职,时年37岁。
3、张思德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
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4、彭雪枫
彭雪枫,1907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大革命时期,彭雪枫在党的影响教育下,接受了马列主义,开始了“出生入死,致力革命二十年”的光辉斗争历程。
1932年9月上旬,红三军团师长郭炳生企图挟所属第五团叛变投敌。时任师政委的彭雪枫仅带随行武装潜行北上追了5天,将全体指战员带回来与主力会合,因此荣获“红星奖章”。
5、王甲本
王甲本,字立基,1901年8月出生于云南平彝(今富源县)。1918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历任排长、营长。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1师151旅旅长。1937年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98师副师长。先后参加了鄂西会战、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常德战役、衡阳战役,屡立战功。后升任第79军军长。
⑥ 历史上的谭姓名人
1、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着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着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着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着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不仅饱读经书,而且遍历南北各省,足迹踏至新疆、台湾诸地。游历中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留连忘返倍加热爱,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
面对满目疮痍日趋衰落的中华民族,他冥思苦索着挽救良策,终于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中找到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
这一思想自中法战争萌芽,至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 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
2、谭纶
谭纶(1520年—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汉族,江右民系,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家,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又与戚继光并称“谭、戚”。
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谭纶受命任台州知府,以防御侵扰沿海的倭寇。谭纶在当地招募乡勇千人,练兵御倭,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挫倭寇。
次年,数万倭寇再扰台州,谭纶亲率死士大战,三战三捷,使军威大振。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抚,剿灭福建倭寇,收复兴化。隆庆二年(1568年),出任蓟辽总督,负责京畿防务。自居庸关到山海关,修建防御台三千座,加强东北防务。
史称其“历兵间三十年,计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明神宗即位后,被起用为兵部尚书,累加太子少保。
万历五年(1577年),谭纶去世,年五十八。
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谭纶喜爱戏曲,促成海盐腔与弋阳腔的融合,形成一支重要的戏剧力量“宜黄腔”。着有军事着作《说物寓武》二十篇。
3、谭延闿
谭延闿(1880年-1930年),字组庵,湖南茶陵县人,中国国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长。
1880年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904年中进士、他二十八岁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后与时偕行,支持立宪。
辛亥鼎革,又赞成革命,追随孙中山,后与汪精卫合作,又与蒋介石结盟,直至逝世。且广交游,有“药中甘草”之誉;能治军,曾多次领军征讨,有“翰林将军”之称。
善书法,为民国颜体第一人,着有《祖盦诗集》、《慈卫室诗草》、《祖盦诗稿》等。
4、谭平山
谭平山(1886-1956),又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广东高明人。1909年在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开始投身于反对清政府的宣传活动。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谭平山当选为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组织部部长。
5、谭献
谭献(1832~1901),近代词人、学者。原名廷献,一作献纶,字仲修,号复堂、半厂、仲仪(又署谭仪)、山桑宦、非见斋、化书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谭献的词,内容多抒写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于强调“寄托”,风格过于含蓄隐曲。但文词隽秀,琅琅可诵,尤以小令为长。着有《复堂类集》,包括文、诗、词、日记等。
另有《复堂诗续》、《复堂文续》、《复堂日记补录》。词集《复堂词》,录词104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