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学科素养是什么

历史学科素养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05 13:27:25

❶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

1、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2、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3、历史理解和解释: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4、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❷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1、核心理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本原理:
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⑥阶级分析方法;
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
2、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
呈现形式: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
3、核心方法: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呈现形式:史料分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史论结合、观点论证等。
4、核心能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呈现形式:历史叙述、历史评价、历史理解、因果关系等。
5、核心价值: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呈现形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科技文明、爱国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治、联系现实等。

❸ 初中历史五大学科素养都有哪些

历史学科的五大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国家情怀。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这五大核心要素是历史的本质和要求,历史是需要将时间跟空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学习历史需要明确基本史实,只有在了解史实之后才能够更深入的去发现理解和分析,并且解决各种问题。当然关于历史问题,相信每一个人在理解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角度和出发前提还有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往往产生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再者人的主观也会有区别,所以需要用科学的时观来作为指导,利用已经知道的这些食料,对历史做客观准确的诠释。

❹ 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哪些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热爱祖国、弘扬文化的民族意识;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求同存异、服务世界的全球意识;崇尚科学、坚持求真的科学意识。

❺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摘 要:历史课堂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学科素养,体现历史课堂的价值取向,可以展示教育部提出的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进而实现历史教育的两大重点——健全人格与公民素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课堂 实现
2016年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发表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题“一点四面”(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的改革主题,对我们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命题的侧重点,这就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成为我们思考的话题。[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历史教育,更离不开历史课堂。历史课堂教学是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有价值引领的不失魂

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

历史学科核心素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一)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内涵: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表现: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表现: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内涵: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表现:1.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2.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4.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5.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也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内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表现: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
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内涵: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表现:1.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2.能够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3.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❼ 初中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是什么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1. 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作出的主观评判。

2. 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 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❽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和价值观。

1、历史思维能力是用以再认识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

2、历史意识和价值观是人们在历史认知基础上凝聚、升华而成的经验性心理、思维、观念和精神状态。

3、历史知识是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的基础。

(8)历史学科素养是什么扩展阅读:

历史素养的好处:

1、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历史教育把育人、立人作为基本目标。

2、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对自己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历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和精神家园。历史素养体现着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

3、有利于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意识。历史纵贯古今,横联中外,中囊网络,包含着丰富的人类文明成果。历史素养的养成,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追寻历史演进的规律,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❾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哪几个部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

1、时空观念

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观念。

2、史料实证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3、历史理解

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4、历史解释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5、历史价值观

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9)历史学科素养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

自远古以来中国国土开辟、社会进化、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简明过程。最晚在百余万年以前,中国先民就已在东亚大陆栖息繁衍。大约到公元前2070年,出现了有阶级和国家组织的夏朝。前221年,中国第一次出现大一统局面,从此以后,又经历了两千余年的王朝统治。

中国地境辽阔,孳生人口众多,文化广被四邻,有文字的历史延绵不断近六千年之久。没有别的国家同时具备这些条件。

中国历史是中国各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它的发达的封建社会,曾创造了同时代世界最高的文明。但是当西方某些地区跨入资本主义,特别是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之后,中国越来越落后了。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立民国,中国获得了前进的新起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振兴中华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_国史网

❿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

1、时空观念

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观念。

2、史料实证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3、历史理解

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4、历史解释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5、历史价值观

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科素养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