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南有什么历史呢
远古到唐代
据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岛在唐虞三代称为“南服荒缴”(缴:边界),在秦代称为“越郡外境”。这说明海南岛在当时为祖国辖区荒远的边界。海南岛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崖州,位于中国最南端。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元封元年(前110),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儋耳郡(治今儋州)。属交州刺史管辖。这是海南岛归入中国版图最早的两个行政地名,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直接统治的开始。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省珠崖郡,并入合浦郡。朱卢改为玳瑁。合浦郡领合浦、南平、荡昌、徐闻、玳瑁、珠官6县。属交州。不久废珠官县。西晋时,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南北朝时,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复立珠崖郡,治徐闻,不久又废。以珠官、朱卢属越州。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废儋耳郡的地方设置崖州,统于广州。
唐代改郡为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儋耳郡为儋州。治所仍在义伦县。设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琼州等5个州共22个县,统属岭南道管辖。海南简称“琼”系来源于唐代的琼州 ,属岭南道。后属南汉。
宋元时期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平南汉。宋代,设一州和三个军,琼州领五县,南宁军领3县,万安军领2县,吉阳军领3镇,自始总领海南地区。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为琼州路军民安抚司。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又改为乾宁军民安抚司。不久,升定安县为南建州。元惠宗至正末年,海南改隶广西行中书省。
明清时期
明代海南设琼州府,领儋、万、崖三州10个县。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袭明代。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隶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
清初承袭明制,西沙群岛(时称“千里长沙”)和南沙群岛(时称“万里石塘”)隶属于琼州府的万州管辖。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清代,于海南设置琼崖道。下属琼州府(治今琼山府城),领1州8县:琼山(治今府城)、澄迈(治今老城镇)、定安(治今定城镇)、文昌(治今文城镇)、会同(治今琼海市东北)、乐会(治今琼海市东南)、临高(治今临城镇)、儋州(治今中和镇)。
民国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设琼崖道于琼山府城,置道尹治理全岛。中华民国初期,海南岛的建置仍袭清制,置琼崖道,共辖13县:琼山、澄迈、定安、文昌、琼东(即清代会同)、乐会、儋县(1912年儋州改县)、临高、万宁、昌江、陵水、感恩、崖县(1920年崖州改称崖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海南特别行政区成立,隶属行政院,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公署、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设在海口。
新中国成立时期
1980年1月,改称海南行政区公署。1984年10月撤销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1981年,海南行政区管辖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并直辖琼山、文昌、临高、澄迈、琼海、屯昌、儋县、万宁、定安9县1市,设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
1987年,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4月13日,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
海南别称琼崖、琼州,西元前110年,中央政府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属交州刺史管辖,标志着海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1988年4月13日,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独立建省,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海南经济特区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2018年4月13日,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2018年6月3日,经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调研、统筹规划,决定设立海口江东新区,将其作为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点先行区域。
② 中国有那些伟大历史
秦朝时的统一天下与征战岭南,汉光武帝时的封狼居胥,唐朝的万朝来贺,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元朝的大好河山,明清的画艺与青花瓷
③ 中国有什么历史故事
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所以有很多历史故事,我就在这里说一个历史故事。
盘庚迁都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从那时候起,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十多万片,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面都刻着很难认的文字。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和现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后来就把它叫做“甲骨文”。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在殷墟发掘的遗物中,还发现大量的青铜器皿、兵器,种类很多,制作很精巧。有一个叫做“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还刻着富丽堂皇的花纹。这样大的青铜器,说明在殷商时期,冶铜的技术和艺术水平都是很高的。但是也可以想象得出,像这样巨大的精美的大鼎,不知道渗透着多少奴隶的血汗哩!
考古工作者还在殷墟发掘了殷商奴隶主的墓穴。在安阳武官村一座商王大墓中,除了大量的珍珠宝玉等奢侈的陪葬品之外,还有许多奴隶被活活杀死殉葬。在大墓旁边的墓道里,一面堆着许多无头尸骨,一面排列着许多头颅。据甲骨片上的文字记载,他们祭祀祖先,也大批屠杀奴隶做供品,最多的竟达到二千六百多个。这是当年奴隶主残酷迫害奴隶的罪证。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对殷商时期的社会情况有了比较确凿的考证。所以说,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最后我推荐你去看《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历史故事》,是由汪小川所着,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书籍。里面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晋和南北朝故事、五代十国故事、宋与辽、夏、金、蒙故事、附录:九篇历史小故事
④ 中国有哪些历史详细解说。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如 下: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隋、唐、五代(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简称朝名。
朝代名称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历史朝代名(6张)
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封地在汉中。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操谥号魏武帝。
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契丹是族名,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
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
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清: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
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5]
⑤ 中国十大历史
历代皇帝,按照能力来说,分为明君和庸君
明君中按照能力和品德,又分为,英主,雄主,圣君,暴君。
庸君中普遍能力中等,如果品德很差,那就是昏君。
先秦之前的历代君主,大禹,商汤,周文周武周公,此六人最贤
帝制时代开启之后,细数历代影响力非常大的君主(要么在位时间长,要么功绩高,要么做了很多事情)
以四人位最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
秦始皇构建帝制,为华夏民族开创了一个政治上的框架,为华夏民族意识的完善和国家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给华夏族立起了骨,披上了皮。直到现在为止,外国对中国的主要称呼还是来自于秦。
汉武帝完善了帝制和中央集权,让汉这个名字彻底融入了华夏族,汉人,汉子,汉语,汉字,汉文化,成了华夏族不可分割的名字,汉武帝让华夏族有了自我意识。
唐太宗完善了隋代开创的天朝朝贡体系,让华夏族开始真正的与其他民族进行融合交流。完善科举制,贞观之治,首次征服漠北草原,文治武功都成为了不可复制的范本。唐太宗给了华夏族对外开拓的眼睛和傲视寰宇的底气。
明太祖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一扫宋代以来的颓势,让华夏族变得无法毁灭。虽有历史局限性,有残忍弑杀之名,然而收复幽云,开疆万里,民生为本,重建华夏躯骨,功绩无可比拟。明太祖给了华夏族不灭的意志,恢复河山的勇气和信心。
个人觉得历代帝王,第一档次,应该是“四雄七贤”,四雄即以上四人,所谓七贤:
汉高祖,汉文帝,汉宣帝,汉光武帝,唐高宗,隋文帝,明成祖。
⑥ 我国历史有什么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⑦ 唐朝有什么历史大事
“文宗时,尝遣使者至西域,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而陷虏之人见唐使者,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
燕云十六州陷落长达432年(936—1368),最终被汉人王朝收复了
关中、河南、河东、河北陷落长达241年(1127—1368),最终被汉人王朝收复了
河西陷落长达336年(1036—1372),最终被汉人王朝收复了
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呢?从八世纪末到九世纪初吐蕃完全占领安西四镇起,一直到1912年才重新归属汉人政权,陷落胡境将近1100年。而这时候的汉人政权已经是“五族共和”,不再是一族独尊的了
01
这一天,是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
时逢腊月,又该处决死囚了,也便是民间掌故或戏曲唱词中的“秋后问斩”。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秋冬行刑”之说,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大致意思是,古代那些治理百姓的君王,乐于赏赐而畏用刑罚,为百姓担扰而不知疲倦,在春天夏天行赏,在秋季冬季行刑。
在《礼记・月令》中,亦有刑杀与时令的论述:
“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行戮,即执行死刑,收割脑瓜子。
及至西汉中期,儒家公羊派大师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又独辟蹊径,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说: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
春庆夏赏,秋惩冬刑,此乃天意。
天意不可违。谁若逆天而行,恣意妄为瞎扯淡,必会招致灾异,让滚滚天雷劈个外焦里嫩。
嘚啵嘚一通宣讲,汉武大帝还真就信了,下旨将“秋冬行刑”升格为国之律令,严格贯彻落实。
董仲舒画像
转眼来到唐朝,处决死囚时间则明确定在了十月、十一和十二月。而此规定一直为后世所采用,直至清末。
02
但说这日,唐太宗李世民再度亲自录囚。
录囚,又称虑囚制,创设于汉代,指皇帝、刺史或郡守,审录在押刑囚,检查下级机关的缉捕、审判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存在差错,以便及时审决案件,杜绝淹狱(久拖不办之案)和冤假错案的发生。
这一次,在大理寺呈送的案卷中,共计有390名罪囚被处大辟之刑。
在隋唐之前,枭首、车裂、弃市、腰斩、磔诛(凌迟)等等苛酷之刑,皆属大辟。
不就要个命吗,至于玩这么多花样,搞这么多名堂?
唐太宗对众臣说,太残忍了,统一改为斩首吧。
手起刀落头掉地,痛快了断,也算在通往人性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不,一步不行,唐太宗还想再迈一步。
“这几日,死囚的表现咋样啊?”
逐卷翻阅勾批着,唐太宗随口问从旁候立的的大理寺卿。
打一个勾,就等于没一条命;
一路勾到底,近400颗脑瓜子可就没了。
你说,表现能好到哪儿去?
“回圣上,死牢里的情况,有点不太妙。”大理寺卿迟疑道。
“怎么个不太妙?说说看。”
唐太宗搁了朱笔,抬了眼。
大理寺丞似早有准备,嘚嘚嘚说开了——
情知行将问斩,死囚们一个个哇哇哇,呜呜呜,日夜哭号不歇。
狱卒听得闹心,呵斥:哭啥哭?能不能有点男人样?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多大点事!
一众死囚眼泪吧嚓,争着抢着道起了原委。
张三哽咽说,我不怕死,而是心有牵挂。家中寡母年事已高,孤苦伶仃没人管呢;
李四抽噎说,自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老李家祖上三辈,一脉单传。我脑袋掉了倒没啥,香火可就断了;
王五泣不成声,我和老婆青梅竹马,感情深着呢。我要死了,她也不会独活。那可是两条命啊。我只想回去劝劝她,找个好人嫁了吧……
听着听着,唐太宗不由蹙紧了眉头。
思忖良久,突然眼前一亮,脑中闪过一个“金点子”。
03
唐太宗想到的点子,便是纵囚,放死刑犯们回家安排后事,了却心中遗憾。
次日上朝,唐太宗清清嗓子,和文武重臣说起了自己的奇思妙想。
众臣听罢,登时“哄”的一声惊了心,懵了圈。
也难怪群臣惶恐,想想看,小400名死囚,哪个不是心狠手辣、十恶不赦的主儿?
但有值得宽宥之处,也不会判处死刑。
这要把他们放出去,无异于放虎归山,遗害无穷啊。
皇上你这主意,说好听点,叫纯属扯淡;
说难听点,扯淡至极。
可唐太宗是谁?
九五之尊,金口玉牙,你敢说他扯淡?
于是乎,在有气无力的“皇上圣明,宅心仁厚”声中,纵囚之事,就这么敲定了。
于是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各位,朕要放你们回家,期限一年。该照顾寡母的好生尽孝,该传宗接代的好好干,该劝妻改嫁的好好劝。一年期满,务必归狱受刑,不得有误!
于是乎,一众死囚双膝沉落,噗通通跪倒一大片:“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回家咯——”
04
长话短说。
冬去春来,转瞬便是一年。
限期即满,390名罪大恶极的死囚,居然全被感化成了诚实守信楷模,浩浩荡荡如期归狱,无一脚底抹油,无一出奔跑路,并主动请求处死。
那场面,怎一个感人了得。
唐太宗见状,龙颜大悦朕心甚喜,当场就赦了。
全赦。
贞观纵囚,可谓惊世骇俗,秒上大唐热搜榜首。
信义、仁恕、圣明等等美名,噼里啪啦全落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头上。
而这桩极具吸睛效应的纵囚事件,亦被记入了《新唐书·刑法志》和《资治通鉴》。
“太宗亲录系囚。见应死者悯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至期来诣京师。至是九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率,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据载,彼时,还由唐太宗李世民作曲,宰相魏征和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虞世南作词,专门搞了部歌舞剧《七德舞》,大江南北巡回演出。诗人白居易亦创作一首同题诗《七德舞》,为唐太宗歌功颂德: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
魏征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05
然而,及至北宋,倡导古文运动的老大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却提出了质疑。
为此,欧阳修写过一篇《纵囚论》。
说,“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对君子,施予信义;
对小人,只能刑戮伺候。
而那些死囚皆罪行深重,是小人中的小人。他们能被唐太宗的恩德感化为诚信君子,可能吗?
自古至今,人皆习惯于趋生避死。
哪怕有一丝机会,也要全力一试。
所以,欧阳修猜测,一准儿是唐太宗与死囚达成了默契:朕释放你们,你们履约归狱;只要不溜,朕全赦。
最终,上唱下和,共同演了一出真人秀。
一方赚了美名,一方得了自由,最终实现了双方共赢的理想终局。
要知道,唐太宗是在血溅玄武门、杀尽自家亲兄弟后登上皇位的,名声亟需修复和公关。
而这也便是《纵囚论》的主旨论点: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清代大儒王夫之(公元1619年~1692年),则直戳要害:死囚能一个不少地归狱,并非啥感化,而是根本上逃无可逃。
事实也是,贞观之治,法令严密,乡民之间,什伍连坐相保,宗族亲戚比邻而处,北不可走胡,南不可走粤,囚犯能往哪里逃?
因而,王夫之断言太宗纵囚,“必其诈也。”
说不定,在放人之初,李世民就遣派出一大批金吾卫暗中盯着呢。
胆敢开溜,逾期不归,就地嘁哩喀喳,甭客气。
啧啧,纵囚背后,杀机四伏,满满的都是厚黑深的帝王套路。
06
其实,在历史上,除唐太宗外,还曾发生过不少“纵囚归狱”的案例。
如光武帝时期的会稽郡督邮钟离意,便两次纵囚;
西晋曹摅、梁朝何胤与王志、北齐张华原、北周萧㧑等,也都干过这等事。
而令人感慨唏嘘的一桩,则发生于明万历年间。
彼时,广东增城县狱内,有一名唤亚孻(音nái)的狱卒。
是年,大年三十前夕,县狱中有五十多名重囚,因不能与家人团聚而号哭不歇。
亚孻闻之,恻隐心生:我放尔等回家与亲人团聚,但尔等务必保证正月初二归狱!
转眼间,初二到了,一众囚犯感恩戴德,如约回牢,同样一个不少。
亚孻清点完人数,禁不住哈哈大笑。
只可惜,亚孻少了一颗超级大心脏,竟乐极生悲,笑死了。
不过,因纵囚之举,亚孻名声大振,获封“狱神”。
能封神,估计应该没像唐太宗那般玩心机套路。
对了,在古装剧里,于牢房过道尽头,正对大门坐着的那位身穿红袍、面色发青,长着雷公嘴的雕塑老者,便是狱神亚孻爷。
07
实际上,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全国被判死刑的只有29人,而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纵囚的时候,死囚是多少人呢?
390人,是贞观四年的十三四倍。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中间的631年,唐太宗因为意气用事,错杀了张蕴古。
张蕴古刚好是个法官,杀他的理由是他判案时说犯人是神经病,应该轻判~
这一杀,底下的法官个个收紧判案准绳,能死刑尽量死刑。
反正判重了没事,轻了可是要自己掉脑袋的。
李世民看到直线攀升的数据,很后悔。
但直接和法官说:以后判轻点,不但没面子,而且没人敢听——谁知道皇上是不是耍猴?
放囚犯就是个不错的方案:皇上都做给天下人看了,就是明确态度。
以后咱们就使劲放水吧,而且这390人里,只有29个人是真坏人。
这操作多赢,输的只有含冤而死的张蕴古。
⑧ 有什么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 荆轲刺秦王 · 李斯谏逐客 · 信陵君救赵
· 纸上谈兵的赵括 ·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 廉颇负荆请罪
· 屈原沉江 · 田单的火牛阵 · 燕昭王求贤
· 孟尝君与他的门客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商鞅南门立木
· 墨子破云梯 · 范蠡和文种 ·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 孔子周游列国 · 伍子胥过昭关 · 晋文公退避三舍
· 公子重耳流亡他国 · 曹刿抗击齐军 · 齐桓公九合诸侯
· 周公辅佐成王 · 盘庚迁都 · 妇好及妇好墓
· 商汤和伊尹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沉鱼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闭月 · 一骑红尘妃子笑
· 刘罗锅智告贪官 · 鲁班造木鸢 · 梅妻鹤子
· 吴三桂·陈圆圆和逼死坡 · 汉武帝封将军柏 · 高力士脱靴
· 杨贵妃与“贵妃鸡” · 诸葛亮拜师 · 腰斩李斯
· 管仲辅佐齐桓公 ·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 赵飞燕姊妹花擅专宠
· 赵高指鹿为马 · 项羽自任西楚霸王 · 张良进履
· 蔺相如完壁归赵 · 徐福东渡日本 · 周文王重用姜尚
· 吕后诛杀韩信 · 三潭如何印明月 · 秦王灭六国
· 萧何月下追韩信 · 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 · 秦王政诛嫪毐
· 勾践卧薪尝胆 · 玄武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