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史上真正的潘金莲是怎么样的
潘金莲不仅是书中的人,历史上她和武大郎确实真实存在,但是却因为别人嫉妒传播谣言,使他们夫妻二人风评被害一直蒙冤。我们熟悉的潘金莲形象来自于《水浒传》以及根据那个编写的《金瓶梅》,在故事中潘金莲是一位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浪荡妇人,好好的千金小姐被描写成了一个贫苦女被卖给大户人家,却因为得罪主母被卖给了又矮又丑的武大郎当老婆,并且为人放荡勾引自己的小叔子和西门庆,喂自己丈夫吃药“大郎,该吃药了”,因为美女荡妇的形象背负千载骂名。
而关于他们夫妻二人的谣言则是由武植的一位同窗好友黄堂,因为家里受灾盖不起房子就来投奔他,希望成为县令的他可以给自己一门差事,但久久没有音信,因此心生怨恨到处说他夫妻二人的坏话,再加上正直的武植得罪过的人的传播名声就被败坏了。求关注求点赞呀。
㈡ 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是怎样的呢
提到潘金莲这个名字,人们就会想的到《水浒传》和《金瓶梅》里面的淫妇形象,被誉为“千古第一淫妇”的武大郎之妻潘金莲。数百年来,潘金莲一直背负着“淫妇”的骂名,可是这个骂名罪魁祸首就是因为《水浒传》、《金瓶梅》这两本部古典文学名着。
当然了,这仅仅是小说杜撰出来的故事情节,事实上,潘金莲并非书中描述的那样坏,那样淫荡至极。而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大家闺秀,据史料河北省《清河县志》记载,潘金莲的家乡是河北省清河县城东的潘家庄,潘金莲是贝州潘知州的女儿,人家是一位千金小姐,大家闺秀。并非书中所写的潘裁缝的女儿。潘大小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之后,父亲就给她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嫁了,这个女婿就叫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也就是书中描述的武大郎。此武大郎非彼武大郎,也并非《水浒传》书中描述的那样,人家武植那是一米八几的大个,而且这个武大郎长得也是非常英俊,相貌不俗。跟三寸布丁简直就是天地之差。更有甚者,这个武大郎还是一个县令。而且还是个大清官。所以潘知州才把女儿下嫁给了武大郎,因为人家仪表堂堂,又是个大清官。
㈢ 历史上的潘金莲是什么样的人物
潘金莲故居为贝州清河县潘家庄(为避泼污,后改名为黄金庄),少女时代是远近闻名聪明美丽的大家闺秀,是一位名门淑媛。她父亲曾官拜知州。
潘金莲的丈夫武植,自幼崇文尚武,才智超群。家里原本贫困,年轻时期到潘府上打工。因为品行端正且能干,潘知州资助他学习。后将女儿许配于他。潘金莲以善良贤惠勤劳仁义之贤妻良母闻于乡里。武植考中进士后,出任山东阳谷县令,她知书达理,和武大郎恩恩爱爱,白头偕老,育有四个孩子。
形象尽毁说法来源:
一、黄堂说
武大郎少年贫穷,曾受好友黄堂资助。后来黄堂的家发生火灾,黄堂想要投奔武植谋份差事。但武植待他好酒好菜,却始终不提携他。黄堂一怒之下不辞而别。并在回乡路上到处散播谣言以泄愤。当地恶少西门庆与他沆瀣一气,添油加醋。
很快传遍各地,并传到《水浒传》作者耳中,写进了书,将潘金莲名声尽毁,也给潘、武两姓后人带来灾难——清河县的潘家和武家几百年来从不通婚。
二、王某说
河北省清河县县志记载,武大郎姓武名植,曾经在山东阳谷县做县令,他少年时候的盟兄弟王某家败破落,逃难到他那里,希望看在多年情谊的面子上,给兄弟谋份差事。武县令平时就乐善好施,对这位落于窘迫的兄弟招呼倍至。王某却不知道武大郎已经暗中为其在原籍盖房修屋,久不见武兄弟资助,便愤然离去。
这一走不要紧,他却遂生邪念,忘恩负义,村村说唱,乡乡张贴,谣言惑众,极尽对武县令恶意中伤污辱诋毁之能事。加之曾被武大郎治过罪的乡里恶少西门庆的助纣为虐,同流合污,武大郎的清官形象从此被毁于一旦。非但如此,就连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莲之名声遭受玷污及耻辱。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潘金莲
㈣ 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是什么样
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是名门淑媛出身,婚后和丈夫武大郎相爱有加。
最早我们知道潘金莲,是从四大名着的《水浒传》中得知,在这本书中,潘金莲的形象简直是劣质到了极点,她与人苟合,谋杀亲夫,总的来说,凡是人性的善良,没有一点在潘金莲身上表现出来,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也将潘金莲的名字作为一个形容词,使得千百年来,潘金莲饱受后人的唾骂,而实际上,罕为人知的是,历史上真的有一位潘金莲,而这位潘金莲,则是名门淑媛出身,婚后和丈夫武大郎相爱有加。
武植做官清廉,不愿谋私,就拒绝了黄堂的请求,黄堂怀恨在心,在路上四处编撰武植和他的妻子潘金莲的丑事,还将当地的恶霸西门庆讲了进去,一路走了,闹得是沸沸扬扬,当黄堂回到家时,却发现家里的屋子已经修好,妻子告诉他,正是他的好友武植所做。
听到这里,黄堂一想到自己做的事,内心十分的愧疚,他想要弥补,可是已经传的太多了,甚至是传到了施耐庵的耳朵里,于是,他将潘金莲,武大郎与西门庆的故事写到书里,最终造成了现在我们听到的故事。
那个时候,施耐庵恐怕也没有想到,因为他的一时之喜,为潘家和武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于几百年来,清河县的武家与潘家从不通婚,免得遭人骂名。
㈤ 历史上潘金莲究竟是什么样子
历史中的潘金莲是清河县黄金庄人氏。是一名大家闺秀。武植一开始在潘家打工,为人老实、勤快,所以潘金莲的父亲把女儿许给了武植。(武植后代所述)经过施老先生的艺术加工,就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潘金莲。据说,解放初期,有隆尧剧团、河南坠子等说书的、唱戏的来黄金庄表演到潘金莲时,被村民撵走。武大郎其实文武双全,为官清廉,他也没有武松这个弟弟(武植和武松差了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是被小人污蔑恰巧被施耐庵运用进小说,其实潘金莲和武大郎一直都是夫妻,他们的后代甚至还健在。
㈥ 历史上的潘金莲是什么样子,没想到如今受人唾骂,比窦娥还冤
历史上的潘金莲是个千金小姐,与武大郎结婚后夫妻和睦并且有育有四个子女。其实小说和现实有时候是不一样的,被小说冤枉的历史人物有很多,潘金莲就是被小说污蔑,导致她被后人辱骂。
后来施耐庵根据谣言将潘金莲的形象写在书中,最后潘金莲形象大毁变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潘金莲。所以历史上的潘金莲简直冤枉死了,人家本来是与丈夫夫妻和睦的县令夫人,就因为水浒这本书导致自己被后人骂。
㈦ 历史上的潘金莲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何有人说她在水浒中被丑化了呢
水浒传虽然是一部古典文学名着,但是水浒中有很多故事其实都是有历史依据的,也就是在108将或者水浒中的人物中,有一些是在历史中存在过。
比如宋江,在历史上确实这有这么一号人物,而且他也带领了一帮人闹事,但是规模没有水浒中所描述的那么多而已,只有几十人,最后还被抓了,而且还被杀了。并没有说去了朝廷当官,这个是水浒中故事。
再比如武松,他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人,而且是个义士。据相关资料描述,武松其实是一个有一身武功,但是没有正当职业的闲汉,他是靠什么为生呢?就像打虎将李忠一样,在街边卖艺。但是人的运气就是这样,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他竟然因为武功突出被知府看上了,然后当上了都头,但是后来他却杀了知府,原因很简单,他不愿意同流合污,最后武松死在杭州,现在杭州还有一个武松墓。
这就是真实历史上潘金莲和武大郎的故事,但是到了水浒中,整个故事和画风都变了,善解人意的潘金莲变成了欲壑难填、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而长相玉树临风的武植竟然成了三寸丁谷树皮,从一个县令变成了被人嘲笑的卖炊饼的而且头脑有问题的人。
那么为何施耐庵为何要把潘金莲描述成一个人人恨她的角色呢?其实看了水浒传就能发现,施耐庵对女性角色是有偏见的,整个水浒,就很少看到正面的女人形象,全都是反面的、不堪的,这或许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那就是在一个男人主导的社会下,女人往往成为附属角色,所以被描述成反面角色,也就很好理解了。
㈧ 历史上的潘金莲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何有人说她在水浒中被丑化了
潘金莲是《金瓶梅》里写的最好的人物形象。她被当作的情欲的化身,是中国文学史不同以往的新角色。㈨ 潘金莲真实的历史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
那么,历史上的潘金莲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现实故事要从河北清河县说起,历史上这个县城真的存在过一个武大郎,身长八尺,仪表堂堂,虽出身贫苦但考取功名,成为一个县令。武大郎的太太出自当地的大户人家,贤良淑德,经人介绍嫁给了武大郎,之后养育了四个子女,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在武大郎生活的这条街上有一个“无良少年”,的确也叫西门庆,也正好是个买卖人。但是,当时这三个人之间并没有什么故事。而当时正逢施耐庵落魄之时,他在陈友谅的军中作幕僚,之后军队被打乱,他又混迹于河北附近,认识了清河县的人,就听说了武大郎和西门庆的一些故事。
因为当时的武大郎是一个县令,相当于国家中下级的公务员,成为别人的谈资也在情理之中。之后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时候,就把这三个人物形象加了进去。之所以把他们写进书里,是因为施耐庵还听说了一些关于这三个人的“传说”。
据说,武大郎有一个朋友,在落魄的时候来找他借钱,而他话语不多,也没有立马答应,当下只是安排这个朋友在家里先住下。这个朋友就很恼火,没住几天就走了,在回家的路上,这个朋友憋着一肚子的火,于是就想着法子诅咒武大郎,说他身短五尺,说他老婆出轨、而且还和“坏人”西门庆勾搭在一起,最后又恨不得他一脚被西门庆踹死……就这样一边走一边编故事,还一边给别人讲,专门诋毁武大郎。
当时的交通和通信也不便利,回家的路一走就是好几天,“县领导”的故事也“传扬”得差不多了。当他回到家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房子竟然已经被修葺一新,邻居说这都是武大郎安排人给修的,他顿时心生惭愧,感到无地自容。但这一切都为时已晚,“县领导”武大郎的故事,就这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施耐庵大抵是因为听到了这段故事,就把它写进了《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