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中国记录历史的人叫什么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
Ⅱ 古代记录当朝历史的官叫什么古代的历史
太史,太史令
甚而由此演变出太史这个姓氏,这是个自夏朝开始就有的职务,一直沿袭到秦汉,司马迁也被人称为太史公。自唐朝开始,设置史馆专职负责此事。
Ⅲ 上古记王者言行的史官,怎么称呼
史官是中国历代均有设置专门掌管史料,记载史事和编撰史书的官职,统称史官。
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最初史官被分为记言的“左史”和记事的“右史”两类。后左史逐渐演变成随侍皇帝左右,专门负责记录皇帝起居、言行与政务得失的史官,又称起居注史官;右史则逐渐成为专门负责编修前朝官方历史的史馆史官。
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这是我国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早在夏代已史官就已经出现。《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即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设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和御史”,史称五史:
Ⅳ 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朝代所对应的行政区和对应官员的称谓
周代以前行政区划不明。只有夏禹分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的传说,而不知其官员设置。因为那时是传说时代。周代才有历史记载。以下各朝代行政区划按从大到小顺序分述。只记述大的方面,小的变化不再一一列举。
周:方国(诸侯国),其长官泛称国君,依其级别分称为分、侯、伯、子、男。
秦:郡,长官为郡守;县,长官为令或长。
西汉:王国,各诸侯均称王(侯国仅为食邑,非行政区域);郡,长官为太守;县,长官为令或长。
东汉:州,长官称牧或刺史怀(司隶部又称司州,级别同州,设于京城及附近,长官称司隶校尉);郡,长官称太守;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三国魏晋南北朝:大致行政划分及官职同东汉。
隋朝:州,长官称刺史;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唐朝:
道,长官称处置使或观察使;府,设知府、州(府州同级);府,长官称府尹或知府事;州,和府同级,长官称刺史;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唐代后期节度使成为掌握军政大权的一级长官,统领一州或数州府。
宋朝:
路,长官称安抚使;府,长官称知府;州(与府同级),长官称知州;县,长官称知县。--重要之地如宋四京,长官为留守。
元朝:地方设行省、路(直隶府、直隶州)、府或州、县四级行政区域,其长官为北面官,均称达鲁花赤。
明:两京,长官称尹;13布政使司(级别同两京),长官称巡抚;府,长官称知府;州,长官称知州;县,长官称知县。
清:边疆军辖区,统一省或数省,长官称总督;省,长官称巡抚;府(直隶州),长官称知府(知州);县(散州),长官称知县(知州)。后期于省下或增设直隶厅,长官为同知或通判。
Ⅳ 古代记录当朝历史的官叫什么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一般以为至唐方始定型。其制大抵以起居郎隶门下省,专记帝王与大臣议政情况;又别置史馆于禁中,掌编国史,以他官兼领,命宰臣监修。在史官的职能上,一是明确了史官与历法官的分途。二是强调了记注与撰述分工,一般着作郎、佐郎等主撰述,起居舍人、起居郎等掌起居注。
至宋代,更建立起了包括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玉牒所、会要所等在内的庞大修史机构,分别修纂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
宋以后,辽、金、元三代史官制度大体与之相同,但不如它那样繁琐,一般分国史院和起居注两个系统,国史院设监修国史、史馆学士、史馆修撰、修国史等官;起居注则属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左右两史职掌。元代并集贤院为翰林国史集贤院,置有修撰、编修、检阅等官,其制已开明清翰林院制度之先
Ⅵ 古代记录皇帝言行的是什么官来着
古代记录皇帝言行的官为史官。
史,记事者也。就是“用笔记事的人”。后来又发展成记录国家大事的文职官员,也包括在君王身边负责卜筮、星历人员。
古代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自己身边的记事的史官真实地记录下来,称为“实录”。记录实录的人,就是史官。
由于实录原则上要求必须真实,也就是《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所以君主、皇帝对这个实录还是非常重视的。重视是重视,但不能胡删乱改,否则,不但不能流芳百世,还可能遗臭万年。
(6)古代记录历史的官员称什么扩展阅读:
帝王与史官
襄公二十五年,齐国崔杼杀死国君光,当时负责实录的史官便如实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看后,便杀了太史;太史的弟弟又写上原话,又被杀;太史的二弟仍然写上,崔杼知道实录难以更改,才赦免了他。
还有北朝北魏太武帝时的大臣、政治家崔浩,因为在公元450年修国史时暴露了“国恶”,不但自己被杀,还株连家人,被满门抄斩。可是太武帝不但没有盖住自己的恶,还给自己添上更丑的一笔,真是得不偿失了。
另一方面,我们从此也可以看出,古代的史官是不那么好做的,写假了违背良心有失公正;写实了又有生命危险,真是左右为难呀。
比起北魏太武帝,人家清朝雍正皇帝胤禛,就聪明多了。他“少年无赖,好饮酒击剑”,加上性格喜怒无常,康熙帝不喜欢他,所以康熙帝说过这样的话:“四子性格喜怒不定。”这句话在康熙四十九年的《实录》中,被如实地记载了上去。对此胤禛是耿耿于怀,很是不安。
直到胤禛做了皇帝,仍然对这句话非常计较,但人家没有威逼史官非改正过来不可,更没有杀了人家,而是与人家商量这件事如何办好,语气中还有点低三下四的味道,让实录馆总裁张廷玉也不得不服。
雍正说,我少年时性格不太好,皇父曾责我“喜怒不定”,但我后来改正了,况且现在已登大位,这“喜怒不定”四个字,关系到我一生大事,能不能在今后实录中,说我现在言行非常小心,一喜一怒慎之又慎。
Ⅶ 请教.各朝记录档案或者历史事件的官员名称是什么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夏商周
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即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设有五史。
(一)大史 职位很高。新王登基,大史参加策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有时还会访问大史。如《国语·晋语》载胥臣曰:“文王访于辛、尹(辛甲、尹佚,二人皆周大史)。”有时大史还命令百官规诫王的缺点,如《左传》襄公四年载:“魏绛曰: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箴王缺。”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二)小史 秩卑,金毓黻说: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称之为“史”。《周礼》云:“凡国事用礼法时,佐大史,掌其小事。”
(三)内史其秩最尊。《周礼》说内史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书王命。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王命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有时,内史还奉王命出使诸侯国,《左传》僖公十六年载:“周内史叔兴骋于宋。”
(四)外史 秩卑,《周礼》云其职务是“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五)御史秩卑,又一名柱下史。其职务是掌管图书等。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君举必书”,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礼记·玉藻》说是“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史官的分工和职责是十分细致、明确的。
秦汉以后
秦汉以后史官制度的演变。
汉承秦制,至武帝时置太史令,以司马谈任其职。谈卒,其子司马迁继其任。司马父子,是为西汉着名史官。迁卒,知史务者皆出于他官,而太史不复掌史事,仅限于天文历法职掌范围。这是古代史官职责的一大变化。汉武帝置史官,除太史令外,似在宫中置女史之职,以记皇帝起居,故有 《禁中起居注》;东汉因之。后世以“起居”作为史官的一种职掌和名称,与此有很大关系。东汉时,以他官掌史官之事,如班固以兰台令史之职撰述国史。三国魏明帝置史官,称着作郎,隶属中书。晋时,改称大着作,专掌史任,并增设佐着作郎人,隶属秘书。宋、齐以下,改佐着作郎为着作佐郎。齐、梁、陈又置修史学士(亦称撰史学士)之职。十六国、北朝,大多设有史职,或有专称,或杂取他官。其体制、名称,多源于魏、晋而有所损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形成多途发展的趋势,而皇朝“正史”撰述尤为兴盛,故史官当中,名家辈出,被誉为“史官之尤美,着作之妙选”。其间,关于起居之职,魏、晋以着作兼掌。北齐、北周,着作、起居二职逐步分开。隋炀帝时,以着作如外史,于内史省置起居舍人如内史。
唐代,因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乃趋于规范化。史馆以宰相为监修,称监修国史;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专职修史者,称史馆修撰;亦有以卑品而有史才者参加撰史,称直史馆。着名政治家房玄龄、魏征、朱敬则,着名史学家刘知几、吴兢,着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着名诗人杜牧等,都先后参与史馆工作,并担任各种修史职务。自史馆设立而以宰相监修史事,由是着作局始罢史职,这是古代史官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唐初,于门下省置起居郎,后又在中书省置起居舍人,分为左右,对立于殿,掌起居之事,故有时也曾称为左右史。其所撰起居注送交史馆,以备修史之用。
五代迄清,史官制度多因唐制而各有损益,其名称虽因代而异,而职掌略同。其中以宋、清两朝较为繁复。宋有国史院、实录院、起居院和日历所,各有史职。辽有国史院,金有国史院和记注院,元有翰林兼国史院,明以翰林院掌史事。清以翰林院掌国史、图籍管理与侍读等职,以国史馆、实录馆掌纂修事,以起居注衙门掌起居之事,其史职则多以他官兼任。
史官与帝王
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至于"君举必书",却是有选择、有条件的。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就是没有功绩,没干好事,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说成好事。总之,“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刘知几:《史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那些贼臣逆子、淫君乱主,干的坏事就更多,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有哪一个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秽迹"载入史册呢?所谓"君举必书",不过是一句假话。只有在古代史书作为宫廷秘籍,由太史负责的时候,史官有记载特权,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记载。
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操和史德。他们都知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史通》)。因此,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记录下来,不管你"举"得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史官们屡遭厄难,原因就在这里。
起居录则是史官对帝王言行的严格把控与记载,早在周已有,那时称为“内史”。历经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而不衰,皇帝皆无权干预,但这种风气却被李世民打破。至此以后,有唐以来,帝王阅着并非罕见之事,却使得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Ⅷ 古代帮皇帝记录日常事件的官员职位是什么
历朝的官名都不一样。
在中国,传说最早的起居注是汉朝汉武帝时的《禁中起居注》。其后,在汉明帝时,也有《明帝起居注》,但这些起居注多为中国宫廷内部自行编撰,并未设有专职与专人来负责编撰。
直到晋朝时,开始设立起居令、起居郎、起居舍人等官员来编写起居注,
魏晋及南北朝多以着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掌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
隋代于内史省(即中书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记皇帝言行。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
明初曾专设起居注,后渐废。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被送入宫中讲解经史者)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
(8)古代记录历史的官员称什么扩展阅读:
1、起居注令史
官名。北魏置。亦称起居令史,掌起居注的修撰。“每行幸宴会。则在御左右记录帝言及宾客训答。”(《册府元龟》卷五五四《国史部·总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七品上。
2、修起居注
宋官名。宋初,门下省起居郎与中书省起居舍人为寄禄官,另置起居院,掌记录皇帝言行,以三馆,秘阁校理以上官从事,称修起居注。元丰改制废起居院与修起居注官,由此起居郎与起居舍人记录皇帝言行。
3、起居舍人
起居舍人,官名。隋炀帝时始置,属内史省。唐贞观初于门下省置起居郎,废舍人,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唐显庆三年(658年),另置起居舍人于中书省。
掌记录皇帝所发命令。唐龙朔二年(662年)改起居郎为左史,起居舍人为右史,咸亨元年(670年)复旧。
天授元年(690年)又改为左、右史,神龙元年(705年)再复旧,皇帝御殿时,郎左、舍人右,对立于殿中,记载皇帝言行,季终送史馆,宋、辽亦置。
4、起居郎
唐贞观初于门下省置起居郎,废舍人,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显庆三年(658),另置起居舍人于中书省,掌记录皇帝所发命令。
龙朔二年(662)改起居郎为左史,起居舍人为右史,咸亨元年(670)复旧。
天授元年(690)又改为左、右史,神龙元年(705)再复旧。皇帝御殿时,郎左、舍人右,对立于殿中,记载皇帝言行,季终送史馆。宋、辽亦置。
5、给事中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始置起居注,掌随朝记录省、台、院、诸司奏闻之事,十五年改置给事中兼修起居注,定置二人,初定为正四品,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升正三品,延佑七年(1320年)复改正四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起居注
Ⅸ 古代中国有史官,现代中国撰写历史的官职是什么
现代中国并没有撰写历史的官职,现代的历史更多的是和新闻,报纸联系在一起。但是现代中国有一个类似于管理历史的部门,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现任部长是黄坤明。
主要职能是:负责指导全国理论研究、学习与宣传工作;负责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协调中央各新闻单位的工作;
负责从宏观上指导精神产品的生产;负责规划、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配合中央组织部做好党员教育工作,负责编写党员教育教材,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和改进群众思想教育工作。
(9)古代记录历史的官员称什么扩展阅读:
中宣部主要职责
第一,负责指导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宣传;
第二,负责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协调中央的各新闻媒体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搞好舆论引导;
第三,从宏观上指导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
第四,规划和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第五,受中央的委托,协同和会同有关部门对我们宣传文化系统的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进行管理。联系宣传文化系统的知识分子,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
第六,负责提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指导宣传文化系统制定政策和法规;同时还要按照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做好宣传文化系统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第七,为中央领导和中宣部领导的决策和指导全局工作提供舆情信息的服务,并且要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宣传文化系统的舆情信息工作;
第八,负责文化体制改革,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的改革和发展的调研,提出政策性的建议。这是中宣部主要的八项职能。
第九,贯彻落实党的宣传工作方针,拟订新闻出版业的管理政策并督促落实,管理新闻出版行政事务,统筹规划和指导协调新闻出版事业、产业发展,监督管理出版物内容和质量,监督管理印刷业,管理着作权,管理出版物进口等。
第十,管理电影行政事务,指导监管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工作,组织对电影内容进行审查,指导协调全国性重大电影活动,承担对外合作制片、输入输出影片的国际合作交流等。
参考资料:网络-中宣部
Ⅹ 在古代记录朝中事情的人,职位叫什么
史官,汉朝不是有一个有名的专门记载历史的官员名叫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