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昏庸荒淫,雄才大略,隋炀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隋炀帝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差,甚至可以与商纣王相媲美,并且历史上的他属于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的人,和秦二世胡亥以及蜀后主刘禅是一样的人物,但是历史上真正的隋炀帝确实是这样的吗?其实历史上的隋炀帝所见功绩甚至可以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并且他在文采上也丝毫不输其他皇帝,那为什么隋炀帝居然被后人传承了这样一个形象,那是因为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一般后来上位的朝代对前朝皇帝都会有多多少少的抹黑。
除了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之外,隋炀帝还颇具有文学天赋,肚子里的墨水可是不少,隋炀帝如果不做皇帝的话,那么在隋唐年间绝对是优秀的诗词作家,如果要说隋炀帝的文采,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很少有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在隋炀帝还不是皇帝还只是镇守扬州的一个小官儿之时,当时他可是被奉为江南文坛的领袖,非常受到江南文人的推崇。杨广在没有登机之前,他的诗词和文采就已经天下闻名,《饮马长城窟行》和《白马篇》这两首诗都是杨广所做,更是成为了千古名章,为后人所传颂。
并且杨广这个人十分尊重读书人,历朝历代读书人其实身份很低,社会地位很低,但是杨广对读书人的尊崇使得当时读书人的地位实现上升,杨广尊贤天下理事的名头可谓天下皆知。
就这样一个有雄才大略并且有着显赫政绩的人,怎么就成为了历史上那样昏庸荒淫的人呢?
Ⅱ 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隋炀帝杨广的形象被严重丑化了,就连他的谥号都是唐朝皇帝给他封的,怎么可能百分百客观呢?
隋炀帝杨广有一个非常远大的志向,就是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项工程的庞大程度甚至超过了长城的修建,因此需要耗费的人力,财力都是空前的。
最终隋朝的并州刺史李渊成了乱世中的胜利者,建立了大唐王朝。为了让自己的皇位得到的更加名正言顺一些,作为胜利者的唐王朝开始书写隋朝的历史。
书写的过程中难免会对隋炀帝进行一些抹黑,使他的所作所为显得有些人神共怒,因此唐王朝取代隋朝的地位就显得更加顺应民心。
Ⅲ 隋炀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才干,有胆识,但性子过急,不尊重客观现实,功在千秋,弊在当代。整体评价要肯定他一定的能力和远见,但整体一定要持批评态度。
隋炀帝是一个汉武帝型的急躁,希望有作为的皇帝。但他的国家不是经过多年黄老之学富足的汉,他的将军们也不是霍去病和卫青这样的英才。
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军政全能,统军灭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统一了全国,而且注重民族融合,非常有远见的开科取士(中国科举制度从此开始,打碎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官位封锁,激活了知识分子的活力)、修隋朝大运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后世所有朝代都受益无穷)
但他的问题也很严重,主要是不注重客观条件,急功近利,导致国家灭亡,百姓民不聊生,官员离心离德
1常年征战:统军灭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又征讨高丽失败,常见征战使得民生凋敝,百姓和官员厌战情绪高涨,国家财力极大下降。随着征高丽失败,军力,军心,民心也大大下降。
2科举离心官员阶层:古代士族权力很大,因为古代是举荐制度,都是士族举荐,有才能的寒门学子没有晋升途径,大士族积年累月的把握人才晋升的渠道。隋炀帝开放了科举,是断了士族们的特权,士族当然不甘,从此官员和他离心离德,为隋朝崩坏留下重大伏笔。
3工程扰民:京杭大运河对于古代中国,堪称南北的生命线,非常的重要和高效。但在当时,对老百姓是一个极大的压力,古代的科技水准下百姓开河是非常血腥和疲惫的事情,直接导致百姓离心,而且连续爆发起义。
征战,科举,水利。任何一件事情,都对国家来说是非常好的长期规划目标,但隋炀帝却无视隋朝刚建国,刚打完仗,百姓和官员厌战情绪高涨,大士族把持朝政不可轻碰,国家缺乏财政的客观条件,强行三路齐下,妄图一举成功。结果官员和百姓都和他离心离德,国家灭亡也在情理之中。
隋炀帝过于急躁,无视客观现实的行为让他吃到了大苦头。但他的三个工作重点却给后世留下了无穷的好处。之后的王朝依然重复着他的道路,并在三者中不断收益。他是个过于急功近利的人,是个汉武帝型的开拓之君,却无视了汉武帝前几代皇帝苦心经营的积累。这教育了我们:决策无所谓好坏,要尊重客观现实来行动
Ⅳ 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是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认为历史当中的隋炀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他开科举,修建大运河,造福后世,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只不过是他的一些做法太急躁了,所以才会有这么不好的评价。
Ⅳ 隋炀帝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确实,隋炀帝有功,但是无德。所谓无德,就是不识人君之大体,不知道君、臣、民之间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关系。也就是内圣不足吧。隋炀帝是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在他对于自身建功立业的狂热追求上。事实上,正是因为隋炀帝盲目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业绩,忽略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忽略了人民的幸福感,才会有滥用民力的行为,才会有最终的失败。帝王这种形式的纵欲带来的灾难,远大于追求个人享乐所带来的灾难。
Ⅵ 请问隋炀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历史对他褒贬不一
隋炀帝杨广,历史对他的评价就是一位残暴的君主。他即位后,接二连三地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大兴土木,为了追求享乐,他不惜牺牲成千上万人民的血汗。
隋炀帝杨广又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因高丽王不肯来朝。于六一二年、六一三年、六一四年,三次派兵进攻高丽,为此,他动员全国大量人力和财力,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隋炀帝杨广有过,但有些工程却功不可没,公元605年南北大运河的修建,于公元610年,疏通了江南运河,直接抵达杭州,耗时6年时间,大运河全线贯通,以洛阳为中心,西接西安,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场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然,过重的劳役让百姓不堪重负,民怨沸腾,这也是导致隋末民变的诱发原因。褒与贬,功与过,每个人的评价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个人认为,很多历史对隋炀帝杨广的评价,是否太过黑了!
Ⅶ 隋炀帝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杨英,小字阿,弘农华阴人。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对这个历史上称为隋炀帝的人的性格刻划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觉外,人们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说成是古典的“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窜改的历史和传奇后面,对此人的实际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历史文献把文帝的谨慎节俭与炀帝的放荡挥霍进行对比,但从下面建设东都和完成运河体系这一节可以看出,这种鲜明的对比过分夸大了。民间文学把炀帝描绘成荒淫无度的人——以各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沉迷于女色。但人们会发现,即使怀有敌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盖这一事实,即他的正妻,一个聪慧和有教养的妇女,从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宫内其他宠妃代替,她始终被尊重,而且显然受到宠爱。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点像政治美学家,这种人的特点可用以下的语言来表达:“的确,自欺欺人也许是一个规律,因为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政治个性具有一种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个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
Ⅷ 隋炀帝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隋炀帝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转载▼
在影响力巨大的隋唐演义中,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暴君,突出的事迹就是弑父杀兄,欺妹霸嫂,还收了自己父皇的妃子。小时候听评书,对他也是深恶痛绝,但是后来大了,就想不通了,人真的可以坏到这种程度吗?而这些事却不见于《唐书》,而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口耳相传。
589年,20岁的杨广作为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0万隋军灭南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统一。虽然南方人文弱,在军事上自古就打不过北方人,但是好歹也算是正规军队,所以杨广的军事成就比他那个指挥精锐部队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的小军阀,玄武门残杀兄弟逼父亲退位的表侄显着多了。经过将近300年的民族融合,当年扰乱中华,险些使中华民族灭亡的胡人的后代,成为了华夏正统的统治者。
即位之后,杨广做了几件大事:大败契丹,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修建东都,挖掘运河,远征高丽。哪一样拿出来都算得上是杰出的功绩了,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沟通南北运输,在之后的一千年里都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动脉,这可比修长城有意义多了,有人说他开凿运河是为了去扬州看琼花,评书说的你们也信?即便如此,运河的客观效果还是摆在那。做的都是好事,但问题在于不能同时做,杨广在位只有14年,却同时开展几项重大的工程,而三次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负担成为了隋末天下动荡的直接原因。杨广本来应该也是要做个杰出的君主的,只是没有成功而已,这时,曾经满怀抱负却弄得人心离叛的杨广已经心灰意冷,无心再管朝政,让李渊监国,自己跑去扬州了,他最后的几年一直生活在扬州。其实在我看来,这是虽然天下大乱,但是如果杨广有心平定天下而不是躲去扬州,以隋朝的强大国力,并不难做到,从后来李氏在隋炀帝死后夺得天下来看确实是可以的。据说隋朝国库里的粮食够天下人吃60年,但是37年就亡国了,唐朝的前20年吃的都是前朝留下的粮食....单看国家强大这一点,来看隋的强盛罕有其匹,也就本朝可以与前隋相媲美,但是大隋建国37年就灭亡了(我只是说隋朝的事,真的没有别的意思,真的),传说中的国富民弱吗。
以此强大的国力,再依靠朝中的忠臣良将平定农民起义不是难事,比如李家,虽然有被功高盖主的重臣夺权的可能,就像他老爸取代北周一样,但是以李氏国亲的身份也不好在杨广还活着的时候就下手。
杨广出身于关陇贵族八大柱国之一的名门,隋取代北周,灭南陈,这一过程中没有经历过农民起义,所以杨广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所以才会急功近利用民过重,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统治后期,长期居于扬州,疏远忽视了关陇贵族集团的利益,也是亡国的重要原因。而李渊,李世民则是团结了这一强大的力量才能夺取天下,并且为日后唐朝的稳固统治打下基础。李老二和他有很多共同点,区别就在于那小子很幸运的成功了。
关于后世对杨广的抹黑,一是他确实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而更重要的是中国人习惯于抢占道德的制高点,对那些出现的坏人坏事会群起而攻之,以彰显自己的道德高尚,对事实会以讹传讹夸大其词。还是那句话,你是不是好人根本不重要,别人说你是好人你才是,可能他也是因此而心灰意冷的。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杨舟月,不愿生归驾六龙。
隋炀帝杨广(569~618) 隋朝第二代皇帝,诗人。隋文帝次子,一名英,小字阿嬷。母独孤氏。少敏慧,好学善诗文,仪容俊美。开皇元年(581),立为晋王。六年,任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八年冬,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灭陈后,封太尉。开皇二十年(600),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七月文帝病逝于大宝殿,太子广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业。为了使南北双方的联系加强,控制江南,南粮北运等,大业元年(605)兴修运河,南北四大水系也由此而沟通。庙号世祖,谥号明帝,唐时谥炀帝。《隋书·世祖本纪》中记载着隋炀帝:“上美姿仪,少敏慧”。这是史书上的记载。
Ⅸ 如何评价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可谓虎头蛇尾!有人说他的是残酷的暴君,有人说他雄才大略!那么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如何评价呢?笔者认为,应该一分为二,辩证评价此人!
积极的一面:隋炀帝初登皇位时,却是干了很多功在千秋的大事。
第一、完善科举制,用考试选拔人才。
第二、开凿大运河,打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第三、灭掉陈朝,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完成了大一统。
消极的一面:隋炀帝后期,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导致了隋朝的短命。
第一、无休止地实行过重的赋役政策,导致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第二、大规模举兵征伐高丽,造成兵役赋税过重,百姓流离失所。
第三、个人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导致吏治腐败,政局昏暗,最终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