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
(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三、佛教摄取了道教的思维方式
佛教在魏晋时期,曾以格义的方式大量地袭取了道家的概念、范畴,带有显明的玄学思想色彩。东晋以后,随着佛经大量被翻译过来,佛教则努力摆脱玄学的影响,尽可能地少用道家典籍的范畴、概念,同时攻斥道教袭取了佛学的范畴术语。到隋唐,佛教宗派林立,不仅气象博大,也显得根柢深厚。从表象上看,佛教于道家、道教无所取焉,其实不然。除唯识宗属于原本的印度佛教之外,其它几派皆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成的,它们用以标其思想宗奉的是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混合再生品,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必然。仅仅从范畴征引上难以看得出佛教从道教那里袭取了什么,但从思想内涵及其思维方式来看,则可清楚地了解佛教从道教那里袭取了什么东西。对此。梁启超曾说:“惟有一义宜珍重声明者,则佛教输入非久,已寝成中国的佛教,若天台、华严、禅宗等,纯为中国的而非印度所有,若三论、法相、律、密诸宗,虽传自印度,然亦各糁以中国的特色,此种消化的建设的运动,前后经教发br /> ?年而始成熟。”(《饮冰室专集之五十八·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
“卐”和“卍”不是同一个字吗? 前者为佛教“吉祥海云相”,后者为纳粹标志!
【卐】
读音为“万”,佛三十二相之一。此相梵名室利靺蹉洛刹那,华译为“吉祥海云相”,可见它仅是一个符号,而不是文字。此卐字符号,是吉祥的意思。然而佛教以右为正道,如礼佛必须右绕三匝,佛眉间白毫,也是右旋婉转,所以右旋之卐才是吉祥的符号,左旋之卍即非吉祥之符号。世人不知考证,而擅自将之左旋,那是错误的。旋回是表示佛力无边,向四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无有休止地救济利益十方无量的众生。
附注:卐 字之形
卐,梵名室利靺蹉洛刹那Srivatsalaksana,华译为“吉祥海云相”。可见它仅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着“大吉祥”的标帜。这个象征大吉祥的符号,有的向右旋——卐;有的向左旋——卍,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时有争论。但多数人认为右旋是对的,左旋是错的,其理由如下:
●唐译《八十华严》卷八,音译处有卐字之形,并有附图说明“室利靺蹉” (即卐字之形)及“难提迦物多”Nandikavarta(意即右旋)。其附图如下:
室利靺蹉,此云吉祥海云。
难提迦物多,此云右旋
●大正藏内,华严经所有万字皆用右旋之卐字,并且在校勘记中说明,此经中原为右旋之卐字,到元、明二朝版本中,才出现了左旋之卍字,由此可见,古时佛经只有右旋之卐字,近人却擅改为左旋之卍字。
●慧琳音义示万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右绕左绕由我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也。
●西藏密宗派别虽多,但大家全都用右旋之卐字。
●中国近代佛学大家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中说:……然其形右旋则为卐,如礼敬佛,右绕三匝,佛眉间白毫,右旋宛转,总以右旋为吉祥。古来有作卍者,误也。高丽本之藏经及慧琳音义二十一之华严音义皆作卐。又示右旋之相而记为
●中华书局出版之《辞海》,在“卍字”条下有“卐字之误”一语,此乃严正声明左旋卍字实乃右旋卐字之误。
● 日本望月信亨佛教大辞典“卐字”条用右旋卐字。
● 日文密教大辞典“卐字”条:“佛教认为右旋万字是正字。”并且此辞典编者认为“晚近佛典中所以出现卍字,可能是后人为了书写的便利。”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及美国最具权威的《韦氏国际大辞典》,在“Swastika"条,说此符号通常是右旋的,即是“卐”字。
卐字之形之所以右旋,此乃符合佛教一向主张尊右之传统。佛教以右代表正道、正行、正果,以别于世间之旁门左道。佛教重右的例子,不胜枚举,最显着的例子是:
●释迦佛是由其母右胁而生,他的毛发、眉间白毫,都是右旋宛转的。
● 佛教的礼仪,像绕佛、绕塔、经行等等,都是右绕。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佛胸前的吉祥海云相之卐字符号,一定也是右旋的,决不可能与佛教尊右之传统相反而左旋。
有人说德国纳粹党曾使用卐字,所以我们要避免世人的误会,而改用“卍”字。事实上纳粹所用的是斜45度的
字,佛教则是正方形的卐。有正见的佛教徒,岂可因如此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就擅改十方诸佛三十二相之一的“吉祥海云相”符号,这样以讹传讹,混淆视听,岂非罪过?
本词汇即基于上述种种理由,而坚决采用右旋之卐字。同时亦希望佛教界同道,从善如流,以后在出版佛教之经典书籍上,塑绘佛像上,建筑物上,或须要以卐字作为标帜的地方,均请一律采用右旋之卐字,以正视听,以便此符合正统的、象征大吉祥的卐字,得以大放光芒,佛教大吉祥,人人大吉祥!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根据道家思想发展出来的宗教。讲的无为,和自然。主要有《老子》《庄子》等典籍。
补充回答: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建立,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1]
“佛”,全称“佛陀”,意思是觉悟者。[2]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人们的一切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生死轮回。惟有断灭贪、嗔、痴的圣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罗汉)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释迦牟尼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于从佛陀的教育(正法)里,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缘起法),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成佛,或者成阿罗汉。
现代佛教可分为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二大传承,北传佛教又可分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因此又可分为三大传承(详细的分类请参考佛教宗派)。南传佛教大致上就是上座部佛教(又被称为小乘佛教),北传佛教大致上包括大乘佛教(主要是汉传佛教),以及秘密大乘佛教或金刚乘佛教(主要是藏传佛教)。各传乘在佛教的根本教义基本上没有大分别,在修行特色上与一些理论上则有分别,以菩萨行理论的分别为最显着。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天师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天师道)的专称。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元始天尊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贰’ 佛教和道教有哪些区别和相同 各自的教义是什么
佛教和道教区别 ㈠.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㈡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先来说阎王,这个是典型的“进口变国产”,原本是佛教的东西最后却被国人变成了佛道融合的产物。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㈢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的,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教义。意谓真理或实在。主要有四谛、二谛、三谛等不同说法。 道教教义,万法归宗 所谓万法归宗,这里指的是道教的全部教义和经教、科教、法派、教戒、炼养方法等都要归宗于信道修道,真思志道。 凡为学道务道之士,无任是属哪个道派或擅长哪种教化,如言教、身教、科教等,其信仰追求和基本教义都应是一致的。从道派来说,道教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但两派的信仰体系和经教体系却都是一致的,皆以太上真常之道为最高信仰、宗奉三清道尊,并以三洞四辅真经宝典为经教之本。正一以真一不二,伐诛邪伪为内涵,全真倡积真功、践真行为本真,所要体现和倡导的都是太上之真道。而修炼虽有丹鼎符箓之分。但核心内容都是为度己度人。对一个道士来说,无任是正一还是全真,都应是心身与道法同修,不能偏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说:此身身外本无法。也就是说,修炼道法,首先要修炼心身,积累道功,凝炼神气以合道,达到度己(修炼心身,合道成真)度人(以己之道功,济度他人)的目的。科教与教戒。教戒是为规范学道务道者言行以符合修道的要求,如三皈五戒:三皈要求道教徒皈依道经师三宝,以明确信仰;五戒,戒杀生以自娱、戒邪淫、戒偷盗、戒妄语、戒嗜酒,则都是为提高道德修养。科教则是要通过诵经斋醮,清静心神,使自我之心神与神明相亲,证悟道真。同时,也是宣扬道教教义,行教布化的重要形式。 总之,道教所行的教法和形式,都是以“道”为核心宗旨的。作为道士。当以道德为务。
‘叁’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各信仰什么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
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但两者在中国哲学、宗教发展史上,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亦在此时发生,二者又都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发育,到隋唐而繁荣并盛。此种情形,历来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两教之间的相互抗争、互不相让的关系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究。然而,在互不相让的另一面,是相互融摄,这是二者得以并存,进而繁荣共昌的主要原因,亦是道佛二教关系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
一、道教摄取了佛教的名相术语
道教在建构自己的辨思哲学时,大量地吸收了佛教的方法和范畴,然而这些范畴却是根据道教自身的需要进行改造的。隋唐的道教学者一方面发挥道教的兼容特性,深入纳佛;另一面他们的道教主体意识也很强,他们要因循其本,再博采他说。他们的主旨是,借佛教的名相术语阐扬老庄的思想,进而使老庄思想根据宗教发展的实际需要得以提升,达到安身立命的目的。
(一)佛性说。道教有“道性说”,佛教有“佛性说”。把宇宙本体作为某种抽象的本质来看,并非佛教的独创,早期道家把道确定为万物的最高规定性,已经具备了这种抽象力。然而,“道法自然”,道“出于自然”,当“自然而然”被理解为道的最基本特性并与人性论联系起来时,“道性”便应运而生,道性即指人性之“自然”。这在东汉时产生的《老子想尔注》中就明确地表述出来了:
“道性不为恶事,故能神,无所不作,道人当法之。”(“道常无为而不为”注) “道性于俗间都无所欲,王者亦当法之。”(“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注)“不为恶事”,“与俗间都无所欲”,就是要顺其自然而然道性,“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下常正”(“无欲以静,天地自正”注)。道教发明了“道部”,却没有很好的发挥,被六朝时期蓬勃兴起的佛性说取而代之。佛教自竺道生倡“一阐提人皆有佛性”说以来,加上《大乘涅盘经》被翻译过来,佛性说逐渐成为佛学主流思想。其谓“佛性”,乃指“真如法性”,即抽象的宇宙本体。作为一种本体论学说,它是将印度诸法实相说结合魏晋玄学本体论而产生的。作为一种修道论,它关心终极的抽象宇宙本性与有生灭的具体的人物有何关系,真谛翻译的《佛性论》说:
“问曰:佛何因缘说于佛性?答曰:如来为除五种过失,生五功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六朝到隋唐,道教大讲道性说,确实接受了佛性说影响。但道教并不在本体论意义上,而是在修养论方面接受了佛性说。魏晋六朝,道教奉行外丹学说,其中虽有修炼身心的内容,其主要目的只在于以清静不动之心神迎受永恒不朽的道,并没有明确地认定客观的道与主观的精神有着某种直接同一性,而佛性说却完成了这方面的论证。道教本来讲道体论,但为了说明道体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也提倡道性说。《常清静经》强调“真常得性”,《升玄经》主张“思维分别,得其真性”,《云笈七签·仙籍理论要语》主张“道性常一不异”。孟安排《道教义枢·道性义》更明白地表明了道性说与佛性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一切含说,乃到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究竟诸法正性,不有不无,不因不果,不色不心,无得无失,能了此性,即成正道。自然真空即是道性。”
这不仅说是一切物类都具道性,也明确提出,人如能反躬自修,了却本性,就能通道成仙。王玄览《玄珠录》既讲“道体”,又讲“道性”
“诸法若起者,无一物而不起,无一物而不忘。忘自众生忘,道体何曾忘?道之真实性,非起亦非忘。”
道体是道之本然体,道性是道体潜在于人与物中的具体属性,故人能修性,就能体道。不过,道教的道性说不仅仅吸收了佛性说,也吸收了儒家的心性说。儒家讲尽心知性知天,基本立意是主张从一念之初的本心达知本性。庄子主张“致道者忘心”(《让王》),“两忘而化其道”(《大宗师》),就是以冥化自然作为体道知道的途径。而这在时间上先于佛教天台大师湛然提出的“无情有性”说。同时,道教主张以常清静心识性体道,即是把常清静心作为常清静之道作同一体来看待的。在早期道家看来,常清静、自然而然乃是道的最根本特性;在道教看来,人心能常清静,自能识道性。道教在讲求道性说时,也讲求道体说,还讲心与身的一致,不象佛教天台那样舍身求性。
(二)因待、境智与本迹的论辨术。道教在发展自己的思辨哲学时,从佛教中借用了许多术语,如“智境”,王玄览说“道在境智中间,是道在有知无智中间。”(《玄珠录》)成玄英说:“道是虚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境能发智,智能克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道德真经开题义》)
“圣人空慧明白妙达玄理,智无不照,境无不通。”(顾欢《道德真经注疏》“能无知乎”疏)又如“本迹”,唐玄宗说:
“摄迹归本,谓之深妙,若住斯妙,其迹复存,与彼异名先进无差别,故寄又玄以遣玄,欲令不滞于玄,本迹两忘,是名无住,无住则了出矣。”(《御制道德地经》“玄之又玄”注)再如“观照”、“定慧”,孟安排说;
“二观者,一者气观,二者神观。既举神气二名,具贯身心两义,身有色象,宜受气名以明定;心无难测,宜受神名以明空慧。故《本际经》云:气观神观,即是定慧。”(《道教义枢·二观义》)
唐代的道家、道教不仅借用佛教范畴,也运用道家、道教固有的术语展开论辨,如张志和关于“同乎时”、“异乎时”的论辨说:
“今有之忽无非昔无之未有,今无之忽有非昔有之未无者,异乎时也。若夫无彼无有连既往之无有而不殊无此有无,合将来有无而不异者,同乎时也。异乎时者代以为必然会有不然之者也,同乎时者代以为不然会有必然之者也。”(《玄真子外篇》)又如杜光庭关于同异关系的论辨:
“道德不同不异而同,而异不异而异,用辩成差不同而同,体论惟一。……知不异而异无所可异,不同而同无所可同,无所可同无所不同,无所可异无所不异也。”(《释疏题名道德义》)
诸如此类的论辩颇绕口舌,在格调上不仅类似庄子、公孙龙的辩术,也足可与佛教的论辩相匹敌。唐代的许多道家奇书,如《化书》、《无能子》、《谗书》等,都具此特点。道教还发展了一些自己的新术语,如因待、互陈、体用双举,等等。
(三)双遣方法的动用。非有非无,不落两边的双遣方法是龙树《中论》所阐述的基本思想,意谓执着于有是滞于有,遣有归无是滞于无,既非有,又非无,才是中道。运用在主客关系中,就是既遣他执,又遣我执,两边不落。这种方法在六朝、隋唐的佛教中有着广泛影响。道教在根据《老子》“玄之又玄”阐扬重玄哲学思想时。借用了这种方法。成玄英、李荣把佛学的非有非无称为“玄”,把非非有、非非无称为“重玄”。《天隐子》在阐发《庄子》“坐忘”观点时,也借用了双遣方法,外遣物境内遣心智,两边不落,心泯合于道,所谓“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隋唐道家、道教学者在建树自己的形上学时,借用了佛教的术语与方法,发展了自己的术语,不仅有了辨思的外观,的确也有了辨思的高水准。但从严格意义主讲,道教虽然有了辨思的哲学,却仍然没有动用印度佛教的因明逻辑方式,尤其是没有采纳佛教的立破辨术,道家、道教原先的非逻辑特性并无根本改变,而且随着内丹学说的兴起发展,隋唐形成的辨思哲学没有沿着辨思的方向继续发展,而是服务并融铸在内丹学说中,进一步朝着“契思”与神秘主义方面发展了,其结果仍然是寓辨于不辨之中,这是道教在与佛教徒的论辩中总是“辩”不过佛教徒的一个基本原因。
三、佛教摄取了道教的思维方式
佛教在魏晋时期,曾以格义的方式大量地袭取了道家的概念、范畴,带有显明的玄学思想色彩。东晋以后,随着佛经大量被翻译过来,佛教则努力摆脱玄学的影响,尽可能地少用道家典籍的范畴、概念,同时攻斥道教袭取了佛学的范畴术语。到隋唐,佛教宗派林立,不仅气象博大,也显得根柢深厚。从表象上看,佛教于道家、道教无所取焉,其实不然。除唯识宗属于原本的印度佛教之外,其它几派皆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成的,它们用以标其思想宗奉的是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混合再生品,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必然。仅仅从范畴征引上难以看得出佛教从道教那里袭取了什么,但从思想内涵及其思维方式来看,则可清楚地了解佛教从道教那里袭取了什么东西。对此。梁启超曾说:“惟有一义宜珍重声明者,则佛教输入非久,已寝成中国的佛教,若天台、华严、禅宗等,纯为中国的而非印度所有,若三论、法相、律、密诸宗,虽传自印度,然亦各糁以中国的特色,此种消化的建设的运动,前后经教百年而始成熟。”(《饮冰室专集之五十八·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
(一)“出世”中的“在世”。原本的印度佛教乃是一种高蹈出世精神的宗教,把“不得参预世事,结好贵人”的佛陀遗训作为代代相因的传统,因之,出世就是要断绝一切俗缘,不得对现世有纤毫的回眸,不认六亲,不敬王侯。然而,当佛教传入中国并要立根中土时,它就不能不作出让步,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已有调和中土与西土、方内与方外矛盾的意愿。在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传统的反复冲撞中,佛教家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不依国主,法事难立。”而在宗教教义上公开认同的,便是在中土产生的经典《大乘起信论》。《起信论》的最基本思想是:“一心二门论”,“一心”即“众生心”,“二门”即“真如门”,“生灭门”。《起信论·立义分》说: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二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坷衍义。”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两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此“众生心”即不是单指佛性,真如,也非单指个体之心,生灭现象,而是佛性与人心、本体与现象(用)、圣与凡、净与染、绝待与相待、出世与在世等的和合。在这种和合精神原则下,佛教徒既可追寻超越的、形而上的终极境界,也可“随顺”对世间表示出普遍的关怀。《大乘起信论》自隋初流布开来,对隋唐诸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台、华严、禅宗等立宗分派多从中禀承一端,如天台的“性具”论,华严的“理事圆融”论、“功德本具”与“随缘不变”论,禅宗“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的体用论,都普遍地带有和合世俗的特点。
佛学与儒学,一个是极端的出世学问,一个是极端的入世的学问,《起信论》在调和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时,显然撷取了儒学叩共两端而竭焉的中庸观点,但作为一种出世宗教学说与入世的官方正统学说,相距甚远。佛教与道教的关系不同,一来两者都是出世的宗教,二来两者又都在国主面前争宠,在民间争夺地盘,因而既要互相攻斥,又要互相效仿。道教虽然也常为出世与入世问题困扰,却先天地带有世俗的特点,老庄“无为”与“离世异俗”的学说根本不曾放弃“无不为”,不曾放弃此岸世界,道教的早期经典《想尔注》、《河上公章句》及《太平经》都蕴含了“道不遗人”的精神内质。《起信论》作为中国化的佛教的产物,自然极方便合理地从道家、道教那里袭取了这种精神内质,而且,在相互争高低的过程中,也竞相表现出现世的关注情怀。
(二)相对主义的方法论。华严宗宗奉《华严经》,然而经杜顺、智俨、法藏等阐扬出来的华严思想与本经也有大的异趣,华严诸师在发挥理事无碍观点时,接受了法相从印度译过来的《庄严经论》、《佛地经论》的影响,〔①〕又接受了《大乘起信论》的影响,还接受了庄子思想影响,是中印佛学在新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隋唐诸宗派中,除法相宗之外,就是华严宗最讲究辨术,它是把印度的方法拿来论辩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如体用,理事等。理事圆融的观点依据物无自性,依他缘生的观点,所谓:“依他中虽复因缘似有显现,然此似有,必无自性,以诸缘生,皆无自性故。”(《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从物无自性中,引出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从而一多相即,远近相即,大小相即,如法藏所说:
“且如见高广之时,是自心观作大,非别有大;今见圆尘小之时,亦是自心观作小,非别有小。”(《华严经义海百门》)
这与庄子《齐物论》小大之辩如出一辙。《庄子》从相对主义观点出发,认定一切事物的一切性质只有相对性、暂时性,皆属观察、认知的角度不同而造成的,“固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大小”(《秋水》)。也就说万物自身没有确定的规定性。华严宗接受了《庄子》思想是毫无疑问的。
(三)整体性原则与“悟”的思维方式。禅宗的兴起,乃是一次佛教的革新,意味着佛教完全中国化的完成。从菩提达摩“藉教悟宗”,至慧能“不立文字”,神会“呵佛骂祖”,再到“德山棒”、“临济喝”,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思想路线,即从印度佛教的繁琐逻辑证论与主客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以简捷明了的悟通方式实现主客体的绝对同一,如铃木大拙所说的那样:“禅宗与依靠逻辑与分析的哲学体系全然不同,甚至可说它是建立在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基础上逻辑哲学的立物。”〔②〕禅宗之所以诽毁逻辑,是因为:在禅宗看来,逻辑的方式不仅使主客二元对立,而且也将真理肢解了。真理(佛性)是统一的整体,需用一种非逻辑的超常的、整体的悟通形式才能认知。所以禅宗突出“识心见性”,认定主体之心与客体之性本来同一,能识得整体之心即能见得整体之性,所谓:“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坛经》)而要做到这一点,靠逻辑的理性的方式是永远也达不到的,此岸与彼岸虽都只存于心性,却要靠一个“悟”,而悟则顿悟顿见,即整体性的一次性把握。所谓“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同上),即是说,真如法性是一个整体,只能整体地体认,人有利钝差别,须行渐修,但渐修并不是把整体的真理分次认知,而是经过渐修,提高,开导其智识,令其开悟,一次完成。“棒喝”的目的也正在于此。道教一向持天地人的“三一”模式,主张天人一体,道气一贯,道教修炼的目的在于泯合主客,感通道体。在老子、庄子那里,最高和本体——道乃是不可分的整体,无论老子讲“道者同于道”,进是庄子强调“正容以悟”,都是要求以整体的心态把握完整的道体。这与禅宗有着显明的一致性。为了达到悟的境界,庄子主张“吾丧我”,禅宗要求“无念无相无住”,这也有着相承关系。此外,禅宗为了表明佛性与人心的直接同一性并非外在力量使其然,也借用道家的“自然”观念,如神会说:“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一切万法皆因佛性故,所以一切万法皆属自然。”(《荷泽神会禅师语录》)可以这么说,禅宗借助于类似道家的整体性原则,以简捷明了的悟通方式实现了主客体的绝对同一。
然而,即使禅宗吸取了道家思维方式,也仍不失其佛教本色,这从以下三点可以明白看出:第一、禅宗和整体性悟通方式包含着印度佛学精于辨思的特点,它通过辨而达到不辨。庄子哲学虽寓辨于不辨,但庄子是要放弃辨术的。第二、禅宗在泯合主客时,强调以心合性,身是“臭皮囊”,不能与心同于佛。庄子主张坐忘、丧我,则是要以身心合一的方式契合道体。第三,禅宗的“悟”是本心与佛性的一种直接同一,道教的“悟”虽也是道体本心的同一,却包含着“感通”的特点。至认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作为“纯粹之中国佛教”〔③〕,其中自也不难找出与道家、道教的思想联系。
‘肆’ 道教和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1、世界观不同
佛教是无神论,道教是有神论。佛教和道教认为人皆可成佛或神。但佛只是思想上比人境界高,生理上和人一样,也会生老病死,道教神则是有超能力的不死族。
佛教主张学习宏观的世界,各门各类各种知识都应该去学习,所谓勤学五明,道教集中修炼内功,依靠炼丹术等辅助手段以成仙为目的。佛教是以觉悟,灭除苦为目的。
2、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不同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7、道说金木水火土,佛说地风水火
道教源于华夏,华夏自古以来讲究把事情分为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象,后四象化五行,为事物发展的五种形态。佛教说的地风水火是印度思想,为物质构成,正因地风水火是物质构成的说法,道教说物质的时候也会说地风水火。
8、信仰不同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佛教讲悟,讲修行,只有做到戒定慧,才能有机会开悟,要靠修行者自己努力。
‘伍’ 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核心讲求的是人的品行,人应该达到道德的最佳,并且它有严格的标准。儒家思想既有对于人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品行,也有具有阶级特点道德标准,比如三纲中的君臣,臣子不得违逆皇帝。
佛家思想的核心是深邃广大的对世界的观点,它有复杂的辨证思想,佛经大多数是对世界的真相的论辩。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把握万物的起源和发展变化,讲求人超越物理世界的限制,用句流传很广的道家术语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道家思想包罗万象,炼丹术、武术、兵学、医术……等,不一而足。比如:颇为灵验的中医的基础理论就是道家的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可是这些理论用现代科学又无从证明。
(5)佛教和道教的主要宗旨或者教义分别是什么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论述扩展阅读:
与佛教的世俗化相应,明代的道教经过三教合流之后,同样有趋于世俗化的倾向。这可以从明人李天木之论中,看出一些端倪。李氏之言,简易平实,大体谓“道不离日用饮食,不必绝俗离世,长往深山也”。
道士一旦流变为方士,其世俗化的特点就更为明显。明代方士大多游于公卿之门,有些甚至受到皇帝的宠信,如成化年间的李孜省、嘉靖年间的陶仲文。
尽管明太祖朱元璋倡导三教合一,但他又深知道、佛一旦深入民间,与世俗混淆,并成立带有浓厚世俗色彩的民间宗教,就会对传统统治构成威胁。这一点已为元末红巾军的历史所证实。朱元璋对此抱有清醒的认识。明帝国一建立,他就开始整顿僧、道门风,严禁僧、道与世俗混同。
‘陆’ 佛教和道教的主要宗旨(或者教义)分别是什么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论述
佛教也可以视为禅宗,是从国外(许是 印度)引进的,但是已经十分的中国化了。中间经过了多次的演变:文字晦涩难懂——文字简单化——不要文字(无语)——又回归文字——至今。另外,南北之间也有差异,具体的还不是懂。 佛教主要是注重“悟”,通过各种各样的修为(扫地、打坐等),来悟出人生的“禅”。解除人世间的痛苦。是教人出世的学问。 而道教是注重“无为”,甚至于“弱其志,实其腹”,不有作为才是真谛。所作所为要合于道,即按规律办事。是教人处世的学问。
‘柒’ 佛家和道家的宗旨都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很大也很有文化底蕴,有几方面要点:
1,道教从根源上说是中国上古的巫觋文化和后来的老庄道家哲学的结合体。是由东汉张道陵天师将之正式定型并逐渐发扬光大。而佛教则是脱胎于受印度宗教哲学影响的释迦牟尼佛,除了小细节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佛陀完全创新的宗教。
2,早期道教信仰天神,也信仰三清和上帝,是一个追求肉身成仙的多神教;而早期佛教则更侧重于灰身灭智的小乘道,强调“苦、空、无我”,而且佛教承认多神但是并不皈依他们,相反将一切天地善神都作为佛教的护法对待。
3,到了大乘佛教发扬光大后,道教明显处于劣势,从而产生了结合道、释、儒三教的全真道。全真道是道教史上里程碑式的改革,自此以后道教的修学方式参考了禅宗的许多形式甚至公案。而且道教也从追求炼服外丹转向静坐修炼内丹。当然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也吸取了许多道家、儒家的元素,以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
纵观道佛两家的发展史,分分合合,时而相互借鉴,时而彼此诋毁。到了现代两教都有很大发展但也各自留下许多迷信成分。
从大方向来看,道教的宗旨是性命双修,仍是以修仙为宗旨;而佛教则更侧重于往生净土(当然密宗也主张即身成佛),然后普度众生。
其共同点都是脱离苦海,但佛教是出离三界,成佛证涅磐,道教则仍然在天界中搏一个大罗金仙。
‘捌’ 佛教和道教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佛教中心思想即四圣谛:苦、集、灭、道。佛教的一切莫不依此展开。佛教释迦牟尼发现人生诸受是苦,为达到灭苦的境界(涅磐寂静)而经探索发现苦皆因无明、贪、嗔痴而生,彻悟了诸法真相(缘起性空、无我、无常)。缘起性空是佛法四圣谛的哲学支持,也即佛法核心。释迦牟尼说法皆不离此。
道家的中心思想:在道教的思想体系中,“道”是信仰的核心,“德”是修道的根本,两者互为体用。天人合一是修道者的基本境界,追求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完美和谐。社会和谐正是源于这一思想的智慧结晶,和谐社会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8)佛教和道教的主要宗旨或者教义分别是什么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论述扩展阅读: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着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玖’ 道教的宗旨和理念是什么
道家的宗旨是:
无所不能、长生不灭,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利。古代历代帝王一直极为重视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国都会兴盛强大。现代人说到道家以为就是清心静气、自然无为或中医养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远比这些表面印象更为博大玄奥。
(9)佛教和道教的主要宗旨或者教义分别是什么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论述扩展阅读:
道家文化中“天爱万物, 一切平等”的思想呼吁生态和谐:
老子曾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 狗是六畜之一, 其肉是上古祭祀时常用的祭品, 后经演变, 周朝以后, 狗肉就渐从祭品中免去, 但有些祀典仍需用草扎一只狗代替真狗, 即“刍狗”。
因要上神坛, 人们便用精美的盒子和美丽的绣巾将之精心粉饰, 使之尊贵无比, 而当“刍狗”在祭典中完成使命后, 人们就将之废弃, 任路人践踏, 甚至当作柴火, 再也不会像在上祭坛前那样对之恭敬有加。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就是说天地不会特别对某物施恩, 世间的每个生命都如“刍狗”一样, 在履行自己角色使命的过程中, 在普遍的大自然法则指挥下, 都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极尽尊贵到被随意废弃的过程。
天地万物的尊贵与废弃就像宇宙运转一样, 是遵循固有规律的, 任谁也无法逆转。所以, 天地因道生万物, 让其成长到巅峰盛极, 然后走向衰竭, 天地万物无一幸免。天地从不因生万物作为善, 也不因杀死万物作为恶。所以, 天地生万物, 物无贵贱。
天地对万物不会厚此薄彼, 不会因为你是善人或是有益于人类的补药, 就多给你一点阳光雨露, 反之, 也不会因你是恶人或毒药就不给你或少给你一点阳光雨露。天地不是因为喜爱万物而让其繁荣生长, 也不是因为憎恶万物而使其衰败消亡。
道家文化中“曲成万物”的法则达成人与人和谐:
“曲成思维”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品格, 由道家开启。道家文化的渊源是《易经》, 《周易》形成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转换理论架构, 《太极图》也准确表述出世界万物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和谐运动之道。
几千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知晓宇宙万物运行法则是曲线, 当代科学的发展也证明了道家的这一哲学法则。可以说, 道家的“曲成思维”筑就了中华文化的品格, 而此品格又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为人处世风格。
‘拾’ 佛教跟道教的区别是什么
道教与佛教的本质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1、佛家的“三皈”就是性、心、身。性存天理就是皈依存,心存道理就是皈依法,身尽情理就是皈依僧。
2、道家的“三华”就是性、心身。性华开天理足,心华开道理足,身华开情理足。道家从炼身做起,佛家从养性做起。
3、佛教以入世求超脱,道教以出世之心入世。佛教是万法如一总归寂灭,道教却是师法自然人各有道。
4、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
5、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
6、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7、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8、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9、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