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萧规曹随是褒义还是贬义
萧规曹随含贬义感情色彩,指因循守旧。
萧规曹随的字面意思是萧何和曹参在西汉初期先后任丞相,萧何创立了一套规章制度。他死后曹参继任,完全照章行事。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萧规曹随,读音 xiāo guī cáo suí,主谓式结构成语;作谓语、定语、分句;出自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意思是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 而张良下邑画策是中国楚汉之争中,续韩信的汉中对策后的又一重要对策。
(1)中国历史问题请问萧归曹随是什么意扩展阅读
萧规曹随近义词:
1,固步自封,读音是gù bù zì fēng,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昆虫记》(普通的黄蜂):“结果,它们都由于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命丧黄泉。”
2,因循守旧,读音是 yīn xún shǒu jiù,指的是沿袭旧规,不思革新,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东汉·班固《汉书·循吏传序》:“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意思是死守老的一套,没有什么改进的方法。
3,墨守成规,亦作“墨守成法”,读音是mò shǒu chéng guī,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战国时墨翟(即墨子)善于守城,世人谓之“墨守”。后以“墨守成规”指固执旧法,一成不变。
Ⅱ 历史成语“萧规曹随”是对唐朝名臣执政的传诵。对吗
不是这样的。历史成语“萧规曹随”中的“萧”指的是“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曹”指的是西汉的第二任丞相曹参。
它出自西汉初的一个典故: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他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之前的制度实行。这个成语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原文出处:
1、 《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2、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
Ⅲ 成语萧规曹随是什么来历呢
“萧规曹随”是指西汉第二任丞相曹参遵循第一任丞相萧何制定的各项制度治理国家的故事,成语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萧何是兴汉三杰之一,本是秦朝旧吏,才能出众,本来可能到秦中央政府任职,秦末天下大乱后给刘邦经营后方,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与粮草是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的大功臣,曹参则是刘邦手下战功最多的将领之一,萧何与曹参也都是汉高祖刘邦的故旧人士,夺取天下后,刘邦任命萧何为第一任丞相,实施很多措施,恢复国力与民生,对汉朝的兴旺有重大贡献!
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看,经济、人文、科技总在不断变化,国家的法规政策也需要根据社会环境来适当改革,实际上整个历史发展就是个动态的改革过程,但是在国家平稳发展时期,政策的连续性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频频的政策变化会让人民无所适从,从这点上看,曹参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明确知道汉初最需要的是恢复民生,而萧何的政策还在有效期内,又何必变化呢?所以看起来曹参没有新政,似乎没有大作为,其实能遵循有效的政策制度,放弃新官上任三把火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更有才能的做法,有时是更为难能可贵的,曹参之守旧是为国为民,因此他既有建国之战功,又有无为而治的政绩,留美名于青史!司马迁写史记,曹参的级别是《曹相国世家》,对曹参英勇善战与清静无为治国都进行了肯定与称颂!
Ⅳ 萧规曹随历史人物
萧规曹随说的是东汉时期的。萧何和曹参。因为萧何在当丞相的时候,他制定的规章制度非常的符合民意,所以在曹参接任他的时候就没有更改它的规则。
Ⅳ 萧规曹随概括,留侯画策是什么典故,萧规曹随主要内容
制定法律,调和如一,曹参相国,遵法不过失,清净无为策,人安宁统一。
Ⅵ 萧规曹随是怎样的典故
我们的能力不如前人的时候,不妨就按照前人的方式去做。
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国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还问他将来谁来接替他合适。
古代风景画萧何不愿意表示意见,只说:“谁还能像陛下那样了解臣下呢?”
汉惠帝问他:“你看曹参怎么样?”
萧何和曹参早年都是沛县的官吏,跟随汉高祖一起起兵。两个人本来关系很好,后来曹参立了不少战功,可是他的地位比不上萧何。两个人就不那么和好了。但是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所以汉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赞成,说:“陛下的主意错不了。有曹参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
曹参本来是个将军,汉高祖封庶长子刘肥做齐王的时候,叫曹参做齐相。那时候,天下刚安定下来,曹参到了齐国,召集当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问他们应该怎样治理百姓。这些人说了一些意见,但是各有各的说法,不知听哪个才好。
后来,曹参打听到当地有一个很有名望的隐士,叫盖公。曹参把他请了来,向他请教。这个盖公是相信黄老学说的,主张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清静无为,让老百姓过安逸的生活。
曹参依了盖公的话,尽可能不多去打扰百姓。他做了九年齐相,齐国所属的七十多座城都比较安定。
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接替做相国。曹参还是用盖公清静无为的办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
有些大臣看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把话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
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认为他是倚老卖老,瞧不起他,心里挺不踏实。
曹参的儿子曹窋,在皇宫里侍候惠帝。惠帝嘱咐他说:“你回家的时候,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高祖归了天,皇上那么年轻,国家大事全靠相国来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管事,这么下去,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亲怎么说。”
曹窋趁假期回家去的时候,就照惠帝的话一五一十跟曹参说了。
曹参一听,就上火了,他骂着说:“你这种毛孩子懂得个什么,国家大事也轮到你来啰嗦?”说着,竟叫仆人拿板子来,把曹窋打了一顿。
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责打,非常委屈。回到宫中向汉惠帝诉说了经过。
汉惠帝也感到很不高兴。
第二天,曹参上朝的时候,惠帝就对他说:“曹窋跟你说的话,是我叫他说的,你打他干什么?”
曹参向惠帝请了罪,接着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
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较,哪一个能干?”
汉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说:“好像不如萧相国。”
曹参说:“陛下说的话都对。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定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照着办,不要失职就是了。”
汉惠帝这才有点明白过来。
曹参用他的黄老学说,做了三年相国。由于那时候正在长期战争的动乱之后,百姓需要安定,他那套办法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因此,当时有人编了歌谣称赞萧何和曹参。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