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意义最有代表性的论述。
各路红军在长征途中有多次会师,主要的有:1934年10月,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在木黄会师;1935年6月,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1935年9月,红军第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永坪镇会师,并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与第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第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1936年7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每一次会师都伴随着作战的胜利,没有沿途作战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会师的出现。所以会师本身就象征着胜利。在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很多次英勇浴血的奋战,如红二十五军的袁家沟战役,毙敌300余人,俘敌1400余人,缴枪1000余支等,中央红军的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等,其中遵义之战,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红四方面军的包座战役歼敌5000人,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等;红二、红六军团的龙家寨战役毙敌1000余人,俘敌2000余人,缴枪2200余支,等等。红军在这些战斗中,几乎都是以少胜多,以英勇的作战和灵活的战术取得惊人的胜利,然后才实现了会师。
长征会师,是各地红军从分散的各个根据地出发,边走、边打、边做群众工作,为着共同的目标,向着一个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河那样汇合在一起。这样的会师,是战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集中了战略力量就有实施战略作战的主动权。贺龙与任弼时深明这一道理,他们所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于1934年10月24日会师,25日即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建议“两个军团集中行动”,但是当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却不同意,并说是“绝对错误的”。28日,贺、任等二、六军团领导人再次建议“暂时集中行动”,接着在11月中旬集中力量打了龙家寨战役,对发展湘鄂川黔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红军每次会师后,紧接着就是战略作战的胜利。如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后,随即在中央统一指挥下打了直罗镇战役。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又如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陕甘宁边区会师后,在中央军委统一指挥下打了山城堡战役。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不但大振了我军的声威,而且对分化敌军营垒、促进逼蒋抗日的方针的实现,起了积极的作用。主力红军会师后,就能在统一指挥下,集中力量打一些较大的歼灭战。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
长征发生在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历史条件之下,中央红军在反对敌军第五次“围剿”失败之时,同时又交错着党内的错误路线和正确路线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从国家和民族大义出发,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把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已进行战略退却的消极行动,升华为一个积极进取的、对全国人民和对全军有号召力的大义凛然的政治行动。正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的那样:“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北上抗日的方针,伸张了长征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师出有名,极大地激励了士气。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的敌人,红军北上抗日就获得全民族的拥戴。而反动军队对红军的“剿杀”就把自己摆在抗日的对立面,遭到全民族的反对。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还有力地团结了全党,在党内存在着“北上”和“南下”的分歧抉择上,党中央、毛泽东坚定地坚持北上抗日,并以此团结了全党和全军,北上抗日有理,南下、西下无理,是逃避。这就促使了红军三大主力最终在西北会师,避免了张国焘的分裂危险。
毛泽东说:“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会师标志着红军战略退却的终结和战略转移的完成,开创陕甘宁苏区新局面战略阶段的开始,并为向民族革命战争实施战略转变作了准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红军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就成了战略转变的转折点。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说明红军长征会师后,党中央、毛泽东可以在相对稳定的(较之长征中被围追堵截的作战环境而言)“大本营”内筹划和决定政治战略方面的问题了,可以出台新的战略了。如果说长征胜利是北上抗日战略的胜利,那长征只是实施北上抗日的第一步。到了西北,长征是结束了,但抗日没有结束,还必须把全民族的抗日斗争持续不懈地进行下去。而这一切,只有在红军会师后才能贯彻实行。事实说明,红军会师后,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对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影响很大,以至于发生“西安事变”,促成建立了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红军完成人类历史纪录上第一次的伟大长征。红军面对着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险峻艰苦的环境,用了一年多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路,主要靠着革命精神来完成了长征。长征精神,包含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两点:就是强渡大渡河,强攻腊子口,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爬雪山,过草地,吃苦耐劳,在艰苦环境中,意志坚定,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的革命本色在长征途中最显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现了出来,成了我党我军最宝贵的财富。红军就是用这种精神完成了长征任务,会师胜利更使这种精神光芒万丈。这种精神,可以养成人们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可以完成一切艰难困苦的任务。这种精神,在我国我军的文明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将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书上有
我记得我学过
② 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红军长征是在第五次围剿后 中央红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 被迫战略转移
长征的历史意义在于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避开了敌人的围剿 更重要
的是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 并确立了以毛为主的党中央正确思想
③ 长征精神历史意义和价值
长征精神历史意义和价值?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共同的巨大精神财富。
伟大的实践锤炼伟大的精神。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绝无仅有。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斗争中形成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孕育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旺盛的生命力。长征时,中国共产党人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并把这种深厚凝重的民族大义转化为红军将士不畏艰险、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行动。长征中,红军将士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创造了被共产国际誉为具有“高度的觉悟性,超人的坚韧性与战斗精神”的壮举。
长征精神所体现的理想、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展现。伟大的长征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之中,成为源源不断的中华民族精神江河中的一股强流。
(3)长征的历史价值是什么扩展阅读:
相关延伸:长征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
这主要包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
革命理想高于天,是长征精神的核心要义。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靠的是共产党人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信不疑,靠的是共产党人对奋斗目标的矢志不渝。
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克服无数艰难险阻,靠的就是这种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④ 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第二,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长征结束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开始了。第三,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历了长征,红军由原来的30万人减少到3万人,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第四,长征播散了革命的火种。他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解放。第五,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过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难奋斗的精神。
⑤ 长征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一、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通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危急关头,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二、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
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它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三、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惩”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
四、通过长征,基本消灭或收复了地方军阀,保留了抗战的有生力量。
以红军长征为契机,蒋介石成功的利用中央红军长征,以中央军损失3万人以下的微小代价,在长征前后的二三年内,完全收复控制了由地方军阀或者中共控制的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八个省,收编地方军阀部队至少超过70万之众(仅仅一个四川就有正规军20多万)。
五、长征中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湘江战役失败后,为了纠正“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
⑥ 长征的历史价值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伟大胜利,是广大红军指战员英勇奋战的结果。它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极其伟大的意义:
长征是历史的新纪录,是世界上空前未有的。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战胜人间稀有的艰难困苦,开辟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长征是宣言书,它宣告红军师不可战胜的力量。在长征途中,国民党蒋介石妄图把红军一口吃掉。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击溃国民党军许多追歼部队。
接着,又向北胜利前进。在长征中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410个团和无数土匪、地主武装,占领五六十个城市,一路浩浩荡荡,所向无敌,是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围追堵截遭到破产。这充分证明了红军是英雄好汉,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是宣传队,它在中国广大地区内宣告:红军的道路就是人民解放的道路。红军不但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而且又是一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宣传队。红军在长征途中随时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尤其是红军进入大别山彝族少数民族地区时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以及反动派的造谣欺骗,曾受到彝族三个家族的袭击,致使红军长征一度受阻。红军便向他们宣传、解释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刘伯承还与彝族首领结拜兄弟盟友。
此后,红军不但安然通过,而且在沿途得到彝族人民的帮助,有些彝族人民还参加了红军。红军的宣传,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使各族人民深切认识到红军是人民解放者,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获得真的的解放。
⑦ 长征的历史意义是啥
解答:
长征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粉碎“围剿”,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③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革命新局面。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⑧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一批党的领袖人物。
⑨ 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的重要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长征的意义重要表现在政治、军事、精神三个方面。
一、长征胜利的政治意义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纵横十四省,转战数万里,终于相继在陕甘地区会师,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从此,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陕北,中国共产党召开一系列有历史意义的、关系抗日全局的会议,如洛川会议、瓦窑堡会议,发出全民族抗日的伟大号召,妥善地解决了西安事变,积极联合国民党抗日,最终取得了全民族抗日的伟大胜利。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长征经验时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没有照抄照搬国外理论,而是立足本国实际制度、政策、方针、路线,并与盲目照抄、照搬国外理论的博古、李德等人做了坚决而持久的斗争,最终将中国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路线和斗争路线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4、通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危急关头,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正因为有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才能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
5、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红军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一道致力于根据地的建设巩固,最终将延安建设成中国的"红色之都"。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建设经验,对全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在全国范围内有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在解放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设和巩固"三三制"原则的确立、土地改革地进行,一方面团结了最广大的中间力量共同革命,另一方面,边区政府的建设也为我党后来取得政权、进行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