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着名的史书有哪些
着名的史书:二十四史。
即: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Ⅱ 中国古代历史着作都有哪些
《金史》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修成以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好评。学者们一般认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虽谈不上是上乘之作,但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却是最好的一部。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金史》叙事最详略,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记》卷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元人之于此书,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仓促成书者不一样,所以本书首尾完备、条例整齐、简约而无疏漏、周赡而不繁芜,在宋、辽、金三史之中,是最为完善的。确实,与宋、辽二史相比,其优点是比较突出的。
《金史》之所以得到较好的评价,主要在于它纂修的准备时间比较长,有了比较好的史料准备。与辽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记注院,掌修起居注;秘书监设有着作局,掌修日历;还有国史院,掌修实录和国史。其实录编修最为完备,太祖以下除卫绍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实录;除此之外,还有记载金朝先世的《先朝实录》3卷;生前未称帝,死后追加尊号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显宗也都有实录;此外还修有国史,包括皇帝本纪及功臣列传;金宣宗时,因害怕蒙古军的再次进犯,金由中都(今北京)迁往开封,这些历史文献也随之携至汴京。汴京被蒙古军攻克之后,当时依附于蒙古,并参与了攻汴战斗的汉族地主军阀张柔颇具远见,在其他蒙军将士争抢金帛财宝时,他却来到金史馆,将金朝实录及其他秘府图书运回了家中。这些图书文献在中统二年(1261年)被献之于朝廷。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联军攻克蔡州,金朝灭亡了。元朝建立后,金朝遗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辽、金二史的建议,而且开始着手搜集、整理金代的历史资料。卫绍王朝没有实录,现在卫绍王本纪中的材料都是中统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迁蔡州之后,史书记载中断,也是因为王鄂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着有《汝南遗事》4卷,才得以将这一段亡国的历史始末记载下来。因而金代历史文献保存得比辽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搜集金代史实,如金末文人刘祁着《归潜志》、诗人元好问着《壬辰杂编》(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实。可见元末修《金史》,既有实录、国史为根据,又有王鄂等人的搜集、补缀,还有刘祁、元好问等人的着作可直接资以参证,其所依据与《辽史》纂修时所据要丰富多了。加上这些资料又已经过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编纂者易于着手,这与《宋史》撰写时面对一堆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样。于是《金史》比辽、宋二史高出一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十四史》
历次修《金史》,除依据张万户献上的实录外,还有就是金朝末年两位学者的着述,即刘祁的《归潜志》和元好问的《壬辰杂编》。金亡以后,元好问以编史为己任,听说《金实录》在张万户家,就向他表示,愿修金史,希望看到《金实录》,但没有如愿。不过,他没有灰心,并且说:“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于是就在家里着述,“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名之为“野史”,即《壬辰杂编》一书。刘祁的《归潜志》也是元代编写《金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元好问和刘祁二人亲身经历了金末的丧乱之事,书中所论都是耳闻目睹,且二人文笔又好,所以《金史》中有关金末历史的记载,写得十分生动,使人读之历历如见。
在编写体例上,《金史》也有创新。书中的本纪第一卷,不是从阿骨打开始,而是以《世纪》为开始,追述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迹,便于读者对女真先世在氏族部落时的社会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本纪的最后一卷,又增加了《世纪补》,用以记述熙宗的父亲景宣帝、金世宗的父亲睿宗、金章宗的父亲显宗。这三人原来都是大臣,只是由于他们的儿子做了皇帝,不便列入诸臣传,所以又立《世记补》。这种体例,后来为《元史》、《明史》所效法。《金史》里还可以看到《交聘表》,这是用表格形式把金与宋、西夏、高丽等国和战,以及它们之间的往来诸事,一一记录下来,读起来一目了然。
《金史》以“实录”为依据,史料翔实可信。如在记述金与辽的往来和征战中,对金统治者所用的诈谋诡计等,都能如实地叙述;对金朝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互相倾轧,也能比较充分地揭露。
《金史》的志书内容比较详细,共有三十九卷,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弱。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五种写得不错,能反映出金朝社会的基本特征。
《金史》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的重要人物没有列传,甚至无记载。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称帝的渤海人杨朴,是阿骨打身边重要的谋臣,金建国之初,“诸事革创,朝仪制度,皆出其手”,这样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在《金史》中只字未提呢?大约不会是疏漏,而是不愿把阿骨打称帝这件开创金朝基业的事,说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没有记载,如天会十年(1132年)金立的伪齐迁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伪齐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国大事,《金史》中一概不书。此外,《金史》列传中的人名杂乱,一人多名或译名不一的现象很多。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着,所谓“史学两司马”。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着书之难》中高度评价《资治通鉴》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赞这两部着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王鸣盛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通鉴》亦有高度文学价值,曾国藩撰成《经史百家杂钞》一书,其中选录《资治通鉴》11篇。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着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着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明史》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1368—1644年)历史情况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336卷,其中目录4卷、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赵翼
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廿二史札记》
白寿彝
《明史》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正史。《明史》修纂日久,又有前诸史修纂之经验,成为二十四史中较好的一部,尤其是隋、唐以后诸史中,更为突出。—— 《中国通史》
余秋雨
《明史》后来成为整个二十四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这是我们直到今天还要承认的事实。——《山居笔记 · 一个王朝的背影》
刘庭华
《明史》体例严谨,首尾连贯,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舛误很少,是自清代以来史家公认的一部质量上乘的史着。相反,《元史》的编修,由于迫于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压力,历时11个月共331天,31人参加,组织领导工作紧迫、匆忙、粗乱,近180万字的巨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草成,根本没有时间来核对史料的真伪和问题的分析比较。确切地说,《元史》是史官们迫于政治压力抄撮而成的。因此,《元史》的舛误甚多,内容前后重复、互相矛盾的地方随处可见。——《中国历史是干部的教科书》
后汉书
《后汉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着,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着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和帝刘肇)后附殇帝(殇帝刘隆),《顺帝纪》(顺帝刘保)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这些列传既是新创,又反映了东汉的实际情况。如东汉一代党锢大兴,许多比较正直的大臣都以结党的罪名被杀;另外,东汉的宦官多参与朝政,杀戮大臣,是党锢之狱的主要制造者。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东汉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范晔根据这些史实,创立了党锢和宦者两个列传。为列女立传,最早始于西汉的刘向,范晔在刘向的启发下增写了《列女传》,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现。他写《列女传》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传》中,有择夫重品行而轻富贵的桓少君、博学的班昭、断机劝夫求学的乐羊子妻、着名才女蔡琰等,不拘于三纲五常的界域。《后汉书》的列传,还往往打破时间的顺序,将行事近似的人写成合传。
如王充、王符和仲长统三人,并不是同时代的人,因为他们都轻利禄而善属文,行为近似,所以合传。
《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新唐书》主要作者宋祁、欧阳修是北宋一代文宗,着名文学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当时有“二宋”之称,宋人《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能文,天资蕴籍”;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为其特长。他们笔下的功夫当然不同一般。
《新唐书》以清新质朴的语言特点为后世人赏识。也有了巨大的影响。
《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学影响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着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着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戏剧的形成与成熟,《史记》的内容与艺术也影响到戏剧创作。例如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冤记》;元明杂剧有《冤报冤赵氏孤儿》(元·纪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权)、《灌将军使酒骂座记》(明·叶宪祖);明清传奇有《窃符记》、《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戏及新编历史剧有《搜孤救孤》(京剧)、《卧薪尝胆》(汉剧越剧)、《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归赵》(京剧)、《鸿门宴》(京剧 川剧汉剧秦腔)、《萧何月下追韩信》(京剧 川剧 汉剧 秦腔)、《霸王别姬》(京剧)、《大风歌》(话剧)。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着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Ⅲ 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史书有哪些
一、纪传体史书——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合称为“二十四史”。
二、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明通鉴》等等。
三、典志体史书——
《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等等。
四、纪事本末体史书——
《左传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和《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五、会要体史书——
《春秋会要》、《七国考》、《唐会要》和《明会要》等等。
六、史学理论——
《史通》和《文史通义》等等。
七、考史着作——
《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和《廿二史札记》等等。
Ⅳ 中国史学着作有哪些
中国的史学着作有中国的史学着作有:
1、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2、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3、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共130篇。
4、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共100卷,分120篇。
5、其它:
《尚书》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后汉书》
《三国志》
Ⅳ 中国的史学着作有哪些
中国的史学着作有中国的史学着作有:
Ⅵ 历史典籍包括什么 代着名的史书典籍有哪些
历史典籍包括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艺术、诗歌、小说等…典籍的范围是很大的…
历史典籍有:《六韬》《楚辞》《庄子》《老子》《荀子》《韩非子》《晏子春秋》《齐民要术》
《秦简》《公孙龙子》《东观汉记》《世说新语》《盐铁论》
《申子》
《洛阳伽蓝记》
《说文解字》
《 胜之书》
《水经注》《管子》
《竹书纪年》
1、《三国演义》
2、《水浒传》
3、《西游记》
4、《红楼梦》
5、《儒林外史》
6、《隋唐演义》
7、《东周列国志》
8、《杨家将》
9、《前汉演义》
10、《后汉演义》
11、《两晋演义》
12、《南北史演义》
13、《五代史演义》
14、《残唐五代史演义》
15、《隋唐两朝志传》
16、《元史演义》
17、《明史演义》
18、《清史演义》
19、《民国演义》
20、《毛公案》
21、《彭公案》
22、《三侠五义》
23、《史记》
24、《汉书》
25、《后汉书》
26、《三国志》
27、《晋书》
28、《宋书》
29、《南齐书》
30、《梁书》
31、《陈书》
32、《魏书》
33、《北齐书》
34、《周书》
35、《隋书》
36、《南史》
37、《北史》
38、《旧唐书》
39、《新唐书》
40、《旧五代史》
41、《新五代史》
42、《宋史》
43、《辽史》
44、《金史》
45、《元史》
46、《明史》
47、《论语》
48、《孟子》
49、《大学》
50、《中庸》
51、《尚书》
52、《礼记》
53、《周易》
54、《春秋左氏传》
55、《诗经》
Ⅶ 中国古代着名的文学、历史着作有哪些
通俗的有:警世恒言\醒世通言\喻世明言.一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史书方面还:吕氏春秋.东周列国志.
科技方面有:梦溪笔谈.海国图志
文学批评有:文心雕龙.
Ⅷ 中国历史名着哪些
中国历史名着汇总
1、《贞观政要》、(唐朝)吴兢——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和资治手册,康熙、干隆视之为座右铭,日本最高统治者的必读教材,韩国总统金泳三就任之前反复研读。号今天下,莫敢不从。
2、《反经》、(唐朝)赵蕤历代统治者避而不谈,但又不得不读的一部经世致用之书。
3、《官经》、(清)载淳——总结千年政治权术,诠释历朝官训谋略。
4、《盐铁论》、(西汉)桓宽——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政治学术着作。
5、《盛世危言》、(清)郑观应——一部系统论述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振兴中国,影响中国几代志士仁人的重要政治着作。
6、《商君书》、(战国)商鞅——中国最伟大的变法家的兴邦定国之书,虽遭五马分尸,但名垂革新青史。
7、《鬼谷子》、(战国)鬼谷先生——中国先秦时代游说、纵横之学的登峰造极之作,一部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奇书。
8、《人物志》、(三国)刘邵——选贤任能,陈力就列,第一部集名理学大成的人才学专着。
9、《政训》、(南宋)朱熹——一部集中反映儒家为政之道的从政者必读之书。
10、《康熙政要》、(清朝)张——一部记录康熙雄才大略,展示名臣风节的优秀权谋名着兵法名着。
11、《六韬》、(西周)姜太公——独具体系和特色的一部集先秦军事理论之大成的兵家典籍,千百年来武举武科的必读教材。
12、《孙子兵法》、(春秋)孙武——“兵学圣典”、“百代谈兵之祖”、中国古代最着名的军事着作,国外多家军事院校的教材,海内外企业家以兵法经营管理的“圣经”,广为流传,备受推崇。
13、《孙膑兵法》、(战国)孙膑——“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中国古代对战争观、战略战术和军队建设有独到见解的不朽军事着作。
14、《诸葛亮将苑》、(三国)诸葛亮——中国军事史上专论为将之道的兵学专着、“将才学”,“统军带兵的将领的必读之书”。
15、《练兵实纪》、(明朝)戚继光——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军事训练专着“撼山易,撼戚家军难”,痛击日冠,还我河山。
16、《三十六计》、(南朝)佚名——一部充满玄机的军事谋略学专着,出将入相者必读之书,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商政。
17、《刘伯温百战奇略》、(明朝)刘基——一部集文学价值和军事价值于一体的不朽兵学专着。
18、《八阵图合变说》、(明朝)龙正——中国西代阵法集大成之作。
19、《曾胡治兵语录》、(民国)蔡锷——记录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思想、治兵之法,蒋介石亲笔为本书补辑《治心》、一章法治名着。
20、《唐律疏义》、(唐朝)长孙无忌——中国历史上现存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21、《洗冤集录》、(南宋)宋慈——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着历史名着。
22、《尚书》、(春秋)孔子——“上古之书”,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素以文辞古奥难懂着称。
23、《战国策》、(西汉)刘向——一部展示战国风云历史画卷最精彩的历史着作。
24、《史通》、(唐朝)刘知己——中国史学的网络全书,一书在手,历史全通诸子百家。
25、《周易》、(商朝)姬昌(文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察人事”中国历史上内容博大精深的不朽哲学着作,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
26、《道德经》、(春秋)李耳——又称《老子》、,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对中国人立身处世之道影响最大的“阴谋”哲学,被译为数十种文字,海外发行量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
27、《论语》、(春秋)孔子及后学——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中国儒家学派的基本经典,“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中国二千年的“东方圣经”,世界文化史上的不朽丰碑。
28、《孝经》、(春秋)曾参——一部罕见的奇书,帝王将相们多次为其作注,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法宝,“参两仪,长四德,冠五伦,纲维百行,总会六经”,“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得不亡。”
29、《大学》、(战国)曾参及其门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历史上最系统的政治哲学。
30、《中庸》、(战国)子思——为政者的最高境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范畴中的哲学方法论,能守中庸之道者,必能成安邦定国、振衰起废之大业。
31、《孟子》、(战国)孟轲——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启明星。
32、《庄子》、(战国)庄周——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哲学史上的伟大着作,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寓言文学的“奠基之作”,中国小说创作的鼻祖,先秦诸子散文中思想性、艺术性最高的作品。
33、《荀子》、(战国)荀卿——先秦诸子学说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哲学、学术思想史上继往开来的不朽丰碑。
34、《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中国先秦杂家学派的集大成之作,吕不韦说“谁能增删一字,赏赐千金”。
35、《韩非子》、(战国)韩非——法、术、势并重,以“法”治国,弄权之“术”,君王成“势”,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础。
36、《礼记》、(西汉)戴圣——先帝儒家礼乐治国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中国作为礼义之邦的重要标志佛道名着《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中国最早的道教炼丹专着。
37、《抱朴子内篇》、(西晋)葛洪——一部完整、系统、包罗万象的道教理论专着,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权威着作。
38、《妙法蓬华经》、(北朝)鸠摩罗什——“三乘归一”,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立宗经典。
39、《维摩诘经》、(北朝)鸠摩罗什——中国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作,中国佛教宗派形成的理论依据。
40、《百喻经》、(南朝)求那毗地——东方的《伊索寓言》、,文义浅白易解,喻义广博精深,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41、《坛经》、(唐朝)六祖慧能——中国佛教史上的经典名着、中国禅宗的奠基之作,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标志之作。
42、《太极图说》、(北宋)周敦颐——中国历史上颇负盛名的理学着作、中国儒、道、释三教合一的直观反映。
43、《太上感应篇》、(北宋)李昌龄——中国道教内丹学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研究的重大突破蒙学名着。
44、《千字文》、(南朝)周兴嗣——中国最早问世的一部优秀童蒙读物,文笔优美,语言洗炼,流传海外,独领风骚。
45、《百家姓》、(北宋)钱唐老儒——与三字经、千字文鼎足而立的优秀童蒙读物,千古传诵,琅琅上口。
46、《增广贤文》、(清代)周希陶——凝聚前人智慧,代表百家思想,处世、经验、智慧、原则的总结,通俗易懂,流传至今。
47、《幼学琼林》、(明朝)程登吉——“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中国古代蒙学读物中影响最大,编得最好的读本,蒙学读物的网络全书。
48、《龙文鞭影》、(明朝)萧良有——一部颇富鞭策、启迪意味的优秀童蒙读物。
49、《声律启蒙》、(清朝)车方育——一部专门训练儿童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一部独具一格,历久不衰的优秀童蒙读物。
50、《三字经》、(清朝)区适子——“人之初,性本善”,代表中国古代童蒙读物最高水平的一部经典读物,流传最广、家喻户晓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51、《格言联壁》、(清朝)山阴金——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凝聚古代先哲智慧的优秀蒙学读物家训名着。
52、《孔子家语》、(西汉)孔安国——与《论语》、相映成趣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孔氏家学的珍贵文献。
53、《颜氏家训》、(北朝)颜之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专着。
54、《袁氏世范》、(南宋)袁采——一部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于立身处世之道反复详尽”的家训经典。
55、《温公家苑》、(北宋)司马光——一部因《资治通鉴》、名气太大而不太为人注意,但又“有补于世道人心非浅”的家训经典。
56、《治家格言》、(清朝)朱柏庐——“微言大义”,深得治家之道的精髓,一部不可多得的害训读物。
57、《郑板桥家书》、(清朝)郑板桥——扬州八怪之首,难得其家书也是一怪。
58、《曾国藩家书》、(清朝)曾国藩——中国历史上一部前无古人,垂鉴后世的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家书,毛泽东、蒋介石均备加推崇。
59、双节堂庸训》、(清朝)汪辉祖——一部融“圣贤书”与“人间事”于一炉,对普通家庭产生重要影响的家训经典处世名着。
60、《菜根潭谭》、(明朝)洪应明——一部融汇我国传统名家名派言论精华的优秀格言书,入世出世、修心养性、心人为善者必读之书。
61、《小窗幽记》、(明朝)陈眉公——一部广博精微的立身处世之学。
62、《围炉夜话》、(清朝)王永彬——一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秘笈文学名着。
63、《诗经》、(春秋)孔子——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64、《楚辞》、(战国)屈原、宋玉等——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之作。
65、《文心雕龙》、(南朝)刘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划时代作品,第一次在中国文学史上建立起中国文学理论体系,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
66、《千家诗》、(南宋)刘克庄——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唐宋诗选本、不可多得的童蒙读物。
67、《绝妙好词》、(南宋)周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新代词选之一,集南宋婉约、格律派词作之精华。
68、《郁离子》、(明朝)刘基——指桑骂槐含沙射影,中国古代寓言的不朽丰碑。
69、《曲品》、(明朝)吕天成——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曲论专着。
70、《唐诗三百首》、(清)孙洙——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71、《人间词话》、(清)国王维——中国最后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古典词学专着,代代传阅,历久不衰学术名着。
72、《论衡》、(东汉)王充——秦汉时期最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专着。
73、《近思录》、(南宋)朱熹——中国儒学史上理学的经典之作。
74、《传习录》、(明朝)王守仁——一部同程朱理学叫板,风靡晚明,启迪近代,影响至今的着名哲学着作。
75、《焚书》、(明朝)李贽——中国封建时代异端学说的滥觞。
76、《闲情偶寄》、(清明)李渔——清初学术界的《吕氏春秋》。
77、《金圣叹读批〈水浒传〉》、(清朝)金圣叹——一部扑面而来,颇具真人气息的评点。
78、《清代学术概论》、(清朝)梁启超——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清代学术思想的着作异域风情。
79、《大唐西城记》、(唐朝)玄奘——现存规模最大的反映周边列国状况的风土人情专着,真“唐僧”的“西游记”。
80、《岛夷志略》、(元朝)汪大渊——中国元代航海家的壮举,历述九十九国社会,政治、经济、风土人情概貌,被译为英、法、日等多国文字,蜚声海内外的一部异国风情录中医名着。
81、《黄帝内经》、(战国)佚名——中国最早的中医学理论专着,奠定中国数千年中医理论的基础,指导中国数千年医疗临床的实践。
82、《神农本草经》、(战国)佚名——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着。
83、《脉经》、(西晋)王叔和——中国现存最早系统叙述脉学的医学专着网络名着。
84、《考工记》、(西周)周公——中国最早的一部科学文献。
85、《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包括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农书。
86、《梦溪笔谈》、(北宋)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名着之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87、《新仪象法要》、(北宋)苏颂——领先世界水平,内含世界上最早的星象图、最早的跟踪观测星体的天文仪器图、中国最早的机械图纸的天文学着作。
88、《教书九章》、(南宋)秦九韶——世界数学史上最传大的数学理论专着之一。
89、《农桑辑要》、(元朝)司农——中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90、《天工开物》、(明朝)宋应星——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科技网络全书,“国故有最值得赞许的一部科学典籍”,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名着之一综艺名着。
91、《乐记(西汉)刘德毛生——先秦至汉初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92、《茶经》、(唐朝)陆羽——中国第一部茶叶专着。
93、《书谱》、(唐朝)孙过庭——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瑰宝。
94、《桔中秘》、(明朝)朱晋桢——中国象棋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棋谱。
95、《园冶》、(明朝)计成——一部文化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造园学专着。
96、《芥子园画传》、(清朝)王概等——中国书画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启蒙教材。
97、《景德镇陶录》、(清朝)蓝浦郑廷桂——中国第一部全面阐述景德镇古瓷业的专着,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瑰宝。
98、《弈理指归》、(清朝)施定庵——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围棋专着。
按照类别来分
一、权谋名着:《贞观政要》、《反经》、《官经》、《盐铁论》、《盛世危言》、《商君书》、《鬼谷子》、《人物志》、《政训》、《康熙政要》。
二、兵法名着:《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诸葛亮将苑》、《练兵实纪》、《三十六计》、《刘伯温百战奇略》、《八阵图合变说》、《曾胡治兵语录》。
三、法治名着:《唐律疏义》、《洗冤集录》。
四、历史名着:《尚书》、《战略策》、《史通》。
五、诸子百家:《周易》、《道德经》、《论语》、《孝经》、《大学》、《中庸》、《孟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礼记》。
六、佛道名着:《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坛经》、《太极图说》、《太上感应篇》、《性命圭旨》。
七、蒙学名着:《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三字经》、《格言联壁》。
八、家训名着:《孔子家语》、《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温公家苑》、《治家格言》、《郑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双节堂庸训》。
九、处世名着:《菜根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
十、文学名着:《诗经》、《楚辞》、《文心雕龙》、《千家诗》、《绝妙好词》、《郁离子》、《曲品》、《唐诗三百首》、《人间词语》、《东周列国志》(余邵鱼)、《西游记》(明 吴承恩)、《三国演义》(明 罗贯中)、《水浒传》(明 施耐庵)、《桃花扇》(清 孔尚任)、《红楼梦》(清 曹雪芹 高鹗)、《官场现形记》(李宝嘉);“儒林”指《儒林外史》(吴敬梓)、《金瓶梅》(兰陵笑笑生)、《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 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 凌蒙初) 、《今古奇观》(包翁老人)、《聊斋志异》(蒲松龄)、《史记》(司马迁)、《西厢记》(王甫实)、《镜花缘》(清 李汝珍) 等等。
十一、学术名着:《论衡》、《近思录》、《传习录》、《焚书》、《闲情偶寄》、《金圣叹读批〈水浒传〉》、《清代学术概论》。
十二、异域风情:《大唐西域记》、《岛夷志略》。
十三、中医名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脉经》。
十四、网络名着:《考工记》、《齐民要术》、《梦溪笔谈》、《新仪象法要》、《数书九章》、《农桑辑要》、《天工开物》。
十五、综艺名着:《乐记》、《茶经》、《书谱》、《桔中秘》、《园冶》、《芥子园画传》、《景德镇陶录》、《弈理指归》。
Ⅸ 历史名着有哪些书中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山海经》
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山海经》也记载了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网络全书。
2、《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3、《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4、《西游记》
《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并且《西游记》富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可以从佛、道、俗等多个角度欣赏,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5、《红楼梦》
《红楼梦》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愁。
而在这同时又从贾府由富贵堂皇走向没落衰败的次线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历程和这个看似华丽的家族的丑陋的内在。
Ⅹ 中国历史上有那些着名的书
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着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