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们为什么学习历史
因为无知,因为不了解历史,不了解前人当年如何开创历史,不了解后人应当如何承接历史——于是我们忘记了过去太多美好的事情,秦的统一、汉的繁盛、唐的富强,当年的风流人物、千古英雄,还有多少人记得?
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就是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而今天,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将恶毒的攻击强加在五千年的历史之上,更使这个时代接近过去封建愚昧的深渊。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是进步的,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终有一天会战胜旧事物。曾经也会有波旁王朝、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但是旧王朝的复辟无法使旧制度复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上世纪曾遭受挫折,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1)魏什么历史扩展阅读:
历史的作用: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❷ 我们为什么需要历史人类为什么需要历史
原因: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否认历史对于后世的意义,除特殊的时代环境下,比如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文革时期,主流人群对历史似乎怀有刻骨的仇恨。
除此以外,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始终是以之为自豪的。历史和哲学一样,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志存高远者,必不忘从这两方面修心。而学习历史,是起点。
学习历史,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历史记载着人类过去的兴衰成败,每一个被记录的历史事件,都不是简单的花开花落,而是蕴含着复杂的因果。因此,我们通过对历史长河的纵观,从历朝历代政权的更迭、家族的兴衰、个人的荣辱等等,能够总结出丰富厚重的经验教训,从而给我们自身以训诫和启发。
(2)魏什么历史扩展阅读: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
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❸ 为什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几千年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下,你几乎找不出什么事算是“新鲜事”---基本规律就那么几条,只不过套上不同的具体事件,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了。中国的历史,一直到现在都存在这样一种规律,在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不谈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也不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成立,更不谈经济基础决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宽泛的东西;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中国五千年来看似关系不大,但实际煽动“蝴蝶的翅膀”能引起巨大变化规律。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回顾中国五千年历史,历朝开国莫不是强君领队。但是朝代之中,帝王之家的环境和社会环境几乎是完全隔离的,而帝王之家的优越物质环境必然导致王公贵族向生存能力和战斗能力弱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朝代之中的君强臣弱的力量过渡,朝代之末的君弱臣强的王朝末日都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❹ 为什么历史很重要
读史使人明智!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德国着名作家的回忆录,描写20世纪60年代,就给我很大的启发:
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一个风起云涌的世界局势:向东,在中苏论战的如火如荼中,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向西,美国政府一如既往地孤立、封锁中国。对此,1961年初,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反帝、反修的“两条战线”思想,文首这句广为流传的句子,就出自毛主席在1963年所填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当时,这句词表达的是“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决心,而后来的社会发展现实表明,这句写于1963年的词,仿佛预示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风云变幻、风起云涌的状态----
那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
那是西方各种政治思潮方兴未艾的时代;
那是“时髦放纵的60年代”;
那是一个“崇尚自由、享乐、和社会进步的时代”(网络词条语);
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动荡:亲历20世纪60年代运动》,是一名德国作家的回忆录,记录的就是这段“充满理想与暴力、青春与混乱的年代”。作者汉斯·马克努斯·恩岑斯贝格尔是德国着名诗人、作家,2010年获得着名的索宁奖,颁奖词尊称其“在文学、散文和新闻写作领域留下了可观足迹。”
那个年代太特殊,所以,必须先梳理一下那是个怎样的时代:
二战结束后的50、60年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遍及全球;围绕处理战败国问题、战争遗留问题、经济多边问题、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等问题,围绕着两种制度的冲突以及不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两大阵营的对抗在全球范围内似乎无处不在,而对抗的核心,即是美苏对抗。
世界政治的急剧变化带来的就是社会思潮的极大发展,对此,活跃在文艺界的诗人、学者们,就会更敏锐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英国着名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自己的自传《妙趣横生的20世纪》一书中,曾经专辟一个章节写“20世纪60年代”,记录那个年代风起云涌的革命热情:
“发生于1968年的纪念马克思的“五月事件”穿透了政治上与意识形态上的疆界,从西方的伯克利和墨西哥城,一直蔓延至东方的华沙、布拉格与贝尔格莱德;20世纪60年代末期,年青一代的人(或至少是旧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弟,以及伴随高等教育的爆炸性发展而新近跃升为中产阶级的群众)一度都觉得自己生活在革命中,那种感觉时而纯粹出于他们打算采取个人的行动。”
在那个激荡的时代,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甚至切·格瓦拉的肖像被年轻人们印制在徽章和T恤衫上,被奉为推翻体制的象征;“造反派”学生们有意识地或无意地践行着“巴枯宁式无政府主义”。但在亲历20世纪60年代的霍布斯鲍姆看来,那些狂热学生的立场其实最接近“情境主义者”,他们的诉求是“要通过个人关系的改变来促成一场'日常生活的革命'”。
图片来自网络:切格瓦拉
《动荡:亲历20世纪60年代运动》则是另一位亲历者眼中的“奇异状况”。不回顾梳理一下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历史发展现状,不懂得这段时期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史上的重要意义,似乎就读不懂这本书。毕竟,这本书的素材是来自于作者“有一天,我在我的地下室惊讶地发现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作者“第一次与俄罗斯的相遇”的手札,包括“1966年苏联旅行的潦草日记”,包括“回忆动荡”的年代的零散日记,是琐碎的、零散的。
然而,就是这些零散的片段,才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记录。作者在书中曾经提到,为了向读者呈现当时最本真的社会面貌,他在书稿中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下室找到的旧手札和日记”的原貌。所以,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被似乎无关紧要的景物描写、略显单调的心理描述弄的不知所云。但是,那些经历,本来就有些莫名其妙:东西方冷战最胶着时期,作者作为西德知名作家被邀请去访问苏联,还见到了赫鲁晓夫,亲耳聆听“最高领导人”们刻板的“正确指示”,还与像影子一样无处不在的“陪伴者(实际则为克格勃监视者)”们斗智斗勇;在作者与自己的朋友们(多为当时文学界泰斗)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在明确意识形态指向下的无所适从;“莫斯科医生事件”中,有人清醒有人愤慨;我们甚至可以在书中看到,作者对汉莎航空的飞机座椅与飞古巴的航班座椅的比较和抱怨……看似没有头绪,但在那个“奇异”的年代,这些散乱的记忆,却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的动荡与不安。
最令人称奇的是本书“1967至1970年回忆动荡”部分的形式:本章中,作者采用了与自己的分身对话的方式进行叙述。21世纪翻看到曾经日记的作者,向20世纪60年代的那个自己发问。所问出的问题也是读者们感兴趣的:“俄罗斯传奇”(指作者与法捷耶夫的女儿玛莎的一段跨国婚姻”的始末、作者与当时德国左派人士的交往情况、是否同情激进极端组织“红军派”等等。对话中,现在的作者与当时的自己在一个平行时空中相遇并擦碰出火花,从一位亲历者的独特视角,展示出那段云诡波谲的岁月。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曾说:
“聪明人把他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
《动荡》中,作者记录的,仿佛都是他经历过的“最小的事”,但表现出的,也许却具有伟大的意义。《杀鹌鹑的少女》中有句话有段时间曾经火遍网络,即“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动荡》中“沉闷平凡”的记录,反射出了一个激扬时代的侧面。
向那个时代致敬。
❺ 为什么人要认识历史呢历史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人们研究历史是因为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并从历史事件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历史记载着人类过去的兴衰成败,每一个被记录的历史事件,都不是简单的花开花落,而是蕴含着复杂的因果。因此,我们通过对历史长河的纵观,从历朝历代政权的更迭、家族的兴衰、个人的荣辱等等,能够总结出丰富厚重的经验教训,从而给我们自身以训诫和启发。
我们每个个体,所能够亲身经历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们却经常会面对各种变局和不定因素,如果没有对历史和他人经验的学习和积淀,面对新的局面和变化时,就很难做到应对自如。这也是研究历史的意义所在。
(5)魏什么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古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
中国的历史记录(史书)还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与历史学不在西方文明中占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❻ 为什么会有历史为什么说是历史
你能说出那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吗? 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自己国家的文化,就会重蹈覆辙,那我们的国家还有希望吗? 你能说出那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吗?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自己国家的文化,就会重蹈覆辙,那我们的国家还有希望吗? 有历史你还怎么了解过去老辈人的丰功伟绩呢? 悲哀呀!没有历史的国家! 我觉得没有历史的国家是很可悲的。历史反映了一个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的总纲是一种 民族精神的体现。学习它是为了现在的更好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了解现在。 最佳答案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国起源很早,东汉班固于公元一世纪撰写《汉书·地理志》已开其端。此后历代相继,至宋代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着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在西方,沿革地理的研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数量上,都难以与中国相比拟。1848年出版的麦考利《英国史》第一卷第三章关于1685年英国历史地理的描述,虽然有人认为它是历史地理学的“典范”,但该章及其以后出版的一些以“历史地理”命名的着作,实际上仍以记述疆域或政区变迁为主。被称为俄国历史地理奠基人的18世纪地理学家塔季谢夫对历史地理任务的解说,也只限于历史时期疆域、位置、地名、边界、民族、移民、村落以及地方行政机构的描述,与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内容基本一致。总之,19世纪及其以前“历史地理”一词在西方虽已广为应用,但实质内容仍属于沿革地理的范围。近代地理学始于西方,德国地理学家康德于18世纪中,在柏林大学开始讲授自然地理课程,洪堡德与李特尔又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早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直接影响到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是李特尔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演讲《地理科学的历史因素》,以后是德国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美国女地理学家森普尔在她去世之前写成的《地中海地区的地理及其与历史的关系》,是代表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的一部重要着作。法国维达尔·白兰士针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可能论,其着作《人文地理学原理》对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历史地理学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但其内容仍未超越沿革地理的范围。1917~1919年张相文在北京大学主讲《中国地理沿革史》,这是沿革地理第一次被列入大学课程,且在课程内容上已不限于疆域与政区的演变。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时期。德国赫特纳1927年出版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有专节论述历史地理学,指出历史地理学不同于地理学发展史,它是对“过去时代进行的地理考察”。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专着的出现,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5年出版的英国伊斯特《欧洲历史地理》叙述了欧洲罗马帝国至19世纪铁路兴起时期的聚落地理、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的历史演变,内容上已完全不同于过去以研究疆域政区为主的同一名称的专着。1936年一部更为重要的历史地理专着问世,即英国达比主编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达比在本书序文中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历史地理学的性质、特点和方法,对于后来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948年,美国布朗的《美国历史地理》出版,该书描述了从15世纪末北美大陆被发现后直到19世纪20年代,美国国土由东向西逐渐开发过程中的地理变迁。上述三部着作,标志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❼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所以,当你问我为什么要研究历史的时候,其实我可以这样回答你,我们研究历史的原因就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的未来,不了解过去,怎么能看到未来呢?对吧?好好学历史吧!
❽ 为什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个现象是怎么回事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这一点让熟读历史的人很气馁。很多读历史的人都禁不住要问:“为什么以前发生的事情,后来还会发生?”而逻辑学的创立者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他们说的都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读历史的人毕竟是很少一部分,而大多数人根本不读历史,不信你可以问一百个你周围的人,有没有一两个知道历史的。
1)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强大的隋朝在隋炀帝杨广的领导下,变得战乱四起,民不聊生。最后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尘烟。把强大的隋朝一举推翻。而杨广也被亲信大臣宇文成都杀死在江都。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经历了这段历史,时时以杨广为戒。杨广大兴土木盖宫殿,修运河。李世民就与民休息,勤俭节约。杨广为人残酷,杨玄感谋反案,杨广株连几万人,一次就杀3万多人。而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只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其余的盖不追究。
唯一的一次例外就是,杨广三征高丽。李世民后来也领兵亲征高丽。结果一样是无功而返。后来李世民检讨了自己错误,立即罢兵回程。
从这里看出,李世民是处处以历史为鉴。检讨自己的错误,从而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从而没有发生“历史有惊人的相似”,避免了杨广的老路,创造出一个大唐盛世。
学历史不是没有用,而是非常有用!
❾ 为什么要学历史
学习历史可以启发智能,学习历史能审时度势,学习历史会感动人心,还可以了解我们自己国家、民族的过去,发生的各种事情,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谈资都是很有用的。
相关说明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我国的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纪年术语采用一套古老的“阏逄摄提格之岁”时间术语,“阏逄”相当于“甲”,“摄提格”相当于“寅”。至于为何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司马光没有交代。
在《史记》的《历书》里面也用到了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其来源。经史学家考证,司马迁和司马光所使用的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是我国最早的官方时间术语,属于“皇纲”性质,故而被采用为历史的纪年词语,以表示历史的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