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汉族是在什么时候叫汉族的
秦作为统一的大帝国虽很短暂,但秦的影响非常大。至两汉时期,北方和西北各族还称汉朝人为“秦人”,而汉朝人自称“中国人”。当时边疆各民族也往往称汉朝郡县之民为“汉人”,但它还不是一个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汉朝的人”。不过汉时已出现“胡汉”、“越汉”、“夷汉”等合称,大概已初具族称含义。及至魏晋,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人自称“中国人”、“晋人”,但边疆各族却仍称之为“汉人”。显然,这时“汉人”称呼,已具有比较明确的民族含义了。不过也就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作为民族的概念,为汉族和非汉族所接受。同时,作为以前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自称的“中国人”,这时已为居于汉地的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所共享。这是东汉以来边疆各族内迁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的结果。以“五胡”为代表的内迁各族纷纷建立政权,据有以两京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接受先进的汉文化,自称“中国皇帝”,与晋室争正统。这样,具有文化优越感而基于地域概念的“中国”、“中国人”就不再适应于居于内地的汉族所专有了。“中国”或“中国人”为入居内地的各族所共享后,作为统治民族的非汉族为了将汉族区别开来,即用“汉”或“汉人”来专称汉族。这样,“汉”或“汉人”就成为一个正式的民族概念。唐时少数民族出现了“蕃”的称谓,与汉族合称“蕃汉”。五代继唐,依旧有“蕃汉”之称,宋时亦沿用。至元代,由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原先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已被完全汉化,被称为汉人了。
参考资料:《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618-619页。
Ⅱ “汉族”这个名称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汉族形成历史] [编辑本段]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馀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Ⅲ 什么时候开始汉族称呼出现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
但这个称谓在古代史上从未提及过。直到近代。
“汉族”一词的最早出现,有两种说法:
1,1903年出现。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韩景春,李毅夫两位研究,最早使用“汉族”一词的是黄遵宪,是在1903年的《驳革命书》中:“倡类族者,不愿汉族,鲜卑族,蒙古族之杂居共治,转不免受治于条顿民族,斯拉夫民族,拉丁民族之下也”
2,太平天国末年。
有学者认为“汉族”族称的最早记载是在太平天国末年的侍王李世贤《致各国领事书》中,其实有“汉族”一词。
Ⅳ 汉族是在什么时候正式形成的
汉族的族称正式形成是在汉朝时期。
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在先秦时期分布于各个部落、地带,活于黄河中下游,代表文化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有多处文化分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华夏民族从分散走向了统一。 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建筑秦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了中华民族。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汉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
汉王朝从西汉时期到东汉时期,历经400多年,为汉朝朝代的名称和华夏民族的名称命名提供了历史条件。汉朝国力强盛,发展强势,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
因此,在汉王朝通西域、杀伐匈奴、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和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4)汉族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称为汉族扩展阅读
汉族以先秦的华夏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民族,至1840年,经历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与中国各族人民一起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社会主义民族。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Ⅳ 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称为“汉族”
秦汉时期。
在汉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封建社会漫长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虽然中国古代社会分期的学术讨论进行了差不多半个世纪,至今仍无完全一致的结论,但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已进入封建社会,则已基本上得到统一的认识。
关于汉民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汉族是以先秦的华夏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民族,至1840年,经历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
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与中国各族人民一起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民族。
(5)汉族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称为汉族扩展阅读:
汉族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数千年之久。汉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其农耕经济文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业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发明和牛耕的推广,是汉族集型农业形成的标志。
汉族崇拜祖先,其祖先传说可以上溯到中华民族传说时代的共同祖先炎帝神农氏,及稍后从游牧转为农耕的黄帝轩辕氏。汉族先民最早见于载籍的是有虞氏和夏后氏。
汉族文字历史悠久,其考古实物见于商时代的金文、甲骨文以及更早的陶文。
汉族的习俗礼仪文化模式在公元前11世纪——前6世纪已经规范定型,见于《周礼》、《仪礼》、《礼记》。
作为中国稳定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过程,完成于秦汉之际。
秦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度,统一划定居住地域,又统一货币、度量衡和田亩规格。同时,下令“书同文字”,在全国推行秦篆和隶书,废止了笔画繁多的周大篆和各地的异体文字。秦始皇还大力倡导“行同伦”,即建立一致的生活习俗和道德规范。
秦始皇的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春秋战国以来,全国各地“田畴异亩(亩制大小不同)、车涂异轨(车轨道路宽窄不一)、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为形成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文字、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汉民族奠定了基础。
秦朝国祚短暂,汉承秦制,继续推进汉民族的形成过程。历两汉400余年的发展,一个统一、稳定、人数众多的汉族开始着称于世。
东汉载籍中始见“汉人”一词(“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 《后汉书·西羌传》),其意与今之所谓“汉族”或“汉民族”相同。
东汉以后,三国分立。西晋王室内乱,北方及西北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史称“北朝”,前后延续270余年。
当时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吸收汉文化,以适应进入中原统治的地位,同时,把自身质朴刚劲豪放的草原文化素质带入汉文化中。
与北朝同时,晋室东渡,土族南迁。此后,南朝历272年,黄河流域文化被移植江南,苏、皖、闽、浙、粤逐渐成为汉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生活在该地区的古代夷、越之裔也大部份融入汉族之中。
隋唐时期,南北复归统一。在各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唐朝文化臻于极盛。这一时期,留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等族遗裔完全融进汉族之中。
蒙古族灭辽、西夏、金、大理、宋,建立元朝,实行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级的民族政策。
元代“汉人”的概念内涵契丹、女真、高丽及原来金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南方各民族人民。这种划分,加速了南北各民族分别融入汉族的过程。
元末,数以十万计的蒙古族兵民滞留中原,其中相当一部份融入汉族之中。
明初,实行全面汉化的政策。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变革旧制,禁止辫发、椎髻等发式和胡服、胡语、胡姓等,这一变革在南方各民族中留下鲜明的记忆。今天南方民族中的许多汉姓,传说是从明初开始的。
满族建立的清朝,实行满、蒙、汉三等级的民族政策,以辫发、长衫马褂旗袍为俗,使用满、汉、蒙、藏、维吾尔等五种文字。
但大量满族进入关内以后,普遍习用汉语、汉字。清朝以科举八股取士,促使各族上层人士注意学习吸收汉文化。大清王室退位以后,一部份满族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融入汉族之中。
中华民国取代清王朝,革除满、蒙、汉三等级的旧制,宣告中国是“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于说汉话、习汉俗、民族自我意识为“汉人”者,一般都承认其汉族成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族
Ⅵ 汉族是怎么来的吗。什么时候开始叫汉族了
汉族亦称大汉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体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九成。称谓始于汉代,并沿用至今。汉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汉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父系基因较纯的族群,在中国各地皆有分布。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国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国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1.夏、商、周、楚、越诸族的相继崛起
汉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纪左右,夏民族在黄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黄土地带首先崛起。相传夏部落在进入黄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时代。血缘关系仍然是维系人们的主要纽带。据《史记·夏本纪》说: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们以夏后氏为核心组成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大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到了大禹时期,青铜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对于夏民族崛起的意义是促使"以铜为兵"的灌溉农业经济类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都已成熟。在这种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禹划九州,标志着夏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也标志着夏民族的形成。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当夏民族在黄河中游崛起之时,地处山东半岛,奉鸟为图腾的商部落还过着原始社会“居无定处”、《史记·殷本纪》。“不常厥邑”《尚书·商书·盘庚上》。的流动生活。但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部落也毫无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会解体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诗经·商颂·长发》。的记载就是一个信息。于是,本来臣属于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汤征诸侯”,《史记·殷本纪》。“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后在鸣条会战中大胜灭夏,汤建立了一个新的奴隶制国家--商王朝。与此同时,商部落也完成了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而发展成商民族,崛起于黄河下游。
与商灭夏一样,居住在陕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间,原来是商王朝部属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属于商王朝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重演了商灭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发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黄河流域相继崛起之后,楚、越两族在长江流域也相继崛起。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由于国家还没有出现,所以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长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们称“蛮”。而江汉地区的蛮,则被称为“楚荆”,商时即有“维女荆楚”、“居国南方”(《诗经·殷武》)。之说。按照“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的一般规律,正处在阶级产生、国家出现、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荆”,由于把战争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而崇尚武功,他们在不断向外发动战争中,迅速强大起来。而周成王封熊绎于楚,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不仅奠定了楚开国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个标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从于越突起开始的。分布在江浙到两广或云贵高原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终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而长期处“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所言。的状态。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域位置的优越,商、周之时,与中原诸民族邻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于越突起,开始了形成为民族的历程。吴、越国家的建立,反映了于越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崩溃,也标志着于越各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
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壮一幕,是他们谱写了汉民族形成的第一阶段。
2.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
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着,变化着。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诸族作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统治下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大变动、大发展。这时,夏、商、周、楚、越诸族发展、变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间进行的。例如晋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来军队组成的规定,说明“国”与“州”对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晋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鸿沟已逐渐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还扩张到部分蛮、夷、戎、狄之间。例如《国语·周语》说:周襄“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时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个混血儿,不仅如此,重耳逃难到狄时,“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别种,重耳又与狄人通婚。还有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是鲁喜公之妾;赤狄别种路子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晋国人与戎族的秦国人联姻,更表明春秋时包括部分蛮、夷、狄、戎在内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这些会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时期民族大融合,于是一个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蛮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华夏民族诞生了。华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所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定公十年。《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说:“楚失华夏”,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此后,“华夏”遂成为春秋时以夏、商、周三族及夷为主源,部分蛮、戎、狄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称[1]。
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广的范围、更快的速度继续进行着。在南方的楚国,春秋以后,楚国纵横于汉水、长江流域一带,经八百余年的扩张经营,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民族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深,最典型的莫过于屈原的《天问》一例,《天问》是就庙宇中描绘着古史的壁画而发的。当时楚国的画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区的历史,足见民族融合的深广了。在东北方的燕国,到战国时已成为雄据东北方的强国,燕将秦开曾作人质于东胡族,回国后率军打败东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等东郡,大大扩展了燕国的领土[1]。
燕对辽河流域的开拓,不仅奠定了古代中国在东北的疆域,也使辽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华夏民族的又一个支系。在北方的赵国,战国后期是仅次于秦的强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史实,不仅是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实例,而且是华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明征。
在西北的秦国,是战国时代的后起之秀,本是黄帝之后,因护送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西方,因长期与西方犬戎作战,常被东方六国视为非“诸华”族。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在春秋战国之交,秦与西方诸戎族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变法后,秦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仅打败了韩、越、魏三国,而且先后兼并了周围的少数民族,增设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阳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后的戎族国家,成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跃而成为华夏民族的骨干和核心。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继夏、商、周、楚、越诸夏侯国相继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雄壮的一幕之后,在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又演出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这一幕历史活剧中,一个崭新的民族--华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分别形成了东以齐、西以楚、南以秦、北以赵、燕为代表的四个大支系,为统一的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汉族形成的第二阶段。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
在春秋战国民族融合的熔炉中铸成的华夏民族是一个分散的,不统一的民族,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所有这一切,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于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时间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秦王朝。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秦始皇的这些“大一统”的措施使得华夏民族更加确定地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所以虽然秦王朝国运短暂,但汉承秦制,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汉武帝创设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实行“编户齐民”;经济上,汉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议,颁行均输法、平准法,以京师为中心,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商业网,商品流通大大发展;文化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发展成了经学,取得了占统治地位的优势,使儒学成了正在形成的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血肉部分。所有这些,表明西汉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
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华夏民族统一于秦王朝,其族称曾经改称为“秦人”,西域各国就有称华夏民族为“秦人”的习惯。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国运,使“秦人”的称呼很快被人们遗忘了。而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另外,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从华夏民族向汉族发展、转化的历史活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继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之后,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气贯长虹的一幕。从此以后,汉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就是汉族形成的第三阶段
Ⅶ 汉人,汉族这个称谓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秦作为统一的大帝国虽很短暂,但秦的影响非常大。至两汉时期,北方和西北各族还称汉朝人为“秦人”,而汉朝人自称“中国人”。当时边疆各民族也往往称汉朝郡县之民为“汉人”,但它还不是一个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汉朝的人”。不过汉时已出现“胡汉”、“越汉”、“夷汉”等合称,大概已初具族称含义。及至魏晋,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人自称“中国人”、“晋人”,但边疆各族却仍称之为“汉人”。显然,这时“汉人”称呼,已具有比较明确的民族含义了。不过也就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作为民族的概念,为汉族和非汉族所接受。同时,作为以前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自称的“中国人”,这时已为居于汉地的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所共享。这是东汉以来边疆各族内迁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的结果。以“五胡”为代表的内迁各族纷纷建立政权,据有以两京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接受先进的汉文化,自称“中国皇帝”,与晋室争正统。这样,具有文化优越感而基于地域概念的“中国”、“中国人”就不再适应于居于内地的汉族所专有了。“中国”或“中国人”为入居内地的各族所共享后,作为统治民族的非汉族为了将汉族区别开来,即用“汉”或“汉人”来专称汉族。这样,“汉”或“汉人”就成为一个正式的民族概念。唐时少数民族出现了“蕃”的称谓,与汉族合称“蕃汉”。五代继唐,依旧有“蕃汉”之称,宋时亦沿用。至元代,由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原先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已被完全汉化,被称为汉人了。
Ⅷ 汉族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目前能考证的是“汉族”一词最早被使用在公文上的是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为了达到其正统性以及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政治原因,必须要和清朝政府划清界限。利用“民族”的论点,是绝佳的方案。这也巧妙的回避了中国历史的断层问题。多数人对民族最大的误解是,认为民族的划分是“血缘”关系的划分,这是不对的。民族的划分是以使用的文化,生活习俗,生活区域等内容来划分的。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感逐步渗透大部分地区时,那么那个地区的人也就成为了汉族。所以新中国成立后认定民族时,分为了大部分人口的汉族,以及还保有自身文化的少数民族。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排,团结了人民也让国家安定并持续进步。这也形成了有趣的一幕,假设一位辽国的后裔到了现在成为了“汉族” 在看历史剧时,会不会因为看到杨家将英勇杀敌的画面而激动不已呢。当然,这些以无法考证。
Ⅸ 最早出现“汉族”是什么时候
汉族,即汉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大多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定下来的。汉民族,是相对于其它少数民族而言的。
先有“民族”的概念,然而才会有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等的称呼。
古代没有“民族”概念。“族”,是原始部族、家族的概念的引申。汉族祖先是华夏人,华夏人把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称为“夷人”。没有其它民族的称呼,也不会有“汉族”的称呼。
秦朝统一中国后,过去各诸候国的人就不可(或不敢)称自己为XX国人了。因此,秦朝以后,统一的国人,都称自己为秦人。否则被视为“夷人”。当时,国外都知道。通西域以后,西域(广义)那里的人也称中国这边的人为秦人。英文China ,即与汉字“秦”有关。汉朝以后,国人还习惯称自己为秦人。汉朝人从没有称自己为“汉族”的说法。
最早,公元六世纪《南齐书》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中,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语句。“民族”一词指涉人群共同体。(那时,汉朝早已过去。)但中国现代民族观念主要受到日译西书的影响,据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者郝时远考据,古汉语“民族”有可能在近代传入日本,然而现代意义的赋予主要是在日译西书(主要是德人着作)中对应了"Ethnic group"和"Nation"等名词。
“民族”的概念是近代才有的。
有关资料引用:
民族与人种不同。民族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民族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用来表达类似“民族”概念的语词,为数不下数十种,既有“民”、“族”、“种”、“部”、“类”等单音词,也有“民人”、“种人”、“民群”、“民种”、“部族”、“部人”、“族类”等双音词,独独未见“民”“族”二字连缀并用成词者。(韩锦春、李毅夫,1984:36)
目前已知汉语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词者,见诸1837年西洋传教士编纂之《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所刊<乔舒亚降迦南国>一文。2(方维规,2002:2)兹后王韬与康有为所编《强学报》中,分别都曾使用过这个词汇。(彭英明,1985:8-9)不过,“民族”一词在中国之广泛流传,则是迟至二十世纪初期之事,而此时一般所使用者,却与上述的语言先例略无瓜葛,而是借自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知识分子拼凑“民”、“族”二字,以对译西文Nation一词所成的汉语新词。易言之,吾人今日习用之“民族”一词,实为一翻译名词,也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西、日等不同文化系统间跨语际(Translingual) 文化实践的特殊产物。(Liu, 1995)
既然,现代概念的“民族”一词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在中国出现,那么“汉族”一词也该在此之后才有。
中国的民族有56个,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确定的,这是现代了。56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
真正的汉族概念应当是全国各民族确定之后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