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千古奇冤的赵括:纸上谈兵非我无能,绝境中依然让白起损失过半吗
说起赵括,想必第一印象都是“纸上谈兵”吧;但是谁又能知道,赵括绝对是一员被历史误解的名将呢?或者说,赵括绝对拥有成为超级名将的资质;但奈何赵括人生第一个对手就是早已成名的绝世名将白起,这也是赵括的悲剧。
其实赵括败的并不冤,因为他的对手是从无败绩的绝世名将白起,败在白起手上的名将,赵括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是无能的名声,却唯独落在了赵括身上,仿佛如果是廉颇领兵的话,赵军就会胜一般;但是这些人却忘了,当时赵军,或者说赵国已经面临绝境,外交上被孤立,国内无粮再战,如果是廉颇的话,结局也是一样。
② 袁崇焕之死,究竟是千古奇冤还是他罪有应得
说到袁崇焕可能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近代以来饱受争议,有人说他战略眼光不足,爱吹牛,没有政治头脑,少言寡语不擅长人际交往,这种人怎么混到边军高层的。
1、袁崇焕的满分答卷
在布阵和骑兵的冲锋中,执行的战术单一、粗糙,缺乏应变能力,你的想法都被敌人知晓,你下一步,别人都知道你往哪走,你还打个毛啊。
孙承宗是个好学生,跟老师关系好,也爱学习,即使考的不咋样,大明老师也还是会给他一个好职位让他休息,可袁崇焕同学可不一样,我们前面说过他的性格。
但后来大明还是让他当蓟辽督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能力强,很多位置谁去坐都没关系,但是那些生死攸关的职位只能有能力的人坐,试想想你会让一个靠作弊塞钱的医生给你做手术吗?(你要是不想活也没办法)
明朝政府还不傻,孙承宗是个战略大师,他的战略构想很好可具体实施能力有些差强人意,但袁崇焕是个成功的战术执行者,他到任后积极修缮城墙,操练士兵,研究武器,观察地势,静等敌人来犯,后金果然来了,关外惶恐不安,(今年过不了好年了,考试又不及格)。
宁锦之战,他积极防御利用坚城利炮,打退敌人一次次的进攻。
在城外修建土墙阻碍敌军集结进攻,在敌人疲惫不堪时出乎意料率军与后金城外血战,后金大败,留下一地尸体,慌忙逃窜,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八旗子弟居然败在了一个他们不在意的小城,和名不见经传的袁崇焕手下。
3、本非名将,实乃英雄
人性总是复杂的,袁崇焕并不是圣人,他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不可否认他一直忠君爱国,即使身在狱中,他还是写信劝说他的部下回来,他不会不清楚他的部下为什么走,他也不可能不懂得那是他和崇祯皇帝谈判唯一的筹码,可他还是放弃了。
袁崇焕死后,明朝方面在于清朝的大规模交锋中再也没有取胜,袁崇焕的战术和野战的应变能力大明无人能比,在明朝后期,袁崇焕也是唯一在野战中能够击败清朝的将领。
他一直在以中国式的“为你好”来报效崇祯的知遇之恩,崇祯需要信心他五年复辽,毛文龙不尊崇祯,他一刀宰了,崇祯让他速退强敌,他浴血奋战不能退,便擅主议和,他身陷牢狱,崇祯一句话他就召回部下,也断了存活的可能。
袁崇焕是个英雄,他不懂政治,不擅权谋,凭着一腔热血,力抗强清,孤悬域外,以一城护天下,他的一生都在以他的方式报效大明,可这真的是为大明好吗,这中国式的“都是为你好”不知坑害了多少人。
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③ 秦始皇“焚书坑儒”真的和历史书上所写的一样,是迫于时局无奈之举吗
提起焚书坑儒,很多人就会骂秦始皇,但如果我说“焚书坑儒”这件事其实是历史的一大冤案,你信吗?
历史课本上讲: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为了统一思想,焚书坑儒,烧了很多书,活埋了很多学儒学的人,可是,真是这样吗?
秦始皇像
总的来说,“焚书”这件事确实有,“坑儒”多少有一些不实。秦始皇严于法政也是真的,但是迫于形势,多少也是无奈之举,通过这件事就说他是个惨无人道的暴君也略显草率。
④ 为什么说袁崇焕是千古奇冤如果他没死,明朝还会那么快灭亡吗
从历史角度来分析,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到底是对还是错?话说,在崇祯二年六月,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双岛斩杀了东江总兵毛文龙。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年之后,袁崇焕也被崇祯以九条罪状磔死,也就是凌迟。四百多年来,学者们围绕着袁崇焕和毛文龙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人力挺毛文龙,认为:袁崇焕妒贤嫉能,与后金联手杀了毛文龙;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毛文龙是罪有应得,活该被砍死。那么问题来了,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到底是对还是错?
不管怎么说,毛文龙只有死路一条,因为朝廷不会容忍这个吸血虫的存在。
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可以说是对,也可以说是不对。纵观整个崇祯时期,以文官杀武将都很少,何况是杀大明的一个总兵。而像毛文龙这样的蛀虫,朝廷本早该出面解决了,而不是将这个问题交给袁崇焕,袁崇焕本就是一个封疆大吏,加上他脾气暴躁,犟得很。为了平定辽东叛乱,一口气杀了十八将领。所以从法理上来说不该是他杀毛文龙,但是他敢为了大明社稷而牺牲自己得政治前途。
⑤ 历史上的李鸿章真的是的“千古罪人”吗
从现在的角度来说,李鸿章确实是一个千古罪人,虽然很多人给李鸿章方案说,李鸿章在当时的清朝,所处的国际环境下只能做到他当时做到的那些事情,但是清朝毕竟是一个封建社会,在一个封建社会上做的一些小修小补,是无益于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的。
李鸿章的所作所为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但是这个锅不应该李鸿章一个人来背,更应该是跟在李鸿章后面的这些封建政府的臣子,他们都应该来背这个千古罪名。
⑥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事家喻户晓,历史上真有这事吗有何凭据
导语:所谓历史真相,其实是很难去做断定的,尤其是史书上所描写的事件,到底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作者想让你看到的呢?在没有旁征博引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去判断一件事的真假,不过三顾茅庐这件事,恰好我们是有很多根据来说明这件事的真实性的。
总结:三顾茅庐的确存在,各打五十大板的说法不可借鉴。专家给出的答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说三顾茅庐完全不对,也不能说诸葛亮去见刘备完全错了。所以专家认为应该是诸葛亮主动去见了刘备,但是刘备当时没有在意诸葛亮。后来在意了才再去拜见诸葛亮的。
这个说法就比较有意思了,也就是说《魏略》记载了真实故事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诸葛亮去拜访刘备的部分,而《三国志》则记载了后半部分,也就是刘备拜访诸葛亮的部分。其实我觉得这么说虽然照顾到了两本书,却也伤害了这个故事原来的面貌。且不论《魏略》的真实性,单纯看三顾茅庐这件事,我们会发现,刘备礼贤下士,诸葛亮忠诚效忠,全部都是正能量。
之所以这对君臣千古少见,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能量都是可以激励大家上进的,而不是自暴自弃的。很多人黑刘备狼子野心,黑诸葛亮专横跋扈,可这么黑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标新立异,为自己博取名声以外,没有任何意义。反倒是三顾茅庐这件事,却给了我们无数的感动。这是君臣之间最理想的相遇状态,一个空有雄心壮志,却穷困落魄。一个满腹经纶,却无报效之门。他们彼此其实都是如鱼得水,难道不是最真实的状态吗?
⑦ 为啥说项羽火烧阿房宫是千古冤案,压根就不存在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现在这首让许多高中生都闻风丧胆,极其头痛的文言文《阿房宫赋》想必许多人都忘不了当初在背诵它的时候是多么的煎熬。《阿房宫赋》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函谷关被占领之后,楚国士兵放了一把大火,直接烧掉了这个''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这大火差不多是燃了整整三个月,最后将阿房宫烧成了一堆灰烬。
因为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加上以前学过的课文,所以我们对项羽火烧阿房宫这件事情是耳熟能详的,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历史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上真的存在吗?项羽攻下咸阳之后,真的放了火烧掉了号称''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吗?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其一是当时秦朝修建阿房宫的确是让老百姓们民不聊生,所以这个阿房宫对老百姓来说只不过是一座劳民伤财的宫殿。其二是因为项羽本人性格比较直爽残暴,对于那些自己看不惯的东西是一定要除之而后快的,所以对于阿房宫这样的宫殿,项羽自然是看不惯的。所以后人才将''火烧阿房宫''的事迹强行安在了项羽身上。
⑧ 为什么说岳飞之死是千古奇冤
宋金议和的事情决定下来后,秦桧担心岳飞不与自己同心,就开始设计陷害岳飞。
岳飞是各个将领中年纪最小的,但是建立的战功却超过了其他人,尤其是超过了韩世忠和张浚。金人攻打淮西的时候,张浚不敢发兵迎敌,岳飞却在接到命令后立即发兵,从而解除了庐州(今安徽合肥)被围的困境,获得了皇帝的嘉奖,张浚认为这是自己的耻辱。后来岳飞又平息了杨么的叛乱,分别给张浚、韩世忠一艘楼船,上面兵械齐备,韩世忠十分高兴,张浚却更加嫉恨岳飞。
秦桧使用参政王次翁的计策,利用岳飞、韩世忠与张浚之间的矛盾来陷害岳飞和韩世忠。绍兴十一年(1141)五月,秦桧矫诏命张浚、岳飞前往楚州(今江苏淮安)视察韩世忠的部队,搜查韩世忠的错误和缺点,目的是让三大部将之间彼此离异反目。当岳飞看到韩世忠的部队阵容整齐时,不禁暗自称赞,而妒功嫉贤的张浚却认为高宗有意让他与岳飞分掌韩世忠的军队。岳飞当面斥责了张浚的不良用心,张浚因此对岳飞更加怀恨在心。回到杭州后,张浚反咬一口,诬告岳飞,这给想谋害岳飞的秦桧等人留下了口实,他们开始了谋害岳飞的阴谋。万俟卨首先发难,他捏造了岳飞的两大罪状:一是增援淮西时,违背圣旨;二是楚州之行,有意沮丧士气。要求朝廷将岳飞解职。与此同时,秦桧又指使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上章弹劾岳飞,岳飞有口难辩,只好向朝廷请求罢去自己枢密一职。但是秦桧余恨未消,又找到了王贵、王俊二人。这两人先前都在岳家军效力,后因怯战或行为不轨,受到岳飞责罚,因而心中不满。其中,王俊是岳家军中的副统制,是一个最惯于反复变诈、喜欢出卖同僚的人,外号“王雕儿”。他一意取得秦桧欢心,在张浚的威胁利诱下,他搞了一份《告首状》,诬告岳飞最倚重的部将张宪要到襄阳去造反。而王贵是岳家军的都统制,他与张宪本就不和,因此,对此诬告自然也是十分赞成。这年年底,秦桧亲自下令提审岳飞,先是派万俟卨抄了岳飞的家,搜走了高宗给岳飞的全部诏书,让岳飞无以自辩,后又令大理寺评事官元龟年将岳家军西征日期进行窜改,因此“临军征讨,误期三日,律当斩”这一罪名就成立了。岳飞被罢免了枢密副使后,韩世忠也罢去了枢密使之职,自此他杜门谢客,绝口不提论兵之事。然而,对于岳飞的冤祸,他是十分了然的,为此他特意去会见秦桧,质问他说:“王俊在《告首状》里告发的一些事体,究竟哪些是可靠的?”秦桧含糊地说:“飞子云与张宪书的内容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当即愤然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岳飞虽受尽各种酷刑,但一直不肯承认自己有谋反的念头和计划,并绝食以示反抗。万俟卨为此一筹莫展,这时有人提议再让王雕儿提供一些别的罪证,王俊因此又被拉来告发岳飞多次说过“反话”,在威逼利诱下,王俊、孙革等几个人又做假证,于是岳飞又蒙上大逆不道之罪。
这年十一月,秦桧等人判定岳飞两大罪状:一、据旁证称,岳飞曾说自己与宋太祖一样三十岁就封节度使,为大逆不道罪,当斩;二、金兵犯淮西时,高宗曾给岳飞十三道诏命,岳飞却没立即行动,犯“拥兵逗留”罪,当斩。绍兴十二年(1142)一月二十七日,时为除夕,岳飞父子及张宪遇害风波亭,岳飞临死前写有“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他相信自己的冤屈总有一天会得以昭雪,他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岳飞的冤狱纯系秦桧等人凭空捏造而成,所以史臣说,岳飞的死是千古奇冤。
⑨ 为什么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首先,公元960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并没有向其他帝王一样杀害功臣,而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就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堪称宽和之典范。
但如果仅仅以此就把赵匡胤当作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就显然是冤枉了他,他的改革措施,完全是为了巩固王朝着想,北宋能成为中央集权王朝,牢牢将军权、政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上,三百年来从未发生过将领叛乱,权臣擅权,这都要亏了赵匡胤的改革。至于之后的北宋在面对西夏、辽金,南宋在面对西夏、金蒙时候处处被动挨打,这完全是皇帝个人能力问题,而不能将两宋之亡全部归罪于赵匡胤。
⑩ 真实的袁崇焕是不是千古罪人死于凌迟冤不冤
在明朝末年,虽然名将不少,但是最有名的还是莫过于袁崇焕,当然,这不是说袁崇焕是明末第一名将,而是因为袁崇焕此人的争议性;甚至可以说,袁崇焕此人的争议性,在历史上都是排的上前列的;支持袁崇焕的人,说他是明朝最后的守护神;但是反对袁崇焕的人,说他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想趁机给魏忠贤报仇,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并意图一并杀死钱龙锡。在公元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袁崇焕的事迹、评论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其实公正的来说,袁崇焕对明朝是有利的,有袁崇焕在,后金根本无法越过防线,而其实在袁崇焕死后,他设置的防线依然有效,明朝最终是亡于李自成之手;但袁崇焕为了这条防线,耗费了明朝太多的钱粮,间接的导致了明朝灭亡;但是崇祯皇帝就因为袁崇焕无法完成五年之约就将袁崇焕凌迟,也太过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