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们为什么需要历史人类为什么需要历史
原因: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否认历史对于后世的意义,除特殊的时代环境下,比如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文革时期,主流人群对历史似乎怀有刻骨的仇恨。
除此以外,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始终是以之为自豪的。历史和哲学一样,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志存高远者,必不忘从这两方面修心。而学习历史,是起点。
学习历史,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历史记载着人类过去的兴衰成败,每一个被记录的历史事件,都不是简单的花开花落,而是蕴含着复杂的因果。因此,我们通过对历史长河的纵观,从历朝历代政权的更迭、家族的兴衰、个人的荣辱等等,能够总结出丰富厚重的经验教训,从而给我们自身以训诫和启发。
(1)历史很什么扩展阅读: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
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B. 历史是什么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其含义有三: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2.沿革,来历;3.过去的事实。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广义狭义
历史学指的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人类史、鸟类历史等等。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
一般来说,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史。历史,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情。文学与历史是分不开的,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和传承,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创作,而且也适用于一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学不能"虚无"历史。
历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历史是人书写的,既然是人书写的,就会夹杂着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乐,所以说,所看到的历史文字,是夹杂着人的情感的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C. 什么是历史,历史的意义,历史的悲剧
一谈到历史,似乎中国天然就是一个历史大国。因为中国的历史最连续(变化最小),从不曾中断,因此文献也极多,其字数之多,恐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中国不仅有官方堂堂正正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乃至《二十六史》,仅此就已经字数过“亿”,还有更数不清的编年史、通鉴史,纪传史,以及历朝历代的野史,更有儒家的“六经皆史”,加上两千多年来儒家文人的注经文字,其中的涉史文字,简直是堆山塞海。所有这一切涉及“历史”的文字,何止上数十亿,甚至可能上数百亿,真可以说是令人恐惧的天文数字。
一谈到历史,中国人很快就全都兴奋起来了。最近中央电视台开展的“百家讲坛”,除了于丹讲的非常糟糕的《论语》、《庄子》的“心得”和刘心武讲的《红楼梦》的探奇之外,其余讲的也全都是“历史”。而且当下的影视,也大半都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们的“历史”。
看来,中国还真是一个历史的大国,而中国人也真是一个最关心历史的民族了。可是,这些“历史”真是有人性意义的“历史”么?中国真是一个历史的大国么?中国人真是一个最懂得创造历史的民族么?我的回答肯定会让网友们深深地失望。
关于上述的问题,我的回答全都只能是非常令人痛苦的否定。按照我的反思的认识,中国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大国,而中国人也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懂得创造真正有高度人性意义的历史的民族,尽管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可是中国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几乎已经终结了,而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却全都只不过是过去历史的重重复复的拷贝而已。一直到今天,中国人的历史还依然没有完全走出这个传统的拷贝历史的时代。在这两千多年之中,几乎所有出现的历史人物,即使如最着名的唐宗、宋祖、朱元璋、康熙、干隆,近代的慈禧、袁世凯,乃至现代的蒋介石、毛泽东,他们全都只不过是中国传统“拷贝”历史舞台中的“提偶”,全都没有资格成为创造中国真正新的拥有高度人性历史的人物。什么是“提偶”?“提偶”就是木偶剧中的被后面的“谁”提着长线来表演的“木偶”。这个“谁”是谁?后面会讲到,事实上即孔夫子及其儒家传统“五毒”的“幽灵”。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两句名言(出自〈夜宴桃李园序〉):“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用现代汉语来说,即:天地之间者,是有生有死的万物的旅馆;光阴之度者,是百代(实指无数代)连续或断续之中暂时的旅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也全都只能是这样在“天地”间的旅馆之中“暂时”栖息度过的“旅客”。
人类的历史至少还必须分有如下的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人类的生物史,或生命史;
第二个部分是人类的社会史;
第三个部分是人类的精神史。
人类的生物史或生命史,是目前人类已获得初步认识的人类的全部生命基因密码子。按照人类的共同属性而言,这样的密码子总共有十万组,而超出这十万之数的其他的密码子只能被称作“乱码”。换言之,这十万之数的生命基因密码即决定了人类全部生命的历史特征。再换言之,这十万之数的生命基因密码子中所蕴含的信息,即人类到今天为止的基本上已经终结的生命的全部记录——人类的生物史,或生命史。尽管人类还将继续生存下去不知多少万年,甚至上亿年,但作为人类生命历史的生命基因密码子的信息数量的记录却基本上已趋于饱和,或者说即使有新的增加,数量上也极其微略。即是说,人类生命基因密码子所含信息量的历史记录不必随着时间的累积而无限地增加。说到底,人类的生物史或生命史,几乎已经终结了。
人类的社会史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所有文化基因所含信息量的记录。人类中的民族或国家不同,他们所拥有的文化基因的信息的数量级也将不同。如果说上述的人类生物史或生命史是由人类的生命基因的信息量来决定的话,那么人类不同民族或国家的社会史,则将由他们各自所拥有的文化基因的信息量来决定。
很显然,在接触到西方文化之前,中国的文化基因的信息量早就已经停止了有效的增长。从秦汉到明清,中国的历史几乎全都只在作“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重重复复的拷贝运动。按照日裔美国人富兰克林.福山的说法,到20世纪末,西方的历史也同样进入了终结的阶段;现在还有历史(文化基因信息增量)变化的民族或国家,基本上已不再在西欧和北美,而更多集中在亚、非、拉美等洲的民族或国家,它们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吸取西欧、北美人类的信息(作为他们固有历史的新的信息增量),并迅速向已经终结的西欧、北美人类社会的历史模型靠拢,实质上是被西欧、北美的“历史模型”飞快地同化,一旦完全被同化,他们也将立即进入历史的“终结”。这就不能不讲到人类历史的最重要的第三部分了。
第三部分是人类的精神史。如果说西方人的历史“终结”了,那是因为西方人类的精神史,也即他们的哲学史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处于停顿状态了。什么是人类的精神史?人类的精神史其实就是人类文化基因的“自由”创新史,增量史,或人类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自由”的运动史。在我看来,因为《西方哲学死了》,所以西方人类的精神史也已到顶了,再也难以前进了。而在过去,西方人的文化基因的信息量之所以能够远远高于其他人类,特别是高于中国人,那是因为他们的哲学具有着强大的创造新文化基因的“自由”的动力(能量),而中国人的精神,却几乎早在两千多年前开始确立“独尊儒术”的汉代以来,就已经变得完全僵死了,文化基因“自由”创新的动力源泉事实上早就枯竭了;然而到了现在,西方哲学的“自由”动力也同样进入了强弩之末,所以,西方人的总的历史,也正如福山所言:“终结了”。虽然亚、非、拉美等洲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暂时还没有“终结”,但它们也只不过是在加速被“同化”地走向欧、美式的“终结”而已,它们自己内部甚至更缺乏创造新文化基因的“自由”能量,或者如同中国,他们固有的历史在若干个世纪之前早就已经“终结”了。
我基本上赞同福山的观点,但我却并不认为整个人类的历史也全都已终结。福山所言的西方历史的“终结”,其实是在对西方历史模型的已达人类历史的“最高点”进行赞美。对于如此历史的“最高点”,我并不表完全地认同。它充其量是人类历史某阶段(我称之“哲学历史阶段”)的“最高点”,而并不必是真正的全人类历史的最高点。真正“终结”的只是西欧和北美的历史,而不必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因为《西方哲学死了》,他们的创造新的人类文化基因的自由的动力源已经枯竭了,而在东亚,一个全新的人类文化动力源正在东方人类的“母腹”中躁动。尤其在印度和中国,例如中国,那里的人们正在踏过孔夫子及其儒家两千多年来腐朽至极的僵尸,迎接西方自由女神的降临,他们正怀着冲破千年压迫的高昂的激情,光耀自身伟大的“易大象”精神的雄心壮志,跃跃欲试与西方自由女神的交媾,从而一个崭新的全人类的“人学”的精神,将很有可能会在东方孕育,一个崭新的全人类精神史的“自由”的动力源将在这里形成和诞生。一个拥有崭新的“全逻辑”——“易大象”的全真、全息逻辑的全人类的“人学”,如果能顺利地超越并取代所有西方的哲学,它就将很有可能给整个人类带来新的福祉。关于这一点,我在后面的文章中还将更详细地加以论述。
让我们再次回到中国的历史。
迄今中国的历史还一直都处于两千多年来始终被“终结”的停顿的状态之中。现代正加速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的基因,与中国古老的真正合乎真理的文化基因的强烈撞击和合作的嫁接正在发生。
中国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被“终结”地停顿,其最重大的根源即在两千多年前确立的“独尊儒术”,以及孔夫子及其儒家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乎绝对的垄断。在这种绝对的精神垄断之中,中国人之中根本就产生不了哲学和哲学家,中国人的有价值的文化基因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无力增进的“饱和”状态。正是因此,近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几乎只有对过去历史的拷贝,而毫无“自由”创新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出现的几乎所有的历史人物,其实全都只不过是传统历史拷贝之下的“提偶”,说白了,那些所谓着名的历史人物,几乎全都只不过是一些缺乏真正“人”的自觉灵魂的人形的傀儡,他们全都只能在后面无形而强势的文化基因之主(孔夫子及其儒家传统的幽灵)的控制之下进行毫无自觉的“表演”。即令现代最着名的人物,例如蒋介石,毛泽东,别看到他们在历史之中的“表演”曾有多么不可一世的“神气”,然而实际上,他们自身根本就没有能力逃脱毫无自觉力量的“人形傀儡”的无奈的命运。这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实际上全都在传统历史的无形主人——孔夫子及其儒家的幽灵的完全地掌控之中。蒋和毛全都是曾国藩的钦慕者,而曾国藩何许人也?孔夫子及其儒家的孝子贤孙也。他本人也照样是一个历史的“提偶”,而根本就不是一个具有真正高度“人”的觉悟的自觉精神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有能力创造新的人类文化基因的人,实际上也就是根本没有能力创造新的历史的人。正是因此,无论曾国藩,蒋介石,毛泽东,他们全都只能无可奈何地被动地充当中国历史中的“提偶”,根本就没有资格被称为真正中国新的历史的创造者。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全都严重地缺乏高度“人”的自觉精神,他们全都在不自觉地遵行孔夫子及其儒家的传统幽灵的意志,继续“拷贝”中国陈旧的历史,他们把这种历史又苟延残喘到了20世纪,而今天,仍旧有人(例如高唱“国学”和“儒学”的人们)甚至还更想要把它延续到21世纪。
我提醒现在一切方面拥有良好自我感觉的人们,包括当今各方面的领袖人物,请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尽量站在人类文明最高的基点上,再一次清醒地认识您自己吧。否则,你们也依然很有可能只是一个传统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提偶”。要想不做“提偶”,就请立即奋起文化批判的精神,彻底清算两千多年来孔夫子及其儒家的幽灵在中国的一切方面所制造的罪孽,尤其是在政治、文化、教育中的罪孽,并在自己的身上自觉地清除“五毒”(复古、唯上、独断、人治、专制)的残留。
历史的意义,即在历史中,人类的文化基因能够不断地获得创新,从而在历史中,文化基因的信息量能够获得不断地增进。很显然,在近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严重地缺乏新的文化基因信息量的增进,所以中国长时期以来严重地陷入了文化发展停滞的状态。正是因此,这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的文字记录,尽管庞大到了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天文数字,然而实际上其中的绝大多数,却都只不过是属于毫无文化基因价值的“乱码”,是纯粹历史中的文字“垃圾”,而历代的儒家文人,则基本上是制造历史(文字)垃圾的自觉和不自觉的“白痴”或“骗子”。或者说,简直就是一群自愿吸毒、中毒的文化“废物”。
历史的悲剧,即人类的精神史基本上已经变成了一片空白,或者说已完全丧失了创造新的人类文化基因的“自由”的动力源泉。如果一个民族或国家发生了这样的历史状况,即可以认为,该民族或国家事实上已处于严重的历史悲剧之中。处于历史悲剧中的民族或国家,除了不断地“拷贝”旧历史和不断地制造新的历史(文字)“垃圾”之外,根本就没有能力创造新的人类文化基因,创造新的人类历史。中国自从确立“独尊儒术”以来的两千多年之中,迄今这一大段的历史,我基本上认定,即是一个中国人的漫长的历史悲剧,或中国人的中世纪的悲剧,这个“悲剧”的最关键的制造者即孔夫子及其儒家文人(他们基本上是一群愈来愈成为文化“废物”的人们),以及历代蓄意根绝一切新的文化基因信息的“自由”创造的动力源的人治专制的统治者们——帝王将相们。
但是今天,我却坚信,从21世纪开始,中国人将永远地走出这个漫长中世纪的历史悲剧。同胞们,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努力吧!
D. 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喜欢历史
因为历史很有趣啊~~而且你可以从历史上发现很多与今天相似的东西。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是很有道理的,历史上还有很多睿智的人物,看了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古人的智慧是非常伟大的~而且古代的生活和现代不一样,了解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你不觉得很有意思吗?看历史就像看故事一样,你能从中得到故事的乐趣,也能从中获得许多知识和道理。另外,看很多历史让你变得更加博学,显得有深度和内涵。总之历史很有趣的,就像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就写得很有趣很好看啊,楼主可以尝试着喜欢的~我就挺喜欢的~哈哈
这是我个人的真实想法~望采纳哦
E. 为什么历史很重要
读史使人明智!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德国着名作家的回忆录,描写20世纪60年代,就给我很大的启发:
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一个风起云涌的世界局势:向东,在中苏论战的如火如荼中,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向西,美国政府一如既往地孤立、封锁中国。对此,1961年初,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反帝、反修的“两条战线”思想,文首这句广为流传的句子,就出自毛主席在1963年所填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当时,这句词表达的是“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决心,而后来的社会发展现实表明,这句写于1963年的词,仿佛预示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风云变幻、风起云涌的状态----
那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
那是西方各种政治思潮方兴未艾的时代;
那是“时髦放纵的60年代”;
那是一个“崇尚自由、享乐、和社会进步的时代”(网络词条语);
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动荡:亲历20世纪60年代运动》,是一名德国作家的回忆录,记录的就是这段“充满理想与暴力、青春与混乱的年代”。作者汉斯·马克努斯·恩岑斯贝格尔是德国着名诗人、作家,2010年获得着名的索宁奖,颁奖词尊称其“在文学、散文和新闻写作领域留下了可观足迹。”
那个年代太特殊,所以,必须先梳理一下那是个怎样的时代:
二战结束后的50、60年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遍及全球;围绕处理战败国问题、战争遗留问题、经济多边问题、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等问题,围绕着两种制度的冲突以及不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两大阵营的对抗在全球范围内似乎无处不在,而对抗的核心,即是美苏对抗。
世界政治的急剧变化带来的就是社会思潮的极大发展,对此,活跃在文艺界的诗人、学者们,就会更敏锐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英国着名的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自己的自传《妙趣横生的20世纪》一书中,曾经专辟一个章节写“20世纪60年代”,记录那个年代风起云涌的革命热情:
“发生于1968年的纪念马克思的“五月事件”穿透了政治上与意识形态上的疆界,从西方的伯克利和墨西哥城,一直蔓延至东方的华沙、布拉格与贝尔格莱德;20世纪60年代末期,年青一代的人(或至少是旧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弟,以及伴随高等教育的爆炸性发展而新近跃升为中产阶级的群众)一度都觉得自己生活在革命中,那种感觉时而纯粹出于他们打算采取个人的行动。”
在那个激荡的时代,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甚至切·格瓦拉的肖像被年轻人们印制在徽章和T恤衫上,被奉为推翻体制的象征;“造反派”学生们有意识地或无意地践行着“巴枯宁式无政府主义”。但在亲历20世纪60年代的霍布斯鲍姆看来,那些狂热学生的立场其实最接近“情境主义者”,他们的诉求是“要通过个人关系的改变来促成一场'日常生活的革命'”。
图片来自网络:切格瓦拉
《动荡:亲历20世纪60年代运动》则是另一位亲历者眼中的“奇异状况”。不回顾梳理一下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历史发展现状,不懂得这段时期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史上的重要意义,似乎就读不懂这本书。毕竟,这本书的素材是来自于作者“有一天,我在我的地下室惊讶地发现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作者“第一次与俄罗斯的相遇”的手札,包括“1966年苏联旅行的潦草日记”,包括“回忆动荡”的年代的零散日记,是琐碎的、零散的。
然而,就是这些零散的片段,才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记录。作者在书中曾经提到,为了向读者呈现当时最本真的社会面貌,他在书稿中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下室找到的旧手札和日记”的原貌。所以,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被似乎无关紧要的景物描写、略显单调的心理描述弄的不知所云。但是,那些经历,本来就有些莫名其妙:东西方冷战最胶着时期,作者作为西德知名作家被邀请去访问苏联,还见到了赫鲁晓夫,亲耳聆听“最高领导人”们刻板的“正确指示”,还与像影子一样无处不在的“陪伴者(实际则为克格勃监视者)”们斗智斗勇;在作者与自己的朋友们(多为当时文学界泰斗)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在明确意识形态指向下的无所适从;“莫斯科医生事件”中,有人清醒有人愤慨;我们甚至可以在书中看到,作者对汉莎航空的飞机座椅与飞古巴的航班座椅的比较和抱怨……看似没有头绪,但在那个“奇异”的年代,这些散乱的记忆,却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的动荡与不安。
最令人称奇的是本书“1967至1970年回忆动荡”部分的形式:本章中,作者采用了与自己的分身对话的方式进行叙述。21世纪翻看到曾经日记的作者,向20世纪60年代的那个自己发问。所问出的问题也是读者们感兴趣的:“俄罗斯传奇”(指作者与法捷耶夫的女儿玛莎的一段跨国婚姻”的始末、作者与当时德国左派人士的交往情况、是否同情激进极端组织“红军派”等等。对话中,现在的作者与当时的自己在一个平行时空中相遇并擦碰出火花,从一位亲历者的独特视角,展示出那段云诡波谲的岁月。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曾说:
“聪明人把他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
《动荡》中,作者记录的,仿佛都是他经历过的“最小的事”,但表现出的,也许却具有伟大的意义。《杀鹌鹑的少女》中有句话有段时间曾经火遍网络,即“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动荡》中“沉闷平凡”的记录,反射出了一个激扬时代的侧面。
向那个时代致敬。
F. 什么的历史(填入恰当的词语)
悠久的历史
伟大的历史
久远的历史
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加油
G. 历史很重要吗为什么要学这个
1、读史可以明鉴、指导国家未来
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会受益无穷。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耳闻目睹、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够加以整理、提炼和保存,然后将精华传播于世,其效果将会大大的提高。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常常会发现身边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祖先的事迹那里找到答案,这有助于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历史能为当代人的生活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对国家关系,社会习俗,民族发展等各个方面的理解。如对民族史政治史等方面的研究,会对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对经济史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模式、规律等诸多因素加强了解,从而对经济问题做出更准确的判断。着名的天文学家竺可桢,正是在阅读和研究了我国史志、方志、古诗、游记,掌握了中国古代气候变迁的线索之后,才写出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着名论文。因此,历史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不了解历史就难以很好的把握现在,科学地展望未来;不了解历史的人,其人格也难以准确定位;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不会有什么希望的。
历史不能重来,我们从历史长河中,总结国内反思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从辉煌到衰败、再到重新崛起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国家和我们自己都是一种思考。有些历史已经让我们的前辈付出过沉重的代价,重复这种历史只会让我们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品读历史朝代的兴衰和更替,吸收其他国家和各民族的历史教训和经验,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更好更快的发展。
2、读史可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从国家历史的角度看,国家有必要向全体国民灌输本国历史,从而增强人们的自豪感、荣誉感、归属感和整体的凝聚力。我们应该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因为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那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如蜚誉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等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称赞。我们应该为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感到骄傲,对于自己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充满信心;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我们要保护和发掘历史遗产,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共同的历史渊源,是维系我们之间关系,增强彼此认同感的坚实根基。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站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讲,我们学习世界史也是为了了解我们周围的国家,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通过与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相比较,进一步了解国情、增强使命感,还可以通过吸取东欧、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教训,深刻理解新时期党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方针,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伟大抱负。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是促进国家发展,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条件,民族凝聚力的丧失会使国家陷入动荡和内乱。“欲灭一国,必先去其史”,可见学习和了解民族历史的意义十分重大。
3、读史可以激发个人的聪明才智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讲得非常正确和精辟。历史上各朝代的兴衰、存亡和更替,一场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中国历史好比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心手相连,血脉相通。一部盛唐史,是多少中华儿女的美丽梦境;一部晚清史,又凝聚了多少中华儿女的血和泪。读中国史,犹如欣赏一个人的生命,每当读到一些历史人物的点点滴滴,我们的心也会随之跳动。读“三国”,看到诸葛亮将一切国家大事都运筹帷幄,一片忠心帮助刘备成就大业。读“汉史”,看到韩信在刘邦和项羽两人的历史争斗中,立下赫赫战功,而最后自己却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读“唐史”,看到李世民发动的宣武门之变,为了争权夺利,和兄弟及父亲反目,自相残杀、血肉模糊的中国宫廷内部皇族成员之间的残酷斗争。
外国历史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轨迹,又会深深的影响了世界的历史和足迹。居里夫人为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精神,哥伦布、麦哲伦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等,都给人们以强烈的感染力。读世界史,尤其要读欧洲史,因为欧洲的历史悠久。读英国作家利顿·斯特莱切的《女王不出嫁》,看到给英国带来强盛的英国童贞女王伊丽莎白的才华与成就。读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在革命的断头台上:玛丽王后的最后岁月》,看到一个普通的女子,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悲惨命运。读俄罗斯的彼得大帝的故事,看到他是如此的好学,并给俄罗斯带来繁荣和强盛。
读历史,欣赏历史上一个个留下足迹的历史人物的生命,品读历史人物的生活点滴,了解他们所有的对和错,那些历史教训,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欣赏历史人物,品读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会激发我们的聪明才智,使我们少走弯路,少受挫折,有利于我们在未来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健康顺利的发展。
4、读史可以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