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们该怎样理性地看待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对于历史上的是非对错我们要以一个,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观始终都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无论胜利之前做过什么只要它他最后获得了胜利那么他所做过的一切都对的,都是正确的他所代表的永远是正义的一方。而失败者无论之前他做过什么好事或是有益的事情。在胜利者看来那都是为了一己之私所做的,失败者永远代表者非正义的一方。正是由于这种狭隘和偏激的历史观点使我们不能正确的看待历史上许多人物和事件的真实一面。无论任何人或是事只有在他结束或死亡若干年后人们对于他盖棺论那才是真实的也是可信的。一个人或是一件事物的好坏要以实践来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绝对不是用嘴巴或是书能够真实评价的。
② 理性主义历史学
理性主义史学是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弥漫欧洲的理性主义思潮是史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在当时的史学领域占据支配地位。理性主义史学家提倡理性主义史观,认为普遍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评判过去的依据,历史就是人类理性的发展史,历史学的任务就是批判宗教愚昧和封建专制,揭示人类理性,启迪民智,提倡写广义上的社会文化史,主张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相信历史运动的前进性和可预见性。
③ 到底什么是历史理性
所谓的历史理性即是指,理性地看待历史,不因种族、国界、社会制度等而限制了对历史客观理性的判断,而应看到历史发生带来的两面性,客观的推动作用。
④ 理性到底什么含义
理性是什么?就是相信在纷繁复杂的事物运动背后,隐藏着一种不变的普适的规律。这种规律可以解释这些运动和变化。理性是对感性认识的加工,以达到把握感性对象本质的过程。理性分裂了现象和本质。认为现象背后有更“实在”的本质。理性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的是这个更实在的东西。
西方世界古希腊时代就开始了相当高深的理性研究,其中不同的流派赋予了理性和感性之间不同的关系。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数是万物之始基,通过对纯粹理性(数)的研究我们就可以把握和认识现实的世界(有点类似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整数及整数的计算是精确的,永恒不变的,它相对于感性世界的变化无常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随着对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的研究,人们发现了无理数,数的神圣形象轰然倒塌,该学派对理性的追求转向了几何学。对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当数柏拉图,他提出了有名的一个理论:人类感性所得到的只是世界的一个影子,而真实的世界是理性的世界,是人永远无法企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逻辑的方法)来解释现实世界。古希腊的理性倾向是理性是世界的最高存在,通过理性思考我们就可以认识世界。重理性思考,轻经验事实,导致了上千年的历史中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深信不疑,而伽利略的一个实验就推翻了他关于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
??
??中世纪宗教的兴起和盛行,经院哲学家把理性赋予了上帝人的理性变成了上帝的理性。从理性来证实上帝的存在和认识上帝成为他们的任务。文艺复兴后,人们夺回了对理性的掌握,理性在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各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人们成功的认识了事物背后的规律,并且运用这种规律来服务于人类。理性也分裂为经验理性和先验理性。经验理性是随着物理化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它认为理性是为经验服务的,离开了经验一切都是空想空谈,持这种观点多是英国哲学家。而法德的大陆哲学家认为理性纯粹是思辩的,是自成体系的。如康德黑格尔热衷于建立自己庞大的哲学体系,该体系是自恰的,完备的。但是这种形而上的东西离人们的生活世界是如此遥远,这种体系的不食人间烟火,拒绝人文关怀,遭到了猛烈的反击。叔本华和尼采吹响了反理性的号角。
对西方哲学历史知之甚少,所以只能这样浮光掠影的过一遍。理性的特点是普适的,但是重要的一点却是:越是普适的越是无用的。最普遍的真理就是一句废话。相对论比牛顿力学更普适,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时仍然把相对论简化为牛顿力学。普适似乎可以用离我们的世界的距离来比较,适应事物越多的规律离我们的世界越遥远,它变得难以理解,它也无法指导我们具体每个人的具体思考和行动。古希腊有个非常有寓意的故事,当哲学家仰望星空,苦苦思索世界的真理时,旁边的老妇人提醒他:注意别掉进脚边的一个水坑。当我们寻求更普适的真理时,我们其实是在拉开与世界的距离,同时也是被世界抛弃的过程。当我和一个人经常来往时,我知道他今天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高兴还是烦恼。但这是暂时的,是变化的,明天他会做别的,说别的。因此我认为我的这些“知道”是不理性的,是缺乏规律的。于是我拉开和他的距离,我发现他始终生活在地球上。当我知道他生活在地球上时,我找到了一个对他来说是普适的规律。不管是昨天今天明天他都符合这条规律。
⑤ 历史理性的残酷的理性
19世纪的哲学家用历史理性取代圣经中的上帝,上帝给每一个人的应许被变换为历史理性赋予一部分人的历史意志。这一概念与文化人类学的出现紧密相关,文化人类学的有些学者断言,任何文化精神都只能在自己的根处才能找到更生的根源。每一民族都有自己文化心理的历史结构,生活的体验形式和生命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心理的历史建构和文化传统的塑造,要摆脱它们是不可能的。生命的价值意义只能从历史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提取,历史建构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人类学理性的不可抗拒性。反驳任何文化的历史理性,都是幼稚笑的妄念或多愁善感的想象。
⑥ 怎样的历史观才是科学、理性的历史观
都说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科学历史观,这里就要先说说“科学”二字。所谓科学理论,首先是一套描述事实的自恰假说,这是很显然的,因为不自恰的东西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如何说服别人?但自恰的理论有千千万万,我们必须用两个标准来筛选。
一是事实,你的理论必须能解释客观存在的现象,用你的理论预测出来的结果必须符合未来的观测结果,这样的理论才能算科学。同样是逻辑推导,从事实(不管是纯观测的还是实验室的)出发的叫科学,从无法验证的假设(比如上帝至高无上)出发的是神学。
即便如此,自恰且不与现实发生冲突的理论依然千千万万,比如“所有的物体和相应的物理参数都瞬间放大10倍再缩小10倍”。这就必须利用第二个标准:简洁——当两个理论能以同样的精度解释现实,且暂时无法比较他们的精度时,我们取更简单的一方。这个标准一般被称为奥卡拇剃刀,要刮掉一切多余的陈述。按照这个标准,“所有的物体和相应的物理参数都瞬间放大10倍再缩小10倍”这个理论是无意义的,因为它在让理论变的更复杂的同时没有增加描述精度。
两个标准筛选下来,一般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实用的理论,或是在观测不足时获得一些并存的科学假说。事实上,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假说,我们挑出眼下最好的假说叫理论。一旦有了新的无法解释的事实,或是有了解释世界更精确的假说,这个理论就退到科学史里面去了。这样的理论和假说可以帮我们解释世界,预测未来或推测现实中未曾观测的部分。既然所有的理论都是假说,那么科学理论肯定不是绝对真理,随时可以被新理论取代。但科学精神——自恰、符合事实与简洁——是永恒不变的。
定义了科学,我们再来看什么是科学历史观。
这里又要先定义历史观,其实,除了那些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读历史书,死记硬背一些文字的学生,任何人读了历史都有历史观。因为人不是计算机,一旦了解了一些历史事实,自然会思考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方式,给自己一个总体的解释。……
举两个例子,在原教旨基督教徒看来,所有历史事件的目的都是为了上帝的光荣,所有历史事件的原因都是上帝的意愿,上帝无所不能。这就是历史观,教徒读历史时就可以把所有的事件整理成脉络,分出主次。同样,在希特勒看来,所有历史事件的目的都是为了铺垫德国的崛起,所有历史事件的原因都是伟大民族和劣等民族之间才冲突,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也会理解历史并指导实践。
而所谓唯物历史观,就是把人类社会,这个特殊的自然现象摆回到与其他万物一样的位置,丢掉面对人类自身或是“上帝造物”的敬畏,像研究蒸汽机或是狼群那样研究人类自身。这种研究方式虽然不免对人类有点不敬,但有利于我们保持客观,这正是科学的要素之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要称的上科学,必然要通过前面说的检验标准。其实光是一个“简洁”的标准就足以简化一半探讨——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必然否认历史有目的。
因为科学从来不回答“事件A的目的是什么?”,科学只回答“事件A是否会导致事件B?”。对目的的探讨不影响对事实的描述,但增加了不必要的繁琐,所以科学把这个问题排除在外。加利略当年正是摆脱了传统的问题“铁球落向地面的目的是什么?”,转而探讨“铁球如何落向地面?”才建立了现代科学的基础。
所以,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历史没有目的,我们寻找历史规律并描述,但绝不寻求它的目标。既然目的不在研究之列,那么唯物主义历史学的全部内容就是探索历史规律,我们必须说明某些历史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有联系,有因果关系。按照前面讨论的科学标准,这些规律必须来自对历史自身的观察和随后的归纳总结,而且要尽量的简单。
比如说,如果我们通读史书,连续几次发现以强大的政权在灭亡前夕有突破原有军事体系大规模使用雇佣军的记录(埃及的库施军团、罗马帝国的蛮族军团、阿拉伯帝国的突厥卫队),我们就可以初步归纳:古代强国的灭亡很可能伴随着使用雇佣军的现象。然后我们再读到某个国家的衰亡时,我们可以期望在更多的相关材料中找到反映雇佣军的重要性上升的内容,比如说我们可以从三国史中看到军阀建立私募军队的过程与中央政权的衰落同步进行。这样,我们就在“国家衰亡”和“大规模雇佣军”这两个事件之间确定了一定的联系。
下一步是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我们需要在几个例子中寻找类似的结构。通过详细调查和对比,几个例子都表明:原有军事体系的败坏或是作为军事体系基础的社会结构的解体会导致对雇佣军的需求,而雇佣军的实力逐步上升又导致了对原有体系的进一步破坏。这样,我们就得出了比较有意义的结论——雇佣军的扩大与稳定社会的衰退互为因果,很容易同时出现。
当我们考察晚清社会时,这个结论依然适用,这就是唯物历史观的一条科学结论了。当我们发现今天义务兵兵源质量的下降、社会地位的相对降低与国家大力提倡军队职业化同时出现时,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条结论来推测一下未来。当然,根据科学的原则,从农业社会总结的规律用于工业社会这个不同的环境必须
⑦ 什么是历史认识感性的,知性的,理性的三个阶段
康德哲学中首先区分了: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个三个概念。
之前的哲学则只区分了:感性和理性。
康德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这三性的规定是这样的。
1,感性包括了时空观念
2,知性包括了质、量、度、偶然、必然、因果范畴等十二范畴
3,理性是对知性获得的内容加以最后统一的工作。但是理性的如此工作会导致二律背反。由此,康德认为在现象世界,理性不能纯粹,否则是虚假的形而上学,不能认识任何事物。但是在自在之物,道德的领域,理性必须纯粹,否则就败坏了。
⑧ 历史理性的介绍
历史的理性本身就是一种残酷的理性,天竞物择。既得利益的统治者,乐于歌舞升平,清平世界,朗朗干坤。那么,没有既得利益的人甚至将失去“世界”的“人”,会如何对待“生存和尊严”与“生命和鲜血”之间的价值?更何况,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坚持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那些温情的布尔乔亚们。
⑨ 怎样理解历史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点对立
两者没有明确的对立,理性主义也有历史主义的内容。
但浪漫主义史学对18世纪理性主义史学的反叛能显示出彻底的历史化与绝对的理性化之间的一些对立情况。
以下内容引自浪漫主义史学_网络词条,仅供参考。
浪漫主义史学的特征,就是对18世纪理性主义史学的反叛,它主要体现在以下的3个方面:
第一、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理性主义史学对教会统治、宗教迷信和神学史观进行了深刻而无情的揭露批判,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开始的史学世俗化进程推向了高潮;但是它却在鄙视中世纪的同时,对中世纪采取了非历史的态度,全盘否定了中世纪的存在价值及其客观性。而浪漫主义史学则肯定了中世纪的存在价值,强调了中世纪与近代之间的连续性和联系性,浪漫主义史学家们甚至都不同程度地将中世纪理想化,而且都还带有比较强烈的宗教情绪和神学史观,以致于造成了宗教思想的一度回潮。
第二、强调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的直觉与情感的作用。理性主义史学崇尚理性的绝对力量,强调对历史过程进行理性的和批判性的思考,力图揭示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因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研究历史哲学的主张。而浪漫主义史学则崇尚历史学家个人的直觉和情感对历史研究的必要性,夸大历史人物个人的作用,热衷于对历史情景进行形象性的描绘以抒发个人的激情,反对研究历史哲学,不屑于对历史过程作冷静分析,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第三、强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性和民族特征。理性主义史学在“世界人性普遍一致”思想的指导下,强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规律,主张写人类史和文化史,试图建立一套包括各个民族在内的世界历史体系。而浪漫主义史学则强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否认世界历史的共性,热衷于写作民族史和国别史,并开始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种族主义的倾向,完全漠视非欧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