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黄河下游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发生灾害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 战国筑堤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在古代, “河”就是黄河的专称。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② 公元前 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 (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③公元1~10世纪(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
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④ 公元10世纪~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
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⑤ 1128年~16世纪中叶(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从金元至明中叶,黄河变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决口地点西移。起初决口多在今山东境内(12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移至今河南汲县、阳武(今原阳东部)、延津一带(12世纪80、90年代)。到13世纪70年代~14世纪40年代,决口已移至新乡、原武(今原阳西部)、荥泽(今郑州市西古荥镇)一带,几至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顶端。
第二,河道干流逐渐南摆。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东北、鲁西南,至今山东梁山县境流入泗水。以后逐渐南摆进入豫东开封、商丘地区,经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夺泗入滩。金元之际两次人为决河,先后由濉夺泗或由涡入淮。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道夺颍河入淮,达到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第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分出几股岔流,迭为主次,变迁无定。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即出现“两河分流”的局面。以后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经今废黄河一线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又出现了夺濉、涡、颍入淮的几股。嗣后,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时而又东北决入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入海。经常数股并行,迭为主次,变迁极为混乱。元末(1351)贾鲁治河时,曾整治一条从河南封丘东至徐州夺泗入淮的河道,史称贾鲁河。不久即告废坏。
⑥ 16世纪中叶~1854年(清咸丰五年)
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中叶)基本结束,“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这是河势的一大变化。后来在万历初年,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图上的废黄河。其后虽有决溢。但旋即恢复故道。清前期经大筑堤防。河南境内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时期,而山东、江苏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江苏徐州至淮阴河段兼作运河,是“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潘季驯治河重点即在这一河段上,如大修两岸缕堤、格堤、月堤、遥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蓄清刷黄等工程。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阴至河口段,这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断延伸,使坡降变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故18世纪以后徐州以下河患最为集中。19世纪以后,河道淤废不堪,决口连年发生,更兼国内政治动荡,治河不力,发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⑦ 1855年 (清咸丰五年)~20世纪 50年代以前
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县村庄,又往东漫流至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东赵王河至张秋穿运;一股经长垣县,流到东明县雷家庄,这里就分成了两股,都东北流到张秋镇;三股河汇合后,穿过张秋运河,经不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蛎口入海。这是黄河第六次大改道。
这次决口,使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其后的20年内,洪水在以铜瓦厢为顶点,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县、砀山一线,东至运河的三角洲冲积扇上自由漫流,水势分散,正溜无定。直至1876年全线河堤告成,现今黄河下游河道始基本形成。下游河道中自铜瓦厢至陶城端口一段,决口经常发生,故有"豆腐腰"之称。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企图用洪水来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西进。这次决口,使黄河南泛于贾鲁河、颍河和涡河之间地带,成灾严重,史所罕见。这也是黄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为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㈡ 古代长江水患并不严重,为何现在长江的洪涝灾害却愈演愈烈
相信很多朋友对大禹为了治理黄河水患选择“三过家门而不入”烂熟于心了。事实上黄河水患不仅是大禹时期的问题,更是历代中国古代统治者的一块心病,据历史文献记载,从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下游决口的年份多达达543年,总计1590多次,平均四年半一次;大的改道和迁徙约26次,平均3年2决口,百年一改道。
而我们的另一条大河:长江,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水患,不过破坏有限并不严重,相对黄河水患来说还是小巫见大巫,因此在中国古代就有“有河患,无江患”的说法。
只是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长江流域爆发洪灾的频次越来越高,唐代平均18年1次,宋代平均5-6年1次,明清时期平均4年1次,到民国时期已达到平均2年1次,尤其在进入80年代之后,黄河的水患在逐渐减少,长江水患却年年发生,愈演愈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水土流失示意图
在失去植被保护后,大量沙土直接裸露在外,一旦下雨就会直接随地表径流流走,然后进入各种支流最后汇入长江,据统计当时每年约有16亿吨泥沙流入长江及其支流。
泥沙在进入中下游蜿蜒曲折的河道后开始不断淤积,抬高河床。
并且森林植被有着非常强大的持水能力,每公顷持水量可达500-2000立方米,可以有效减少汇入河流的水量,减少洪水径流,降低爆发洪水的几率。但这种作用也随着植被的破坏不断削弱,进入长江的水量不断增加。
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水量又不断增大,加上湖泊调节作用的减弱,最终的结果就是无处可去的水冲破堤坝造成洪涝灾害。在荆州地区便流传一首民谣:“不惧荆州干戈起,只怕荆堤一梦终。”
㈢ 为什么所谓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
答:1.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指的是从五十年或一百年前到现在,这次灾害的程度是最大的。
2.不同地方在历史上受灾程度不一,对五十年或一百年一遇的标准不一,所以比较容易听到来自各地的五十年或百年一遇的灾害。
3.要是这些消息都来自于同一个地方,那只能说明这次的灾害程度大于上一次也被称为五十年或一百年一遇的灾害。
㈣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灾难
其实自然灾害的增多和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是密切相关的!从有了人类社会后,历朝历代就开始不断摄取大自然的自然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利用,不单单导致地壳结构的不断变化,导致地陷平凡、火山爆发加剧、泥石流增多、山体滑坡等!更严重的是在人类开采自然资源后加工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由于液态水的增多大气循环加剧降水增多导致山洪爆发,生产过程中导致水体污染引用水减少等,今年灾害多主要是人类几千年来多大自然的破坏显现的一个结果!地球无法再继续承受这样的休无止尽的破坏了刚好在今年一起被释放了出来!一个自然灾害的产生必定是另一个自然灾害的产生而引起的,而被引起的自然灾害不但还会引起别的自然灾害更会加剧前一个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
比如说:
地壳的变动会导致火山爆发引起森林火灾和温室效应加剧再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引起大气循环加剧导致台风平凡会导致强降水而爆发山洪并引起泥石流
--------------------------------------------------------------------------------
有人为的,现在科学越来越发达了,人们会乱砍伐树木,破坏环境,导致土地会疏松。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正在大型伐木,使环境造到严重破坏。当然也有自然因素,地震就因为地壳在发生了变化,这次的甘肃的泥石流因为降水太多,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的。所以现在顺便警示下人们,我们现在主要的就是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第一 人类对于自然破坏的结果
第二 地壳板块活跃 我国本来就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汇处
第三 不可阻的内部力量
--------------------------------------------------------------------------------
也不能这么说,许多事情都只能用凑巧来说,但也对国家的腐败是一种很好的解释
--------------------------------------------------------------------------------
是地质的原因
--------------------------------------------------------------------------------
这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科技发展与环境总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在发展科技的同时,环境必须做出让步。日积月累,地球不堪重负,发生了反面效应,灾害也就频频发生。除此之外,大自然本身也存在着相应的规律,会自觉地调节自身机能。结合以上,就得出了灾害频发的原因。雪灾是因为拉尼娜现象,地震是因为板块运动,洪涝是因为夏季风的快慢强弱. 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谢谢!。
--------------------------------------------------------------------------------
可能
因为人做得坏事太多了
--------------------------------------------------------------------------------
因为人类给大自然的伤害太大,它们在捍卫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去保护大自然!
--------------------------------------------------------------------------------
看来世界莫日…我才不信!由于地球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
中国办一次大事遭灾难 奥运年也是 世博年也是 也只是个人猜想
--------------------------------------------------------------------------------
这就是人类对地球的不善待而造成的!
--------------------------------------------------------------------------------
这都是人类自己的杰作。要是少砍伐多植树亮不会有这次灾难了。
---------------------------------------------------------------------------------------------------------------------------------------
人们对环境的大面积破坏、汽车尾气等有毒气体对大气层的危害、全球温室效应,等问题一一导致灾难的频发性!
--------------------------------------------------------------------------------
据相关专家说2012年将是光子年,到时会发生更大的灾难只有少数人会存活,最近几年只是个预兆!
--------------------------------------------------------------------------------
因为前几年的地质灾难使得土地结构有了变化,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而使得天气变得极端化加剧,所以各种灾害频发
--------------------------------------------------------------------------------
其实自然灾害的增多和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是密切相关的!从有了人类社会后,历朝历代就开始不断摄取大自然的自然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利用,不单单导致地壳结构的不断变化,导致地陷平凡、火山爆发加剧、泥石流增多、山体滑坡等!更严重的是在人类开采自然资源后加工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由于液态水的增多大气循环加剧降水增多导致山洪爆发,生产过程中导致水体污染引用水
㈤ 公元前536年,为何会成为历史中的灾难之年
公元前536年会成为历史的灾难之年,这是因为有一颗小行星在这一年陨落了,而它的陨落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小行星陨落的瞬间相当于1000颗原子弹同时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这巨大的能量导致了附近大量的火山开始喷发,提起火山喷发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火山喷发时的温度是非常高的,任何生物在遇到这些岩浆时都会化为灰烬,所以可以想象这得是一场多么大的灾难啊。
人们要同时忍受寒冷、饥饿和瘟疫的折磨,这得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如果是现在我们还会采取一些办法,但在那个年代科技是非常落后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是很高,对于这样的情况只能选择忍受。
㈥ 为什么古代爆发灾荒时,灾民不捕鱼打猎充饥
几百万上千万的受灾人口,整个省甚至几个省受灾,任何能吃的东西早已经被吃得精光,何谈河里能捕捉到的鱼和山野里能找到的野兽。到最后也只能用吃土啃树皮这种办法勉强充饥。
㈦ 为什么中国的洪涝灾害特别多
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
1.范围广。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我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2.发生频繁。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
3.突发性强。我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较低,因此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还大面积干旱,8月2日至8日,突发一场特大暴雨,使这一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山区泥石流突发性更强,—旦发生,人民群众往往来不及撤退,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91年四川华莹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云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风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号台风影响,从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过了解放以来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达5.04米,天津潮位达6.14米,许多海堤漫顶,被冲毁。
4.损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灾就涉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没农田1.46亿亩,受灾人口达5127万,占当时8省总人口的25%,死亡40万人。1991年,我国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发生了较大的洪水,尽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进行厂卓有成效的抗洪斗争,尽可能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全国洪涝受灾面积仍达3.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9亿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元,约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
二、建国以来的洪涝灾害损失
1998年中国的“世纪洪水”,在中国大地到处肆虐,29个省受灾,农田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千多人,房屋倒塌497万间,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
1998年长江洪水是本世纪第二位的全流域型大洪水,仅次于1954年
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期间,鄱阳湖水面明显扩大,并且部分重点圩堤倒塌
1998年鄱阳湖区水域面积达5900km2,洪涝灾害非常严重
历史上重大洪涝灾害统计—1998年长江洪水
雨情:1998年汛期,长江以南地区降雨量较常偏多,暴雨日数多、强度大、降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汛期,长江流域降雨大致分为4个阶段:6月12日~26日,降雨集中在鄱阳湖和洞庭湖区,一般降雨300mm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
原因:
人为原因:长江流域内森林被严重破坏,和豆腐渣工程.
气象原因:持续性全流域降水
.
㈧ 为什么历代河南都是各种灾害的重灾区
河南自古以来洪灾频发、深受水害困扰原因如下:
1、气候带复杂。
河南省的气候带分布比较复杂。河南省的地域跨越秦岭——淮河线,这是我国区分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这条线以南属于亚热带,以北属于暖温带。
河南省的南阳市、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泌阳县、确山县、息县、驻马店市、汝南县、平舆县、新蔡县,都位于这个南北分界带上。因而,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位于暖温带,南部跨越亚热带,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这就导致河南省的气候具有复杂多样、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
2、地理及水文环境特殊。
河南省的地形,主要由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和水面构成。河南省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河流纵横。省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560条。由于地形差异,遇到汛期水势凶猛时,不易泄洪,极易形成泥石流、水涝等灾害。
受多种因素影响,历史上黄河的水位一直在变化、改道。尤其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裹挟着大量泥沙,于是在下游地段,河流河床由于泥沙淤积而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段。
黄河对河南的影响
黄河作为中国人的母亲河,在养育了两岸人民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水患。我国自古就很重视黄河的治理,化害为利,“治黄”是历朝历代高度重视的大政。1946年2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了冀鲁豫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1949年6月改称黄河水利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改为水利部直属的副部级机构,下属机构遍布黄河流域九个省区,职工达到4万人。黄河滔滔,是横亘的一道天险,因而也往往被作为天然的军事壁垒。
㈨ 为什么历史上黄河比长江更易发生洪水灾害
因为在理历史上,黄河下游地区都是一些平原地区。而这的地方容易诱发洪水灾害的。一发灾害都是非常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