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什么新政

历史什么新政

发布时间:2022-05-08 06:26:11

㈠ 在历史进程中,为什么美国要实行“新政”

1929年末,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遭到了特别严重的打击。煤、钢、汽车等主要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矿企业、银行纷纷倒闭,失业人数增加。与此同时农业也陷入危机,“过剩” 的农产品堆积如山,近100万农户破产。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在经济上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美国社会处于动荡、混乱之中。

在工业方面,政府调节工业生产,帮助工业部门制定关于生产产量、质量、价格和雇佣工人条件的协议,以使工业复苏,并在公平的基础上竞争。在农业方面,政府主要以现金补贴方式限制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调整社会经济结构。此外,新政还采取一些社会保险措施。包括给失业者和老弱病残幼提供救济,举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人数。

罗斯福积极推行“新政”,执行后一百天内就让国会通过了70多条法规。它的各项措施,对经济危机暂时有所缓和,但不能根本消除经济危机。实质上它是一种改良主义措施,目的在于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㈡ 历史上新朝皇帝王莽新政是什么

王莽新政权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社会政策:

(1)土地国有:禁止私人交易,恢复一千二百年以前已废除了的古代井田制度。八口以下的家庭,其田地不能超过九百亩,而超出的,则全部没收,或直接分配给邻近的人或家人。


(6)实行计划经济:朝廷要对价格进行调控,防止商人对市场进行操控,从而消除贫富差距。粮食、布料等生活必需品,都是按照一定的价格,从朝廷那里购买。当供过于求的时候,朝廷就会把它卖掉,以此来遏制价格的上升。

(7)改革币制。王莽在位时,经常进行货币制度的改革。公元7年,颁布了“大钱”、“契刀”、“错刀”的铸造,与五铢“四品并行”。公元8年,废刀、五铢各铸造一枚铜钱,与原有铜钱合用。9年,推行宝货制度,铸造了二十八种钱币,因货币种类繁多,难以转换,流通不便,一年后即被废弃,只留下一文五十两。

(8)改易官名、地名。为了与《周礼》官制相合,王莽在中央设四辅、三公、四将、凡十一公。对地方官制、官名和郡县名称、行政区划分进行了多次变更。

㈢ 历史上的庆历新政是怎么会事

庆历新政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将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归于保守派的破坏和改革派的失误,似过于简单了一些。因为,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政治分歧来解释改革的失败,有违历史真实。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为相,执掌朝纲,决定对吏治进行整顿。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的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三 冗三费是改革所要打击的主要目标。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这一改革在制度上所要作的主要变动,就是要改变赵匡胤恩养士大夫的祖制,向参与政治的广大知识分子开刀,打破他们的铁饭碗,所以,改革将要触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士-官僚层,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吕夷简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看过雍正王朝的都知道皇帝对大臣结为朋党是很有戒心的。雍正是这样,宋仁宗也不例外。所以,就像秦桧的莫须有为高宗杀岳飞提供了借口一样。吕夷简诬蔑韩、范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提供了借口。所以,改革失败的真实原因是皇帝不想改革了。而不是因为保守派的反对。因为如果皇帝要想改革,那是谁也阻挠不了的。那么皇帝为什么不要反对并自终止自己提倡的改革了?很简单,皇帝提倡改革与终止改革的理由一样,为了自己的家天下。
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深沉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这个大手术当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做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北宋官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而且,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
关斑竹提及仁宗下诏取消新政是对下猛药进行改革产生了怀疑,其实,仁宗这样做是必然的,要改革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牺牲了士大夫就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还是因循守旧,以稳定为大局。这里需要提一下北宋自太祖、太宗就制定的恩养士大夫的国策。北宋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统治者却从五代历史汲取了消极教训,那就是武人跋扈于国家不利,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北宋皇室的政策是抑制武将,其办法一是重用文人,二是实行更戍法,人为的制造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局面以维护其统治。实行更戍法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国防,而废除庆历新政,则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改革。仁宗罢黜范仲淹的一个原因是范仲淹带过兵,有军事威信。更主要的是朋党之议,仁宗也知道这是臣下在互相攻击,但范仲淹确实有些功高震主,而且,同整个士大夫阶层比起来,一个范仲淹再重要,也得忍痛割爱啊。
所以,庆历新政失败是必然的,是北宋政府体制决定的。扼杀改革的是体制,而非所谓保守派

㈣ 历史——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实质:新政实施的结果是巩固和加强垄断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对工人阶级让步的措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付工人运动的一种手段而已。
“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 D

㈤ “大萧条”和“新政”分别指什么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

新政,是指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革新的运动。比较着名的例子如中国清朝末年的新政、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等,这些新政均对当时以及其后的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间制订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就占了1/3。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从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1929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6月5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这些措施,对稳定局势,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律成了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大企业接受工业复兴法固然重要,“而产生丰硕成果的领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将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济工作。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1700多万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维持生计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但这部分财源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无异于杯水车薪。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联邦政府才能办到。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18岁到25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在遍及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到美国参战前,先后有200多万青年在这个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平均每人每期干9个月,月工资中拿出绝大部分作赡家费,这样在整个社会扩大了救济面和相应的购买力。对于千千万万依赖州、市养活的人们,罗斯福还敦促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救济机构,合理划分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的使用比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用来直接救济贫民和失业者。新政期间,全美国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关,综合起来可分成两大系统:以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为主的公共工程署(政府先后拨额40多亿美元)和民用工程署(投资近10亿美元),后者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后来又继续建立了几个新的工赈机构。其中最着名的是国会拨款50亿美元兴办的工程兴办署和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全国青年总署,二者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180亿美元,美国政府借此修筑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保险应该负责“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为此,制定了《社会保险法》,法律规定,凡年满65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10至85美元的养老金。关于失业保险,罗斯福解释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保险金的来源,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1%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这个社会保险法,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 1937年5月24日,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受到广泛注意的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咨文承认“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从事农业或工业,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们必须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现在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由国会没有对法案采取行动,1937年10月12日,罗斯福再次提出,直到1938年6月14日通过。这就是《公平劳动标准法》(又称《工资工时法》),它的主要条款包括每周40小时工时,每小时40分最低工资;禁止使用16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18岁以下工人。关于最低工资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后陆续有所调整。这些社会立法,虽属社会改良的范畴,但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工资劳动者甚有好处。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罗斯福破天荒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对5万美元纯收入和4万美元遗产征收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75%;公司税过去一律是13.75%,根据1935年税法,公司收入在5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12.5%,5万美元以上者增加为15%。 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诚然,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资本主义,以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新政”是他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事实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每每成为他的政敌发难的理由。“新政”实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抵制和诽谤,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另外两项法案也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但是,只要我们真正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审视“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以工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措施和政策,为美国投入二次大战及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㈥ 历史上的新政,之治,盛世,中兴,分别代表什么

LZ您好

新政说的是对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革新的运动,往往代表新的生产关系走上舞台,当然也可以是旧的生产关系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后做出部分让步.

之治一般前面会加上主语,单纯之治是一个动宾短语,是"的治世"的意思.通常指在某领导人带领下,国家相对和平,百姓生活相对富足的状态.通常古人会说此时"太平清明"---清明说的是春天祭祀祖宗的那个节气,正逢虫木萌发,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之意.有时也狭义特指乱世结束之后,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家财政积极运转的时期.

盛世特指较长的时间,国家保持繁荣富强而昌盛的状态.通常这个时期不仅仅是内政要有建树,外交军事等也必须成功.

中兴说的是王朝中期,经过各种原因而发生衰退之后,重新走上正轨,从新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意思.这个中兴并没有特别的时间长短限制,可以重新走入盛世,也可以只是昙花一现.

举个例子吧~~~

唐朝李渊建国,一统天下后,李世民开疆拓土后,对内休养,民众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故冠以"贞观之治";唐高宗奉行李世民遗训,百姓安康,边陲相对安定,是为"永徽之治"

之后,李家内出了个武则天,外围军事政局亦不安定---大食蚕食中亚,后突厥亦独立崛起...在风起云涌后,登台的唐玄宗,革除积弊,精简官僚,在其统治时期有很长一段时间国家保持国富民强的状态,是为"开元盛世",这时说"之治"就不够恰当了.

然而不久,天宝大乱,安禄山起兵,唐朝由盛转衰,地方藩镇开始抬头.中晚唐先后出了几个还是不错的皇帝给唐朝续了命,其一是积极削藩,一度缓和国家内轻外重的唐宪宗,其二是灭佛完具,结束党争的唐武宗,二人统治期间,唐朝重新和平,是为"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形容此二人之政绩,用之治或者盛世都不恰当.

有争议的是接下来的唐宣宗,他在唐武宗的基础上对外战争取得战果,国势亦有起色,人人都将其功绩与唐太宗李世民相比,固有"大中之治",然此之治称"中兴"仍无不妥,其实为封建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而已.唐宣宗之后,接连两个败家子很快就让唐朝滑向深渊.

终唐一世,没有任何一个帝王的行政超过封建执政纲领,所以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为新政.

㈦ 美国历史上的四大新政策是什么

是四大总统吧
华盛顿:美国之父,无庸置疑。

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任美国第三任总统。在任期间保护农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向法国手中购买路易斯安那州,使国土扩展近一倍。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林肯:贫民总统,一生坎坷!公认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就任美国总统期间,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带领美国人民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但命运之神对林肯垂青的时间并不长,在战争结束后不久,林肯就被一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刺杀。

富兰克林.D.罗斯福:第32任美国总统。也是美国迄今为止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任期:1933-1945)1921年患骨髓灰质炎致残。被公认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总统。在西方经济大危机的时候他的“新政”效果显着。二战前期,美国虽然并未参战,但对希特勒态度强硬。以“租借法”有效支持盟国。1941年,美国参战。战争中后期,罗斯福两次参加“三巨头”会议。提出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后提出联合国的设想并得到实施。

㈧ 中国近代史上实行过哪几次”新政”简述其内容,背景和影响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也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 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三民主义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㈨ 历史之罗斯福新政

1 彻底的革命应该是指当时的仿效苏联的十月革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
2 旧民主秩序自然就是指美国传统的资本主义形式的民主,以及与英国相同的贸易自由的政策
3 罗斯福的前提自然是美国仍为资本主义的民主国家
4 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亦即仿效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建设基础工程的方式,以工代赈,解决失业问题以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5 当时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尽快度过经济危机,恢复美国经济,因为当时的美国本来已经离世界经济第一强国很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嘛!
6 如果有最终目的的话,应该就是是美国在世界大国的对话中能够占据主导权,成为欧洲的领袖。
7 新政的成功应该是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国家干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结构更加健康。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恕我才疏学浅。

阅读全文

与历史什么新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