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耶律贤的人物生平
辽景宗耶律贤,字贤宁,生于辽天禄二年(948年9月1日),是辽世宗的次子,母怀节皇后萧氏, 四岁时,其父母死于火神淀之乱。他也险而被杀,后来得人所救。不过也因此落下了病根。其堂叔辽穆宗继位后,养于永兴宫。虽然穆宗时因其酗酒怠政(因其饮宴无度,日中而起,国中号为睡王),滥杀左右,为政残苛而谋反不断,然每起谋反皆为其所平。随着耶律贤逐渐长大,周围也聚集一批拥戴他的文武大臣,他暗中也在谋划着夺回父位。只不过因其谋划隐密,故不为辽穆宗所察觉。有一天,耶律贤与韩匡嗣议论当朝时事,耶律贤适出面制止,耶律贤省悟,从此不再言及时政。
应历十九年(969)二月二十一日,入宫晋见辽穆宗,辽穆宗说:“我儿你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将朝政交付给你了。二十二日,辽穆宗终于恶有恶报地被侍从杀死,耶律贤率飞龙使女里、侍中萧思温、南院枢密使高勋带领骑兵千人飞奔赶往。同月,在契丹和汉族大臣们的拥戴下,耶律贤即帝位,尊号天赞皇帝,改年号为保宁,是为辽景宗。 从景宗开始,辽的帝位一直就在耶律倍一支中传到了辽末,乃至于西辽。这对辽后来完成封建化,建立长子继承制有着直接的影响。 汉族官员被辽大量重用主要开始于景宗时期,景宗即位后,先将拥立他即帝位的汉族官员高勋封为南枢密院使,又加封为秦王。原来汉官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被任命为上京留守,后来改任南京留守,加封燕王。这说明辽已经把汉官纳入了政权的中枢机构,因为南京留守一职原来一直由契丹宗族担任,属于要职。韩匡嗣的就任说明汉官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由于对汉官的重用,极大地促进了政权机构的进步和工作效率,也促进了契丹的封建化。从此,辽进入了中兴时期,开始向圣宗的全盛期迈进。这就如同唐高祖为“贞观之治”奠基,雍正皇帝为干隆时期的兴盛奠基一样。
为了彻底改变穆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景宗对吏治进行了改革。他向汉官室昉询问治国之道,研究古今各朝代的经验教训,然后运用到改革实践中去。在实施过程中,景宗赏罚分明,大胆地用人,即“任人不疑”。这使得百官克尽职守,丝毫不敢懈怠。穆宗时期的许多弊端很快被清除掉。这样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政治开始显现出一派清明气象,国力也随之而上升,这是和北宋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
景宗的纳谏历史也有记载,在景宗在位晚期,郭袭向他上书,劝谏减少游猎次数,说穆宗时因为贪恋游猎,荒废了政事,结果闹得上下怨气冲天。经过十年征伐,但政局仍然没有完全稳定。国家虽然连年丰收,但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这正是励精图治的好时候,但听说陛下也迷恋游猎,这应该收敛自制,防止穆宗时的悲剧重演。况且南方还有北宋的威胁,如果他们听说陛下迷恋游猎,恐怕又要趁机北进了。希望陛下能及时收敛,以国家社稷为重,谋求国运昌盛,官民安宁。
景宗看了后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但对郭袭很是赞赏。因为这时北宋已经发动了收复燕云之战,景宗正在全力迎战,他只是收敛了游猎活动,但一心一意地进行政治建设只能等到以后去做了。
辽景宗治理辽国的过程也是他学习汉族文化,总结汉族治国经验兵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原来辽太宗就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辽景宗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辽景宗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也命令部队绕开农田。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 发展农业的同时,辽景宗也继续阿保机的做法,尽量征召人才,尤其是汉族人。得到十六州后,曾经选拔了一批汉族的知识分子治理各州的事务,其中有不少能干的良才。辽景宗又仿效汉族皇帝的做法,让下属举荐有才德的人任官。后来又下诏书招聘贤才,如果考核时确实很突出的,就马上可以担任很高的职务。对于汉族的一些礼仪他也尽量吸收,例如他废除了婚姻制度中姊死妹续的旧契丹民俗。下令做汉官的契丹人随汉族礼俗,可以和汉族人自由通婚,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进一步的融合,也从根本上密切了契丹与汉族的关系。
尽管如此,契丹人的习惯也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辽军在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由于辽朝军队没有后勤供应,粮草要靠自己就地解决,所以,辽兵到一个地方就必然要骚扰百姓,抢夺粮草,这使辽军遭到汉族人的强烈反抗。民心丢失了,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直到临死,辽太宗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完,其实就算他早一点知道,并采取措施,也无法在较短的时机内改变长期的民族习惯。契丹作为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统治汉族地区,就必须汉化,辽景宗死前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已经没有机会把他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了。
979年的二月,宋太宗亲自领兵讨伐北汉,辽景宗也派兵救援,结果在辽军渡河时,宋军打败辽军,杀死辽的五员战将。六月,北汉被宋灭掉。
北宋灭北汉战争是由北宋攻打北汉引发的。辽景宗这时正在进行内部改革,对宋采取防御战略,对属国北汉也训令不得随意惹是生非,维持边境现状。
在969年,景宗刚即位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亲征太原想消灭北汉,结果败给了辽的援军,此后与辽议和,将精力用在了南方,等统一江南之后,宋太祖又回头想再次灭北汉。在976年的九月,宋太祖派潘美等将领进攻北汉的都城太原,结果在北汉和辽的抵抗下兵败而归,十一月,宋太祖病故,其弟赵光义即位,这就是宋太宗。
太平兴国四年(979),刚刚取得灭北汉的胜利,宋太宗便过低地估计了辽朝的力量,想一鼓作气将燕云地区收复,但仓促发动战争,准备不足,结果落得个惨败的结局。
刚灭掉了北汉,宋太宗便将军队调到了河北地区,准备进攻辽的南京(现北京)。手下将领说战争刚结束,应该有个休整准备的时间,而且粮草也很匮乏,难以支持长久作战,但宋太宗觉得辽刚吃了败仗,士气正在低落时期,应该乘胜追击,再扩大战果。
战争开始时易州刺史献城投降,进军到了涿州,又是并不血刃地接受了投降,宋军兵锋直指南京城。守卫南京的辽将耶律奚底和宋军在沙河初次交战,被宋军打败,退到了清河北面。宋军便将南京包围起来,辽军则坚守不出,等待援军。
景宗见形势紧急,便派名将耶律休哥领重兵相救。耶律休哥将军队兵分两路,一路只有五千人,佯装主力去南京城下引诱宋军交战。而主力骑兵三万则在夜里绕行南面,到了宋军的背后,号令之下,三万精锐以席卷之势猛攻宋军。在北京市西南的高粱河一带双方展开了激战。耶律休哥本人受伤,乘轻车追击,号令辽军先锋骑兵双手持火把,星夜追击。宋军见到四野火炬闪烁,以为辽军主力已经赶到,不断仓皇奔逃。结果,腹背受敌的宋军惨败而退,宋太宗膝盖中箭,只身出逃,到了涿州(今河北涿县)得到杨业护驾,才弄了辆运输粮草的驴车逃出重围。
高粱河之战,辽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景宗为了报北宋围困南京之仇,在高粱河大战结束不久,就在九月发兵讨伐北宋。 十月,两国军队在满城(今河北满城)对阵。
在决战之前,宋军进行了诈降,韩匡嗣信以为真,想纳降,随行的耶律休哥赶忙劝阻道:“宋军军容整齐,锐气十足,这肯定是不肯屈服的,这是在用诈降来引诱我们上当。我们应该严阵以待,静观其变。”
韩匡嗣听不进去,准备纳降,放松了警惕,结果被宋军突袭成功,两阵合攻辽军,韩匡嗣仓促应战,但无法抵御宋军的攻势,士卒们也纷纷丢掉兵器逃命。宋军在乘胜追击时遭到了耶律休哥的顽强抵抗,只得退回,辽军这才免于全军覆没。
满城决战的第二年,即980年的三月,辽军又开始和宋军交战。辽军用十万重兵围攻雁门(今山西雁门关),宋的代州刺史杨业领兵大败辽军于雁门之北。
到了十月,辽景宗亲自到了南京,领兵伐宋。先是围攻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在宋军救援时,被早有准备的耶律休哥击败。宋军在守将张师的率领下想突围而去。辽景宗亲自督战,耶律休哥也亲自临阵指挥,最后张师战死,宋军败退又回到城中。
宋军又隔河与辽军对峙,耶律休哥则率领精锐骑兵强渡,过河与宋军决战,宋军不敌大败而退,辽军又追到了莫州(今河北任丘),与宋军再次决战,宋军损失很大,几员战将也被俘获。辽军也遭到重创,无法取胜,只好退兵。
耶律休哥因为瓦桥关一战立下战功,被加升为辽的于越。
在瓦桥关决战之后两年,982年的四五月间,辽景宗又一次亲自领兵伐宋。这是第二次满城之战。最后被宋将崔延进打败,只好退回。这是辽景宗和宋的最后一战。
㈡ 《燕云台》:为什么说耶律贤是最后的人生赢家
《燕云台》播出后,褒贬不一。如果我们能把它简单地当一部电视剧来看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意见。
越是大热的电视剧,播出后贬低的评论就越多。甚至很多评论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已,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会给演员带来很多伤害。
他虽然活得时间不长,却让他的精神永远保存了下来,也让他这一脉远离战事,坐拥皇位。
整部剧,他才是最大的赢家。
燕燕和德让不过是被他利用,为他打工的人而已。
他,才是那个最好的领路人。
㈢ 《燕云台》里的耶律贤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或许在政治上,他是一代明君,这也是当初有许多忠臣助他登基的原因,但是在感情上,耶律贤的的确确是一个伪君子。
不信?你且看为了挽留燕燕,为了自己的喜欢把她留在身边时说过多少“我此生唯一想做的就是大辽能够长治久安”这样类似的话。
是的,没错,心怀家国天下是正人君子所为,他也很有责任和担当,可是在感情里,明扆却是自私又喜欢逃避的。
文章图片2
深知燕燕已对自己的好兄弟韩德让情根深种,并且定亲马上要成亲了,明扆却以贵妃的身份先将燕燕纳入了宫。
此举实在让人气愤,但为了挽回主上明君贤德的形象,不停说自己是为了大辽。
而燕燕也是一个有志向的女人,她一直都想成为像述律太后那样的人,而且与韩德让的政治抱负不谋而合,他们有共同的理想抱负,且两情相悦,本是一段美满姻缘。
可是明扆孤立无援,燕燕是最适合皇后的人选,在加上明扆单恋燕燕,又权力最大,于是就可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
文章图片3
虽然刚开始是强求,但是明扆用包容和爱等到了燕燕愿意接受他,没有勉强。
或许这就是许多人觉得帝后cp很甜的原因吧,他们更像生活的鸡零狗碎和一地鸡毛,可是有个人一直宠着你,对你好。
燕燕是被感动了,加上长时间的相处,以及给了自己的梦想一个实现的机会,虽然燕燕并没有爱上过明扆,但对他却还是有情义的。
只能说,明扆是用自己的责任感,以及政治抱负挽留住了燕燕,等到她想通了之后,再来谈感情,先聊点彼此都感兴趣的,时不时穿插一点感情。
有些虚伪,却也不失为一种追求的办法。
文章图片4
㈣ 历史上姓耶律的名人,要所有的译名
辽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亿(阿保机)907年-926年
辽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927年-947年
辽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 耶律阮 947年-951年
辽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耶律璟 951年-969年
辽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耶律贤 969年-982年
辽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耶律隆绪 982年-1031年
辽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 耶律宗真 1031年-1055年
辽道宗 仁圣大孝孝文皇帝 耶律洪基 1055年-1101年
天祚皇帝 耶律延禧 1101年-1125年
㈤ 耶律贤明明娶了白月光萧燕燕,为什么还爱上了宠妃
在窦骁、唐嫣等主演的古装剧《燕云台》中,主要也讲述了辽国太后萧燕燕传奇的一生。
萧燕燕是辽国宰相萧思温的第三个女儿,从小性格比较坚毅、活泼任性,与汉人韩德让自幼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是,由于父亲萧思温想与皇室耶律家族联姻,以扩大自己在家族在朝廷的影响力,于是,只能违背自己心愿嫁给了辽国皇帝耶律贤。
真实历史上萧燕燕在耶律贤死之后,自己又嫁给了儿时的青梅竹马韩德让。电视剧出于剧情的需要,突出萧燕燕与韩德让、萧燕燕与耶律贤感情的缠绵。如果直接就是萧燕燕给予耶律贤也是真情,那么萧燕燕之后的改嫁对耶律贤也是不公。
㈥ 有谁知道辽景帝耶律贤的具体资料
简介:
景宗耶律贤(948——982),字贤宇,契丹名明扆,世宗皇帝第二子,母曰怀节皇后萧氏。世宗被害时,年仅四岁。由穆宗抚养成人。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穆宗被害,群臣劝进,即皇帝位,改元保宁。在位初年,支持北汉抵御宋军。宋灭北汉后,于乾亨二年(980年)至南京(今北京市)。领兵亲征,败宋军于瓦桥关东。乾亨四年(982年)九月,病卒于云州(今山西大同)。卒年三十五岁,在位十三年。统和元年(983年)二月,圣宗葬景宗皇帝于医巫闾山,以迂幸朗、掌饮伶人挞鲁为殉。庙号景宗,陵曰乾陵。以陵设州,以奉乾陵。《辽史》记载,乾亨二年(980年)五月,“雷火乾陵松”是时景宗未殂,说明乾陵是在景宗在世时就开始修建的。
详细资料:
深谋远虑为帝位
辽穆宗对反对派的镇压虽然很多,但耶律贤的谋划比其他人都很隐秘,在辽的政权内部也形成了一股较大的势力。当初父亲辽世宗被害时,耶律贤仅仅四岁,在穆宗统治时他逐渐长大,周围也有了一批拥戴的文武大臣。在辽穆宗终于恶有恶报地被侍从杀死后,969年(应历十九年)的二月,在契丹和汉族大臣们的拥戴下,耶律贤继承帝位,改年号为保宁,耶律贤就是辽景宗。从景宗开始,辽的帝位一直就在耶律倍一支中传到了辽末。这和辽后来完成封建化,建立嫡长子继承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景宗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为后来圣宗时的全盛奠定了基础。所以历史上称为“景宗中兴”,内部政治稳定,农牧业兴旺,对宋的战争基本上占了上风。
改革措施
一、重用汉族官员。
汉族官员被辽大量重用主要开始于景宗时期,景宗即位后,先将拥立他即帝位的汉族官员高勋封为南枢密院使,又加封为秦王。原来汉官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被任命为上京留守,后来改任南京留守,加封燕王。这说明辽已经把汉官纳入了政权的中枢机构,因为南京留守一职原来一直由契丹宗族担任,属于要职。韩匡嗣的就任说明汉官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由于对汉官的重用,极大地促进了政权机构的进步和工作效率,也促进了契丹的封建化。从此,辽进入了中兴时期,开始向圣宗的全盛期迈进。这就如同唐高祖为“贞观之治”奠基,雍正皇帝为干隆时期的兴盛奠基一样。
二、整顿吏治。
为了彻底改变穆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景宗对吏治进行了改革。他向汉官室昉询问治国之道,研究古今各朝代的经验教训,然后运用到改革实践中去。在实施过程中,景宗赏罚分明,大胆地用人,即“任人不疑”。这使得百官克尽职守,丝毫不敢懈怠。穆宗时期的许多弊端很快被清除掉。这样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政治开始显现出一派清明气象,国力也随之而上升,这是和北宋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
景宗的纳谏历史也有记载,在景宗在位晚期,郭袭向他上书,劝谏减少游猎次数,说穆宗时因为贪恋游猎,荒废了政事,结果闹得上下怨气冲天。现在经过十年的征伐,但政局仍然没有完全稳定。国家虽然连年丰收,但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这正是励精图治的好时候,但听说陛下也迷恋游猎,这应该收敛自制,防止穆宗时的悲剧重演。况且南方还有北宋的威胁,如果他们听说陛下迷恋游猎,恐怕又要趁机北进了。希望陛下能及时收敛,以国家社稷为重,谋求国运昌盛,官民安宁。
景宗看了后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但对郭袭很是赞赏。因为这时北宋已经发动了收复燕云之战,景宗正在全力迎战,他只是收敛了游猎活动,但一心一意地进行政治建设只能等到以后去做了。
辽宋之战
一、北宋灭北汉之战。
这次战争是由北宋攻打北汉引发的。辽景宗这时正在进行内部改革,对宋采取防御战略,对它的属国北汉也训令不得随意惹是生非,维持边境现状。
在969年,景宗刚即位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想消灭北汉,结果败给了辽的援军,此后与辽议和,将精力用在了南方,等统一江南之后,宋太祖又回头想再次灭北汉。在976年的九月,宋太祖派潘美等将领进攻北汉的都城太原,结果在北汉和辽的抵抗下兵败而归,十一月,宋太祖病故,弟弟赵匡义即位,这就是宋太宗。
979年的二月,宋太宗亲自领兵讨伐北汉,辽也派兵救援,结果在辽军渡河时,宋军打败辽军,杀死辽的五员战将。六月,北汉被宋灭掉。
二、高粱河之战。
刚刚取得灭北汉的胜利,宋太宗便过低地估计了辽的力量,想一鼓作气将燕云地区收复,但仓促发动战争,准备不足,结果落得个惨败的结局。
刚灭掉了北汉,宋太宗便将军队调到了河北地区,准备进攻辽的南京(现在的北京)。手下将领说战争刚结束,应该有个休整准备的时间,而且粮草也很匮乏,难以支持长久作战,但宋太宗觉得辽刚吃了败仗,士气正在低落时期,应该乘胜追击,再扩大战果。
战争开始时很顺利,易州刺史献城投降,进军到了涿州,又是并不血刃地接受了投降,宋军兵锋直指南京城。守卫南京的辽将耶律奚底和宋军在沙河初次交战,被宋军打败,退到了清河北面。宋军便将南京包围起来,辽军则坚守不出,等待援军。
景宗见形势紧急,便派名将耶律休哥领重兵相救。耶律休哥将军队兵分两路,一路只有五千人,佯装主力去南京城下引诱宋军交战。而主力骑兵三万则在夜里绕行南面,到了宋军的背后,号令之下,三万精锐以席卷之势猛攻宋军。在现在北京市西南的高粱河一带双方展开了激战,结果,腹背受敌的宋军惨败而退,宋太宗只身出逃,到了涿州(今河北涿县)才弄了辆驴车逃出重围。
这一战,宋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三、满城大战
高粱河一战,辽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景宗还不满足,为了报北宋围困南京之仇,在高粱河大战结束不久,就在九月发兵讨伐北宋。
十月,两国军队在满城(今河北满城)对阵。
宋军开始时按照宋太宗的命令将军队布成八阵,每阵距离百步,这使得士卒们非常恐惧,心里没有了斗志。宋将赵延进登高望去,只见辽军东西相连,看不到头。于是对负责排列八阵的崔翰说:“陛下将边关之事委托给了我们,是希望我们能克敌制胜,现在敌人的骑兵一字排开,虎视眈眈,而我们却分散布阵,如果敌人猛攻,那我们将怎么应付?我看不如将兵合为一处,这样就可以和敌人一决雌雄了。虽然违抗了陛下分兵布阵的命令,但我们却取得了战役胜利,这不比兵败辱国更好吗?”
崔翰犹豫地说:“万一不能取胜,那该怎么办?”
赵延进说:“如果兵败丧师,我来承担全部责任。”
崔翰仍然觉得不应该擅自改变皇帝的意旨。正在犹豫不决时,镇州监军李继隆也劝说崔翰:“用兵贵在随机应变,怎么能以事先的预料情况约束自己呢?违抗诏命的罪名由我一人承当。”
崔翰听了监军的话这才下决心改变布阵方式,将宋军分成两阵,前后互相呼应。士卒们也很高兴,士气得到恢复。
在决战之前,宋军进行了诈降,辽军督统韩匡嗣信以为真,想纳降,随行的耶律休哥赶忙劝阻道:“宋军军容整齐,锐气十足,这肯定是不肯屈服的,这是在用诈降来引诱我们上当。我们应该严阵以待,静观其变。”
韩匡嗣听不进去,准备纳降,放松了警惕,结果被宋军突袭成功,两阵合攻辽军,韩匡嗣仓促应战,但无法抵御宋军的强大攻势,士卒们也纷纷丢掉兵器逃命。宋军在乘胜追击时遭到了耶律休哥的顽强抵抗,只得退回,辽军这才免于全军覆没。
四、瓦桥关之战
满城决战的第二年,即980年的三月,辽军又开始和宋军交战。辽军用十万重兵围攻雁门(今山西雁门关),宋的代州刺史杨业领兵大败辽军于雁门之北。杨业就是评书《杨家将》中的杨继业。人们都叫他杨无敌,这次打败辽军之后,辽军一听说杨业的名字,一看见是杨业的旗帜,便望风而逃,匆匆退去。
到了十月,辽景宗亲自到了南京,领兵伐宋。先是围攻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在宋军救援时,被早有准备的耶律休哥击败。宋军在守将张师的率领下想突围而去。辽景宗亲自督战,耶律休哥也亲自临阵指挥,最后张师战死,宋军败退又回到城中。
宋军又隔河与辽军对峙,耶律休哥则率领精锐骑兵强渡,过河与宋军决战,宋军不敌大败而退,辽军又追到了莫州(今河北任丘),与宋军再次决战,宋军损失很大,几员战将也被俘获。辽军也遭到重创,无法取胜,只好退兵。
耶律休哥因为瓦桥关一战立下战功,被加升为辽的于越。
在瓦桥关决战之后两年,982年的四五月间,辽景宗又一次亲自领兵伐宋。这是第二次满城之战。最后被宋将崔延进打败,只好退回。这是辽景宗和宋的最后一战。
当年的九月,辽景宗到达云州(今山西大同)境内,游猎于祥古山(在现在河北宣化境内)的时候得了病,最后在赶往云州的途中死于焦山(今山西大同西北)。
景宗死后,十二岁的儿子耶律隆绪即位,即辽圣宗。
㈦ 《杨家将》中的辽国萧太后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辽国历史上着名的萧太后应该是辽圣宗时期的承天太后萧绰(萧燕燕),也就是民间评书《杨家将》里面的辽国太后。
实际上,萧太后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的手段毒辣、干练,也颇有军事才能。野心虽然不如唐朝的武则天,但是能力却与武则天相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这位萧太后有多厉害呢?
到了辽国的中兴之主辽景宗耶律贤(辽国第五位皇帝)在位时,按照祖制,册立了辽国重臣、契丹人萧思温的女儿为皇后,这就是后来的承天太后萧绰。萧绰嫁给辽景宗的时候才只有16岁,这可能与契丹人身体健壮、成熟较早有关。
萧太后精明强干,先辅佐丈夫,后辅佐儿子,将辽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萧绰当皇后的时候只有16岁,但她性格沉稳,做事果断,既有草原女子的泼辣个性,也有惊人的美貌,远比一般的契丹女子更可靠,因此深受丈夫的信任。辽景宗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很多政务只能交给皇后萧绰处理。
在萧绰只有23岁时,就开始像武则天一样直接参与辽国的军政。契丹女子的地位本来就高,再加上萧绰的能力也很强,所以萧绰与丈夫辽景宗将辽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扭转了辽穆宗留下的混乱局面。
㈧ 耶律贤为什么爱上渤海妃
因为在病重时,是渤海妃一直陪在身边,悉心照顾,而萧燕燕心里始终放不下韩德让,这伤透了耶律贤的心,所以才会变心,当然这不是真实的历史。
电视剧跟历史还是有差别的,前期是耶律贤和韩德让争抢萧燕燕,后期是耶律贤移情别恋,韩德让和萧燕燕再续前缘,史书里并没有明确记载耶律贤、萧燕燕和韩德让之间有感情纠葛,所以也不存在耶律贤移情别恋。
(8)历史上耶律贤是什么人扩展阅读:
渤海妃是辽朝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耶律贤共有两位妃子,分别是皇后萧绰和渤海妃,另外史书记载萧胡辇是辽圣宗时的皇太妃,是否是耶律贤的妃子还无从查证,可能萧胡辇嫁给了太平王耶律罨撒葛,耶律隆绪继位后,也是可以被称为皇太妃的。
玉箫的原型就是渤海妃,只不过先嫁给耶律贤,萧燕燕后入宫成为皇后,耶律贤共有四子四女,其中六个孩子是萧燕燕所生,另外两个是渤海妃所生,从这点就能看出来,萧燕燕要比渤海妃更受宠,由此可见,历史上耶律贤的真爱是萧燕燕。
㈨ 明扆大王历史原型
耶律明扆。
耶律贤则是他的本名,明扆是耶律阮次子,母亲是怀节皇后萧氏,在他四岁的时候,父母死于火神淀之乱,随后辽穆宗耶律璟趁乱继位,明扆长大后,开始暗中谋划抢夺皇位。
耶律璟被身边侍从杀死后,明扆在萧思温等文武大臣的拥护下继承皇位,成为辽朝第五位皇帝辽景宗。耶律贤执政初期,辽朝有接连不断的政治危机,他拨乱反正,安抚皇室,励精图治,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成为了辽朝的中兴之主。
(9)历史上耶律贤是什么人扩展阅读
耶律贤小时候因祥古山之变惊吓过度,留下了后遗症,身体每况愈下,所以皇后萧燕燕也参与军国大事,982年耶律贤狩猎时死在行宫,享年三十五岁,传位给梁王耶律隆绪,萧燕燕成为太后,临朝称制。
《燕云台》里耶律贤的经历跟史书记载的差不多,幼年时因祥古山之变受惊,从那之后体弱多病,需要经常服药,但是耶律贤的生育能力没有降低,他和萧燕燕结婚后,共有七个孩子,除了一位皇子早夭之外,其他孩子都平安长大。
剧中前期所有人都称呼耶律贤为明扆大王,后来耶律贤继位后才改口,臣子们称他为“主上”,这是对皇帝的尊称,但是亲近的人还是会喊他明扆,估计电视剧里的耶律贤寿命也不会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