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上有哪些着名的议论文
有很多。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论贵粟疏》出自《汉书·食货志》,作者晁错,是当时给汉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摆事实,讲道理,前后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笃诚,强志成务。
B. 可以讨论的历史话题简单
三国时期。
对于三国时期大多数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以这个为背景制作的文学制品,游戏,书籍太多了。大多数人都比懂,也可以聊上几句。
C. 历史小议论文
小议赤壁之战引言:
孙子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笔者一直认为高明的将领用兵很流畅,老道,现在知道这种感觉的理论根源孙子已经解释了形势的确是预知胜负的关键。
(因为本文的目的不是研究双方的战略态势的文章,不过开篇一定要写明思路,不是我不考虑,而是不是本文重点。)
让我们开始正文吧,^_^
先说周瑜:
背景分析:
严格来说,作为防守方,想真正的防卫大江是非常难防的,因为军队如果分散在沿江的防线上必然造成在战术主战场的局部空间的防卫薄弱(如同沿江撒沙子一样),因为处于外线的敌人在渡江的方向上是掌握主动权的,所以可以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分散在江防的防守方。所以防卫大江或者岛屿,有如同防卫长城一样,如果分散兵力,就容易造成一点击破,各个击破,所以一般采取纵深机动防卫,就是利用天险进行要点防守,寻找外线敌人的进攻弱点进行有效的突破,比如补给线,粮道,兵道等方面。而作为内线进行跨区域联合防守,当防线上某点被敌人有效突破的时候,区域内可以根据情况派遣机动军队进行补救,并且防守的态势可以呈现扇型,几个区域间可以协同作战。所以固守战术要点,并且寻找敌人的弱点是内线破敌的关键。
所以周瑜和孙权进行商议,周瑜延江固守要点,而孙权筹集军队在柴桑(九江)进行机动,其实从柴桑到江夏时间很短,因为过了夷陵,江水平缓,沿江西北进的速度也很快。(夷陵的资料参考我以前的资料)
而作为内线防守长江防线的周瑜熟悉水战,并且熟悉战术,他知道寻找到曹操的军队的集结地就是他防守地战术要点(因为曹操是外线作战,补给线比较长,而且分兵两路南下,一路走汉水,一路走南郡,所以需要汇聚一处集结渡江。详细见下文),而因为刘备占据了曹操东进的要地夏口,那么作为一个区域的指挥官,他重点要防卫曹操南下渡江,并且要在等待中,寻找曹操的漏洞。
再说曹操:
背景分析:
曹操严格来说没有在南方进行过作战,所以他并不熟悉水战,他在北征乌桓后,在玄武池演练水军,相信他的当时目的就是对付南郡的刘表,暂时还没有准备备战东南的孙权。
曹操在获得南郡后,在荆州之战中,曹操的兵力分散,这是因为曹操初步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拿下全部荆州,而荆州出去襄阳外,还有重要的南郡和毗邻孙权的夏,樊口这两大战略要点,所以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南下取得南郡,另一路从襄阳延汉水南下准备攻取夏口。而刘备的东退导致了南下的水军不能夺取夏口,所以需要和夺取南郡的另一支曹操的主力进行汇合。有人会问,既然长江各处都可以渡江,为什么曹操不从南郡渡江,为什么一定要从乌林,陆口南渡导致了赤壁之战那?因为延南郡向东到陆口一带,长江以南是云梦大泽和洞庭湖,即使渡江也并不利于补给和行动,而且乌林处于两路南下军队的汇总之所,而且补给可以沿江也可以走陆路,补给方便。故曹操会选择在这里把主力进行集结,而周瑜也这是因为上述的原因,所以才在长江的南岸的陆口阻止曹操渡江。
(其实说个题外话,三国演义里,周瑜让诸葛亮去破袭曹操粮道,的确是处于内线防守方应该做的,不过曹操用兵多年,不会犯袁绍那样的军事盲的错误而已,所以周瑜就算想在粮食方面破曹,也不过只是想想而已了。)
既然曹操战败了,我们仔细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在战术上曹操面临两个新课题,就是如何渡江作战和水军陆军联合作战的问题。
其实既然守江方守的辛苦,并且弱点也是处处体现,所以攻击方突破江防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多路渡江,利用多路局部渡江点形成优势,充分利用兵力多的特点,有效的形成主攻和侧应的战术(.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晋灭吴还是隋灭陈,宋灭南唐,都是利用兵力优势,多点渡江,让敌人虽然有区域防守,但迫使守江一方处处受制,机动不得,顾此失彼,难以全方位机动。(孙子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可以仔细分析其战术原理。)而在赤壁战场上,曹操在渡江上形成了单点渡江的态势,形势对自己非常不利,这恰恰证明了曹操并不熟悉渡江作战的特点。曹操再有的战术问题就是水路协作的作战问题,曹操在陆口和周瑜的水军交锋,大败而回,而曹操并没有明显的意识到水军是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他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陆战上,即局部战场的人数和补给是胜负的关键。而作为习惯水战的周瑜他面对的主要对手则是屡战屡败的刘表的水军,而刘表的水军早在以前跟周瑜的作战中早已经被杀破了胆,而且关键是曹操对于他们的态度很明显,他们不过是一支被迫投降的军队,所以他们的士气和战法都很低落。在水战方面,周瑜的优势是很明显的,而且可以说远胜曹操,足以达到阻止曹操南渡的战术目的的。
所以曹操失败的原因就是不熟悉渡江的战术和对于水路的协作的战术不熟悉。
再总结周瑜的胜利原因。周瑜作为一个战区的指挥官,他了解自己军队的特性,并且在跟孙权的军事讨论中提出了曹操军队的缺点,就是曹操不熟悉水战,而且军队长途跋涉,早就是强弩之末了。(孙子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并且他熟悉防守长江的方法和战术,他和刘备阻止了曹操的南下,并且他寻找到机会大破曹操。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一个孙子也提及的问题:“等待”。(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在战争的过程中,形势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但是能够属于利用形势的指挥员是才是真正的战术家,而如果能够创造一个机会和把握一个机会更证明这个指挥家的才能的确不凡。从三国的三场主要战役中,三个杰出的指挥官,曹操,周瑜,陆逊都是属于利用对手在战术上的缺陷,并且耐心的等待,并在等待中寻找和发现敌人的战术漏洞,并予以坚决的突击,破袭,导致一场场影响深远的变化。而他们全都是在战术对峙中,因为敌人不熟悉军事,或者不熟悉战术而产生失误,甚至错误所导致体现的漏洞。如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外线进攻中忽视补给线的漏洞,被曹操抓住,赤壁之战中曹操不熟悉渡江的战争和水路混合作战,而被周瑜寻找到了机会,刘备的问题(我在下一篇-夷岭之战中会提及)被陆逊寻找到了战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首先寻找一个战术平衡点(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来形成僵局,并且利用自己灵活的战术去破袭敌人,如曹操利用外线的补给过长的漏洞,周瑜利用曹操不熟悉水军的漏洞,陆逊利用刘备军队过于分散而把握住了机会。
其实曹操,周瑜和陆逊作为三场决定性战役的指挥官,他们都是善于把握瞬息万变的战机而着称,可以说是都是高明的战术家。不过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战术特点,曹操从破徐州就演绎了机动和穿插作战的战术,(关于机动孙子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关于机动作战的原理孙子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而在官渡中更是准确的寻找了战机,可以说熟悉陆战的基本战术特点,而周瑜利用曹操不熟悉水军的特点,大胆使用火攻破袭敌人,可以说精通水军。而陆逊在等待中,利用刘备军队分散在漫长的树林中的弱点(个人认为刘备这个错误比袁绍还低级),火攻破刘,体现出其良好的军事素养。(.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所以赤壁一战,曹操方面反映了曹操不熟悉渡江作战的特点,体现了他习惯陆战的特点即在兵力和补给上压倒对方,而周瑜熟悉水战,并且准确的分析出曹操军队的缺点就是不熟悉水战和渡江作战的特点。所以有算胜无算,并且周瑜把握住了机会,大破曹操,已经足以证明他的确是优秀的战术家。
本文的对赤壁的分析结束。
新加篇:
既然说到了周瑜,就多说几句,周瑜作为一个战术家,他具备最优秀的战术家的很多品质,其实说穿了就是一点――赌。(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周瑜在赤壁破曹可以说是其一个亮点,不过其想取蜀的思路的确敢于押宝,周瑜分析形势认为刘备不会,或者没有准备在周瑜取蜀的同时在背后切断他,周瑜认为刘备一是认为自己正在扩张消化期,没有能力或者是时间来顾及周瑜,二是认为曹操,或者刘备不会和刘备或者曹操联合起来在背后破袭自己,而且自己挟带着赤壁大胜和南郡,以夷陵,南郡为补给基地,又有熟悉蜀地的甘宁为内应,应该可以大破刘璋,(孙子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如果破袭刘璋,占领巴地,就算刘备北进,曹操南下,周瑜也有补给基地。故一个优秀的战术家就要善于利用形势来赌博,个人认为周瑜取蜀的形势并不比山本破袭珍珠港强到那里去,他们都是善于利用对方的消极和麻痹来形成最有效的战术打击。当然残留的结果总是留给战略家们去处理了。比如鲁肃和孙权那样人,他们的思维角度更偏向于政治和同盟,跟一个战术家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
D. 历史事件议论文怎么写
首先 要从历史背景方面谈起
其二再讲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方面做出的正反面对历史的影响。因为一个历史人物对历史既有功也有不利的方面 所以要辩证的看 还需作出评论他的功大于过 或者过大于功 这些就需要这个人物的历史事件谈起
他的性格也很重要,他的性格对他做出的历史事件也有影响作用。
最后 当然要总结 在你的眼里 他的功大于过呢?还是过大于功呢。对历史是否有推动作用
在这种文章 最重要要明白不要单方面地说他的过或者功 而要从历史宏观的角度辩证的分析 然后分析了他的过和功才能从宏观的说他在历史上是起推动作用呢还是阻碍作用
E. 跟历史有关的议论文题目
1.古今并举。首先要放开思路,纵观古今,如写《近墨者未必黑》,一些学生就举了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材料,用了陶渊明出淤泥而不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写《知错改错情可嘉》,
F. 历史议论文
成功未必真豪杰
——由勾践灭吴说开去
论点:不要以成功或失败来论历史人物,成功的历史人物不一定是英雄,失败的历史人物不一定不是英雄。
要范文参考吗?
G. 关于历史的议论文怎么写
首先,你查询别人对历史上某人某事的看法,以及理由;
其次,归纳你自己的观点和思路,不要人云亦云,相同的观点没有写的价值;
再次,你观点和思路的依据是什么,比如,我是儒家心学的,所以我对某件事的看法是这样的;
案例分析,逻辑推理和演绎,等等,选择一种或几种论证你的思路;
最后点题,结论总结,对我们和当前社会的价值分析。
H. 历史论文应写什么内容呢
我觉得评价历史人物最好,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容易议论.
以下是具体的方法和内容要求:1.评述历史人物可以选择一个阶段和一个侧面,不需要面面俱到,题目既不要太宽(如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也不要太狭窄(如戊戌六君子是谁),或者不太重要的(如四人帮是怎么被抓起来的。 2.评述不仅仅是历史人物的言行录,而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如果你选择的题目是毛泽东在井冈山,除了记述毛为什么走井冈山道路,以及他选择这条道路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等等加以论述)。 3.评述除了注意文章内部的因果逻辑性外,还要主要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以及论证过程的严密性。注意是否有用词不当及语法错误。
I. 以中国近代史为主,写一篇议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同时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国并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在面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时,并没有采取像清政府一样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积极同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极其鼓舞人心的。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它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础之上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它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须依赖的力量基础,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显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残酷的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正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同时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的可贵品质,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祖国的繁荣打下了坚定的基石。同时积极开展了各领域的改革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看着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国人无不倍感自豪与骄傲。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经济繁荣了,我们不会在屈于强权,不会再忍受屈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为荣。
当然,放眼今朝,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尤其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
J. 一篇历史议论文:根据相关的历史材料写议论文.(500字)
好吧,供你参考:
论商纣王:
“帝纣资捷辨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这是史记对商纣王的评价,可见,商纣王广闻博见,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身材高大威猛,力量无穷,可以徒手和野兽搏斗。他又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他的智慧足以拒绝拒绝忠言,他的言谈足以掩饰过错。他非常善辩,明明做错一件事,经他一说,好象立了功一样。他的能力足以向臣下自夸,他的声望足以轻视世人。
大家一直认为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位君主是一位一无是处的暴君。
历史上的商纣王他宠信妲己,如史书上说“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而且“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骄奢淫逸,视天下万民为草芥,以天下成其一人之欲。
用炮烙堵百官之口,封进谏之道,百官莫敢言。昔年一介忠臣•比干,见商纣暴虐荒淫,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商纣王问其何以自持,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持。”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视其心。纣王暴虐可见一斑。
纣王的行为自然使得大臣离心离德,像那有名的箕子,就逃到了朝鲜半岛,一直有这么一个传说,朝鲜半岛有一支就是他的后代。又如,纣王的太师,那是一个对王朝很重要的人物,就带着祭祀的礼器,乐器投奔了周。他把祭祀鬼神的乐器,礼器给带走了,卷走了。这在我们看来不就是丢了一些礼器乐器吗,古人可不这么看。祭祀的礼器是神圣的,把力气丢了,这个国家也差不多完了。
当然客观的看,也有很多人认为,他并不一定那么差,这个帝王当然荒淫,暴虐,残酷,但是也做了一点是从比较长的历史阶段来看,还是有利的。
譬如,第一,他开拓了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商纣王派兵出去打仗,这个人孔武有力,想法也多,就把当时还没有开发的山东,长江流域给开发了。商朝疆界的拓展,促进了华夏文明的传播,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发展。
第二,商纣王曾经也推行过一系列革命的措施,反对神权,改革旧的风俗。在商朝这可是不得了的,鬼神之事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帝王连鬼神都不拜,老百姓就会认为你不合法,大家会觉得你太过分了,而且,他还不祭祀,自然就会民心不稳,政局动荡。
第三,它打破了奴隶主世俗贵族的世袭制,大量的提拔新人。这在当时相当的不简单,不仅是破除一种封建礼教,而且要平衡个大家族的利益,从中寻找突破口。
第四,有一部分人认为,商纣王为古代中国的最终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思想和物质基础,是统一中国的一位先驱。当然这最后一点评价,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公认,但有不少人确实在提这个看法。这也说明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恶人都要具体分析。
这些现在看来在后来的历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是却导致了商朝的灭亡,所以说,历史具有两面性,一件看似不合时宜的事也许对后世有不可思议的美妙影响。
总的来说,商纣王是商朝历史上的一位暴君,它葬送了商朝五百年的统治,但与此同时,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是时代的先驱。
纯手打,望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