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最熟悉的是哪一阶段的历史
你最熟悉的是哪一阶段的历史?本人比较喜爱我们国家的历史,其中有几段历史比较喜爱和熟悉:
一是汉末三国时代的历史:英雄辈出
这段历史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到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96年时间,也正是三国演义写作的时间跨度。这段历史喜爱者众多,本人仅仅是众多三国迷中的一个。这段不到百年的时间内,涌现出了众多英雄,其人数之多、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名气之响亮,历史罕见。
刘备、曹操、关羽、诸葛亮、张飞、司马懿、赵云、阿斗、孙权、周瑜、黄忠、姜维、吕布可以说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等等人们耳熟能详。为了了解这段历史,不但听了评书,看了三国演义,还认真通读了裴松之注陈寿的三国志,收益不浅。
明清是离我们最近的王朝,清朝是最后一个,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政权,研究明清时期历史的着作多如牛毛,明史大家毛佩琦、商传、樊树志、王天有等,还有当年明月。清史主要读了张宏杰、阎崇年、喻大华等人的书和讲座。明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共经历16帝、276年。清朝1644年入关算起,到1912年清帝退位,268年,十个皇帝。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走向没落的开始,一直是研究者关注对象,也是电影电视剧的常客。
② 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们应该铭记哪一段历史呢
历史从来不相信选择,因为历史也从来无法选择──任何一段历史,都是曾经实实在在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容不得我们后人肆意篡改,更不容许我们忽略、无视那段沾满了荣光或泪雨乃至血肉的真实存在。
凡是我们民族繁衍生息经历过的,我们都必须铭记。无论这段历史带给了我们多少无尚的荣光或者莫大的耻辱,我们都需要铭记,并永志不忘──一个忘记了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出息、没有未来的民族。
我们无法选择历史时段来重生淬炼,但我们有权铭记任何一个让我们背上沉重枷锁的历史时刻,这会促使我们在回味与咀嚼中,重温历史,品尝历史,再塑历史,强悍历史。这也是历史在现阶段,赋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我们无法躲避,我们必须拾阶而上。
③ 战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为何没有三国那么火呢
战国很久远,三国相对较近,史料有差别。这其实造成一个问题就是,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名人故事都是片段式的,不如三国完整。很多战国时期的名人都是昙花一现,此后再无可考。毕竟战国史官是稀缺资源,不可能将很多人详尽记述,包括各国的君王也不例外,若不是有伟大史学《史记》的强力推进,战国的历史更是艰难。
小说和电视剧是普罗大众最能接受最爱接受的传播方式,但是这个原因也可探究。为什么罗贯中能把《三国演义》写得那么精彩?才华横溢固然需要,三国的时代特点也就是上面三个原因也很重要,人物不多不少,故事连贯紧凑。同样是杰出小说家的冯梦龙先生,吭哧吭哧写出《东周列国志》就是火不起来,也可以看出,确实选题有很大的区别。
看似精彩起伏的故事背后,可能只是枯燥乏味的历史重现。而在这个讲究痛点、刺激和精神爽快的时代,观众一旦发现自己不能从这部电视剧中获得过瘾的感受,恐怕只会纷纷弃剧。而一旦没有收视,这也意味着它无法为投资人收获的收益,那么多的钱肯定都是打水漂了。
④ 概括一段历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岁月里,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19世纪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协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而中国却依旧在封建主义道路上徘徊,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江河日下,日落西山。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⑤ 鲁国是怎样的一段历史
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的历史演变(大事记):
周公摄政
西伯昌之子,以发、旦最贤。发即周武王,旦即周公旦。武王得天下,封叔旦于曲阜,是为鲁公。叔旦不就国,留在周辅佐天子,是为周公。史称“周公旦”。周公旦之功,不在鲁,而在周。武王伐纣之后,天下仍未归心,武王却得了重病。群臣恐惧,太公、召公想到文王庙为武王占卜运势。周公旦说,且慢,不能以此困扰先王。于是他设坛,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嫡长子孙发,勤于政务劳于国事,不幸重病;如果列祖列宗因为上天的旨意而不能为王发消灾解难,那么请以我来替他受罪吧。祷告之后,才去占卜,卜得“吉”,而武王发病情好转。鬼神之事,暂且不谈,而周公之用心,可谓良苦。武王发崩,太子钊年幼,尚在襁褓。周公旦担心武王崩而天下诸侯叛乱,于是摄行君位。武王的弟弟们见此,都说周公旦肯定要对太子钊不利,想自己当天子。周公旦一看,不得了,舆论的力量无穷啊,于是立太子钊,是为周成王,而他则辅佐成王,让自己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担任国君,以为屏障,防御东方徐戎、淮夷等蛮夷。
武王发的弟弟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旦,就跟商纣王的后代武庚一起发难,想除掉周公旦。与此同时,东方的淮夷、徐戎果然叛乱。齐太公、鲁公伯禽发兵镇压, 顺利把淮夷、徐戎给镇压了。而周公旦挟天子之师,也平定了管蔡之乱。周公旦摄行君位多年,营造雒邑,于是迁都雒邑,是为成周。周公旦为周王朝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位高权重也难免惹人非议,传说成王年长,周公归政之后,周公因为担心成王清算他,逃到了楚地。不过成王知道周公旦劳心劳力也是为了周王朝罢了,也就迎他回来。周公旦薨,而还没到收割的时候,暴风挟雷,把禾都扫荡干净。据说这种天象在武王发崩的时候也出现过。于是查阅记录,发现了前文所说的周公祈祷以己代武王受难的记载。成王很感动,于是下令,让周公旦的鲁国拥有郊祭文王的资格,可以奏天子礼乐。
西周强藩
周王朝历来有厚同姓、薄异姓的国策,而周成王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不仅仅是对周公旦功劳的一种追念,更是希望作为宗邦的鲁国能够“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这是鲁国在政治上的优势。伐灭管蔡之乱,平定徐戎之叛,鲁国得到“殷民六族”。而本来是王族的殷商之民,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时也善于发展经济(商人的称呼,就是来自于殷商之民);而鲁国地处东方海滨,盐铁等重要资源丰富。这是鲁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
鲁国历经鲁公伯禽、考公酋(系本作“就”,邹诞本作“遒”)、炀公熙(一作怡,考公弟)、幽公宰(系本名圉)、魏公晞(幽公弟)、厉公擢(系本作“翟”)、献公具(厉公弟)、真公濞(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此时的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其国力之强,使得诸夏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春秋,彼时曹、滕、薛、纪、杞、彀、邓、邾、牟、葛诸侯仍旧时常朝觐鲁国。
长幼之乱
历史上,鲁国有过几次废长立幼、杀嫡立庶的事件,始作俑者,或者可以追溯到周宣王。鲁真公薨,其弟敖立,是为武公。武公有长子括、少子戏。武公九年,武公带着两个儿子,西去朝拜周宣王。宣王很喜欢戏,于是作了件荒唐事,他要立戏为鲁国的太子。王的卿大夫樊仲山父就说,这个废长立幼,不合规矩。不合规矩而您一定要做的话,日后鲁国一定会违背您的旨意。违背了您的旨意,那就是要讨伐的。不讨伐的话那对您的威信有损。要真发展到那个地步,对大家都不好。您看,是不是别下这个命令呢?
周宣王很不满,现在谁是天子啊,他不顾重臣意见,下了命令就立戏为鲁国太子,日后当鲁国的国君。鲁武公有点郁郁不乐,回到鲁国后就死掉了。于是太子戏立,是为鲁懿公。果然,懿公被他哥哥括的儿子伯御带着鲁人干掉。伯御安安稳稳地做了十一年鲁国国君,最后被周宣王发兵给伐灭了。(古时候交通不便的缘故?因此那么久了周宣王才知道?此事,存疑。)周宣王把伯御给诛杀了,就立懿公戏的弟弟称,是为鲁孝公。那个时候起,周天子的威信日益下降,而诸侯国弑其君的事情时有发生。
隐公居摄
鲁孝公薨,子弗湟立,是为惠公。鲁惠公的元配没有生子就死了,妾室声子倒是帮他生了个儿子,名叫做息(一作息姑)。后来,惠公听说宋国有个女子生来手掌就有“鲁夫人”的纹状,于是就把她娶回鲁国,是为仲子。仲子为惠公生了个儿子,名叫做允(一作轨)。因有“鲁夫人”的纹状而娶之,隐隐有立她为夫人的意思,则她的儿子允就有可能当太子。惠公没有立太子就死掉了。年长的公子息颇得鲁人的拥戴,于是他学当年周公旦那样,摄行君位。但是又担心其他人不服,于是立公子允为惠公太子,说是等他长大后就把政权返给他。历史上把公子息称作“隐公”,所谓隐,也就是假、非正式之类的意思,表示他不是国君,但是实际上就等同国君。这也是鲁国跟其他诸侯国所不同的一个地方。
隐公时期,卿大夫羽父位高权重,逐渐掌握实权。但是羽父权力欲望太重,渴望与国君平起平坐,何况隐公甚至还不是名义上的国君。羽父就对隐公说,要不您立我为太宰吧。所谓太宰,那就是周天子的王室正卿,就地位而言,跟诸侯平起平坐。隐公不答应,推托说自己又不是鲁公,不能做主。羽父说,其实太子允没什么势力,您德高望重,不如顺势就即位好了,我帮你解决掉障碍。隐公震怒,“我之所以当这个家,是因为看到允年幼,担心人心不稳才勉强顶着众人的唾骂来做这件事。本想等到允长大了,我就到菟裘之地养老去。你瞧你说的什么话啊!”羽父被弄得一愣一乐,敢情人家不想夺位?他担心太子允知道这件事,于是急匆匆跑到太子允跟前,来个恶人先告状,谗言隐公想要霸占权位,不会让允掌权之类的话。太子允心想这还得了,于是授命羽父把事情给解决了。羽父就派人弑杀了隐公。惠公太子允即位,是为鲁桓公。
三桓兴起
鲁桓公初期,羽父还挺有权势,但是到了后来就不见经传,或许是桓公疏远了他也未可知。鲁桓公有庶长子庆父、太子同、公子牙、公子友。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分别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合称三桓。
祸起孟任
桓公薨,太子同立,是为庄公。庄公夫人哀姜,哀姜娣叔姜为庄公生子开。庄公晚年,筑高台,看到大夫党氏的女儿孟任,很是欢喜,就跟着她走。最后,庄公许诺说立孟任为夫人,如果她给自己生了儿子,就立为太子。(这个庄公也真是个妙人,追在姑娘家身后走,活脱一个情窦未开的傻小子,还愣愣地说你嫁给我吧,我会对你很好的,你要是生了儿子,我就让他当国君。)
孟任生般(一作“斑”)。庄公想立般为太子,又担心其他臣子有意见。再者,鲁国一向都有“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的传统。到了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笃,又想到立太子的事情,就询问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说庆父有才能,隐隐有选贤任能,你死了就立庆父的意思。季友则说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于是,庄公让季友派人赐鸩酒给叔牙。叔牙饮鸩而死,立其后为叔孙氏。
庆父之难
庄公立般为太子,而季友辅佐。叔牙死后不久,庄公薨。于是季友立太子般为国君,为庄公治丧,因此尚未正式即位。而庆父发难,派人弑杀了在党氏居住的鲁公般。季友惊慌之间,逃往陈国。庆父与庄公夫人哀姜一向都有私通,因此发难之后,他立哀姜陪嫁的叔姜之子,公子开为国君,是为鲁闵公(一作湣公)。庆父立闵公之后,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厉害,但是始终觉得有妨碍,就想把闵公给杀了而自己当国君。齐国仲孙湫就预言“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的孔子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闵公二年,庆父派大夫卜齮袭杀闵公于武闱。季友听闻,自陈至邾,接庄公妾成风之子申,请鲁人以其为国君。庆父忧惧,出逃到莒。于是,季友送公子申入鲁,并重金贿赂莒人,抓庆父回国。庆父请求让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庆父自杀。立其后为孟孙氏。
关于孟孙氏,春秋又作仲孙氏。因为当初庆父虽为长兄,但为了表示君臣之别,于是自称仲,史称共仲。实际上,当时的人都以其年长而叫他的后代为孟孙氏。 季友立公子申,是为鲁僖公(史记作“釐公”)。僖公元年,季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拏”,“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季友为鲁国相。季友相僖公,执政多年,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鲁人作《诗·鲁颂》称赞。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其后立为季孙氏,又称季氏。
公卿争权
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九位鲁公在位期间,作为卿家的三桓与公室争权夺利,尤其是以季孙氏的执政与公室的反击最为激烈。成季死后,庄公的公子遂(即襄仲)及其儿子公孙归父相继掌权,是为东门氏执政时期,而孟孙氏一度被东门氏赶出鲁国。然而,成季的孙子季孙行父(即季文子)利用三桓的势力,开初税亩,使得私田兴起,而“隐民”剧增,获得鲁国平民阶层的人心。公子遂杀嫡立庶,以公子俀为国君,是为鲁宣公。
宣公发现三桓日益强盛,同时有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说法甚嚣尘上,于是他“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他与执政的公孙归父商量,是不是起兵灭了三桓,但是国人明显倾心于三桓,使用国内兵马或许不妥。于是,公孙归父前往晋国借兵。可惜公孙归父还没成功搬来晋国军队,宣公就死了,而季文子趁机发难,备述襄仲当政时的弊端,斥责他“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使鲁国没有强援。鲁国司寇表示愿意随季文子除乱。公孙归父听到这样的消息,连忙逃到齐国躲起来。季文子开始执政。从此开启了季孙氏祖孙几代人的执政专权之路。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辅佐鲁国文宣成襄昭定六位鲁公,位列三卿之首,独专国政。
季武子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从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权力:襄公十一年, 增设三军。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是三桓强于公室。当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有三军。自文公以来,鲁国弱而从霸主之令,若军多则贡多,遂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昭公五年,季武子罢中军。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公室奋起反击,昭公二十五年,在郈昭伯、公若等人的劝说下,鲁昭公发兵伐季孙氏。而孟孙氏、叔孙氏认为唇亡齿寒,三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发兵救援。结果昭公外逃,而季平子专权,摄行君位将近十年。
季平子的僭越行为,导致其家臣奋起模仿,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阳虎。定公五年,季平子、叔孙成子相继去世,阳虎发难,囚禁季桓子,逐仲梁怀,随后执掌鲁国权位长达三年。虽然阳虎被三桓赶出了鲁国,但是三桓的影响日渐削弱、公卿之别君臣之礼日渐败坏也成了趋势。 这个时候,在位的鲁定公决心削弱三桓,而这个时候三桓内部并不稳定,因为季孙氏的专权,导致其他两家的不满。定公十年,齐鲁会盟,作为司仪的孔子不仅言谈之间退发难的莱夷之人,更以口舌之利,使得齐国归还汶阳之田。于是,定公以此为契机,重用孔子, 而孔子为了恢复公卿之别、君臣之分,决定以隳三都的方式,逐步消解三桓的强盛势力。季桓子出于防止家臣犯上的考虑,同意隳三都,并派仲由等臣子率兵毁掉自己的费城。然而三桓之中,孟孙氏反对,他坚持不毁掉自己的成城,结果定公发兵讨伐,却无法攻下。而定公在季孙氏的唆使下观齐女乐,败坏礼数,更寒了孔子的心。结果,三桓把公室的坚定拥护者孔子赶出了鲁国。
哀公即位后,想要伐灭三桓,结果反被三桓逐赶,死于有山氏。哀公死后,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直到鲁穆公时期(前415年-前383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公室的权威。而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则据其封邑费、卞,独立成为了费国。
楚灭鲁国
前323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此时正是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年。鲁顷公二年(前278年),秦国破楚国首都郢,楚顷王东迁至陈。顷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
⑥ 哪一段历史,让你学到的最多,感悟最大
唐朝的历史,纵观唐朝的历史,唐朝自公元前618年到907年共有的289年的历史,从唐朝初期的崛起到唐朝后期的动乱,共经历了22位皇帝,如李渊、李世民、李治、李隆基等皇帝。
唐朝在618年李渊称帝,唐朝自此开启了帷幕,到公元前907年朱温篡唐为止。唐朝初期时,国力强盛,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唐太宗时期,国力日渐强盛,击败了东突厥汗国,从此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当时唐朝的军力也十分强大,因为唐朝统一全国,唐朝有很多着名的将领,比如说薛仁贵,郭子仪等等。唐朝当时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政治体制是君主制。
⑦ 哪一段历史让你感到震撼
关于文天祥的那段历史让我感到震撼。
文天祥,是一名文官。南宋灭亡了,但是文天祥还在,即使被元军俘虏后受尽百般欺辱,即使元朝因敬佩他宁死不屈的气节,要免他一死并许他高官厚禄。他也只是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从容赴死。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不是吗?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⑧ 战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为何没有三国那么火
第一,文字记录相对较少。
说起三国,可谓家喻户晓,上至耋耄老人,下至幼童,都能说上几段三国英雄故事,比如三英战吕布,赤壁大战,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些故事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基因中的一部分,大部分人接触这段历史最早还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三国演义。
虽然演义不是历史,但是对于三国历史的普及和推广作用很明显。三国故事历代的传颂也起到重要作用,早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前,历代就有三国故事变为说书和剧本的素材,广为传颂,代代流传,罗贯中的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在前人故事的基础上加工整理的。
因此,由于这三个原因,战国的知名度远远比不上三国历史,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⑨ 一什么历史
一段历史
一部历史
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是历史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历史知识。研究历史的意义,就是在于借鉴过去,更好更科学地投身到革新现在与创造未来的过程中去。 在这一史学定义中:“整合型的社会科学”的含义是,历史学是一门以科学性和真实性为基础,内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综合性(或整体性)、实证性、抽象性(或哲学性)、价值性、艺术性的整合型社会科学,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历史研究主体”即历史学家,而不是一般民众或其他社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来说,是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的”、“特别坚持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体历史结论[23];“历史客体”,是指首先作为一种历史客观实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后才进入历史学家认识视野而转化成为认识客体而存在(“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无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是历史学的对象领域,因而它不是哲学研究对象之一的一般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特殊规律和特点”,是指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而非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历史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政治性的记事活动、附属于政治而以文化积累为主的综合活动、学问或学术、知识体系、哲学、科学等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环节,在认识方式上经历了价值的、考实的、艺术的、科学的、哲学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认识方式。历史学发展到了今天,虽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现过的一切表现形式或发展环节,并把它们当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或部分;就个别的或特殊的史学现象而言,今天的历史学亦可以其先前曾经拥有过的某种表现形式而存在。可是,在一般意义上,今天的历史学绝不可以归结为其中的任何一种形式或环节,或者依据其中的某一种表现形式或发展环节来确定历史学的一般定义。今天的历史学,只能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如果否认这一点,那么在认识论、方法论和哲学倾向上,就要么表现为历史观念的缺失,要么表现为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庸俗化和作为这种庸俗化的必然归宿的相对主义、怀疑论或折衷主义。列宁在阐述“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的原理时说:“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24]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确定历史学的定义、分析现有关于历史学的定义的价值、理解“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乃至考察其他观念形态的事物,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