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门阀士族是什么意思
门阀士族,又称世族,是中国历史上东汉至唐代,世代为官的士大夫阶层,是一种贵族化的官僚家族。宋代及以后,“士族”一词含义有所改变,士人取得官位后就是士族、士大夫,已没有世袭的意味。
士族往往拥有大量土地,其宗族位于广大农村,在地方上拥有势力,进而参与国家政事,拥有中央权力。地方有事时,士族借助其中央权力,维护其宗族势力。中央有变时,士族在地方的宗族与地主身份仍延续不绝。南北朝时的世家大族,还往往供养大量奴隶、部曲和荫附民。
士族阶级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西汉一度十分的平民化,出现布衣将相之局,但此后新一轮世家的因素逐渐缓慢积累,出现了官僚世家、豪强世家和文化世家三种世家。
官僚世家:秦汉实行选贤任能,但也保障官僚特权,二千石一级的官员可以任子一人为郎官。尽管有些家族做官上延续两三代就衰落了,但是总有一些家族延续的更长,因为世代为官,逐渐建立了族望,形成官族,“家世二千石”。
豪强世家:在乡里,拥有大田庄、大宗族和大量依附民的豪强世家,在东汉不断发展,其子弟往往在本地做官。
文化世家:东汉以来,经学主要通过家族来传承,不断涌现经学世家,如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号称“四世三公”,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经》,四代人有五人位居三公之位,号称“四世五公”。
东汉末年,因为学风的转变,士人不再埋头读书,而是投身于交游和聚会,讨论文化和政治,因此又出现了名士和世代名士的家族,如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等。
乡里豪族因为有经济实力,可以让子弟去读书,学习经书后有了文化进入士林,可以通过明经做官的道路进入官场,政治权势的获得,又反过来加强他们在乡里的权势。东汉的官场官族、乡里豪族、士林学门不断的互相转化,逐渐合一,三位一体发展而成为中古的士族门阀,把经济、政治、文化融为一体。
消亡
从晚唐到北宋,名族贵胄为官者,由七成多降至一成多;寒族为官,则由约一成增至近六成。北宋士族尽是新兴,唐代大族几尽消亡。
在唐末的黄巢之乱中,由于黄巢本人出自社会底层,仇视士族,造成大量士族的伤亡。再者,唐哀帝末年朱温投当朝公卿三十余人于黄河中。
朱温竟笑着点头,史称白马之祸。黄巢、朱温、柳璨之流,不仅觊觎皇位,也满腹牢骚,对既有的社会阶级怀有强烈恨意,大肆杀害、丑化士族。
唐朝覆灭后,五代十国仍为唐末政治格局及藩镇割据的延续,各政权的统治者多不屑文人,重武轻文,资源集中于军事,各官职多由武将担任;从而导致武人干政严重,叛变和战争不断,政权迅速更迭。
这样的环境使社会风气剧变,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大幅降低,人们不再尊敬唐代的那些门阀,也不再渴望与士族联姻,对于所谓的世家大族普遍产生反感。
士族富饶的家园与产业遭到破坏,引以为傲的贯册族谱也流失,重要人物死亡,其余族人逃亡各地。百年间士族便彻底衰亡,与庶民再无区别,其地位由乡绅地主阶级取代。
唐末五代的战乱,亦可说是一场“阶级战争”,彻底摧毁中国自东汉晚期以来长达约七百年、以门阀为主的政治、社会型态。几代之后,那些散居各地的族人已各自化成不同家庭,忘记共有的传承。
五代时,旧有统治阶层毁灭,为一批新人所取代,传统士族崩溃。宋代的望族,即使附会是某个唐代士族的后人,可信的世系都只由北宋时开始。北宋王清明《挥麈前录》,记录了当时最显赫的36个望族,是全新的名士集团,和唐代的社会中坚没有关系,已没有一个望族可以追溯到唐及五代。
2.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门阀士族,是怎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
虽有衰落之相,但凭借众多田产庄园,以及文学上的成就,琅琊王氏依旧是高门大族,家族荣耀一直延续到南北朝。隋朝建立后,意识到了门阀士族的影响力过大,开始逐渐消弱门阀士族的影响。杨坚上位后,便杀光关陇集团领头人宇文氏,兔死狗烹的做法,不得不为之颤抖。
杨广对此用力过度,使得世家势力反扑,当年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弘农杨氏反了。武则天上位,与李治联手干掉长孙无忌,一下子解决关陇集团,到了唐代,皇权已得到空前集中。隋朝时期,科举制已经出现,但是没有完全的应用起来,武则天时期,科举制正式启用,为武则天收揽了众多人才。
此时的科举,为寒门子弟开放了仕途之路,但世家多年的积累,寒门出高官基本也很少有,崔卢王郑等家族,依旧是高贵的门第。唐末时期,黄巢起义对门阀士族的杀伤力实在是太大,其后五代十国的乱世中,门阀士族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辉煌。门阀士族从唐末以后,便不复存在,几个乱世让顶级大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3. 士族是什么
士族 [shì zú]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着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世族有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几大世家(琅琊王氏 陈郡谢氏 陈郡袁氏 兰陵萧氏) 隋唐时期的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1]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中文名
士族
外文名
shi zu
又称
门第、衣冠、世族、势族
定义
门第和阀阅的合称
寓意
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概念内涵
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2]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士族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内涵,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士族。
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
魏晋世族
社会体系
因祖宗显贵而据一方几百至千余年的德望乡梓的世家士族。浙江吴兴姚氏、中华姚氏求正堂德府世家即是中华民族始祖圣君舜帝姚重华的正统嫡系血脉,是世居近二千年的湖州吴兴的士族,吴兴堂姚氏。
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历史溯源
士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士”阶层,“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
4. 门阀士族是什么意思
“门阀士族”指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兴起:
东汉时期,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门生、故吏为了利禄,甚至不惜谄附、贿赂以求固结。大官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门阀大族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发展: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故而一再发布“唯才是举”令,选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不但没有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曹操亡后,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5. 豪强地主、士族、门阀、世家大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区别和联系具体如下:
豪强地主:偏向于东汉时期,刘秀就是这个出身,也与豪强地主相爱相杀。
士族:一般指汉代以来以世代读书为主的人群,研究儒家等,如韦氏父子,京房,郑玄。
门阀:偏向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门阀政治,等级森严,是东汉三国以来士族的变异。
世家大族:是地缘关系与政治名词的合称,即乡里大姓,朝中为官。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着的选拔官员的系统。
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6. 士族和门阀有何差异它们前后相继,有何本质不同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级,其实在东汉时期已经就萌芽了,经历了三国时期到了西晋正式形成。西晋的建立者司马氏实际上就是靠着士族官僚的支持夺取的曹魏政权,正是基于此,所以建国后在政治与经济制度上都更加的倾向于保护士族地主的利益。
西方的贵族制度建立在分封制度的基础之上,但是这个分封与西周的分封制还有一些区别。西方的封建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制度,贵族得到封地成为国王的封臣,在获得经济特权与政治特权的同时,对国王负有封建义务,相对来讲要比西周时期的分封无论是在从属关系还是在继承关系上都要更加的松弛。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其基础实际上是血统。从这一点看,门阀制度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即士族与皇权共治。
7. 存在于历史中的门阀士族,是怎样兴起和衰落的
士族,是我国历史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它的前身是东汉时期以世家大族和名士为代表的官僚士大夫集团,由于察举、辟除等制度的存在,这些人以举主、门生及故吏等身份结成一种比较牢固的社会关系。
隋朝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在经济上,为了减少士族的经济力量(门阀制度下的士族广占田园,荫庇成百上千的部曲、佃客,并享受免除服役等特权)。
隋采用“大索貌阅”和输籍法,从士族豪强手里夺取了数十万人口,并实行了均田法。炀帝时期又把士族手中还能控制的那部分部曲、奴婢夺去受田能力。可以说到了隋朝时期,士族已经失去了法律的保护跟经济的支持,横行了几百年的门阀士族已经是昨日黄花。
唐朝建立后,延续了隋朝的科举制跟土地政策。门阀士族彻底失去了重新崛起的机会,但是因为唐朝初年为了维护统治,还是初任用士族人物,借其威望巩固其统治,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策略,维持的时间并不久。
虽然后来很多士族子弟通过了科举制度,再一次成为了统治阶层,但是从本质上而言,他们已是科举制度下官僚集团的一员,不再是那个拥有特权的特殊的阶层。他们虽然拥有旧士族的姓氏,却不复拥有旧士族的特权地位和隆遇。
随着唐王朝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的崛起,成为了压垮门阀士族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作为一种残存势力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丧失,乃至趋于消亡
8. 中国历史上的10大门阀士族:哪个家族最辉煌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望的贵族,那么哪个家族是最辉煌的家族呢。沛县的刘氏是历史上最为显赫的皇族,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刘宋皇族。汉朝的光武帝是汉景帝的孩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这个确实是真的,确实不是假的。那么刘备是汉景帝的孩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吗?
刘邦大家都很熟悉了,他从一个平民出身,做了亭长,慢慢的,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一番奋斗,推翻了秦朝,拉拢了自己的兄弟,身边的朋友,以及路上见到的英雄好汉,接着打下了整个天下,成立了大汉王朝。统一了整个全国,他的家族也算是非常强势,非常辉煌了。
9. 什么是士族门阀
士族是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东汉以来见于史籍的有大姓、着姓,冠族、甲族等名号。名士是这个阶层的代表。他们“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声价”。这些名士文化修养程度高,政治地位高。他们通过汉代乡里评议制度和东汉以来经学选人的制度逐渐操纵了选举,把持了政权。
东汉自安帝以来任用宦官,宦官插手选举以后,抑制了士族的发展。东汉末年,外戚何进同士族袁绍、名士何颙、荀攸等秘谋诛杀宦官,宦官张让等率先动手杀了大将军何进,接着董卓入京,引起军阀混战,混战结果形成了三国割据对峙,各个政权都积聚了大批名士。“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集结于魏、蜀、吴三个政权之下。曹操政权下更是名士云集,他们在平定北方中都建立了谋谟之功。如荀彧力阻曹操官渡退兵,荀攸谋擒吕布,郭嘉主伐乌桓,钟繇安抚凉州,国渊典领屯田,在他们的帮助下,曹操统一了北方。但赤壁之战后,曹操便对名士集团进行了清洗和杀戮,使名士集团受到重大的打击。
曹丕即位当了皇帝后,马上又接受了名士、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中正制”,目的主要是为调和曹魏政权下士与庶两大社会集团的矛盾,兼顾二者的利益,从而使士族重新在其政权下为其服务。这项制度规定了选举人才的依据为德、才、家世三项。但由于东汉以来土族力量的雄厚的政治经济基础,所以从一开始选举权就掌握在士族手中,这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完全变了形,出现了只重家世,不重才能情况,特别是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集团掌握朝政以后,九品中正制更成为士族操纵政权的工具,造成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的局面。
西晋政权建立后,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士族发展为世袭士族,即世族。由士族到世族的演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其次,西晋建立初和建立后,建立了两项制度,第一项是五等爵位制。司马昭为晋王时,命裴秀制定五等爵位制,受封者主要是士族,最大的是贾、裴、王三家。另一项制度是晋咸宁六年(280年),官吏占田荫客制的规定,官吏占田同九品中正制的九个品位相适应,品位与占田数量成正比,具体规定是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同时规定官吏可以按品次庇荫亲属,庇荫客户,其庇荫数额也是按九个品次规定的,并且还规定“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这两项制度实际上是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世族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和一定程度的世袭权,从而成为九品选人的主要依据。西晋用法律形式规定的世族的特权和世袭权同汉代士族的情况大为不同,汉代也有世代作官的情形,但它是由选举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漏洞和弊端造成的,没有法律明文规定。
西晋时期的世族主要有:平原华氏(曹魏时华歆至太尉)、东海王氏(起自王郎仕魏至司徒)、河东裴氏(起自裴潜仕魏官至尚书令)、河东卫氏(起自卫觊仕魏至尚书)、扶风苏氏(起自苏则仕魏至侍中)、京兆杜氏(起自杜畿)、北地傅氏(起自傅嘏)、清河崔氏(起自崔林)、太原王氏(起自王昶)、琅邪王氏、范阳卢氏。就其渊源来说,大都由曹魏时的显贵发展而来。
西晋时的世族主要特征是,政治上拥有世代做官的特权,在意识形态方面,世族一般都崇尚玄学,许多大的世族显贵同时就是玄学的代表人物。世族在社会生活中崇尚旷达、逍遥,这种风气到西晋中后期更为严重。当时的显贵子弟,裸身饮酒,对弄婢妾,“逆之者伤好,非之者负讥”。同时世族为维持其社会地位,常在婚姻上筑起一个堤坝,“士庶不婚”,世族只在其阶层内部择偶联姻。在经济上,世族普遍都有各自的庄园,如西晋石崇在河南金谷涧(今南洛阳市西北)有别墅,周围清泉茂林、观阁鱼鸟、果木药草,莫不毕备。世族地主庄园的主要劳动力是部曲、佃客,他们的身份低于自耕农民,不能随意离开自己的土地。
西晋灭亡后,世族在东晋建立起了世族门阀统治,实质上就是几个大的世族集团轮流控制朝政。终东晋一代,有山东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五个门阀集团依次专政,世族门阀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大田庄,他们靠占土护泽以图发展,思想上主要是崇尚玄学。门阀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东晋以后,这种统治形式再没有出现过。
南北朝时代,虽然门阀统治的形式不存在了,但世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政治经济上仍有很大的优势。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由尚书左仆射何尚之参议,“发南兖州三、五民丁,父、祖、伯叔、兄弟仕州职从事、及仕北徐、兖为皇帝、皇子从事,庶姓主簿,诸皇帝、皇子府参军督护、国三令以上,相府舍者,不在发例”。确定了免除兵役的特权范围,实际上规定了列入世族的最起码的标志。以后宋、齐时期的寒门地主和富裕商人为取得以上免役特权,就努力使自己的家族符合上述规定,出现了改撰户籍的情形,所以到南齐初年,下令大规模检籍,结果又导致了唐寓之起义,参加起义的成员主要是被提出的改窜户籍的寒门地主,这次起义虽被镇压了,但检籍也不得不停止。宣布恢复颁布的户籍,世族队伍迅速扩大了。
在北朝,早在北魏太武帝统治时,汉人世族崔浩就提出“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实际上就是要清定流品,分别士庶,当时阻力很大,崔浩被诛,与此大有关系。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定姓氏。孝文帝定姓氏的标准是,根据先世官爵高低来判别姓族高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正式下诏:“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着当世,位居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勿充猥官,一同四姓(崔、卢、李、郑)。”
隋开皇七年(587年),科举制被定为国家制度,九品中正制被正式废除,世族阶层也随之衰退。
10. 历史上知名的门阀大族
世族又称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他们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从历史上看,它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
政治上,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经济上,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其禁止无限占田和随意买卖土地的规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和保护自耕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二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三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从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汉朝:一、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 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二、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三、弘农杨氏
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着名的莫过于以“四知”而着称的“关西孔子杨伯起”。据《后汉书》所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为当时之大儒,少时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称之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曾隐居于湖州数十年,五十岁,才开始为官,后多次升迁,官至太尉。曾在赴东莱太守任上,途径昌邑,时任昌邑令的王密乃为其所荐,听说杨震路过昌邑,就前往拜见,到了晚上临别之时取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到:“我了解你,你却为什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劝说到:“天黑了,没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的走了。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因为官清廉,不接受馈赠,所以子孙过的很清贫,经常要以步代车,而且无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为他们置些产业的,但杨震却不答应,说:“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皆博学而清廉,《后汉书》云,“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遂“为东京名族”。
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门额,遗风至今可见。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更是把杨氏地位推到了巅峰。北宋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精忠报国,抗辽卫国,一门五侯,名垂青史,可谓是弘农杨氏的落日余晖
唐朝: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琅琊王氏、兰陵萧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