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在历史上打仗的时候,总是北方胜南方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统一分裂再统一的过程。不过说到统一中国,最常见的无外乎这两条道路,南征或者北伐。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这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南征的胜率要远远大于北伐。如魏国灭蜀国,晋朝灭吴国,隋朝灭陈朝,金灭北宋,元灭南宋,大清灭明,都是从北到南。
中国古代“创业成功”的开国皇帝也大多来自北方,在众多帝王中,真正北伐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一人,北方为何总能将南方按在地上摩擦,这是怎么回事?
地理优势、粮草优势,加上强悍的骑兵让北方军队赢得起也输得起。再者北方相对贫瘠,经济没有南方发达,气候还恶劣,生活水平差,北方向南进攻,那是追求幸福,作战也更有动力,这样看来,古代南征容易北伐难,也就不足为奇啦。
Ⅱ 为什么在历史上的记载中总是对元朝“轻描淡写”呢
明朝的人为什么对元朝轻描淡写呢?因为明朝是汉族人建立的朝代。而元朝是打败了汉族人建立的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汉民族一直是一对尖锐的矛盾,而且在明朝的时候,蒙古人和汉人还是对立的矛盾,明英宗的时候,蒙古人甚至反扑打到了北京城。所以明朝虽然也承认元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但是对元朝确实不怎么感冒。
一是元朝的历史太短。如果是本来就比较弱的朝代,比如说五代十国那样的朝代。大家都知道它比较弱。所以也都不怎么在意。而元朝之前的蒙古帝国,那可是威震世界的,这么一个威震世界的大帝国,很快就灭亡了,所以历史学家在总结这段历史的时候,肯定只能是轻视它的。从它的身上只能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就像秦朝那么一个朝代曾经很多次被提出来剖析失败原因一样。
二是元朝没有更多的建设性。秦朝虽然短暂,但是秦朝干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比如书同文、车同轨,比如修建万里长城等等。这几件大事情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秦朝值得拿出来说的非常多。而元朝几乎没有干过什么在历史上能够留下来的东西。
中国历史不注重元朝,就如俄罗斯不注重钦察汗国一样,许多人认为元朝是个外族人统治,什么外族人,就是现在已经留有国家所谓的蒙古国,过多描述,不太妥。中国历史学家在主观上一直承认元朝,它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相当重要,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尤其武功方面,元朝偏重于军事扩张,在文化上造诣不高,没有创造自身可以让大众接受的文化,因此续国寿命不长,只有立国八十年,加上蒙古帝国时期一百来年,和之后的大清满族人统治相反,所以没着重讲授。
Ⅲ 为什么在历史上很多同姓,甚至同一家族的政权,却选了不同的国号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般国号的变更意味着一个朝代新政权的开始,比如隋朝和唐朝,是一个朝代灭亡之后产生的新的国号,而国号大多是根据原来侯爵的名称或者代号来确定的,比如隋朝的名称由来是杨坚的父亲杨忠是随国公,因随字从走,意味着政权不定,所以改成了隋,再比如汉王刘邦,在他得到政权之后就把新的朝代定为了汉朝。
到中华民国废除了以年号纪年的方式,改用了民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采用了西方的公元纪年,这样的纪年方式就彻底的退出了舞台,只是在历史书上会时常的看到那些纪年的方式。
Ⅳ 为什么在历史上十多个王朝,都会选择洛阳为都
众所周知,我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是一个拥有长久历史的省份,其拥有着洛阳、开封、郑州等历史名城,其中洛阳更是一座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古城。根据历史记载,洛阳早在夏商时期便已有雏形,始建于西周时期,先后被十多个王朝建都于此,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而洛阳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才使十多个王朝选择定都于此的。
最后,虽然在古代时候有很多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但是我们也知道古时候风云变化莫测,将国都定位为一个有险可守之地更有利于王朝的长久昌盛。
Ⅳ 为什么在历史上,美国为啥没有完全吞并墨西哥呢
在美国对墨西哥的战争中,美国消耗的兵力明显是大于墨西哥的,加之美国国内的内战一触即发,它也不敢再在墨西哥拖延时间,于是班师回朝。直到后来美国的鼎盛时期到来,却依旧没有再去攻占墨西哥,不仅是因为战后的新墨西哥已经形成,而且等待美国的全新对手又一次出现,美国无力抽身。
一、美墨战争1846年到1848年之间,美国与墨西哥在德克萨斯问题上打了一仗。战败后的墨西哥赔了近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美国。美国仗着自己经济发达,军队设备精良且兵力众多,于1846年4月24日正式向墨西哥宣战。美国海军方面第一时间就控制了正面战场上的墨西哥军队。
墨西哥人开始对自己的领土进行了大面积的布控,花费重金武装力量进行防御工作,战争后的墨西哥对于美国的忌惮心理很严重,不过这也催人奋进他们自身发展,毕竟只有强大才能有生存下去的希望。除此之外,在二战后,美国的新对手苏联出现了,美国忙于与苏联的冷战,无力抽身再去攻占墨西哥。
Ⅵ 为什么在历史上中国和别的国家交往很少
历史上的中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是领先与同期世界周边其他国家的。
由此产生的文化上自豪感以及认同感,认为物质上抵达博物,文化上引领风骚,对外无所需,反而是外部小国仰慕天朝上国就算没机会还要创造点祥瑞来占点便宜,这样的情况下,不给钱有失泱泱大国风范,给钱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所以就保持相对克制的交往。
例如封贡体系,就是约定时间段的打赏体系,例如互市体系,甚至对外经济交流都是已赏赐立场体系的,可见相互经济关系的不平等性。别说外国,就是对于中央政府受当时生产力水平限制无法将执行力体现的边远地区也往往采用羁縻政策,而非直接统领。
Ⅶ 为什么在历史上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一条无人能改变的规律,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由分裂到统一,再由统一到分裂,时间短的几十年一变,时间长的几百年一变,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果然是这样的结果。
崇祯上吊
4、边患。边患从西周以来就是个大问题,一直也没有解决,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为了防止匈奴人的骚杀抢掠,还召集全国人力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多次和匈奴人作战。到后来,采取和亲政策,来维持几十年不打仗的和平,但是后来和亲也不起作用了 ,就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面。边患让宋朝和明朝相继亡国。历史的教训异常惨痛呀!
Ⅷ 为什么在历史上,中国与德国、美国没有联盟呢
首先在近代二战时期中国和美国是有过同盟关系的,而在近代以前因为科技和交通的限制,分属不同大洲的中、德、美三国并没有太多利益上的交集,也就没有同盟的必要。
Ⅸ 为什么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原因如下:
一、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蜿蜒一万三千余里,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长城是作为军事要塞而存在的,为了抵挡外族的入侵,数以百万计的劳动人民肩挑背扛,无数人为此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三、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内,而且作为世界闻名的八大奇迹,现在只有长城和埃及金字塔依然存在。其他的早已支离破碎,有的甚至已经变成了传说。
四、从国内外影响上看,长城也是享誉世界,闻名中外的中华古代建筑。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Ⅹ 【请教】为什么在历史上,英国和法国之间曾经爆发过“英法百年战争”
一、英法百年战争爆发的起源:
英法百年战争爆发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关系的纠缠不清和英国对法国长期积累的怨恨。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之后,大部分官员都是由法国贵族担任。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对法国人的憎恶越来越深,认为法国人是到英国来当主人。近200年间王公贵族上等人士只使用法语,英语成了农夫或商人使用的语言。渗透到英国的法国的语言、文化很自然地收到了英国平民百姓的厌恶,并且英国作为法国的臣民只能向法国低头。
对于瞧不起英国人、事事干预英国并且总是高高在上的法国人,不仅是英国百姓,连已转变为英国人的诺曼底王和贵族也感到很愤恨。英国已痛下决心,要摆脱与法国的君臣关系,平等地与法国对话。这也是百年战争爆发的很大一个原因,当然,除了英法之间“历史渊源”外,英法百年战争爆发还有以下的原因:
1、英法百年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法国加佩王朝查理四世1328年死后无男嗣所引起的王位继承问题。
1154年,法国最强大的贵族——安茹伯爵亨利因其母亲的血缘关系,得以继承英格兰王位,是为英国金雀花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二世。亨利二世扮演着十分罕见的双重角色:作为国王,他是英国的统治者;作为公爵和伯爵,他又是法国的臣民。因此除非他自愿放弃法国国籍、放弃在法国的一切权利,否则他作为一个法国公民理所当然必须对法兰西国王唯命是从。
老奸巨猾的亨利二世一方面承认法兰西国王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对法王的命令置若罔闻,根本不履行作为法国贵族的任何义务。对于一个不但拥有国王头衔、而且领土比自己大两倍以上的强横逆臣,路易七世当然会想尽办法夺回本应属于自己、属于法兰西国王的法国领土!英法之间这种君不君、臣不臣,利害关系纠缠不清的混乱局面,在双方的后代之间一直延续下去,直到百年战争的前,金雀花王朝的爱德华三世就正式提出了继承法国王位的要求。
2、加斯科尼问题是英法百年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爱德华一世以来,加斯科尼问题一直在英法关系中居中心地位,即加斯科尼取代诺曼底和安茹成为英法两国争夺的焦点。”加斯科尼是位于现代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地方。在爱德华一世时,这个繁荣的盛产酒的省份是英格兰仅存的一块法国领土,他与英格兰的政治关系由于甜酒的出口贸易和把英国织品和谷物海运到波尔多和巴约讷而得到加强。在12世纪时,该地区因亨利二世享有的继承权而转移到英格兰的金雀花王朝手中。
英格兰国王要求威尔士人、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承认他们的宗主权,但是这些国王作为阿基坦的公爵,自1204年以后一直是法兰西国王的附庸,却拒不承认法国国王在加斯科尼的宗主权。在“百年战争之前和之间,加斯科尼一直在安格鲁—法兰西关系中居于中心位置;它取代诺曼底和安茹成为两国争夺的焦点”重重矛盾和矛盾的激化,在弗兰德商人的挑拨之下,积怨颇深的英国和法国之间终于爆发了战争。
二、影响:
1、战争体制。
战争开始时,两国主要以西欧原来的贵族兵源制,由各领主募集军队,有服役时间考量。这对跨海远征的英格兰很不利,于是转而招募更多来自下层人民的雇佣兵,并配合以有名的长弓兵战术。法国则迫于初期战局失利,必须扩张王室统治权力以抵挡外敌。因此在战争结束时,双方都已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
英格兰在数次战役得胜,严重挑战了西欧贵族骑兵的军事垄断地位。战后,胜利的法国仍保留许多重骑兵传统,但步兵能够打败骑兵的思想已经流传四方,步兵的重要性从此不断提升,骑兵最终则消失了。
2、战术思想。
战争初期,法国在各次大会战都使用重骑兵正面冲击,到了1415 年的阿金库尔战役,已模仿对手让部分骑兵下马徒步战斗,这说明骑兵步兵的战场角色已大幅改变。法国借由平民出身的圣女贞德鼓舞士气取得最后胜利,更突显骑士贵族为主的法军于战争中屡屡失败,标识出贵族骑士阶层的衰退和民族战争特性的兴起。
3、武器装备。
百年战争中,双方的武器装备也经历了改良和演化,14世纪开战时,当时最好的盔甲仍然为锁链甲,这和之前数个世纪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进化和改善,而15世纪战争中后期时,新形态的板甲已经成为了贵族骑士们的普遍装备。在连续不断的围攻战中,双方也重视攻城武器的设计和应用,在后期,法军开始大规模使用火药及火炮作为武器而取得胜利,并在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领先地位,即由此促使了新形态的战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