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了解中国历史要看什么书
可以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1、《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着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2、《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3、《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4、《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着,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受宦官排挤不得志。蜀降晋后,历任着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着《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5、《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❷ 了解学习中国历史应该看什么书
如果只是想大致了解一下的话,我想初高中历史课本就够用了。或者《上下五千年》,——这虽然是儿童读本,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一部好书。
如果想稍微深入一点,那就读一读通史吧。不需要大部头的,想范文澜或白寿彝版的《中国通史》,无疑是部头有些太大了,一般人可能很难下决心通览一遍。在这个层次上,我推荐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可惜只写到东汉建立就太监了)、钱穆的《国史大纲》、张传玺的《简明中国古代史》,或者哪个大学本科的中国古代史的课本。
当然,如果想继续深入,那就得读断代史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朝代,可以找一写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浅显的比如《明朝那些事》、《华丽血时代》等一类的通俗读物,蔡东藩的历代通俗演义等等,都是不失趣味的历史读物,对于详细了解某一朝代的历史是很有帮助的。
题主如果还不满足于此,想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那就要读研究专着了。比如要了解春秋战国,那杨宽的《战国史》、童书业的《春秋史》这样的经典那是必须要读的。说到断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前些年出版的那套《中国断代史系列》是很不错的,都是名家名着,推荐阅读。
如果题主有兴趣,古代史籍自然也可以阅读,《二十四史》太过庞大,一般人恐怕没有办法通读(传说只有吕思勉曾经读过7遍半),但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还是应该读一读的,尤其是《史记》。《资治通鉴》有兴趣就读吧,或者说是去读一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要通读也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❸ 学历史的 读什么书
一、《上下五千年》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着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二、《史记》《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三、《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四、《中国通史》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出版后数十年内不断重印再版,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读一些通史类通俗读物,再读一下黄仁宇、钱穆等等史学大家的书籍开阔一下思路,然后找自己喜欢的朝代和领域研究。
不建议看太戏说的一些读物,作者个人的猜测会占太大比例,不利于建立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应是在基本了解史实和建立恰当历史观后,作为兴趣阅读。
同时还要有地理、气候、人文、科技等等的基础知识。
❹ 历史系的本科生读什么书
历史学学生大学要读很多书,根据专业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
中国史除课本以外,要读: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以上为中国传统史学代表作),钱穆《国史大纲》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中国通史》(以上为民国史家代表作),看西方汉学当读《剑桥中国史》。唯物史观的要读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和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如果专攻中国古代史,要读相关朝代的正史(即“二十四史”),明清时期还要读实录。专业是中国近现代史要读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
世界史要读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提图·李维《罗马史》(以上为古希腊、古罗马代表作),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麦考来《英国史》、摩尔根《古代社会》、基佐《欧洲文明史》等(以上为西方近代代表作),汤因比《历史研究》、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帕尔默《世界现代史》(一定要读)。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值得一看。
大学历史学除了读以上书籍外,还要拓宽知识面,学好英语和古汉语,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同时,要坚持不懈,在寂寞中才能出学问。
❺ 历史学的必看书籍有哪些
中国史部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前四史必读)
其他:钱穆《国史大纲》、吕思勉《吕着中国通史》(近代名家名着,其他人的也可以选)
世界史:希罗多德《历史》、……(世界史的名着)
至于教科书,课堂只能作为历史学习的引子,上学习下就算了,不能当作正经的书来读(考试就另当别论).初读书当读名着,这是最基本的;读书多了,则眼界应放宽,宽到什么程度,读什么书,书读多了你自然就知道了.
❻ 当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到底在读什么
历史是前人的事件记录的累积,我们从中可以读出什么?关键看从哪一个角度去读,不同的角度读出的自然并不相同,正好比横看成峰侧成岭。
看历史可以消谴打发时间
历史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故事中有很多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宋仁宗被他的皇后误击伤了脖子,为了罢免这个皇后,当时的大臣在朝议的时候还建议宋仁宗露出自己的疤痕向大臣证明皇后的罪行。
再比如董卓被吕布杀了,当时长安百姓那个开心啊!开心就要喝酒,一喝酒就要吃肉,几十万户的百姓都想去买肉,当天肉价就暴涨了数倍。估计董卓生前绝对没有想到自己有这样的效果。
时间太多?看一看这些历史时间会过得飞快。
❼ 学历史需要读哪些相关书籍
历史一般都是有联系的,一环扣一环。我们不但要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也要清楚整个世界的历史,我建议可以读读《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国上下五千年》当你的历史知识达到一定程度时,你就能在脑子中形成一个历史网络。从古代文明发祥地两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到希腊的爱琴文明、、、、、到中世纪发生的改革;人类的进步,国家的建立等。近代科学的确立,一战二战等。着
名历史人物的传记也不错。历史是靠积累的,“捡”的“砖头”多了,你心中的历史之城自然就会建立起来。
❽ 学历史应该读哪些书
《史记》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
❾ 打算学历史,应该读点什么书
我现在也是学历史的,首先看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吧,上下五千年写得很幼稚,不建议看。要真正学中国历史还是要看文言文的,像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看正史之前最好是看白话版的史记,资治通鉴,看多几遍,然后看文言文,我有txt,想要就留下邮箱, 我补充一句,想培养兴趣最好看明朝那些事儿
❿ 学好历史要阅读哪些书籍,从哪些方面入手哪些方面是重点应该了解的
是自己业余学习?还是还是学校的学习?
如果是业余的话,且对历史一无所知的话,建议可以读《上下五千年》,先读中国的。随后一定要读《史记》,楼上的资治通鉴与三国志等,我个人是十分无聊的,不好看,也没啥必要看,看了反而影响你学历史的心情。
如果你特别想了解那个朝代、时期,可以看看那个时代人物的传记,及专讲那个时代的历史书籍。
我个人认为,读个《上下五千年》+《史记》绝对可以算上是个历史高手了。如果想培养自己读历史的兴趣,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儿》
如果想成为历史专家的话,得看完《二十四史》这得耐得住寂寞,很是枯燥。
要了解,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文化、经济,及当时整个世界历史环境的联系,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
我个人认为,中国史好看,外国的不怎么滴,没深度,如果看的话,建议重点看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历史。
其实除了书籍以外,最重要的是,要会自己思考,吸取失败教训,比较历史,这才是学历史的关键,而不是你可以多顺畅的背出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