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知识 诗词曲分别在什么时候最兴盛
诗,盛行于唐朝。词,兴于宋朝。曲,行于元朝。有唐一朝,天下大治,文化思想上开放,极大的促进了唐诗的发展,似李白诗中“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读书人地位之高,文化思想上的开放程度。而宋一朝,词大致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者纵情高呼,直达胸意,或感时事,或忆古事,婉约派又极小现奇大,又个人之思,及哀时局,南宋一朝,偏安一隅,少了铁骨,多了些柔情。元曲,虽然兴与元,但元朝存在时间较为短暂,所以在繁荣过后,后继乏力
Ⅱ 昆曲的发展史是什么
昆曲历史悠久,其代表着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和剧种。它剧目丰富多彩,唱腔婉约柔美,表演载歌载舞。
昆曲是流行于我国江苏南部(南昆)及北京、河北(北昆)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用昆腔演唱。“昆腔”也叫昆曲、昆山腔。昆腔(昆曲),或与北曲相对称为南曲、南词。它原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一带流行戏曲腔调,那时的南戏“巡演”曾流经江苏昆山地域,与当地的语音和音乐汇融。后经昆山声乐师顾坚的歌唱而改进,亦为推动“昆山腔”行成与发展。至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流寓江苏太仓码头的魏良辅等人对昆腔又进行了融会革新,以唱传奇剧本为主,兼用笛、笙、箫、琵琶等伴奏。初只行于吴中,后渐流传各地使昆腔特别兴盛起来,成为明代至清中叶以前主要的戏曲声腔。后来,昆腔对其它剧种的行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由此不难看出,作为“百戏之祖”而着称及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它以博大精深,华美典雅之艺术风范而展献给观众。它又以牌曲联接起来的构成唱段及人物感情抒发自然的神髓表演,而被人们喜闻乐见。
Ⅲ 曲什么(填历史朝代)如唐诗。
唐诗。宋词。元曲
Ⅳ 曲剧的来源有什么历史背景
明清时期在农村盛行民歌,后来人们在民歌基础上经过艺人加工形成了小曲,这些小曲词情雅丽,曲韵动人,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明代开封唱小曲之风尤盛。
明代文学家沈德符《顾曲杂言·时尚小令》记载:
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侵淫日盛。自宣、正至化、治后,中原又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李崆峒先生初自庆阳徙居汴梁,闻之,以为可继《国风》之后。
自此之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银绞丝之属
比年以来,又有打枣杆、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溅,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肺其谱不知从何而来一一真可骇叹!
明清俗曲最初是以单曲清唱的方式演唱的,演唱时,三五人自执檀板击节,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需要帮腔处就一起帮腔。每一曲目,均按一定的曲牌顺序来演唱,人们称之为“鼓子曲”。
大约到了清代末期,出现了一个名叫朱万明的人,他自幼爱拉爱唱,尤其酷爱鼓子曲。朱万明的父亲会“海参戏”,也会拉弦伴奏,是清代末期郑铁炉一带有名的艺人。“海参戏”是坐摊戏,活跃于当时的民间。
朱万明受父亲感染,耳濡目染,大脑里的戏曲细胞就格外活跃。朱万明成年后,一面在家里玩曲子,一面农闲时和玩友外出应酬,为了区别于“下九流”的戏子,他们就创造性的把鼓子曲与“踩高跷”结合起来,自称“玩友”。
朱万明非常注意民歌和民间戏曲吸引进小调曲子,也注意从生活中吸取艺术营养。
一次,他们夜行至汉江边,忽闻一妇女痛哭亡夫,哭声哀伤而富韵味,朱万明根据这哭声的音韵,创造了曲牌“小汉江”。
另一次,朱万明乘船过黄河,艄公摇橹的声音触发了他的灵感,由此创造了曲牌“慢舵”。
朱万明还重新组织了高跷曲子的“十八板”,他把原仅有开首,增添了“状元游街”、“过街俏”等曲调,使重新组织的“十八板”欢快活跃、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朱万明在器乐伴奏方面还发明了坠胡,坠胡是将琴杆拉长,琴筒加大,使其声音更洪亮、高亢。
朱万明就和一群玩友走街串巷的演奏,到了1920年前后,出现了有简单化装和粗略的行当分工的高跷曲,多数演出鼓子曲中,大多有人物故事的民间传说脚本,如《小姑贤》、《打皂》、《小打鱼》等。
在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临汝县大张村关云龙和朱万明率领剧社“同乐社”,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雨,多天不能踩高跷演出,李洼村的李祖白提出让他们去掉高跷站在台子上唱曲子。
观看演出的农民将运载庄稼的牛车搭成高台,同乐社去掉高跷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了《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剧目,这使高跷曲走上了舞台。
两个月后,李洼村这天为龙王庙唱庙会戏,就在庙门前垒个0.5米高的一个小台子,上面搭了棚,后面挂了一大块红布,做遮堂布。
伊川的耿庚辰、孔海东、刘金水、郭太超和登封的王天水、范随林、李圪嗒等20人在舞台上唱了曲子戏,模仿当地的越调和河南梆子,又加上了小铜器唱了起来。
“同乐社”唱的有《丁郎认父》、《天河记》、《刘全进瓜》、《武松杀嫂》、《书馆会》等。这种新的表演方式收到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从此,高跷曲走上了舞台,百姓们称它为“河南曲子”,后又命名为“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在李洼村正式诞生了。庙会戏后,消息传得很远,来邀请他们助兴演唱的人不断,同时也招来了各地名演和本村演员外出演出。“同乐社”又在红布上写了“醒民剧团”4个大字,从此组成了我国第一个曲剧团。
1927年开始,“醒民剧团”到外地演出谋生,很快影响到附近县乡。附近的乡县又有了多家演唱组织,这种去掉高跷在舞台上演出的形式,遍布了周边的乡县地区,也影响到了“醒民剧团”。
“醒民剧团”1928年在洛阳看了文明戏的演出后,受到相当大的启发,思想有所转变,便与玩友结伙进城,在洛阳老集演出《戒大烟》、《放足》、《李豁子离婚》等时装戏,受到欢迎。
20世纪30年代起,曲剧逐渐向兄弟剧种学习表演程式,戏剧的伴奏乐器也逐渐增多,逐渐发展成为健全的“文武场”,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戏曲,向正规化的方向发展。
刚开始,曲剧的伴奏乐器只有两种,一根坠胡,一副手板,多时另加三弦、四弦,没有铜器七铙、八镲等武场打击乐。
后来,朱万明与其他曲友一道改进伴奏器乐,增加了打击乐,如鼓、锣、镲等,文场增加了笙、唢呐、古筝等,根据演唱伴奏需要丰富了管弦乐,并且剧目也渐渐由演家庭生活戏而偏向于演历史戏,由演中小型戏而演大戏,各行当也逐渐完善起来。
到了1937年左右,曲剧的发展犹为迅速,遍及了全省的主要县市,直至安徽省的临泉一带也都有河南“曲子戏”的演出痕迹。在周口、淮阳、界首等地开始出现半职业性剧团,知名演员有杨德富、李金波、陈万顺、陈玉佩等。陈玉佩是曲剧最早的女演员,唱戏细腻,表演传神,深受百姓的喜爱。
1943年前后,曲剧中别有特色的黑头唱腔出现了。当时,由朱六来、朱双奇、兰辑吾、耿庚辰、温如意、李运成、张桂林、张光旭、张八子、吴魁及琴师马铁良组成的曲子班在陕西咸阳演出时,排演曲剧第一个连台本《呼延庆打擂》。
那时的曲剧仍以生、旦戏为主,从未出现过黑头行当,更无粗犷响亮、刚正豪迈的黑头唱腔。朱六来、李运成、张桂林、温如意、耿庚辰研究认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势,就连他的说话也一定要语气重、有分量,唱腔自然也和一般角色不同,既要响亮,还要带点“钢音”。
经过试唱,他们在豫剧“脸子”唱腔的基础上,用曲剧的扬调过门演唱,形成了基本唱法。接着,由耿庚辰在《呼延庆打擂》中试演包拯,马上受到观众喜爱。这样,曲剧“黑头”唱腔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20世纪40年代中期,洛阳成立了曲剧班,由张光耀演包拯,张光耀琢磨其师傅耿庚辰的唱腔,同样用扬调唱出了“黑头”唱腔。
1952年,谢禄调入偃师县曲剧团。因他天赋极高,声如洪钟,由他扮演《呼延庆打擂》中的包拯,他想借鉴梆子戏爨金声的黑头腔来演包拯,可爨金声亡故多年,谢禄只好步行10多千米去找熟悉爨家声调的人请教,又去京剧团观摩学习花脸唱法,反复研究各种调门,一字一句细心揣摩。
经过长期研究,谢禄终于摸索出了曲剧和梆子黑头唱腔的潜在规律,在阳调基础上进行改革创造,使音调高亢挺拔,明亮生辉,研制出了带有爨家韵味的曲剧黑头唱腔,轰动豫西,惊动省垣。
张广耀的黑头腔只有撩子、阳调两个曲牌,谢禄又将诗篇、慢舵采用转调唱法,将一般的诗篇上移五度转演唱,使音调刚劲明亮。
演唱慢舵时,谢禄提高二、三、四句的落音,过门由C调转为G调演奏,把这些优美抒情、文雅缠绵的曲牌唱出了虎劲吼音的新韵味,成功研制出曲剧黑头行当的一套风格独特的唱腔。
后来,谢禄又排演了《秦香莲》,该剧的主要难题就是拿下以唱功为主的包公戏。剧组研究认为,应当把握住包公的性格,突出“黑头”唱法上的“宏”、“壮”、“刚”、“豪”等特点,唱腔要有刚劲雄浑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力度。
谢禄研究吸收了偃师着名的“大脸”黑头演员“大金声”、“二平”的唱法优点,充分发挥自己刚亮的嗓音、真切的吐字和有力的喷口长处,不仅成功地唱了大段扬调,还创造出了“黑头”的“撩子”唱法。戏一上演,即获得广泛赞誉。
1959年谢禄调入河南省曲剧团,他继续研究各种剧种的“黑头”唱法,博采众长,对自己的“黑头”唱腔加工改进,如使用“脑后音”发音,增强“喷口”吐字,加速表现黑头性格特点的“吔”行腔衬字等,特别是结合“丹田劲”弹出来的笑声,增强了表现力。
后来,谢禄又创造出了“反调诗篇”、“飞极阴阳”调门的唱法,更加完善了“黑头”唱腔。谢禄成了曲剧舞台上独树一帜的“黑头”演员,也为曲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Ⅳ 曲的由来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到了北宋归于统一。国家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汴京临安等大都市里,到处都有商店、酒楼、饭馆,城里还有群众游艺场所,称为瓦子、瓦舍或瓦肆,渐渐地“曲”这一来自民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就开始形成并得到了发展。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继唐诗和宋词之后,出现了“曲”这一新的文学形式。曲的出现,给百花争艳的中国文学图谱上,增添了一朵奇葩,带来了中国文学史上元明戏曲和散曲的繁荣时期。
曲的名称的使用是比较混乱的,我们这里所讲的“曲",是指宋金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包括散曲和戏曲两大类。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于宋金时期,在元明两代有了空前的发展。
Ⅵ 昆曲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曲种之一,至今已有多少历史
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贯云石做过翰林学士,深受汉族的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辞官不做,隐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创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氏,后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为“昆腔”的先驱。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着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Ⅶ 昆曲有什么样的历史
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 18世纪之前的 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
20世纪中叶,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力扶持和振兴中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周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2]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Ⅷ 历史有没有性曲的性
曲姓历史名人,根据古籍记载,汉代有代郡太守曲谦、曲澄,太常卿曲仲尼;唐朝有曲元衡、曲承裕、曲珍、将军曲端、贞元中陈许节度使曲环;北宋有登科曲全昌;明朝有扬州同知曲从直、蒲田知县曲廉;当代有曾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的曲保健,等等。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曲姓后裔分布于陕、甘、冀、鲁、豫、京等地。
Ⅸ 中国戏曲有什么历史
中国戏曲历史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中国戏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乐舞、俳优、百戏。唐代更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歌舞戏和参军戏,“戏”和“曲”进一步融会,表演形式也更为多样。宋、金时期,戏曲艺术趋于成熟,宋杂剧和金院本都能演出完整的故事,剧中角色也较前增多,初步形成了我国戏曲表演分行当的体系。
元代戏曲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和作品,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少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中,尤以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最为着名,堪称世界戏剧艺术的不朽作品。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特别是传奇作品大量涌现,包括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划时代的浪漫主义杰作汤显祖的《牡丹亭》等。这个时期,大量戏曲理论论着的出现,更加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个时期内,不但出现了昆剧、京剧等全国性的大剧种,而且涌现出几百个地方剧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建国以来,戏曲艺术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批着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戏曲作品,深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Ⅹ 昆曲的历史是什么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昆曲在我国元代末年,明代初年,即公元十三世纪末就已流行在江苏省昆山县一带,后来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昆山曲音乐家魏良辅等人,在总结南北曲传统基础上,吸收了南戏诸声腔的特点和长处,创造出一种细腻轻柔的腔调,称为“水磨腔”,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箫、管、笛等乐器,这比当时流行的其他声腔有很大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就流传开来,后来人称昆山腔,也叫昆曲。
五百年来,经过无数剧作家、音乐家、演员和人民群众的不断丰富加工,昆曲成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很多剧种至今还保留演出昆曲剧目,成为多种古典艺术高度综合的代表剧种。
昆曲特点:
主要表现在剧本、音乐、表演三个方面:
l、剧本:昆曲剧本采用了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串在总的情节上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它的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
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了长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句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长短轻重和谐的艺术效果,京剧则采用七言诗歌发展而来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昆曲直到现在还经常原封不动,演唱几百年前作家的作品。
2、音乐:中国的戏曲音乐大致分成两种结构形式,即曲牌体和板腔体。昆曲音乐呈曲牌体结构形式,有一千多个曲牌,昆曲的每出戏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有四声、尖团之分,而京剧音乐是板腔体结构,它分为西皮二簧等几个板式。昆曲唱腔没有过门。一支曲子一直唱到底,而且音域非常宽,如女声要真假声结合,难度非常大,京剧则每句都有过门,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而京剧主要是京胡。
3、表演:昆曲由于它的剧本和音乐的特点,使之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非常高,昆曲最大特点是载歌载舞,由于昆曲文词非常典雅,所以在每句唱段中经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或者用动作来辅助对文词的解释,昆曲的舞蹈动作经过意象、变形和装饰性的各种手法使动作非常优美。连绵不断,但难度也非常大,必须经过刻苦的训练,才能一边演唱、一边舞蹈,京剧则是演唱时没有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或舞蹈动作时,一般都不演唱,凡载歌载舞的剧目,一般都是演昆曲剧目,象《挡马》、《闹天宫》都是昆曲剧目,后来经过加工提高,也成为京剧经常演出的剧目。
昆曲的表演非常细腻,每个行当都有不同特点,如旦角的妩媚多姿,小生的儒雅潇洒,花脸的粗犷豪放,武生武旦的刚健潇洒,小丑的诙谐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