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根据土层判断历史年代
根据土质与土色的不同变化就可以来区分土层,再根据地层的叠压和打破关系与平剖面相结合来区分地层的早晚关系。
土地的表层。在母质之上的土壤层,在其中发生土壤形成自然过程,在良好发育的土壤中,这一土壤层变得与其母质大不相同并包括A和B层位(solum)。
土壤剖面是由一些形态特征各不相同的层次重叠在一起构成的。这些层次大致呈水平状态,叫做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土层的形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迁移、转化和积累的结果。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剖面构造,自然土壤剖面一般分为:①覆盖层(以A0表示);②淋溶层(A),又分为腐殖质层(A1)、灰化层(A2)、过渡层(A3);③沉积层(B);④母质层(C);⑤母岩层(D或R)。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①耕作层。②犁底层。③生土层。④死土层。
这里推荐几本书,内中都有关于考古地层学的问题。《考古学基础》、《工农考古基础知识》、《考古工作手册》、《田野考古入门》、《考古学是什么》、《田野考古学》、《二十一世纪的考古学》。
㈡ 世界各地有什么“吃土史”呢有怎样的历史记载
我们现在常常说“吃土”,是在夸张自嘲,囊中空空连饭钱都没了,那可不就得吃土了吗。“吃土”一词大规模流行和网络购物的盛行以及各家电商三不五时就有的购物节分不开关系,2015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之际,因集中出现的疯狂购物活动,“吃土”一词从相对小众的文化圈子中走出,成为全民自嘲用语。但你知道吗?其实真正的“吃土”由来已早,而且世界各地都有,在某些地方甚至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土怎么说都是不干净的,为什么好端端的要去吃土?吃了难道就没什么不好的后果吗?
吃土这一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18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的“能人”身上,在赞比亚和坦桑尼亚边境的卡兰博瀑布发现了一处有着能人生活痕迹以及骸骨的遗址,考古学家挖在掘出的能人骸骨旁发现了一块白色黏土。几经研究也觉得这似乎不是什么做工具的原材料,反而上面有些痕迹是在表明这块黏土是用来吃的。据此,考古学家分析,这些热带地区气温高且湿气重非常容易滋生细菌和蚊虫,而细菌和蚊虫极易导致当时的人类腹泻和得疟疾,如果身体不够强壮很容易就会死亡。
中国河南也有特色小吃土馍,不过这用的土是可使用的白面土。这种小吃不但可以保存较长时间,而且营养丰富,《本草纲目》也有:“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这样的记载。这种特色小吃早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吃土反而成了独特的享受。
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都不用为了生存而吃土,但对那些少数的不得不吃土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别说吃的有多好,连温饱都是一种遥远的追求。希望今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吃土的背后能完全从苦难和不幸变为幽默和调侃,作为特色小吃的“土”多一些,作为主食必需品的“土”少一些。
㈢ 土目的土目 - 历史记载
为什么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设流之后,直到民国三十八年(公1949年)这222年之间,昭通境内仍有“土目”存在呢?这是昭通历史上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这种特殊社会形态有其历史根源,可以说是改土设流的后遗症。
一、其祖上曾帮助清军立有战功,得以保留原土司职务。如今永善县桧溪阿兴土千户安永长,“康熙三十四年,化谕苗蛮投诚,授土千户,给印信,驻防桧溪。雍正六年,米贴禄氏吞都德昌叛,永长奉檄堵截,擒获德昌等。八年,德昌土舍木谷四哥等从乌蒙叛,挟怨杀永长,其子天柱袭……”。(《新纂云南通志·土司考二·昭通府》)。安永长授阿兴土千户职后,于兴隆场修衙门,辖今团结、桧溪、青胜、细沙等乡。阿兴土千户,原给印信为铁质,干隆时换为铜质,印面为正方形,印文一边为满文,一边为篆书汉文。原存永善县档案馆,1993年被安氏后裔索走。再为巧家拖车阿朵土千户禄阿茂。光绪末年禄廷英袭职后乏嗣,收养邓姓之女为养女,取名禄勋珍,招赘龙绳曾为婿。1937年禄廷英病故,禄勋霖(龙绳曾)成为阿朵土司遗产的继承人。其领地“东傍牛栏江与鲁甸梭山、昭通炎山相望,西界药山、金沙江与四川省金阳、布拖毗邻。”
二、其祖上应调从征或请愿从征效劳,立有战功之后,鄂尔泰扎授土司职务,赏给“叛产”等物。
雍正五年乌蒙改土设流之后,总兵刘起元驻守乌蒙镇(今昭阳区土城),“贪暴残忍”,欺凌夷目,苛刻勒索夷民,鄂尔泰为之震怒,调动滇、黔、川兵数万余人和今贵州威宁与昭通临近的土目、土酋参与镇压。如家居彝良县龙街乡羊官寨和家居威宁新街乡(旧名大官寨)的安祖宝、安祖吉两家,解放前在彝良县境龙街乡、彝洛镇的土地,就是祖上当年随守备曾长治剿灭法漏(路)之后,哈元生赏给的“叛产”。安祖吉为威宁县八大土目之首,安祖宝为彝良四大土目之一。同时,在今彝良境内随清军镇压夷民的戛虐罗全亿。罗氏所得“叛产”,都是司额、法漏的部分领地,主要在彝良毛坪、龙街、角奎、发达等乡镇境内。
三、原“土司子孙私称为土目”(《黔南志略》语)。这一类土目人家,主要在镇雄、彝良、大关等县境内。这是因为镇雄土知府陇联嵩之次室二禄氏,在雍正五年改土设流和八年乌蒙夷民反抗鄂尔泰的斗争中,二禄氏都说服了镇雄夷民没有起来反抗清军。故保全了镇雄土府陇氏部分后裔及属陇氏抚养的禄万全之子禄荣宗(彝良钟鸣和大关洗马溪禄氏之祖)。
土目之家,演变到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不论是自称为土目,或社会称其为土目,其中的大多数人家,已经不知道祖先的土司职称是什么了,也都“不似土司之必须袭荫印照。但都以土目为自贵。而其中门倒户绝的也不少,那些掩映在荒草断垣之下的废墟遗址,世人仍然称为官寨、称为衙门,有的百年不更其名。如今彝良牛街镇果稠衙门坪(原簸酬长官司遗址)、奎香寸田松林坡(又名松林府)。在昭通市内,几乎各县、区内都能找到这类地名若干处。
㈣ 土壤分类的发展历史
1.古代土壤分类
古代土壤分类着眼于土壤形态和它的实用性。着眼于形态如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成书的《禹贡》,主要根据土壤颜色将全国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殖、青黎、黄壤、滨海、广斥等;重视实用性如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按土宜性对土壤进行分类;此外古代土壤分类还往往将土壤与其外在环境条件联系起来,如春秋时期的《管子·地员篇》,就以土壤和植被关系进行分类。
2.18世纪中叶的土壤分类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土壤发生学思想,随之出现了按成因对土壤进行分类。如F.A.法鲁根据地质成因类型,划分出不同成因类型的风化残积土(石灰岩土、花岗岩土、粘土岩土等)和不同质地的冲积土等;其后F.V .李希霍芬将土壤划分为洪积、海积、冰积、风积等成因类型。
3.19世纪末的土壤分类
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1846~1903)在广阔的俄罗斯大平原上进行土壤调查工作,发现了土壤类型随成土因素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创立了土壤形成因素说,并根据这一学说提出了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使土壤分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在国际上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20世纪以来各国的土壤分类无一不受其影响。
4.现代土壤分类
诊断定量化土壤分类代表了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它是依据土壤发生学为指导思想,组织土壤资料数据,采取分类定量化,如以土壤本身性质划分土壤类型的美国诊断土壤分类体系即是。
㈤ 从前的土和现在的土有什么不同
现在的土,比如东北平原地区的黑土,据从地下发掘出来的陶器判断,它在一万年以前就生成了。因此,现在的土也包含着从前的演变历史。
黑土的表面是一层腐殖土的混合土,再往下才是真正的腐殖土,是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和碳、氮分解后又重新合成的复杂的有机土壤。在腐殖层中,植物的细根象穿珍珠项链一样把一颗颗豆粒般松散的土壤颗粒串在一起。
另外,在火山灰和砂丘的沙子表面,还可见到适合地衣生长的现代土。有些地方黑土下面的老红土,还是由几万年前的火山灰生成的呢。在显微镜下观察湿红土时,还可见到土里含有石英、长石、黑云母等沙粒。至于发粘的粘土,其实那是粘土矿。粘土矿还可象老土壤那样变成结晶,而且种类也会各不相同。
㈥ 什么是土土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土与其他工程材料相比有何特性
土与岩石一样是自然历史产物。
土的性质由其地质成因、形成时间、地点、环境、方式,以及后生演化和现时产出的条件决定。如干旱区形成的黄土,湿热区形成的红土,静水区形成的淤泥,它们在性质上截然有别。
工程性质
黄土的工程性质
一般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大类,其性质也有显着差异(见黄土地区筑路、路基设计)。
软土的工程性质
软土一般指压缩性大和强度低的饱和粘性土,多分布在江、河、海洋沿岸、内陆湖、塘、盆地和多雨的山间洼地。软土的孔隙比一般大于1.0,天然含水量常高出其液限,不排水抗剪强度很低,压缩性很高,因而常需加固处理。
㈦ 土葬的历史
土葬起源于原始社会,那时就有这个风俗,例如半坡文明,还有后来的夏,殷等朝代都是采用土葬。
进入阶级社会后,有了明显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至秦汉时期,统治者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由,禁民火葬,土葬遂成为汉民族的通用葬式,并世代沿袭。土葬之俗,在多数地区实行一次葬法,但在部分地区和民族中也实行二次葬法或多次复葬法。我国土葬在不同民族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形式特点虽有差别,但其基本观念都一样,即认为死者应保存完尸,“入土为安”,故土葬之俗,长期因袭。在个别少数民族中,也有视土葬为最坏葬法的,如藏族民间实行火葬、天葬、水葬,而对患有麻风、天花等传染病人或强盗及受刑而死的囚犯用土葬,认为可以根绝瘟疫流行和惩治罪恶,打入地狱,不得转生。土葬之俗,劳民伤财,滥占耕地,传染疾病,故新中国建立后已逐步为火葬法所替代,但至今在偏远农村仍有残存。
中国商代时为厚葬高峰期,不仅殉葬品奢侈,并迫使大量奴隶殉葬。西周时,墓葬大小、棺椁层数、随葬品的种类及多省,都按礼制作了规定。战国中晚期,又产生了以国君为中心的陵墓制度,秦始皇陵于即位后即开始营建,规模巨大。汉代盛兴选择风水的墓地之说,以人殉葬之俗语基本废止,随藜则以陶器、漆器为主。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渐演变为薄葬。自春秋时开始,出现在墓上封土建坟丘的习俗,汉代以下普遍行之。中国汉族、回族等民族实行土葬。土葬的主要形式有:竖穴墓、大石墓、瓮棺葬、石棺葬、砖石室墓、洞室墓、木椁墓、船棺葬等。夫妻合葬的形式起于先秦,汉以后一直流行到近代。《诗.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又“孔子既得合葬(父母)于防。曰:‘吾闻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㈧ 土字碑的历史
康熙五十年(1714年)设立的珲春协领,其辖区范围大体在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南,西至哈尔巴岭,东到日本海的广大地区,本只与朝鲜有界,并不与俄国为邻。
1860年,沙俄乘英法联军发动鸦片战争之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从珲春辖区内就割去了三分之二多的中国领土,从此,珲春失去了沿海地区,始临俄国,有了共同的疆界,珲春完全失去了出海口,成了一个“望海之地”。
1861年,清朝廷派仓场户部侍郎成琦为钦差大臣会同吉林将军景淳为代表,抵兴凯湖与俄国全权代表卡札凯维奇和副代表布多戈斯基等人举行勘界谈判,双方签署交换了由俄方一手炮制的《中俄乌苏里江至海交界记文》。
这个《记文》规定自乌苏里江口之图们江口设立“耶”、“亦”、“喀”、“拉”、“那”、“倭”、“怕”、“土”八个字牌。其中“土”字牌立于距图们江口20华里的地方。由于清朝廷立牌代表的昏愦和不负责任,贪得无厌的俄方竟背信弃义地将“土”字牌立在离图们江口46 华里的沙草峰一带。沙俄的贪心并未满足,还不断干着“暗窍潜移”、“马驮界牌”的勾当。后来,沙俄竟公然在黑顶子设卡、屯营,侵占沙草峰以北广大濒江地区。
面对沙俄对我领土的不断蚕食,清朝廷于1885年派吴大澄为钦差大臣到吉林督办边务。他率中方代表与俄方代表举行勘界谈判,于1886年7月与俄方签署了《中俄珲春东界约》。由于吴大澄的据理力争,不仅收回了黑顶子地方,重新确定了边界界碑、记号,使得“土”字牌立于沙草峰以南越岭而下的山麓尽处,而且争得了中国从图们江的出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