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改什么

历史改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10 06:47:28

㈠ 历史上的主要改革

1.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向封建的土地私有制转变,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政治势力越来越强大,他们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与此同时,各国国君为了扩充国力以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而纷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一场改革。商鞅变法废除了秦国的奴隶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使秦国的经济和政治势力逐步增强,为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2、秦始皇改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改革。秦始皇是一个目光深远的皇帝,他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实行了中国历史规模最大最全面的一次改革。主要措施有:(1) 确立中央集权与封建制度。在中央,确立新官制,加强皇权的专制独裁地位;在地方,废除了所有的分封诸侯国,推行郡县制。将全国统一划分为三十六个郡县,皇帝直接掌握地方行政官的任免权。自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正式确立起来,以后各朝各代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按照秦朝的这一体制承袭下来。正因如此,近代的政治改革家谭嗣同才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毛泽东也发出了“历代皆行秦政治”的感慨。可以说,秦始皇使中央集权制得以确立下来,对于以后中国命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秦始皇采取了以法治国的方针,严刑峻法而治天下。(3)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这一系列措施打破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经济相互独立、交流不畅的局面,客观上对各地的商品流通和经济交往都产生的积极作用,符合了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4)文化上“书同文”和统一思想。文字的统一,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统一及中华文明的传承不断也功不可没。“焚书坑儒”,是对持不同政见者的严厉措施,对民族文化的严重摧残和破坏,它没有起到巩固统治的任何作用,“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秦在改革进行14年后,公元前207年,秦在农民起义中灭亡

3、永贞革新

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就是一次失败的政治改革。唐朝在玄宗时期之后,宦官逐渐形成势力,入枢中央,甚至任免将相和地方节度使,最后发展到支配皇帝。同时地方藩镇势力日益猖獗,不听中央。永贞元年(805年),刚继位的唐顺宗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与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从维护统一出发,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罢宫市、五坊使。剥夺宦官鱼肉百姓权力。(2)取消进奉。通过唐顺宗下令,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地方节度使别有进奉。(3)惩治贪污,打击贪官。(4)打击宦官势力,收回军权。(5)抑制藩镇。(6)放宫女,散女乐,节省皇家开支。这些改革措施看,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但是改革只坚持了七个月,改革者被既得利益集团罢去职务。永贞革新运动被扼杀,唐朝政治更加黑暗,从此唐朝又创了一个新的恶例。宦官拥立皇帝,朝官分成朋党,在唐宪宗以后,都开始表面化了,唐朝政局陷入了动荡不安之中,过一百年,唐朝灭亡。

4..庆历新政
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5. 王安石变法
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变法中,王安石建立了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
6.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于485年颁布了均田令,494年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
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7、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地发生。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1573年至1582年,他实行了改革,主要措施:

政治上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经济上改黄河水道,推行“一条鞭法”。他曾任用着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京。 推行“一条鞭法”。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 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条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着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国库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军事上积极防御。他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张居正领导的改革前后坚持了十年。在改革结束40多年后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再过十多年,明朝灭亡。

8.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 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㈡ 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改革是什么

第一次:管仲改革

洋务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很多人批判洋务运动只是虚有其表,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洋务运动也的确有一定的效果,清王朝的确在一定时间内强大了。

但由于统治阶级实在是太腐败,在取得一定成就后便开始沾沾自喜,忘了进行洋务运动的初衷,导致甲午之战时败给日本。但洋务运动却是极大的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㈢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改革啊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改革

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二是王朝中后期的变法改革。

(一)商君变法

《史记·李斯列传》李斯在说秦王的《谏逐客书》中写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候亲服……”可见商鞅改革在秦国的卓越成效。公孙鞅(前390年—前338年),出生贵族。“商”是以封地为姓,因其又是卫国人故又称卫鞅。孝公蠃渠梁时期,商君是法家学派杰出的政治家,少时就喜读刑名之学。他任秦相十载,先后两次变法,改革制度,发展经济,为后来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依据李俚《法经》结合秦国实际制定出一套措施和方案。小到家庭男女有别,必须分室而居。父子兄弟姐妹,不准同睡在一个炕上。贵族富商子弟如果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律送边疆垦荒。大到全国使用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为后来的秦始皇的统一度量衡作了准备。他还让秦孝公下令建立乡、县地方政府系统,归中央统辖。十家编一组,互相勉励生产和监督行动,一家犯法,隐匿不报九户连坐。贵族商人,若是没有战功,不能担任政府官员。改革初,秦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而商君也受孝公之十五邑封。

商鞅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发,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而变法,使秦国崛起西戎,称霸关内。但这一系列的新法看起来就能得罪不少权贵,以至于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政敌的迫害,以谋反之罪被秦惠文王车裂而死,满门受诛。后人为他留下《商君书》二十九篇。商鞅变法也可见《史记·秦本纪》。

(二)王莽新政

在变法史上王莽又是另一个历史悲剧人物。王莽(前46年—23年)曾任黄门郎、新都候、大司马等职,到“安汉公”时已大权独揽在握。他是太后王政君和侄子,是个颇有心计又好施忍术之人。汉哀帝刘欣死后,军政大权就交到了王莽的手中,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罢免了和哀帝有“断袖之辟”还差点当上了皇帝的董贤,又把另两家外戚逐出京城。后又鸠杀平帝立孺子刘婴,自己当起了摄政王。

公元9年1月1日,王莽代汉自立,正式即位称帝。改国号叫新,都城还是长安。当上了皇帝后,他根据《周礼》改革进行设计蓝图,巩固新朝贵族的统治,是走原始社会末期的复古制度。依井田制为模式的“王田令”,“私属令”、“五均”、“六管”等都是他的新政。

但是,他的政治经济改革只是一些表面的文章,措施不明确。土地改制等没有什么人支持。在贵族、豪强的反对下,有些改革一开始就没法实行。即使他个人再用心良苦却使新法危机四伏,以至最后自己四面楚歌,国家乱上加乱。王莽还想借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盾,又引起了匈奴、西域、西南各少数族的反对。他又征用民夫,加重傜役和老百姓的刑罚。这样外患未除、内忧又起。绿林军起义了,王莽只能用军队镇压,后来农民起义军杀向洛阳和长安,攻破宣平门,王莽被一商人所杀,死无全尸。

王莽改革只是种“空想社会主义者。”

(三)临川先生变法

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1021年—1086年)变法,也是古代史上最有争议的变法。王荆公是仁宗三年的进士,做过十多年地方官。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嘉佑三年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系统地提出变法主张。他的变法不似王莽,新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还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叫制置三司条例司,他提出了“法先王之意”的口号。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升宰相。

新法内容有:均输法、市易法、免行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将兵法、保甲法等。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还实行了改革科举制、整顿学校等措施。从新法实施,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十五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主要是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而临川先生的《答司马谏议书》中则十分有力地反驳了司马的论点则令我佩服:“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在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中,他两次出任宰相又两次被迫辞职。但由于变法操之过急,犯了“左”的错误,最终被罢废。

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还在诗词、散文等方面的独特的成就,他主张文章“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四)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一次全面改革运动。《马关条约》签定后,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已任,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着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维新变法领袖。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说过,自古变法少不了会有流血牺牲,所以,他放弃了东渡日本为变法流血来以警世人。

历史上认为,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除了以上这些,我国古代用贤臣进行改革的君主也不少。《史记·平淮书》汉武帝时也有过按照桑弘羊仿照春秋时期齐相管仲的办法,实行“笼盐铁”的国家资本财政论的改革。北魏孝文帝元宏也有过“俸禄制”和教育制度等的改革。

萍踪先生曰: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调整,而是上层建筑结构利益关系的重新组织和调整,这也是改革会遭到来自各方面阻力的真正原因。中国古代历经了长期的封建社会,新事物很难彻头彻尾地更替旧事物,故而变法维新之士,往往鲜有善终者。从哲学上宏观地来说,新事物当然是先进的,是符合社会客观规矩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但微观地比较,就会发现旧事物中也含有新的成分。所以要发展新事物少不了要向旧事物学习,吸收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变法改革是一项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这说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是个别人物决定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㈣ 历史变革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历史,

  1. 指过去事实的记载;

  2. 指已过去的事实;

  3. 指经历,底细;

  4. 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

  5. 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

变革

1.改变,改革。《礼记·大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宋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变革因循,号令必信,使海内观听,莫不震动。”孙犁《秀露集·关于诗》:“时代在决定着诗的形式的变革。”

2.改朝换代。明徐枋《朱师母六十寿序》:“变革之际,丧乱频仍。”

3.指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

如果帮到你,请记得采纳,O(∩_∩)O谢谢

㈤ 改什么历史填词语

你是想说篡改历史吗?如果对的话,请给我一个点赞。

㈥ 古代历史改朝换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么看待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朝代,然而朝代与朝代之间的变更主要是因为什么呢?其实,我们从各个朝代变更的历史上去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朝代的更替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朝代之所以会被另一个朝代取代,主要因为旧朝代的政治以及经济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综合实力不强,民心不稳。另外,朝代中的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从而导致旧朝代被新朝代取代。

三、对朝代更换的评价

综合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朝代更换一般由于两个原因。其中一个是因为朝廷内部官员与统治者之间存在不可化解的矛盾。另一个原因也是自身综合实力不强,遭到其他国家的攻打,从而导致灭亡。

㈦ 用什么可以把历史改写

用发明、用创造,用奇迹能够改写历史。
例如:2006年7月12日以前,人们跑110米栏最快速度(历史)是12.88秒以下,之后110米栏的历史就是刘翔创造12.88秒;110米栏的历史被刘翔改写。

㈧ 古代历史改朝换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没有懂历史的指点一下

“改朝换代”是指一个朝代或政权存在期间,由于统治者死亡或其他原因,新统治者接管政权的事实行为。比如封建社会,叫做父亲死后改朝换代。人们希望早日长命百岁,尤其是那些高高在上于封建社会的冒充“天子”的皇帝们,更是梦想着永远享福长寿。但客观规律就是这样,天子般尊贵的皇帝,是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命运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朝换代”是必然的,也是必然的。

而大明,的天子朱元璋,在元末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一场瘟疫基本上杀了他全家。乱世,我当不了和尚。最后真的没有办法了,我一步一步走上了在大明做天子的道路。等一下,那我们就不举例了。

当我在江山,作战时,我会尽我所能,但当我把它代代相传,保留江山时,却忘记了原来的使命、奢侈和腐败,抛开人民的生死和漠视,那么新的英雄就会崛起,一个崭新的王朝就会重新诞生。

因此,与江山,作战很重要,而留住江山更重要

㈨ 古代历史改朝换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为什么老改朝换代?我就为你一句,如果有机会你想不想当皇帝?全国你一人说了算,不愁吃,不愁穿,甚至不用自己擦屁股。更别说后宫佳丽三千,每天不重复。你可以不?不仅是你,我想大多数人都想。那么给你几个选择。一,造反。二,政变。三外族入侵。

一,造反。

造反是最直接的,在古代大多数都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如果谁能有口饭吃,谁愿意造反啊?所谓官逼民反,就是这个道理,没饭吃是个死,造反还有一线生机。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等。

另一种就是对外族统治的不满,不拿汉人当人看待,如元朝,把人分四等,南人,就是前南宋的人的统称。干最累的活,一点地位没有,还得受官府剥削,而且好好的汉人江山被外族占领,当然造反。如朱元璋,太平天国等起义。

㈩ 中国历史上三大改革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改革。

第一,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影响的改革。秦国从一个大家看不起的蛮夷之国,一下子变成了唯一拥有统一中国的实力的强国。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其政策却被继承下来。秦国的文化落后,于是大批引进外国人才。以致于其后一百多年的政府首脑--丞相,基本都是外国人。经济上,开发关西,开发巴蜀;军事上更是无与匹敌;政治上,连荀子也认为秦国政府最具效率和最廉洁;管理上,采用的郡县制,极大的提高了国家管理水平。这次变法,决定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政治和文化。
第二,王安石变法。其实是两次变法,均告失败。其意愿是好的,政策也基本没有问题,然而却无法推行下去。苏轼、司马光等人顽固守旧,不肯变通。加上宋神宗左右摇摆,又受不住老妈的眼泪,于是大宋江山从此无回天之力了。繁荣的宋朝经济也承受不了巨大的官僚和军队的开销,土地兼并,隐瞒人口和收入造成更大的财政缺口,社会矛盾终究无法缓解。列宁认为他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可惜是个失败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政治改革的热情只换来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三,张居正改革。这是一次半成功半失败的改革。成功,是因为在张居正当政的万历前十年,明朝确实实现了中兴。失败,是因为在他死后,他的学生们和同僚们都停止了这些措施。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是“一鞭法”,即用钱来缴税而不是用粮食布匹等实物。看似简单,但是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采用这种方式。实物的长途运输,劳民伤财,地方政府乘机盘剥人民,运输时又要消耗当量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而官府收上来的实物又很容易腐烂、破坏,而造成大量的浪费。采用这种方式则更加方便百姓和官府,减少大量的损失。万历十年间,国库积攒了壹千多万两白银(这些银子后来大都用在出兵朝鲜抗击日本的丰臣秀吉)。张居正死后,反对派兴起,再加上万历被张老师压抑了十年的心一下子放开,于是抄了张居正的家,改革也停止了,明朝的财政危机已经无法解决了。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不但没能解决财政危机,反而引发了农民起义,明朝的灭亡也指日可待了。
其实还有一个最失败的改革,就是王莽的改革,完全复古,不切实际,不但没有能够解决西汉的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矛盾,自取灭亡了。

与历史改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