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长城的历史 谁建造的 为什么修建的 等等 急求~
1、长城不是谁单一建造的,而是经过历朝历代修建而成的。长城最早始于战国。后来秦始皇将长城连成一段。到了汉朝,由于北方的匈奴日渐强大,所以,继续修长城。之后就是明朝为了防备蒙古和后金修筑长城,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长城。
2、修建长城的原因:是古代中国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而修筑的。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长城所体现出的军事防御思想,在军事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长城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军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事前防御。需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
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
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⑵ 北京永定门城楼有什么建造历史
永定门地处北京中轴线上,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北京外城的正门及外城7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始建于明朝嘉靖时期,跨越明、清两代,寓意"天下一统,江山永定"和"永远安定"。
永定门由城楼、瓮城和箭楼等主要建筑组成,采用了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并装饰了琉璃瓦脊兽,它以其雄伟姿态矗立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
明朝始建永定门城楼与瓮城1403年,在南京称帝的明成祖朱棣下令将自己原来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升格为"北京",此为北京得名之始。
1406年,朱棣又下令在北京兴建皇宫,整修城墙,预备迁都北京。1419年,为扩展皇宫前方的空间,明朝又将原在长安街一线的南面城墙南移1000米,在正阳门一线重建。
1421年元旦,朱棣宣布正式迁都至北京。当时的北京城又称"京城"、"大城"。城内有城门9座,所以后来又名"内九城",由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和西直门等组成.古代官职"九门提督"中的"九门"正是指这九门。北京内城平面轮廓呈正方形,皇城的中轴线南起正阳门,贯穿皇宫,北抵钟楼。
明代初期,国势强盛,但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元朝之际并未彻底击溃蒙古军队,所以长期遭受北方蒙古的侵袭。为了给蒙古以惨痛教训,明成祖朱棣先后5次亲率大军北征,因此当时的北京的城防问题尚不凸显。
可后来,明朝实力逐渐衰落,蒙古军队多次趁势兵临北京城下。到明代嘉靖年间时,于是有官员建议在北京城外围增建一圈周长约40千米的外城,以策北京皇城安全。
为了确保北京安全,明世宗朱厚熜决定,在北京城的外围,增筑一道边长10千米的外城,将原有的北京城包围在里边。
增筑外城于1553年开工,因为当时南郊正阳门外商业密集,又有皇家的天坛和先农坛,所以外城由南面开始建造,然后依次建造东、北、西三面。但是外城开工不久,明世宗忧虑工程浩大,财力不足,耗时过久,于是就派内阁首辅严嵩去想办法。
严嵩去工程实地考察之后,修改方案为:将原定边长10千米的南面城墙缩短为70.5千米,其东西两端向北转折与原有城墙连接。
因此原来计划在北京城外围增筑的呈"回"字形的外城,只建成了呈"凸"字形的南城,这就是北京外城为何不在城外而在城南的来历。所以北京外城又称为"南城",原有的北京城也由此被称为"内城"。
外城初建于1553年10月完工,明世宗将外城南面三座城门命名为"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东门命名为"广渠门",西门命名为"广宁门",广宁门后为避讳道光皇帝名字"旻宁"被改称"广安门"。
另外两座外城,向北转折与内城连接处的城门则被称为"东便门"和"西便门"。由于建造外城是为了确保北京的安全,所以这些城门的名称多具有"安定"、"安宁"的寓意。
古时,北京南城垣正南为永定门,是皇室前往南苑团河围猎的必经之路。
永定门城楼为两层,面阔五间、宽24米,进深二间、长10.5米,绿琉璃剪边灰筒瓦重檐歇山顶建筑。正门上嵌有一块楷书的"永定门"石匾,此匾长2米,高0.78米,厚0.28米,"永定门"三字沉雄苍劲。
当时,取名永定门,意思是希望大明王朝从此"天下一统,江山永定",也寓意"永远安定"。据史料记载,后来复建的永定门门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门"3字,就是仿照1553年初建永定门时的这块石匾雕刻而成。
永定门的正门,规模宏大,巍峨壮丽,斗拱多层,且内外梁枋斗拱遍施殿式彩画。彩画最初的目的原本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从宋代以后彩画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彩画主要有两种类型:"殿式彩画"和"苏式彩画"。
"殿式彩画"在元代以后被规定为皇室专用,主要用金,蓝,红三色,有以龙凤图案为主的"和玺彩画"和以旋花为主的"旋子彩画"两种,只有皇家较高级的建筑才能使用。
"苏式彩画"则是民间建筑使用的绘画形式,起源于江浙私家住宅与园林,后来也被皇家园林采用,题材主要有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永定门城楼彩绘采用最高级的殿式彩画式样,足见其规制之高。
永定门城楼的大门,门钉数量,门洞以及门前石狮规制均与后来所建的箭楼相同,不同的是,在永定门城楼门前两侧各有一间小房。
两房左右对称,规制一样,均为布瓦卷棚顶。这两间小屋在古代被叫做"班房",是古时城楼门洞前守城兵丁临时休息之所。两间"班房"规制虽低,却有其独特之处。小屋砖雕精美,垂脊角兽下的向日葵砖雕雕刻手法洗练,大巧若拙。
梁枋上大面积施以苏式花鸟彩画,画面内容丰富,形神兼备。其他地方画有象征多子的石榴,象征多福多寿的仙桃等,寓意美好,表现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的各种吉祥图案。
"班房"椽子顶部为"卐"行,字不到头图案。"卐"在古代是"火"与"太阳"的象征,梵文意思为"吉祥之所集","万德吉祥"。"卐"字图形与梁枋上的石榴,仙桃共同组成"万福万寿","万子万孙"美好寓意。
1564年,明朝全面增建北京外城,共建成了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7座城门。因这7座外城位于北京城的前3座门以南,所以百姓多习惯性称其为"南城"。
但当时,由于南城东西比内城要长,而南北却只相当于内城的一半,形状上又像顶帽子,所以南城又俗称"帽子城"。
当时的北京外城总长约14千米里。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轴线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北距钟楼长达8千米。
在这次外城的增建过程中,明朝在永定门城楼下的城台前增建了瓮城。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围城墙顶宽6米。
永定门的瓮城之上城钟高悬,御鼓卧立,鸣钟击鼓,数里可闻。在古代战争时期,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攻进箭楼,这时只要迅速关闭箭楼与城楼城门,就可以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将敌人集中剿杀,瓮城因此得名。
通常而言,城楼与箭楼间被两段弧形城墙围成一块空地,这块空地即为瓮城。但当时的永定门,明朝根本就没有修筑箭楼,实际上只是将城楼用极其坚固的城墙围成了一座瓮城而已。
⑶ 历史是由什么创造的
历史当然由人民来创造。这是想当然。有文字的历史绝大部分是由少数人创造。
人类发源,发展有近百万年历史。基本上是劳动,劳动人民创造人·人类的过程。而在有文字记载后的历史,约近5000年-3000年的历史,劳动者的创造有所改观。劳动者的创造为少数人窃取,劳动者创造的成果为统治阶级享受,劳动者大多数时间被奴役,劳动者的命运由少数人主使。这个历程能说是劳动人民的选择和自愿?如果说是,那么这段历程中,奴隶,农民,工人的起义又该怎么解释?您说,他们曾经改变过。那么我要问,除了朝代,生产方式有所改变,他们改变了少数人统治制度吗?他们反抗的成果无一例外为少数人窃取,这就是有文字的历史,这就是近代史和当代史。
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了近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少数人主导的社会越来越野蛮。中华文明灿烂时,西方的鬼兽们还在饮血茹毛。而160年前,他们利用船坚,利用我们创造的指南针避免了迷失方向,驶向我们的海岸,利用我们发明的火药把炮弹驱到我们头顶。进入20世纪,这少数人更加野蛮,为了商品市场,为了资本家的利益,发起战争,对多数人进行大肆屠戮。这是人民主宰的吗,这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吗?
20世纪初,人类在东方燃起一盏明灯,列宁率领俄国人民推翻了少数人的统治,试图建立一种没有剥削压迫的制度,让劳动者掌握自己的命运,证实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真理。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继承了马列主义,开创了新时代的真理。随着岁月的流失,伟人们相继离去,明灯逐一熄灭,人类又进入黑暗。
面对这不应颠倒的历史,我几乎又写成狂人日记一篇。人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回顾人类发源历史,无人否认这一点。我在哀叹,历史发展的动力在近代沉睡的太久太久,清醒的时候太为简短。劳动人民的意志常常为少数人改变。
⑷ 填海造地的历史
日本的填海计划很早,石川润一郎说:“日本早在11世纪就有了填海造地的历史记录,当时一个名叫平清盛的将军就在神户填海建了一个人工码头。到了17世纪,幕府将军又在东京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二战后,日本大规模填海造地的情况更为普遍,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万公顷。
实际上日本的填海造陆只有16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160000多公顷,主要包括神户人工岛以及大阪国际航空港,日本是个群岛国家,国土狭小,人口稠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多年间,日本人围海造陆达200平方千米,相当于2.6个香港岛的面积。20世纪70年代日本将围垦的重点转移到海岸以外的人工岛。东京人口1200多万,面积只有2145平方千米。为了寻找新的生活空间,东京将在15年时间内用城市垃圾填出18个人工小岛。
日本的人造陆地从利用方式的变化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①明治维新以前--以拓海围田、开垦耕地为主的农业利用期;
②明治维新到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综合工业到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利用期,据日本国土厅统计,1912~1954年仅东京湾6港区造陆就有3000公顷,1954~1982年,全日本人造陆地面积达到6万公顷;
③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从以工业开发为主转向以交通住宅、商务、情报、文化娱乐等为主的城市功能多样化开发利用期。
日本目前已建的最着名的人工岛是神户人工岛。不久前,日本有关部门又提出了再建造700个人工岛的设想,以实现扩大国土面积1.15万平方千米,解决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日本神户人工岛,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海上城市,位于神户市以南约3000米,水深12米,面积达436万平方米。历时15年完工,耗资达55亿日元。与神户市由一座大桥相边。岛中部是住宅区,南侧建有防波堤,其他三面是现代化的集装箱装卸载码头。 大陆
中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围填海活动,到上世纪末,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围填海230至240平方公里。正是考虑到保护海洋环境,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后,国家每年对围填海规模都控制在100多平方公里左右。
香港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首次将兴建皇后大道的沙石推进大海,以后香港便不断填海造地,一百多年来,填海面积已达六十七平方公里,占香港总面积超过百分之六。台湾台塑集团的麦寮六轻也是填海造陆的巨大工程,开发造地的面积约2255公顷。
澳门
澳门由于山多平地少,除了历史上先后把城市的范围扩展至关闸,占领青洲、氹仔、路环,又向清政府索要横琴岛、对面山,葡澳政府亦在1863年进行第一次填海工程。截至2011年时,澳门半岛的面积在填海工程下已超过9.3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以上。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而不断扩大,自有记录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扩展至2011年的29.9平方公里。
台湾
台湾在日据时期,在今高雄市哈玛星一带填海造地,设立“打狗停车场”(今高雄港车站)作为纵贯铁道终点,后来发展成为高雄政经中心。而近年台湾的填海造地,台湾最早的海埔新生地位于新竹市的新竹海埔新生地,1957年5月着手开发;1960年3月完成,实验区共八十八公顷。 最具代表性的是云林县麦寮乡的六轻,开发造地的面积约2,255公顷。
⑸ 造君历史
灶神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主管人间的饮食。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中国传统习俗中,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冀中地区供张奎、高兰英。
有关祭灶节历史传说 灶君传说
祭灶,是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是旧时民间信仰的灶神。《淮南子·氾论训》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灶神最初为老妇形象,主管饮食,后改绘男子或美妇形象,职权由管一家饮食扩大至操全家生死祸福,并随时记录人家功过,年底上天向玉皇报告。因此灶王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相关传说
相传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会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这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回到人间。其他诸神到了大年初四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着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大哥离开人间后,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灶君传说
廿三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
道教文化与祭灶节
,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灶王爷的民间传说: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监察官,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帝听后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送灶”之时,要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竹篾扎成的纸马以及喂牲口的草料,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天甜甜嘴,上天说好话,入宫降吉福!
⑹ 北京地坛有什么建造历史
地坛又称方泽坛,坐落在北京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
地坛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祗神"的场所,也是我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明清两代先后有15位皇帝在此祭地长达381年。
地坛始建于1530年,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天坛内举行的,直至1530年订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祭地之坛,当时称作方泽坛,1534年改名为地坛。
地坛内庄严肃穆、古朴幽雅,是我国最大的祭地之坛。
⑺ 创造历史是什么意思
做出有成就的事,就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迹,即创造历史
⑻ 北京北海公园有什么建造历史
传说,浩瀚的东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别叫做蓬莱、瀛洲和方丈,山上住着长生不老的神仙。
秦始皇统一我国之后,曾派方士徐福前往东海寻找不死药,可是一无所获。
到了汉朝,汉武帝也做起了长生不死之梦,可寻找仍然没有结果,于是下令在长安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别以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命名。
自此以后,历代皇帝都喜欢仿效"一池三山"的"神仙形式"来建造皇家宫苑。似乎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
而发源于山西桑干河的永定河,在河北省纳源于内蒙古高原的洋河,流经北京和天津之后进入海河,最终注入渤海。
永定河河道南迁之后,留下了一片原野和池塘,水中有岛名为"瑶屿"。地势像极了"一池三山"的模式,遂成为历代皇室看中的风水宝地。
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建都燕京后,就在城东北郊的"白莲潭"建立了"瑶屿行宫",因开挖湖泊堆积泥土,日渐形成了水中岛屿,称为"圆砥"。
据《辽史》记载:西城巅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坊市、观,盖不胜书。
《洪武北平图经》中记载"琼华岛辽时为瑶屿",都可以证明"瑶屿行宫"的存在。
金国灭辽国后,改燕京为"中都"。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在1150年,也就是天德二年扩建了"瑶屿行宫",增建了"瑶光殿"。
1163年至1179年间,金世宗完颜雍仿照北宋汴梁的艮岳园建造了琼华岛,并从"艮岳"御苑运来大量的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东北郊以瑶屿为中心,修建了大宁离宫。
又将挖湖的泥土用以扩充琼华岛和圆坻,在琼华岛上建造广寒殿的同时,在圆坻上也建起了一座殿宇,和广寒殿遥遥相对。从这个时候开始,以瑶屿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就逐渐形成了皇家宫苑的格局。
当时,把挖"金海"的土扩充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岛称"琼华岛",水称"西华潭",并重修了"广寒殿"等建筑。
1260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做了蒙古汗国的第五任"大汗"。由于向南夺取南宋江山的需要及向北控制蒙古各部的方便,忽必烈接受亲信霸突鲁和刘秉忠的建议,决定在原金中都之地建都。
因金中都已于1215年被蒙古军队彻底摧毁,忽必烈采纳太保刘秉忠的规划,选择以金中都东北郊外的大宁宫为中心建立新都。新都建成之前,忽必烈经常住在大宁宫。
在建设元大都期间,曾在永安寺遗址中残存的"释迦舍利之塔"塔基下,发掘出一座石函,石函中有一小铁塔,铁塔中有一铜瓶,瓶中存有释迦牟尼佛舍利20粒。
更为奇特的是,瓶底还有一枚铜钱,钱上铸有"至元通宝"4个字。忽必烈闻知后大为高兴,因为他的年号就是"至元",而100多年前埋入塔基的铜钱居然已有"至元"的年号,这岂非天意昭示,他这个"至元皇帝"确系真命天子吗?
加之忽必烈制定的国策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佛教圣物佛舍利的出现,更有利于推行"以佛治心"的国策。
另外,忽必烈自己也是佛教信徒,他尊奉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为"帝师",接受过八思巴举行的"金刚灌顶"仪式,他希望借助佛的法力保佑江山永固,当然也是在借崇佛来强化西藏对朝廷的归顺。
为了供奉佛教圣物佛舍利,保佑大元江山永固,1271年忽必烈下令建一座巨大的佛塔。在元初留下的《圣旨特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碑文》中明确指出:恒虑新都既建,宜卜永年,以福为基,莫如起塔,冀神龙之扶护,资社稷之久长。
因为忽必烈以藏传佛教为国教,所以他选择了帝师八思巴推荐的精通藏式佛塔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来负责永安寺白塔的设计和督建。
"塔"是古印度梵语"浮屠"的译音字。佛舍利是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凝结成的小颗粒。造塔供奉佛舍利是古印度信徒盛行的做法。藏式佛塔的样式来源于古印度。
⑼ 造字的历史故事
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仓颉不知所措,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
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成了图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类是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
用指事法造字,这是汉字从象形发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这种方法还不能普遍地应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为符号的点、横等跟其他笔画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于是我们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几个图画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即会意法。 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汉字发展到这一步,还不能满足表示的需要。因为有些意思画三四个图还不能解决问题。要是画五六个或七八个图才能解决问题,那就不像一个字,倒像是一幅年画了。要是真的这样,那今天我们写起来多麻烦啊,写一篇短短的文章,就等于编一本厚厚的连环画了。我们的祖先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想到了文字是记录说话的,说话跟声音有关,那么文字是不是可以把声音记下来呢?于是就又发明了形声字。 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为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它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沟通了方块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是汉字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用形声法造字非常方便,与金木水火、鸟兽虫鱼有关的字以及叹词、拟声词,几乎都是形声字。这种造字法,直至今天还可以不断地造出新字来。比如较近发现的化学元素“镅、锔、铹”等,都是用新造的形声字来命名的。拿简化繁体字来说,形声法也是被优先采用的,如“优”、“响”等等,举不胜举。
“六书”当中除了上面讲的四种造字法以外,还有两种:转注法和假借法。 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一种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为第二人称代词。这种假借现象,当初大多是因为没有本字而暂借一个同音字替代,但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久借不还,鹊巢鸠占了。有的字本身的意义,倒是后来另找出路才有着落的。例如“然”,本是烧的意思,底下四点已经是火了,可是被“然后”借用后,只好自己在旁边再加一把火,变成“燃”字(形声)。
由此可见,转注法和假借法并没有造出新字来。汉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⑽ 家史可以这么造句历史可以造什么句子
1、我们对翻然改进的人,应热情欢迎,不纠缠历史旧账。
2、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光辉灿烂的历史。
3、这是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历史。
4、人类历史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的过程。
5、包拯铁面无私,是历史上被人传颂的清官。